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麓版高一歷史知識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高一的歷史知識有很多,也有很多的版本,其中就有嶽麓版的歷史知識,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1、漢武帝集權:西漢的中、外朝制度; 東漢“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皇帝總攬大權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結構:

  ①三省——中書省***起草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門下省***封駁審議***

  ②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辦事效率;相權一分為三,有利於加強皇權。

  3、宋初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權、與削弱地方權力兩方面***

  ***1***措施:

  ①收精兵:原則是統兵權與調兵權分離,三衙***統兵***、樞密院***調兵***。

  ②削實權:在中央把相權一分為三***實行二府三司制,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中書門下作為宰相的辦公機構,用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在地方上州郡直屬中央,州郡長官之下設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

  ③制錢谷:由轉運使把地方財賦運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據的財政基礎。

  ***2***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改變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國家財政危機。

  4、元朝:元朝廢三省,實行一省制,即中書省。

  5、明朝: 廢除丞相,相權、皇權合而為一,專制皇權發展到高峰。

  明朝設立內閣: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明成祖正式設內閣。僅備顧問,不參與決策。

  6、清朝設立軍機處:

  ①時間:雍正年間

  ②原因:處理西北緊急軍務

  ③職權:處理軍務,參與處理內政外交、制定軍政大計、審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筆錄。

  ④影響:提高了行政效率;軍國大事皆由皇帝裁決,專制皇權高度發展。軍機處的設立,是專制皇權高度發展的重要標誌。

  二

  1、西方民主政治產生的歷史條件

  ①多山、多港、多島的地理環境

  ②希臘城邦小國寡民***古代歷史條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③多山、多港、多島的環境促成希臘商品經濟發達和海外活動頻繁,使希臘人較早接受平等、民主觀念。

  2、希臘城邦的主要特徵是: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

  3、希臘城邦中流行的政體是:貴族制、民主制

  城邦政體的特點:公民政治***城邦自治權力或多或少的屬於各邦公民。***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認識民主政治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1、民主制的確立:梭倫改革,將國家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終確立***陶片放逐法***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直接民主

  3、體現:***雅典民主政治機構的組成***

  ①公民大會:最高權力機關,負責審議並決定一切國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式――就某項事務展開辯論。

  ②五百人議事會:公民大會的附屬機構,負責為大會準備提案;兩次公民大會閉會期間,議事會是最高權力的代表,負責監督行政官員落實大會決議。

  ③民眾法庭:日常司法機關。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賄舞弊現象的發生。

  4、雅典民主制的意義:

  ***1***雅典民主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出法制基礎上的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運作方式,這一偉大創舉為後世民主政治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2***政治決策通過多數人的認真討論,會使問題考慮得更全面。

  ***3***公職人員由多數人選舉產生,使公職人員對社會負責,處於群眾的監督之下,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4***推動思想文化的發展。它重視公民的個體自由和責任感,鑄就了希臘人渴求知識、樂於探究的民族性格,使古代希臘在眾多文化領域取得輝煌成就,產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

  三

  1、《十二銅表法》:

  意義:

  ①羅馬共和國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羅馬法的淵源。

  ②《十二銅表法》的條款雖然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法典的編篡仍是平民的勝利,因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決和量刑,貴族不能像過去那樣任意解釋習慣法。

  2、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彙纂》、《查士丁尼新敕》,標誌著羅馬法發展到完備階段。

  3、羅馬法的影響:

  ①成為維繫東羅馬帝國統治的有效工具。

  ②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備,對後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權利法案》制定和責任制內閣形成的史實,理解英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的特點。

  1、《權利法案》:16***議會頒佈——立法權向議會轉移

  意義:

  ①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利受到議會的明確限制,它標誌著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

  ②“光榮革命”後,英國實行議會與國王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轉向法治,英國社會從此進入了長期穩定發展的時期。

  2、責任內閣制的形成——行政權向責任內閣轉移

  ①“光榮革命”後,國王成為“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職責。

  ②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曆史上第一任內閣首相。

  ③19世紀中期,議會變成兩大政黨之間的權力角逐,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上臺組閣,首相由多數黨領袖擔任,有行政權和立法創議權。

  3、責任內閣制特點

  ①內閣全體成員對政府事務集體負責,並與首相在政治上共進退;

  ②責任內閣制是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核心,名義上是對國王負責,實際上是對議會負責。

  4、英國君主立憲制特點:

  ①英國的君主立憲制以責任內閣為核心;

  ②英國國王“統而不治”,是國家元首,扮演儀式性的角色;

  ③英國的責任內閣制名義上是對國王負責,實際上是對議會負責;

  ④內閣行使行政權,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長,首相由議會多數黨的領袖擔任,有行政權和立法創議權,事實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

  ⑤整個政治制度以代議制民主為基礎。

  四

  1、第一次鴉片戰爭

  ***1***根本原因:英國要開啟中國的市場

  直接原因:中國的禁菸運動

  ***2***時間:1840年6月—1842年8月

  ***3***結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

  ①中國被迫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②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③允許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繳納的關稅由中英雙方協定;

  ***此外通過條約附件,列強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權。***

  ***4***影響: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獨立發展的道路被迫中斷;中國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歷史程序發生重大轉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第二次鴉片戰爭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強為了擴大在華利益,進一步開啟中國的市場。

  ***2***1856—1860年:英法聯合發動; 1860年:列強攻入北京城並洗劫燒燬圓明園。

  ***3***結果: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

  內容:

  ①增開天津等11個城市為通商口岸;

  ②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

  ③外國人可往內地遊歷、通商、傳教;

  ④清政府賠償英、法軍費各800萬兩白銀等

  ***4***影響:

  ①中國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的權力結構發生變化,設衙門、總稅務司、同文館;

  ③旨在推動王朝中興的洋務運動興起。

  3、甲午中日戰爭

  ***1***根本原因:日本蓄謀已久***大陸政策***。導火線:朝鮮東學黨起義。

  ***2***時間:1894—1895年,豐島海戰標誌戰爭爆發。

  ***3***結果:簽訂了《馬關條約》:

  ①中國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

  ②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

  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④允許日本在華設廠。

  ***4***影響:

  ①《馬關條約》的危害:《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後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強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嚴重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鉅額戰爭賠款使清政府不得不舉借外債,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中國財政。

  ②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國勢艱危,民生凋敝,中華民族陷入極其深重的危機。

  ③日本的勝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強,以“三國還遼”為開端,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

  ④甲午戰敗後,為挽救統治危機,清王朝進行了軍事改革。

  ⑤面對民族和生存危機,中國的知識界和各階層民眾始而震驚,繼而奮起,以不同的形式展開了救亡圖存的鬥爭。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要瓜分中國。

  直接原因: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2***時間:1900—1901年

  ***3***結果:簽訂了《辛丑條約》

  ***4***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終形成。

中國歷史知識點順口溜
高一必修二歷史知識結構圖
相關知識
嶽麓版高一歷史知識點
高一歷史知識點框架結構圖片
高一歷史知識點框架結構歸納圖
北師大版高中歷史知識點
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
人教版必修一歷史知識點總結完整版
高一歷史知識
必修一歷史知識點總結人教版
高一歷史知識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