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類畢業論文參考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藝術是一種精神文化的創造行為,是人的意識形態和生產形態的有機結合體。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藝術類畢業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藝術類畢業論文篇1

  淺談情感藝術與藝術情感

  【摘要】大凡藝術都是創作者情感的體現,可以稱為“情感藝術”。中國畫也不例外。中國畫講究意象造型,“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這種不似之似正是畫家不滿足於對客觀物象的描摹,將自己的主觀情感因素融入作品的結果。中國畫的情感是畫家個性氣質、學識修養、道德觀念、審美意識等在作品中的綜合體現,它集中反映在畫家的審美情趣上,體現在對客觀事物的心靈感悟中。

  【關鍵詞】情感藝術;藝術情感;中國畫;分析

  大凡藝術都是創作者情感的體現,可以稱為“情感藝術”。中國畫也不例外。

  中國畫講究意象造型,“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這種不似之似正是畫家不滿足於對客觀物象的描摹,將自己的主觀情感因素融入作品的結果。中國畫的情感是畫家個性氣質、學識修養、道德觀念、審美意識等在作品中的綜合體現,它集中反映在畫家的審美情趣上,體現在對客觀事物的心靈感悟中。

  畫家的這種情感體驗必須藉助具體的筆墨形象才能變成可知可感的外在物化形態――作品。這作品能否稱得上藝術,還必須接受觀者的檢驗。欣賞者帶著自己的情感意念去觀賞作品並與畫作中所蘊含的作者的情感因素產生共鳴,這件作品的審美價值才得以實現,才能真正稱得上是“情感藝術”。中國畫的情感表達有其特定的方式,即必須在承傳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大背景下進行。這種文化大背景便是中國人對於中國畫特有的筆墨線條及其意象造型的傳統方式的認可。任何創新和改革都必須在繼承的前提下進行,那種盲目借鑑,盲目抄襲某些外國偏激手段而製造的“洋涇浜”,縱然你的創作激情達到了瘋狂的程度,而觀者卻茫然不知所畫者何,根本不可能有情感的共鳴,也就根本不能稱之為中國畫。

  中國畫是情感藝術,但畫中的情感不同於生活中的情感,它是深藏於畫家內心深處的人生體驗,不同於日常的喜怒哀樂。所謂“喜氣寫蘭,怒氣寫竹”,仍然不是生活中有了高興的事就去畫蘭花,有了生氣的事就去撇竹葉,它只是一種比擬,不可牽強附會。

  畫家要創作一幅作品,總是以一定的情感衝動為動機。這種情感我認為當有感性情感和理性情感之分。感性者,興之所至,隨意揮灑,不知所畫者何,只弄得滿紙“煙雲”。是藝術嗎?不是!怎麼後來就成了藝術呢?因為畫家除了感性情感之外還有理性情感。等這種感性衝動渲洩得差不多了,理性情感便出來收拾殘局,這裡稍加修飾,那裡略加潤色,這裡畫只飛鳥,那裡添只小船,便成了可解讀的物象。理性者,即情感的有控制狀態,那種“面紙三日”、“佳句三年得”的狀況便是。一般的主題創作、命題作畫或現場表演都屬此列。就大多數畫家而言,前者是偶然為之,多數時候是在理性情感的控制下作畫的。

  要創作一幅國畫作品,首先必須確定主題、選擇內容、然後因內容選擇形式,之後又是構圖章法經營位置,做到胸有成竹。然後才是濡墨揮毫,整個作畫過程當在理性情感支配下進行。但也不能否認,在創作過程中仍然需要而且必須時有感性情感的火花閃現,只有如此,才能使作品機趣迭出而又不失法度,這樣的作品方為上乘。

  總之,兩種情感在創作過程中互動作用,沒有純感性的創作思維過程,也沒有純理性的創作思維模式,兩種情感因素總是同時並存,共同支配畫家手中的筆,“大膽落筆,細心收拾”,達到狂而不野、澀而不滯、枯而不燥、潤而不溼的筆墨效果。整個作畫過程總是在有控制而不拘束、想落天外而又在法度之中的狀態下進行。也總是處在一種既“胸有成竹”又“胸無成竹”,“遷想妙得,臨見妙裁”的境界中。這也是中國畫藝術不同於其它藝術創作的顯著特徵。

  情感因素貫穿於創作過程之始終,有時作品完成,但其情感仍澎湃不已,遂又題句題詩以期渲洩。那麼,畫家又是怎樣將這種主觀的情感體驗物化為筆下的客觀物象的呢?我認為大體有三種轉移方式:主題情感、筆墨情感、意境情感。

  一、主題情感。一般而言,一幅作品的創作必須先確立主題,而這個主題又必須對作者有吸引力,能喚起畫家的情感共鳴,才能使畫家產生創作的慾望和衝動,這是作品產生的前提。

  二、筆墨情感。畫家對創作主題產生了情感衝動,接下來便是藉助筆墨形象抒發這種情感。畫家作畫的過程,即是將主觀情感注入筆墨的過程,所以在用筆運墨之時肯定時有情感的爆發與渲洩,故能生神來之筆,令畫家激動不已,更提高其創作的激情。畫家的筆墨技巧越高妙,其情感表現越豐富。反過來,畫家對自己物化到宣紙上的筆墨技巧越滿意,其創作的情緒越高漲。畫家就是在這種情感與筆墨的相互作用下完成了創作。

  三、意境情感。什麼是意境呢?中國畫的意境,就是畫家藉助筆墨技巧和客觀物象所表達的精神世界。意境,是中國畫的靈魂,意境的產生,也就是畫家情感的轉移和物化,即作品最終的情景交融的整體形象特徵。這種意境在構思階段即已大體設定,又在創作過程中有所調整和發揮,待作品完成才得以最後昇華。可以說,情感是意境的記憶體,意境是情感的外化。沒有意境的作品不是藝術品!

  中國畫既然是情感藝術,就必須以情感人,觀者面對一幅國畫作品,首先感知的不是它的內容,不是它的筆墨,而是畫面所體現的意境,亦即整體的情感體驗。所謂“遠則取其勢,近則取其質。”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勢”,就是意境,就是飽含作者激情的整體形象,這是最打動人的。觀者總是先被其總體的氣勢或曰意境所吸引、感染,與作品中的情感產生共鳴,然後才有進一步欣賞其筆墨韻味的興致,才有解讀其內容主題的可能。可以說,藝術欣賞的過程就是體驗藝術情感的過程。雖然這種情感體驗只是大體的、朦朧的,與作者的情感有一定距離的。也正是這種不明確的、有距離的藝術情感,才使得具有不同生活經歷、不同思想境界、不同藝術素養、不同性格特徵的人都能去欣賞,按不同的標準、從不同的角度,各有其不同的感受和共鳴。“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欣賞者完全可以憑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感受作品中的藝術情感,各有所見,各有所得,這便是中國畫的魅力所在。

  藝術類畢業論文篇2

  淺析壁畫藝術與公共藝術

  [摘 要]壁畫藝術處於公共的環境中,與建築環境和自然環境都發生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產生著相互的影響和互相的作用。作為一種依附建築物的裝飾性藝術,壁畫也是公共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壁畫與環境空間的依存關係和同一性原則,決定了壁畫在邏輯上不可能與它們所處身的空間脫離。

  [關鍵詞]壁畫 公共藝術 環境 現代

  一、壁畫藝術

  當人類第一次在巖壁上想要用自己的雙手記錄它們的生活內容時,巖畫產生了,這也就是最早期的壁畫。

  現代壁畫是泛指與建築空間相結合的視覺藝術綜合的領域,是一切繪畫手段都可以涉足的領域。可以用油畫、粉彩畫、丙烯畫、重彩畫法、溼壁畫法、浮雕、高浮雕等種種傳統技法的結合。還可以用噴、塗、現代化機械手段如金屬中的切割、焊接等等新的繪畫技法。壁畫有兩大特點,即建築性和裝飾性。

  1.壁畫的建築性:建築為壁畫提供了存在的條件,壁畫可以說明建築的性質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是建築物最重要的標誌;

  2.壁畫的裝飾性:

  有兩個含義,一是主觀設計“主觀性”二是適應環境器物***從屬性***。

  主觀設計是理想主義的設計,不受客觀世界的侷限,根據作者主觀審美理想來設計,以概括、簡化、取捨、分解、綜合、歸納、組織、強調、誇張變形、換色等手法重新創造與一般繪畫相比,裝飾繪畫是主觀設計,藝術處理的成份更多,形式感更強。主觀設計是“放”如天馬行空,形式感更強。

  適應環境、器物,服從環境、器物與之諧調統一,達到美化目的,是畫龍點睛,而不是畫蛇添足,裝飾繪畫不相一般繪畫那樣單一、獨立、自我表現,從屬性就是“收”有許多限制,但處理得好,這些限制就可以變成特色和特長,大放異彩,具體到壁畫從屬性就是建築性、裝飾性既非再現,也非表現,而是美化,美是客觀規律,在審美領域中的反映,即對立統一,是有秩序的運動,二者缺一不可,沒有運動是呆板的,沒有秩序是混亂的都不美。

  由於現代科學與工藝技術的發展,壁畫已經突破了繪畫的界限,使繪畫、雕刻、工藝、建築和現代工業技術相互結合,從而成為邊緣藝術.

  二、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是最早人們對於“公共性”的判定,德國的不萊梅於1973年最早提出“公共藝術”的概念。公共領域是近年來英語國家美術界常用的概念之一。這一概念是根據德語“Offentlichkeit”***開放、公開***一詞譯為英文的。這個德語概念根據具體的語境又被譯為“The Public”***公眾***。這種具有開放、公開特質的、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性空間稱為公共空間***Public Space***,而公共藝術***Public Art***所指的正是這種公共開放空間中的藝術創作與相應的環境設計。

  當今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文化交融日益頻繁,環境問題已經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人們不僅僅滿足於物質上的富足,而更多的關注於自身身處的環境,公共藝術的產生直接體現了人們的環境觀念。極大豐富和完善人們的生活空間,同時體現了公共藝術的開放性、民主性、交流和共享的精神。

  一個環境不僅需要滿足視覺上美的感受,它更需要有靈魂、有精神,需要通過某種手段體現它內在的情愫和信仰。所以公共藝術不僅是對一個公共空間的簡單的裝飾美化,同時還要體現這一空間的人文精神和地域特色。

  三、壁畫與公共環境的因素

  現代壁畫與古代壁畫在功能上有本質的不同,古代壁畫主要服務於宗教,以壁畫為載體宣揚宗教教義,多繪於洞窟和寺院之中,沒有環境藝術的本質概念。而現代壁畫作為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物質環境滿足了人類生存和行為方式等基本需要的同時,給環境注入人類意志、理念、情感和美感的綜合性藝術。

  現代社會中,公共空間的型別和功能隨著公共建築和公共設施建築的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豐富。相應地,也產生了過去所未曾出現的新的建築結構、建築型別和建築空間,這些都會對壁畫的風格、樣式起到催化和助推的作用。 “壁畫的重要藝術特徵——是它的審美價值……,壁畫還沒有改變與其他畫種的共同本質,要通過繪畫材料或藉助工藝手段,直接宣洩內心情感,去表達把握壁畫的社會功能和美學價值等更深層次的追求。”壁畫家或設計師,面臨著各種因素的制約和對場所、空間的先期閱讀,以期找到公共空間的特性、缺失和社會公眾的精神訴求之間的聯絡紐帶,進而將諸如計劃、構思的形成、視覺語言的傳達方式、最後的實施等付諸於現實。

  四、現代壁畫審美特徵

  公共性是現代壁畫的顯著特徵,這就決定了現代壁畫在現代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環境藝術的本質,也就決定了現代壁畫在與環境的共生中自身所具有的不同於古代壁畫的審美特徵。

  1.尺度與美感

  壁畫是從文化和審美的視角來關注人們的生存空間,將環境與藝術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性的設計。從設計開始就與環境產生了密切的聯絡,它必須通過建築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也只有與建築物及其環境在空間比例尺度上的和諧才能產生美感。

  首先,整體考察建築空間及其空間介面關係是確定壁畫尺度的基本前提。使之既不影響內外空間結構又能彌補建築的缺陷,整體思考壁畫尺度與建築空間比例的關係,取得和諧統一的尺度美感。

  其次,把握好壁畫尺度與視距的關係。視距指人們欣賞藝術品的視覺距離,欣賞作品獲得的視覺美感一方面靠畫面的內容和形式,另一方面靠視距來調整,才能產生完整的視覺效果。

  2.材料與美感

  自然造物給視覺藝術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資源,不同材料體現出不同的質地。從材料的原始狀態來看,材料本身已具有了原始美感,加上藝術化的設計與工藝製作,材質美在壁畫設計中就更為明顯地具有了獨立的審美價值。

  材料的多元化與多樣性是現代壁畫藝術的一個顯著特性,現代壁畫藝術向著多種材料與多種工藝手法發展,這種趨勢伴隨著建築的發展愈來愈明顯。因而,對材料自然形態美的認識,對材質審美價值的發掘以及與建築空間環境的結合,共同構成了現代壁畫的材料觀念。

  3.形式與美感

  壁畫視覺形式的產生來源於壁畫家對某種特定空間環境的把握和對形式法則的創造性運用。壁畫藝術形式的創造不同於繪畫中的其它表現形式可以自由表述,壁畫是在限定中尋求形式的創造,是與特定空間環境的統一協調來整體思考的。限定與創造是矛盾的兩個方面,壁畫設計恰恰是在這一矛盾中通過壁畫家自覺地運用一定的形式規律與法則,融入個人的情感與理想所產生的視覺樣式。

  壁畫藝術是人類精神世界的獨特表現形式,它所產生的視覺感染力和對人們精神的啟示是其它藝術語言所無法給予的。現代壁畫也在隨著新科技和新材料的發展和人們對藝術的審美水平的提高而不斷地變化和發展。壁畫在與公共空間相融合的同時,更注重人文精神的注入。它依賴公共空間環境,又體現公共意識,是社會價值和人類對美好願望的追求的重要體現形式,是現代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卡特琳·格魯,《藝術介入空間》[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2]尚廓,《壁畫與建築的構圖關係》

  [3]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 [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5 年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藝術類畢業論文”

哈佛校訓讀後感作文
藝術設計類畢業論文題目
相關知識
藝術類畢業生求職信範文大全
藝術類畢業論文參考範文
藝術類畢業論文題目參考大全
環境藝術類畢業論文
藝術類畢業論文範文
藝術類畢業論文題目
藝術類畢業論文範本
藝術類畢業論文免費發表
美術類畢業論文範文參考
藝術類畢業設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