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哲學簡史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0日

  馮友蘭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對中國學術界尤其是對中國哲學界做出了巨大貢獻。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馮友蘭一生從事學術研究的時間長達七十多年,這期間內先後完成了《中國哲學史》、“貞觀六書”、《中國哲學史新編》等十幾部書。本文只對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闡述一些讀後的感受。

  一、 馮友蘭

  馮友蘭幼年受中國傳統正規教育的啟蒙,熟讀過《詩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讀過《書經》、《易經》和《左傳》。此外,他還閱讀過他父親所藏的一些新書籍、新刊物,初步接觸了世界的新知識。馮友蘭少年時閱讀過一些帶有民主主義色彩的書籍,並開始對邏輯學及哲學產生興趣。馮友蘭青年時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其思想深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馮友蘭開始創辦刊物,並於此後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深造。這一時期,馮友蘭的思想深受西方哲學尤其是柏格森哲學、杜威實用主義與新實在論的影響。馮友蘭的哲學思想雖然深受西方哲學的影響,但他的思想基礎與思想主旨卻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哲學。他畢生所追求的正是復

  興並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和儒家哲學思想。

  二、馮友蘭眼中的孔子和儒家思想

  馮友蘭在書中明確承認孔子和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肯定中國哲學中存在一個“道統”,即儒家道統。這些論斷和評價,表明馮友蘭在當時是很有膽識和富有創見性的。因為在經歷了批孔反儒的新文化運動以後,雖然有梁漱溟先生倡“新孔學”於其前,但如此明確地高度評價孔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馮友蘭當是第一人。

  馮友蘭解釋了“儒”,闡述了孔子和《六經》的關係,對孔子的思想也做出了許多新的解釋。他對孔子的正名思想、仁義觀念、忠恕之道、精神修養發展過程都做了詳細的分析。在他看來,孔子不是“述而不作”,而是“以述為作”。 孔子講《詩》,不只是練習應對,而強調其中的道德價值;孔子講《書》,不只記其言語事蹟,而注重於引申其中的道德教訓;孔子講《禮》、《樂》,不只講其形式節奏,而注重“禮之本”及樂之原理。所以,說孔子思想的精神實質是“以述為作”,而此種精神和傾向,傳之於後來儒家,大都是努力以述為作,遂構成儒家思想之整個系統。

  三、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體現的哲學觀

  1、哲學的內涵

  馮友蘭認為:“哲學乃自純思之觀點,對於經驗作理智的分析、總括及解釋,而又以名言說出之者。”哲學是要依靠人們的思與辯的。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反覆的指出:“假使我們要只用一句話,說出哲學是甚麼,我們就可以說:哲學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換句話說,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就是將人生作為思的物件,就是對於人生有所覺解。馮友蘭認為人區別於禽獸最主要的一點就在於人對於他的生活有覺解。覺就是自覺,解就是了解,覺解就是人能夠自覺他在做某事。

  他將人的境界分為四種,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順應自然本能、社會習俗以及個人習慣而行事,並不能覺解宇宙人生、社會道德價值,也沒有清醒的自我意識。自然境界的人雖然是生活在天地之間,但其人生是被動的,其覺解程度是低階的,根本不知道自己生活於天地之間,任何事情對其都是毫無意義的,這是一種最低的人生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對其行為已有了清楚的覺解,其做事的目的都是為了得到自己的“利”。馮友蘭認為功利境界的人的行為不管是有利於社會的發展還是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其主觀的動機和目的都是為一己之利,並沒有覺解到人生的道德觀念,因此其境界只能是功利境界,而社會上大多數人都處於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僅清楚的覺解了其所做之事,而且對於人性亦有所覺解,他們已經認識到人性中涵蘊著社會性,個人是社會的一部分。道德境界的人的行為是為實現社會中“行義”行為,其的主觀動機和目的都是求“義”的。天地境界的人擁有了最高最徹底的覺解,已認識到“天”,已經完全的覺解到人性和天性,進而覺解到人不但是社會的一部分也是宇宙的一部分。他的所作所為都是與天地相交的,不僅有利於社會,也有利於宇宙,他的行為已經超越了現實的道德意義。天地境界的人遵守人生規律、道德之理、天地之理而行事,就是在履行人道與天道,天地境界的人也就成了社會中堂堂正正的人,也就是聖人。

  2、哲學的作用

  哲學的作用總的來說有兩點:“一是鍛鍊、發展人的理論思維的能力,一是豐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關於哲學的功用,馮友蘭一直都認為哲學能夠提高人的思維能力,也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他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明確的指出,“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哲學的崇高任務,是使人達到人的最高成就,成為聖人。哲學的最高價值,不在於使人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於教人成為聖人的方法,在於“提高人的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現世的境界,獲得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超道德價值***” 以致最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馮友蘭認為哲學的功用就在於使人通過“覺解”成為“天地境界”的人。如果一人能夠成為聖人,也就達到了其為人的終極價值。而馮友蘭所謂的“聖人”,就是他所塑造的天地境界的人,是同時具有儒家聖人道中庸和道家聖人極高明的人格的“聖人”。

  總的來說,馮友蘭的哲學觀是偏重於人生論。他的哲學思想雖然受到了西方哲學的影響,但其思想的潛在基礎依然是中國傳統哲學。

  篇二

  “哲學”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夠了解,它卻充滿神祕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個很崇高,很神聖,同時也是一個含義深厚的詞。假期我在家中反覆的看這本書,但總是感覺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學它是一個充滿科學權威的領域,令人仰視它。許多事情學了哲學才能真正明白;學了哲學可以使人變得聰明,腦子活、眼睛亮、辦法多”,“不管什麼時候、幹什麼工作都會給你方向、給你思路、給你辦法”。所以哲學給人帶來的魅力是無窮的。

  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從巨集觀上對中國哲學從古至今的發展有了認識,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漸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個起源,中國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人們常說的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這種說法是學習哲學的最大誤區。因為沒有學過哲學的人並不一定不聰明,而學過哲學的人也並不一定就聰明。事實上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因為儘管哲學家已經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他們為後人提供了各種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放假的時候,爸爸也推薦了這本書給我。當時很不瞭解,覺得這本書很枯燥很乏味。可能現在的我們對讀懂這本書很難,但是我們可以領略到哲學的龐大氣場和魅力,它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夠提升我們的價值觀和擴寬知識面。

  書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書中還說,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對壓力與日俱增、經濟急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面對期望與現實的強烈衝擊,我們很多人無法在疲憊與焦躁中尋找到內心的安寧。書中說:“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實上已經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聖人。”這一個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來君子修身的理想。該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們的心中就不會再有遺憾,也就不會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時,我們的教學中也就不會存在“好生”與“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這本書,因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讓我認識到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學生時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學。因為哲學是最具條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紛亂的思緒,尋覓萌芽中的未來希望。,在其中我們也可以學會

  我很慶幸我能讀到這本書,它讓我的靈魂得到了一次洗禮和淨化。也讓我真真的瞭解了哲學。雖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讓我受益匪淺。

  篇三

  在這本書讀到一半的時候,我覺得這本書的書名起錯了,它應該叫做《中國文化史》。因為

  一、中國文化的主要載體就是這些聖人的經典著作,這是中國文化五千年來的精髓所在,這是中國人的血脈和骨骼,中國幾千年來在此醞釀,這裡有中國人幾千年積累下來的大智慧。

  二、在第二章中講到中國的藝術和詩歌時,作者提出“儒家以藝術為道德教育的工具”、“中國的藝術大師們大都以自然為主題”,可見,文中在提到儒家的發展過程時也是在講中國文

  化的發展史。,另外,在第三章中介紹的‘周朝前期官、師不分的制度解體後’,各門學術原來的官方代表人物流落在普通庶人之中,他們就以私人身份靠他們的專門材能或技藝為生,這樣各種文化和藝術就在民間流傳開來。此類例證在文章後面還有很多。三、此書全面介紹了對中國歷史發展影響重大的哲人和各家思想,這對於不瞭解中國文化史的人很有幫助。所以筆者大膽地認為此書的名字還可以換成《中國文化史》。 以下是筆者在讀此書過程中的幾點感悟: 我覺得大多數中國人是智者。他們固然有人類先天的慾望之一:對超乎現世的追求。但是他們在信仰上跨越了宗教,去追求哲學層面上超道德價值。 在

  第二章中講到中國的藝術和詩歌時,我同時想到了高中時語文老師總是提到的中國人最大的特點之一:含蓄。中國人在說話時講究含蓄,你問一個人“吃飯了沒?”,他寧願餓著肚子也會回答“吃了”;中國人在做事時講究含蓄,當一個小夥子喜歡一個姑娘時,他寧願天天飽受相思之苦,也不會對人家姑娘表白,最後當這個小夥子追到這個姑娘後,才知道原來這個姑娘也喜歡他,也暗戀了他很久;同樣,中國人在進行藝術創作和寫作時也講究含蓄,我們在欣賞詩歌和一切文學作品時,總是覺得一覽無餘的東西不值得駐足,但是賦予含蓄意味,

  耐人尋味的東西總想停下來細細體會一番。這裡面有一絲中庸之道,這也是中國哲學的奧妙。 從學中國近現代史一開始,我也很痛恨那些侵略過中國的國家,但是我也和文中作者一樣承認侵略帶給我們的進步,甚至感謝他們的侵略,早一點的侵略就早一點的進步。若是侵略再晚幾十年,中國現在會成為另一個非洲麼?中國在現代化中邁出的第一步是在外國侵略者的鞭策中進行的,我們若想逃離鞭策就要跑的快些,再快些„„中國已然在跑,而且越跑越快,我們現在跑在世界的前列,進行著自主的現代化。 老子所說的‘知命’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到的世界存在的必然性是同出一轍的。我們有的命運不能改變,例如:出身、相貌、生存的文化環境„„但是很多命運我們是可以改變的,在電視劇《奮鬥》當中,那群年輕人的起跑點各不相同,但是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我們應該知命和學會“不知命”。 儒家和道家關於聖王到底該不該為的爭論,筆者斗膽認為問題的關鍵不是為的多不多,而是人的本性所致。“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社會混亂,出現偷盜,是因為人的私慾。戰亂,大多數是人有佔有慾。但社會的主流還是宣揚人性善的方面,社會道德的約束讓人的善壓制了人的惡。所以在今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時才有人數百

  萬千萬的捐款,讓人們體會到了這個社會的善。這些人已經從自我上升到了大我的境界。 文中在提到農業這個話題是,我再一次的感到氣憤,請細想一下,從春秋戰國一直到今天,中國的農民真的有翻身嗎?古代提出的“重本輕末”、“重農抑商”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只是利用,利用農民的體力創造財富和戰鬥力,來滿足自己的私慾。今天國家實行各種改革,提出“三農”政策,只是在改善、改善„„有多少農民住著洋房,開著轎車?有多少農民不會為了看病發愁?有幾個人願意去當農民,而不是做商人?我覺得中國的農民數千年來一直在

  默默地哀怨,但是害怕失去更多,他們只好默默勞作。 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在讀到神秀對禪宗教義的偈時,我們這些凡人只能暫且的心領神會,若讓我們把其中含義描述出來,確實是困難。但是我們為人處世就應該善用這個道理。在大學期間,我們應該學會接受,不要總是抱怨,一切事情皆有因果,你考試不及格,一定是你學習分外的事;你同學丟了某樣東西總是喋喋不休,以至於你會產生一種愧疚感,反正我經常會如此,但是那是他***她***的原因,不要與自己牽連在一起;當感覺自己大學四年白白浪費時,不要怨天尤人,如果不是自己不努力,何至如此。 讀完全書,雖然已令人筋疲力盡,無力亦無膽去研讀下一本有關哲學的著作,但一本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文化史足以讓人大開眼界。

  

高等教育哲學讀後感
費爾巴哈哲學讀後感
相關知識
馮友蘭哲學簡史讀後感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讀後感優秀範文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心得
金融的哲學個人讀後感優秀範文
黑格爾哲學批判讀後感
醫學哲學論文讀後感
法哲學原理讀後感
第一哲學沉思讀後感
時間簡史讀後感
蘇菲的世界哲學小說讀後感高中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