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的發展過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栽培茶樹,使用茶葉的國家。那麼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中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古人最早利用茶的方式是口嚼生食,後來便以為火生煮羹飲,就象人們今天煮菜場一樣,那時的人們只把茶作為羹湯來飲用,或以茶作菜來食用。

  對中國人而言,茶不僅是一種飲料,更多的是一種清靜、靜心的精神象徵。歷經千年,茶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各個層面。茶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文明史的象徵之一。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茶的發現及飲用,證實了茶的興奮、醒腦功能以及各種健身作用。無論是歷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書畫酒詩茶”,還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久而久之,茶便被人們引入精神文化活動之中,引伸出茶道、茶禮、茶德、茶藝、茶宴、茶禪之類的概念與形式。

  茶道是以修行悟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是飲茶之道和飲茶修道的統一。茶道包括茶藝、茶禮、茶境、修道四大要素。所謂茶藝是指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的一套技藝;所謂茶禮,是指茶事活動中的禮儀、法則;所謂茶境,是指茶事活動的場所、環境、所謂修道,是指通過茶事活動來怡情修性、悟道體道。

  茶道中所修何道?可為儒家之道、可為道家、道教之道,也可為禪宗及佛教之道,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茶道中所修之道為綜合各家之道。修道的理想追求概括起來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理想結果,是茶道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證道則天人合一、即心即道,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極高明而道中庸,無為而無不為。

  “茶道”一詞的原創來自於中國,並不斷有所發展。首次提出“茶道”概念的是比“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的茶聖陸羽年長十幾歲並精於茶事的詩僧皎然。他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有句“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詩人談及飲剡溪茶的感受,第一飲可“滌昏寐”,第二飲“清我神”,第三飲便達到“得道”的境界。最後在詩尾提出了“茶道”一詞,這是富有哲理內蘊的詞,與現代茶文化界對“茶道”的界定頗為相通。

  皎然之後,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也提到“茶道”一詞,在晉代以後,茶成為日常飲料,文人雅士在品飲中感受到茶葉超出物質外的精神品性。如杜育《荈賦》的“調神和內”指出飲茶調節精神,和諧內心的功能。《晉書·桓溫傳》記“溫性儉”,《晉中興書》記陸納事,《南齊書·武帝本紀》的以茶為祭,並且“天下貴賤,鹹同此制”,都體現出社會對以茶示儉的共識。這些,正是茶道思想萌芽的基礎。

  民間素有“陸盧遺風”之說,而與陸羽並稱的詩人盧仝,同樣在他的詩篇中涉及茶道精神。他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生動地描繪了飲茶的七個層次:“一碗入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詩作雖然是具有誇張色彩的文學語言,卻與皎然的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實,“茶道思想”並非僅僅對“茶道”一詞的解釋,而是從哲理的層面,從精神的世界,來進行理性的思考和概括。與陸羽生活在相近時期的裴汶,在《茶述》的序言中對茶的功效進行了論述:“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緻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烹之鼎水,和以虎形,人人服之,永永不厭。得之則安,不得則病。”裴汶所說的“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緻和”,大多偏重於飲茶的精神作用和社會功能,與皎然的“再飲”“三飲”大體相近,均屬於今天所謂“茶道”範疇,只是把這些功用作為並列關係排比。而在晚唐時期,劉貞亮更從理性角度對茶道精神進行概括,稱之為“茶德”。在《茶十德》一文中,他將茶葉功效歸納為十項:“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行道”都屬於茶道精神範疇。這裡所說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美化人生和育化社會。飲茶的功德之一,就是有助於社會道德風尚的培育。這是以理性的思辨和簡潔的語言將茶道功能提升到社會風習的最高層次,確為唐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

  對於“茶道精神”的推崇,一直顯現在中國各類典籍的字裡行間。北宋吳淑的《茶賦》,鋪陳講述了諸多名茶及茶的典故,渲染了茶的功效,在行文流暢、語句優美之中;明代周履靖仿效西晉劉伶的《酒德頌》而寫《茶德頌》,寫嗜茗之趣,頌茶德之功;同為明代的吳從先也寫有《茶德頌》,則又是另有深味…

  中國文人真正接近於揭示茶道實質的是明末清初的杜浚。他曾在《茶喜》一詩的序言中指出:

  夫予論茶四妙:曰湛、曰幽、曰靈、曰遠。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意,改吾聞見,導吾杳冥。

  茶之“四妙”,指品茶藝術具有四個美妙的特性。“湛:’指深湛、清湛;“幽”指幽靜、幽深;“靈”指靈性、靈透;“遠”指深遠、悠遠。這四者是品茶意境的不同層面,是對茶道精神的一種概括。所謂“澡吾根器”,是說品茶可以使自己的道德修養更高尚。“美吾智意”,是說可以使自己的學識更完美。“改吾聞見”,是說可以開闊和提高視野。“導吾杳冥”,則是徹悟人生真諦進入空靈的仙境。這正是飲茶的精神世界和社會功能,是茶人們所追求的目標。可以說,杜浚實際上已經給中國茶道作了很好的總結,揭示出中國茶道的實質。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秦漢以前 巴蜀是中國茶業的搖籃   顧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認為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後才開始傳播開來,肯定了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起來的。這一說法,已為現在絕大多數學者認同。巴蜀產茶,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並以茶為貢品.關於巴蜀茶業在中國早期茶業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才始見諸記載,內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兩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了專門用具;從後一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瞭如"武陽"一類的 茶道用具茶葉市場。西漢時,成都不但已形成為中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後來的文獻記載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不僅僅是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中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三國兩晉 長江中游成為茶業發展壯大   秦漢時期,茶業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而傳播。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個佐證。茶陵是西漢時設的一個縣,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鄰近江西、廣東邊界,表明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經傳到了湘、粵、贛毗鄰地區。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展,也由於地理上的有利條件和較好的經濟文化水平,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 茶道用具,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

  三國時,孫吳據有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地區,也是這時中國茶業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區域。此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模和範圍有很大的發展,而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的發展,還可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佐證。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茶業的明顯發展,巴蜀獨冠全國的優勢,似已不復存在。南渡西晉之後,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中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一時期,由於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中國茶業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中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充套件到了現今溫州、寧波沿海一線。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也著名起來。三國兩晉之後,茶業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化了。   唐代 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後期,如《膳夫經手錄》所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 中國茶道

  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成俗,於是南方茶的生產,隨之空前蓬勃發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格外發展。唐代中葉後,長江中下游茶區,不僅茶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製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成為了貢茶就是集中體現。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當時史料記載,安徽祁門周圍,千里之內,各地種茶,山無遺土,業於茶者十之七八。同時由於貢茶設定在江南,大大促進了江南製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國各茶區的生產和發展。由《茶經》和唐代其它文獻記載來看,這時期茶葉產區已遍及今之四川、陝西、湖北、雲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幾乎達到了與中國近代茶區約略相當的局面。

  宋代 茶業重心由東向南移   從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國氣候由暖轉寒,致使中國南方南部的茶業,較北部更加迅速發展了起來,並逐漸取代長江中下游茶區,成為茶業的重心。主要表現在貢茶從顧渚紫筍改為福建建安茶,唐時還不曾形成氣候的閔南和嶺南一帶的茶業,明顯地活躍和發展起來。

  宋朝茶業 中國茶道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長江一帶早春氣溫較低,茶樹發芽推遲,不能保證茶葉在清明前貢到京都。福建氣候較暖,如歐陽修所說「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作為貢茶,建安茶的採製,必然精益求精,名聲也愈來愈大,成為中國團茶、餅茶製作的主要技術中心,帶動了閔南、嶺南茶區的崛起和發展。由此可見,到了宋代,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宋朝的茶區,基本上已與現代茶區範圍相符,明清以後,茶區基本穩定,茶業的發展主要是體現在茶葉製法和各茶類興衰演變。

 

中國茶文化叢書紀茗的介紹
中國茶道道法自然的介紹
相關知識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過程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及社會功能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概況
細說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及其對社會的作用
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歷程
茶文化的發展過程
我國茶文化的發展簡史
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