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交近攻的戰略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遠交近攻是三十六計中衍生出的成語,最初作為外交和軍事的策略,是和遠方的國家結盟,而與相鄰的國家為敵,那麼你知道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遠交近攻的戰略,希望能幫到你。

  遠交近攻的戰略

  “遠交近攻”是兵法“三十六計”中的其中一計。是秦國的宰相范雎向秦昭王提出的策略,建議秦國將地理位置離的最近的韓、魏兩國作為秦國的主要目標,同時應該與距離稍遠的齊等國保持良好的聯盟的關係,這樣就可以沒有其他的顧慮。這個策略使得秦國能夠兼併六國,實現了秦國的大統一。

  這個策略是范雎為秦國量身定做的,是佔領別國的土地為目標。那麼秦國有哪些先天的條件呢?首先,秦國的實力不斷增強。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日漸強盛,吞併六國,實現大統一是他的目標。其次,在力量的對比上,秦國的實力是強於其他任意一個國家的,但是秦國的實力又弱於六國聯合的實力。因此,秦國在吞併六國的時候,並不能特別著急,他也只能選擇一個一個進行吞併。

  那麼六國中,到底要先打哪一個,後打哪一個呢?這就是范雎為秦國考慮的地方,范雎認為需要隱藏自己的戰略目標,對遠方的國家表示友好的態度,先攻打自己的鄰國。因為選擇進攻,打下的土地就是秦國的,但是如果要打遠方的國家,即使打下了也未必能讓秦國所佔有。而且,如果同時樹立好幾個敵方,會迫使六國聯合起來攻打秦國,這樣秦國會失去自己有利的軍事力量。范雎的“遠交近攻”正是為這個秦國吞併六國提供很好的策略,也讓秦國有了先後要消滅的戰鬥的目標,最終六國被秦國一一擊破,統一了華夏。

  “遠交近攻”是指聯絡距離遠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這是戰國時期范雎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所提出來的外交和軍事策略。

  歷史上有許多戰爭都採用了“遠交近攻”的這種戰略,如袁紹奪取冀州就是運用這種“遠交近攻”的戰術。袁紹先與公孫瓚進行聯合,讓公孫瓚攻打冀州,對韓馥造成正面的打擊,然後自己率領同時壓向冀州,讓韓馥走投無路,又派出了說客進行遊說,最終韓馥選擇投降,讓出了冀州。但袁紹並沒有因此而感謝公孫瓚,反而將下一步的目標對準了公孫瓚。與公孫瓚進行合作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一旦達到了目的,便開始兵戎相向。

  上面一個例子是運用“遠交近攻”策略比較成功的案例,但是歷史上也有許多運用失敗的例子,尤其在宋朝。先犯錯誤的是北宋,北宋末年,宋國的北邊的鄰國是遼國,而在遼國以北的地方就是新興的金國了。北宋的皇帝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與金國進行聯合選擇滅掉遼國,想討回自己的領地,但結果在滅掉遼國之後的金軍長驅直下,對宋朝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幸好有長江為庇護,才算是保住了宋朝的半壁江山。之後的南宋又犯了一個與北宋同樣的錯誤,在南宋末年,南宋的皇帝又搞“遠交近攻”,派使者與蒙古結盟,夾攻金國,金國雖被滅了但是南宋也被徹底滅亡了。

  從以上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來看,“遠交近攻”雖然是一個非常有用的軍事策略,但是需要用在恰當地方上,不能盲目使用。

  遠交近攻的來源

  遠交近攻,語出《戰國策》秦策:範睢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這是範睢說服秦王的一句名言。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併六國,獨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範睢此時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國攻齊。他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部隊要經過韓、魏兩國。軍隊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軍隊,打勝了也無法佔有齊國土地。不如先攻打鄰國韓、魏,逐步推進。

  為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其後四十餘年,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遠交齊楚,首先攻下韓、魏,然後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後把齊國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戰十年.終於實現了統一中國的願望。

柏舉之戰的策略有哪些
瓦特發明了什麼
相關知識
遠交近攻的戰略有哪些
遠交近攻的故事有哪些
遠交近攻的故事有哪些
企業進攻型戰略有哪些形式
領導品牌的戰略有哪些
遠交近攻的成語典故是什麼
遠交近攻的來源是什麼
遠交近攻的來源是什麼
銷售成交的策略有哪些
柏舉之戰的策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