初三語文議論文考點點撥及訓練題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初中階段是我們一生中學習的“黃金時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初三語文議論文考點點撥:

  中考議論文閱讀主要考查:***1***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能正確理解、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論點;***2***能辨析為證明論點而使用的不同型別的論據及其與論點的關係;能根據需要概括論據和為文章補寫恰當的論據;***3***能正確理解和分析文章使用的各種論證方法、論證過程;***4***能結合文章的整體,根據具體的詞語或句子探究文章的深刻的現實意義和思想意義;***5***能從文章的觀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並聯系實際進行拓展。

  對於這些考點,應該如何應對呢?

  ***1***議論文的中心論點,大多為一個明確的判斷句式,一般以陳述句的形式表達著作者完整的看法,在文章中表現為總結句、概括句等中心句形式。也有的論點比較隱蔽,需要讀者從諸多的資訊中,從作者的感情中去篩選提取,用歸納概括的方法找出文章中的論點句。

  ***2***對論據的分析和判斷,關鍵是準確地判斷論據的類別。論據分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兩大類。古今中外的所有事例都屬於前者,所引用的名言、詩句、格言以及比喻、對比等闡述道理的句子,都屬於後者。事實論據還分為具體和概括兩類,在閱讀時要注意分辨。

  ***3***常用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閱讀時只要巧用慧眼找到文章中觀點和材料之間的聯絡,看論據具體論證了哪些觀點、是如何解讀文章的中心論點的,也就捕捉到了論證的方法。不管是立論還是駁論,都是為了達到證明自己觀點的目的。對於駁論文,要看文章是批駁對方的論點還是論據,是直接反駁還是間接反駁。

  ***4***仔細體會論證語言在表述作者觀點時的準確、嚴密。同時,聯絡語境,認真揣摩關鍵語句的含義及作用,從而準確把握作者的見解。掌握了議論文的語言特點,理解了文中的關鍵詞句,往往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作者的觀點,也就找到了解讀文字的鑰匙。

  ***5***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談對文字觀點的看法、評價、啟示等,做這樣的題目關鍵是要有明確的觀點,贊同什麼、不贊同什麼必須很清楚,能夠聯絡自己積累的知識,用恰當的句式把自己的感受具體地表達清楚。

  初三語文議論文訓練題:

  一、“趨炎附勢”考

  近有老友王君來訪,言及讀古書碰到“趨炎附熱”這成語,查新《辭海》沒收,只收“趨炎附勢”,因我是《辭海》老編輯,便問我何故。我一時語塞。

  日前,查解放前舊《辭海》與《辭源》,均收有“趨炎附熱”***但均不收“趨炎附勢”***,所舉的例證都出自成書於元代的《宋史•李垂傳》:“今已老大,見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趨炎附熱,看人眉睫,以冀推輓乎?”而解放後歷次修訂的新版《辭海》均改收“趨炎附勢”為目,究其因,“趨炎附勢”用得頻率多唄。其實,“趨炎附勢”與“趨炎附熱”***新《辭海》似可保留此詞目,便於查閱***,這兩個成語中的關鍵詞是“炎勢”、“炎熱”,其詞義相似:都是意指炙手可熱、熱勢燙手,比喻氣焰、權勢灼熱逼人;而有的人對之卻追慕、巴結攀附,趨之若鶩、不遺餘力。唐代大詩聖杜甫在《麗人行》中就告誡過:“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但歷次新版《辭海》對“趨炎附勢”的本源或曰出處的舉證皆非最早的。如1999年版《辭海》“趨炎附勢”:“指奔走權門或依附有勢力的人。馮夢龍《山歌•湯婆子竹夫人相罵》:‘悔初心,只為趨炎附勢,如今落得冷清清。’”顯然這不是此成語的本源或曰最早的出處。成語與典故一樣總是有其語源、典出的,故要闡釋某一成語,就應儘量聯絡和引證其準確、密切、最初的本源,否則會誤導讀者。

  對於“趨炎附勢”的較早“出處”,筆者過去曾認為系源自《朱子語類•第八十三卷》:“左氏之病,是以成敗論是非,而不本於義理之正,嘗謂左氏是個猾頭熟事,趨炎附勢之人。”不過,近來在查考過程中,發現陳善《捫蝨新語》裡有題《趨炎附勢自古而然》一段文字,照錄如下:

  熙寧初,王荊公用事,一時字多以甫,押字多以圈。時語云:“表德皆連甫,花書盡帶圈。”當其盛時,誰不畏愛。唐令狐■當國日,以姓氏少,族人有投名者不吝。由是遠近皆趨,至有姓狐冒令者,溫庭筠戲曰:“自從元老登庸後,天下諸狐盡帶令。”蓋趨炎附勢,自古然矣。自非盛德而居大位者,其不擅權以欺主,則必護短以立威,此亦小人常態,於今何足怪雲。

  這裡,對“趨炎附勢”的本源和含義,作了形象生動的描述,可謂鞭辟入裡。舉了兩個事證:一、“熙寧初”,即北宋神宗***1068—1077***年間。“王荊公”,即王安石,字介甫,因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王安石拜相後,朝野一時“多以甫”為字號,“表德”時,“皆連甫”。二、複姓令狐名■***802—879***系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令狐楚之子,唐大和***827—835***時進士,後官至宰相,因此世間竟有單姓狐者,也假冒為複姓令狐來攀附,於是“天下諸狐盡帶令”!這兩個例證豐富了“趨炎附勢”的內涵,並將一批“自古而然”的趨炎附勢的“小人常態”勾勒得淋漓盡致。

  《捫蝨新語》也許是“趨炎附勢”的最早出處、本源所在,因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陳善是南北宋之間的人,那可比朱熹的《朱子語類》所言要早些吧。筆者還想贅言一句:時至今日,那“自古而然”的“趨炎附勢”的現象尚未根絕,但與其將譏諷、譴責的板子,打在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屁股上,倒不如不留情面地打在一撮“擅權謀私”、揩公肥私、“護短立威”、貪汙腐化、製造慫恿“炎熱炎勢”的非法權勢者的頭上。在這一點上,也要找準“源頭”。

  ***選自《文匯報》***

  1.試談談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作用。

  A. 對於“趨炎附勢”的較早“出處”,筆者過去曾認為……

  B. 《捫蝨新語》也許是“趨炎附勢”的最早出處、本源所在。

  2.作者是如何考證“趨炎附勢”的?

  3.從全文來看,該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4.綜合全文內容,作者在考證“趨炎附勢”過程中的觀點是___________。在考證“趨炎附勢”出處本源後,作者又引申出對“趨炎附勢”這一社會現象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

  二、人生的大與小

  一滴露水可以藏海,一片葉子可以知秋,在一水一葉之間蘊含著多少人生況味啊。天空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有小鳥裁剪雲朵,而人生之所以可貴,是因為有小煩惱小痛苦裝點歲月。小煩惱、小痛苦是別在生命旗袍上的一枚胸針,讓生命因此格外可愛、值得留戀、更有價值。

  廣袤的草原上,小草們悄悄在地下握手,成就了一份人間大美;華美的舞臺上,小人物相互依偎,演繹了一份人生大暖。感動我們的常常是人間的小善、小愛、小暖。

  “小”是生命的原子,“大”是世界的太空。人生的大與小,彼此纖毫纏繞,人生因此有了意義。“小”是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我看到人生大的那部分;“大”是一塊抹布,通過這塊抹布,鏡子上許多的“小”被抹去。這個道理最適合那些功成名就的人背叛過去時呈現的那副嘴臉。

  野心很大的人,胸懷常常很小。心存小善的人常懷大境界。大智慧通常體現在小事情上,小問題常常決定大事情的成敗。小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方向,大影響一個人人生目標的結局。

  大人物改寫歷史,小人物支撐歷史。一個巨集大的目標好比一座巍峨的高山,可是,遮人眼目的有時候不是烏雲,也不是煙塵,而是一片不起眼的小樹葉,此乃“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誰能忽略微不足道的一葉造成“不見泰山”的嚴重後果?

  在這個喧囂的世界,我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大會研究小事情,小會琢磨大問題。

  “小”是生命的本源,蘊含著一份可愛的本真,因而小孩、小貓、小狗、小花、小草、小人物等等,沾著“小”氣息和色彩的事物最容易讓人動心。不過,小人除外。

  小孩子是成人的老師,因為他們直透生命本質的言行,常常揭露了成人世界的世故和虛偽。大人喜歡隱諱地犯錯,而小孩常常以犯錯的方式揭露事情的真相。值得尊敬的是小孩,應該汗顏的是大人。

  大手筆呈現大氣派,可大手筆本身就是用小手指、小手腕、小纖毫來運作的。管中窺豹,略見一斑,觀一斑而曉豹性。做人處事,與人交際,想知道一個人的品行和境界如何,看看他身上的小斑小點足矣。所以說,你與之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來。一個人偉岸,並不在於他外表有多俊朗瀟灑,更重要的是看他對小人物、小事情、小禮節的態度。

  古人說君子不拘小節,現在,世道變了,一個人如果不拘小節,有時候受到的傷害比其他人多。細節傷害,往往隱藏莫大痛苦,這事關人格,事關生命的尊嚴,事關別人對你人生的畫像,最關鍵的是,事關今後腳下的每一步要走的小路。

  在小問題上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比在大問題上舉重若輕的灑脫更容易接近成功。小眼睛看大世界,風雲變幻,霓虹閃爍,而透過這小眼睛看到的一切最容易摸準這個複雜社會的關節和穴位。

  ***選自《雜文報》2008年3月***

  1.本文中心論點是什麼?用原文中的話說。

  2.本文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試簡要說明。

  3.在人生中大與小的問題上,你還能舉出一二個事例嗎?

  4.文中很多話富有哲理,試舉一例加以分析。

  5.在你成長的道路上,你是如何看待大與小的?

  初三語文議論文訓練題答案:

  一、1.A.表明早的程度。B.表示猜測、估計。

  2.先查閱解放前後的《辭海》《辭源》,認為“趨炎附勢”出處舉證皆非最早;後經過考證,發現陳善《捫蝨新語》是該詞的最早出處。對此詞本源與含義作了精闢闡述,認為可能是最早的。

  3.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引證法。

  4.要追根求源,否則會誤導讀者。

  與其將譏諷、譴責的板子,打在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屁股上,倒不如不留情面地打在一撮“擅權謀私”、揩公肥私、“護短立威”、貪汙腐化、製造慫恿“炎熱炎勢”的非法權勢者的頭上。

  5.本文語言準確、鮮明。如文中“與其……倒不如”一句,表明作者對產生“趨炎附勢”這一社會現象之根源的憎惡,提請大家對此警醒,並努力從根源上“查漏補缺”。

  二、1.人生的大與小,彼此纖毫纏繞,人生因此有了意義。

  2.對比論證。把人生中的種種大與小進行對比,突出了小的價值。

  3.略4.略5.略

山東省濟南市中考語文試題
初三語文說明文閱讀指導及訓練題
相關知識
初三語文議論文考點點撥及訓練題
初三優秀議論文:我看直播
初三學生議論文大全
初三學生議論文大全
初三滿分議論文範文
初三滿分議論文範文
初三滿分議論文
初三滿分議論文
初三學生議論文
新人教初三物理歐姆定律單元綜合訓練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