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六章原文及翻譯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道德經》的主題眾說紛紜,從不同角度解讀,《老子》呈現出不同面相。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道德經·第十六章》的原文及翻譯,希望大家喜歡。

  《道德經·第十六章》

  作者:李耳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道得經·第十六章》註釋:

  ①致虛極,守靜篤:虛和靜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寧靜狀態,但由於外界的干擾、誘惑,人的私慾開始活動。因此心靈蔽塞不安,所以必須注意"致虛"和"守靜",以期恢復心靈的清明。極、篤,意為極度、頂點。

  ②作:生長、發展、活動。

  ③復:迴圈往復。

  ④芸芸:茂盛、紛雜、繁多。

  ⑤歸根:根指道,歸根即復歸於道。

  ⑥靜曰:一本作"是謂"。

  ⑦覆命:復歸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萬物運動變化的永恆規律,即守常不變的規則。

  ⑨明:明白、瞭解。

  ⑩容:寬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為自然界的代稱。

  《道得經·第十六章》翻譯:

  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那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於生命。復歸於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凶。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道得經·第十六章》解讀:

  以往人們研究老子,總是用“清靜無為”、“恬淡寡欲”這幾句話概括老子的人生態度。但從總體上看,老子比較重視清靜無為,主要是就治國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語,不完全指修身的問題。這一章並不是專講人生,而是主要講認識世界,當然也包括認識人生。但無論是認識人生哲理,還是認識客觀世界,其基本態度是“致虛”、“清靜”、“歸根”和“覆命”。先說“致虛”。

  虛無是道的本體,但運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致虛極”是要人們排除物慾的誘惑,迴歸到虛靜的本性,這樣才能認識“道”,而不是為爭權奪利而忘了“道”。“致虛”必“守靜”,因為“虛”是本體,而“靜”則在於運用。司馬遷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史記·太史公自序》***這是很扼要的概括。“靜”與“動”是一對矛盾,在這個矛盾中,老子著重於“靜”而不是“動”,也不否定“動”的作用。再說“歸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諸義,是一切事物起點。

  在老子看來,對立是過程,是相對的,統一是歸宿,是絕對的。這就是歸根的哲學含義。不過,老子哲學帶有迴圈論的色彩。任繼愈說“老子主張要虛心,靜觀萬物發展和變化,他認為萬物的變化是迴圈往復的,變來變去,又回到它原來的出發點***歸根***,等於不變,所以叫做靜。既然靜是萬物變化的總原則,所以是常***不變***,為了遵循這一靜的原則,就不要輕舉妄動,變革不如保守安全。把這一原則應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認為消極無為,可以不遭危險。”

道德經第十七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第十五章原文及翻譯
相關知識
道德經第十六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第十四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第十七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第十五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第十一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第三十七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