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姓的來源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謝姓主要源於任姓和姜姓,相傳任姓謝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歷史,姜姓謝氏也已有2800年曆史。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謝姓簡介

  謝姓發源於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金華東西謝營村,尊奉炎帝***姜姓***第六十三世申伯***西周末年***為得姓始祖。謝姓最早活躍於河南南部,古時主要聚居在唐河、南陽、永昌、會稽、下邳、九江、章陵、陳郡、陽夏、康樂、東山、梅縣區、大埔等地。謝姓是當代中國第二十四位大姓,在廣東、江西、湖南最有影響;謝姓人群大約佔了當代人口的0.72%,總人口大約在870萬。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廣東、江西、湖南三省,大約佔謝姓總人口的36%,其次分佈於河南、四川、福建、安徽、湖北、廣西、臺灣七省區,又集中了37%的謝姓人口。

  謝姓源出

  一、是出自姜姓,為炎帝后裔申伯之後。據《姓譜》、《元和姓纂》等所載,相傳上古部落首領炎帝,傳至商未有後裔孤竹君,其長子伯夷與弟叔齊一齊投奔到周。到周後,反對周武王進軍討伐商王朝,武王滅商後,他們又逃避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後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繼位後,便封伯夷的後裔為申侯,稱申伯,是為申氏之始祖。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新都之邑名為氏,稱謝氏,史稱謝姓正宗。是為河南謝氏。

  二、是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後。據《左傳》、《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相傳黃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為任姓。黃帝賜子為姓,謝氏出於黃帝子族任姓。

  三、他姓。該姓兩唐書《謝偃傳》記載,隋末唐初有個人叫謝偃,衛州***治所在今河南淇縣,唐貞觀元年移治汲縣,即今河南衛輝市***人,於唐太宗貞觀初年應詔對策高第***即考試成績優秀***,被太宗李世民任為弘文館直學士,又調任魏王府功曹,受詔獻賦***我國古典文學中的一種文體***,以能得規諷之意,受到太宗的稱讚。謝偃的祖輩本姓直勒,《舊唐書·文苑傳》說,他的祖父叫孝政,在北齊任散騎常侍,改姓謝。

  謝姓遷徙分佈

  中國的謝姓,發源於河南,申被楚滅後,楚把謝姓人一部遷到淮河上、中游一帶,後又把其中部分再遷到今湖北武當山東南的荊山,楚國亡後,謝姓一部南遷瀟水流域,一部入重慶涪陵。漢魏時期,原瀟水謝姓的謝夷吾發跡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一帶,後裔謝嫁女於孫權,使自己的家族變為皇親國戚;而中原的謝纘與其子孫均顯貴於曹魏。兩晉南北朝時期,以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謝衡為代表的謝姓人***謝纘後裔***從北方渡江南下,東山會稽派始祖謝衡遷會稽始寧,其子謝鯤遷豫章***今江西省南昌***,謝鯤弟謝褒,因擔任會稽郯縣令而遷居郯縣***今浙江省嵊縣***,這支謝姓顯貴於東晉南朝,僑居於江浙三吳,以謝安、謝石、謝玄、謝琰為代表,並且使得原分為南北的謝姓獲得了新的交流,同時陽夏還有一支謝姓遷康樂***今江西省萬載縣東***,又有謝姓北上西遷至陝西馮翊郡,南遷居四川成都、彭水、雲南永昌一帶。隋唐五代時期的謝姓在以前的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發展,其中謝夷吾和謝纘的後代都在東南沿海地區或中原一帶進一步繁衍播遷,唐僖宗時,謝衡後人中還有一支遷江西寧都。宋時,有會稽山陰謝夷吾之後遷居福建長樂,以及嵊縣、上虞等地。至元明清時,南方各省的謝姓人,發展勢頭遠遠超過北方,並誕生了許多知名人物和著名家庭,江西寧都的謝新***謝衡後裔***隨文天祥收復梅州後,任梅州令,謝新之子謝天佑,定居梅州福鄉,成為謝姓在閩、粵之地的開基始祖。謝姓入臺,始於明末,同時也有謝姓人遷呂宋***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清同治年間,有廣東南海丹山的謝姓遷美國舊金山,至此,謝姓人廣佈全國各地。如今,謝姓人在全國分佈廣泛,尤以廣東、江西、四川、湖南等省多此姓,四省謝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謝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七二。

  謝姓姓氏文化

  郡望

  《徐孝穆集箋註》六卷***陳徐陵撰、清朝吳兆宜注***記載了魏晉南北朝以來謝氏家族的十二大郡望:

  漢晉以來,謝氏見於史冊者以陳郡、會稽為盛,陳郡本支載在《陳國陽夏謝氏譜》,會稽山陰則亦難譜,僅就知者譜也。夷吾為山陰之始,蓋山陰之祖。其後則有譚、贊、淵、厷、煚、承、崇、斐、秀等俱仕吳;端、風、奉、聘、輶、勝、沉、敷***隱***等俱仕晉,;達仕樑而歧、嶠仕陳。兩族以外可見者尚有:一曰南陽,則有宛與章陵,宛有景仕吳,章陵有該仕漢。二曰馮翊,蓋北地扶風一族也,扶風有謝服,漢末為為將,改為射鹹,其子孫則有堅、援仕蜀。三曰下邳則有安仕漢,四曰汝南則有甄、廉、季孝俱仕漢,五曰東郡則有弼仕漢,六曰彭城則有慈仕吳,七曰九江則有曼卿善毛詩仕漢,八曰廬江有奇仕魏,九曰牂牁則有暹仕漢,十曰敦煌則有艾仕前涼。

  堂號

  謝姓以郡望為堂號外,還有威懷、安晉、東山、寶樹堂號。“威懷”和“安晉”的堂號出自東晉名臣謝安,謝安名望很高,才氣超人。桓溫夢想篡位,扣押謝安,要求他合作,謝安堅決不屈服。桓溫失敗後,皇上拜謝安為尚書僕射,淝水之戰,謝安與其侄子謝玄以少用多,擊潰苻堅大軍,使晉朝轉危為安。謝安的忠誠和威風使朝廷上下、外國邦聯都敬佩他、懷念他、懼怕他。這就是“威懷”和“安晉”堂號的來歷。

  陳留堂:是謝姓最早發祥地,也就是現在河南省陳留縣。

  會稽堂:是謝姓在東晉時期的根所地,也是秦朝的郡名,包括江蘇省東部和浙江省西部。

  東山堂:東山位於浙江省上虞縣之西南,在晉室謝安末出任征討大都督前隱居所在地,山上尚有薔薇洞、池屐池等遺蹟。另在浙江臨安之西 ,及江蘇省江寧之北各有 一座東山,當謝安征討玁狁建功後,曾在江寧之東山修建別邸,迄今江寧東山山頂仍有一寺廟古蹟,寺中祀奉為謝安遺像。

  寶樹堂:晉朝孝武帝駕臨謝安官邸,見其庭園中有 一株雄傳大樹,長得青翠茂盛,當時孝武帝指著大樹對謝安言道:“此乃謝家之寶樹。”謝氏以“寶樹”為堂號,由來在此。《晉書·謝玄傳》:“與從兄朗俱為叔父安所器重,安嘗戒約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後來唐代文人王勃撰《滕王閣序》,文中就有“非謝家之寶樹”之句。

  謝姓家族名人

  謝安:***320~385***字安石,東晉陽夏人。少有重名,徵辟皆不就,隱居東山,年四十餘,始出為桓州司馬。淝水之戰任征討大都督,克敵有功,累官至太保,卒贈太傅,故世稱謝太傅。

  謝玄:***343~388***東晉名將,謝安侄子,陽夏人,字幼度,具經國才略,以精銳八千,破前秦苻堅百萬大軍於淝水,拜前,封康樂縣公,卒諡獻武。

  謝纘:魏朝時典農中郎將。陳國陽夏人***今河南省太康***遷居會稽山陰,生子衡,官為國子監祭酒,寓居於始寧之東山***會稽在隋朝有建郡治***,謝纘實為會稽東山一脈之始祖,其後人遂有會稽郡之稱。

  謝尚:字仁祖,豫章太守謝鯤子,東晉太傅謝安從兄,陳郡陽夏人,東晉名臣,曾從後趙國奪得玉璽,政績卓著。

  謝赫:南齊著名畫家,著有《古畫品錄》,提出了中國繪畫史上“六法”,成為後世畫家、評論家、鑑賞家所遵循的法則。

  謝翱:字皋羽,一字皋父,長溪***今屬福建省福安***人,後徙居浦城***今屬福建***。南宋愛國主義詩人和散文家。著有《唏發集》、《天地間集》等。

  謝遷:浙江省餘姚人,明朝賢相,三朝元老。成化十一年中狀元,授修撰職。明孝宗時,以少詹事入內閣,參預機務,隨即加任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輔政時天下皆稱之為賢相。武宗嗣位,加少傅,後以年老而辭歸。卒諡文正,著有《歸田稿》。

  謝丕:字以中,號汝湖。是明代著名大學士謝遷***謝閣老***的仲子。於明代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舉順天鄉試第一名***解元***,第二年三月,即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月考取乙丑科一甲第三名進士及第***探花***授編修。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卒贈禮部尚書。

  謝榛:字茂秦,號四溟山人,又號脫屣山人,山東省臨清人,明代文學家、詩人、詩論家,為“後七子”的初期代表人物,著有《四溟集》和《四溟詩話》等。

  謝枋得:字君直,號疊山,弋陽***今屬江西省***人,南宋愛國詩人。著有易、書、詩三傳行於世,並著詩文六十四卷,但大多失傳,明代輯有《疊山集》五集,現存於弋陽縣圖書館。著有《文章軌範》、《疊山集》等。

  謝婉瑩:筆名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作家,福建樂人,冰心的父親謝葆璋是一位參加過甲午戰爭的愛國海軍軍官。在海浪、艦甲、軍營中冰心度過了著男裝、騎馬、射擊的少年生活。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凌的屈辱歷史,更激發了她的愛國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師範學校預科學習。1914年就讀於北京教會學校貝滿女中。“五四”時期,在協和女子大學理科就讀,後轉文學系學習,曾被選為學生會文書,投身學生愛國運動。1921年參加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的文學研究會,努力實踐“為人生”的藝術宗旨,出版了小說集《超人》,詩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學,專事文學研究。曾把旅途和異邦的見聞寫成散文寄回國內發表,結集為《寄小讀者》,舉世為之矚目,至今仍然聲譽不衰。1926年回國後,冰心相繼在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女子文理學院任教。1929年至1933年寫有《分》、《南歸》等。還翻譯了敘利亞作家凱羅·紀伯倫的《先知》。抗戰期間,在重慶用“男士”筆名寫了《關於女人》。抗戰勝利後到日本,1949-1951年曾在東京大學新中國文學系執教。1951年回國後,除繼續致力於創作外,還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曾任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等職。
 

忻口戰役傷亡是怎樣的
淳于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佈
相關知識
謝姓的來源介紹
顏姓的來源介紹
邴姓的來源介紹
房姓的來源介紹
昝姓的來源介紹
藍姓的來源介紹
龔姓的來源介紹
嵇姓的來源介紹
祝姓的來源介紹
郭姓的來源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