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武術為何稱作內家功夫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9日

  武當武術,歷史上又稱為內家拳,或稱為武當內家拳。但是,它為什麼被稱為內家拳呢?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內家”之說最早見於明清之際樸學大師黃宗羲《南雷文集》之中的《王徵南墓誌銘》。王徵南為明末清初四明***今淅江寧波市***地方的一位武當拳名家,師從單思南。由王上溯七代為開派祖師張三丰。《王徵南墓誌銘》中雲“……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撲***或作僕***,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從黃宗羲“有所謂內家者”一詞的使用,可見當時“內家”之說不但已被普遍使用,而且相沿日久。但黃氏此說似執“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撲”的“靜”者為“內”,“動”之“犯者”為“外”的敵我物件和技擊特徵而定。

  有的人認為,“內家”是張三丰以儒士自稱。因為出家人稱方外之人,張三丰不把自己當成出家人,以和光同塵而稱“內家”。實際這一說法站不住腳。因為,張三丰既想以儒士自稱,他當年就曾以儒業晉仕做過官,何必又辭官不做,偏偏愛當方外之人呢?這裡須特別提及,歷史上有北宋張三丰說***以黃宗羲為代表***和元明張三丰說,本文引用為元明張三丰。

  有的人認為,少林拳稱外家,是因為少林寺是佛門,佛教是從印度傳來,印度是外國,故稱外家。武當拳出自武當山,武當山是道教,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教,在國內,故武當拳稱內家。這種說法看起來倒很合情理,實際仍然站不住腳。因為,佛教雖從外國傳來,但當和尚的都是中國人,不但佛教傳入後經典理論都按中國人的理解認識作了翻譯,已具有中國特色,而且佛教的武術都還中中國土生土長的武術。所以,依此來劃分外家、內家仍然不能自圓。當然,有人又曾經辯解說,釋、道二家從來存有門戶之隔,那麼張三丰當然可以道教是本國之教,佛教是外國之教來劃內外家。但是這些人不知道,在張三丰的闡道著作中,從來沒有門戶之見,而且持儒釋道三教合一之觀點。認為三教在探索真理上,認識有相通之處。而且在歷史上,武當山是道、佛二門長期共存的。所以這種說法也是根本站不穩腳根的。

  還有的人認為,歷史上少林僧人善以武技表現自己,愛露形於外,所以稱外家。而武當道人們清心寡慾,恨山不高,恨林不密,歸隱都來不及,從不露主角,而且,本領越高,越是不讓人知道。這種注重內在的特徵方可稱為內家。這種說法似有道理,但仍顯據理不足。因為,僧人也有愛隱者,而道人也有輕露者。況且,對於隱顯,也根本不是判定修道功夫的標準,而不少道家還認為,真正有修煉功夫是在鬧市。就說張三丰,儘管他蹤影莫測,但還是經常拋面於世。而且,他的武當太極拳還教了許多道門之外的弟子呢!
 

  除上述之外,還有以剛柔分外家內家之說,還有以攻防分外家內家之說,還有以功夫硬軟分外家內家之說,還有以地域之南北分外家內家之說……這一些,就離題更遠了。

  關於內、外家的合現解釋,黃宗羲的“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撲”為其一。而清·曹秉仁《寧波府志》則又解釋為“外家……其法主於搏人,而跳踉奮躍,或失之疏,故往往得為人所乘,內家……其法主於禦敵,非遇困厄則不發,發則所當必靡,可隙可乘……”還有黃百家《昭代叢書別集》“內家拳法”說:“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

  可以說,後者三說對“內家”的解釋都較正確,但缺點在於沒把事情說得更清楚明瞭。譬如,黃百家說北宋“張三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那麼,這個“內”的文章就在一個“翻”字上。這個“翻”字“翻”的是什麼?曹秉仁則言,外家是“主於搏人”,而內家則“主於禦敵”。看來這個“翻”,是由攻“翻”變為防。由攻翻為防的實際旨趣何在?黃宗羲則言,是“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撲”。實則到這裡,它的意義還未說完。內家的真正含義是要圍繞道家內丹修煉這一要旨來解釋方能明瞭。

  那麼,煉內丹的目的是做什麼?元明之張三丰在《太極拳歌》中這樣答道:“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修煉內丹的目的是為了除疾祛病,益壽延年。所以,他創武當太極拳,開宗明義是把養生放在首位。把太極拳當作修煉內丹的一種動功功法。張三丰認為:“若才得太極拳法,不知行功之奧妙,挈置不顧,此無異煉丹不採藥,採藥不煉丹,莫道不能登長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決不能成就”***肖天石先生主編,臺灣自由出版社出版《道藏精華》第二集“張三丰太極煉丹祕訣”***。這裡說的“外面功夫”指的就是技擊功夫。所以,內家拳首先是取得內養成就,在此基礎上附帶產生出技擊效用。也即是說,內養為本,技擊為末。據當代一些內家拳家的切身體驗,亦認為,學內家拳,如果從一開始就一直把技擊作為止的來鍛鍊,恰將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只有以養成生為出發點,在行功中人蔘到底,靜到底,才能日日見功。太極拳在技擊功能上的“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撲”,也就是內丹修煉中“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外在具體表現,它在技擊上表現的最高境界是一種弱制強、慢勝快、無力打有力、“四兩撥千斤”的先天自然本能。當然,這種先天自然本能實際是指合道的能務,並不是指先天的生理素質。如太極拳界權威的太極拳理論家王宗嶽《太極拳論》中所云:“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也。”他在這裡所說的“先天自然之能”,就是指先天生理素質,這裡所說的“學力”,就是指學道、合乎道的能力。因為,太極拳是丹道家作為一種丹道的動功來對待的。常人所謂先天生理素質,在內丹理論中,已被視為後天,非合道的先天。而採用這種動功,通過“學力”即功夫的進步,才能一步步靠近併合於道的先天。王宗嶽非不知其理,只是為了通俗易懂,方採用常人之說而已。它的整體戰略、戰術,乃至作為根本的哲學,與外家拳都是不同的,是恰恰唱了個反調。內家拳和道家哲學始終是一個完整體系,而外家拳則不然,它的武術技擊訓練法和佛門的禪定功夫及其佛學理論不成同一體系。或者嚴格講,我們今天所知的外家拳,並不能代表中國佛門原傳拳法,它只是中國古來實用武術的一個彙集提煉。

  1928年,揚州金一明在其所著的《武當拳術祕訣》一書“引言”中,對“外家”的這種“彙集提煉”特殊現象作了闡述。他認為,佛門早期的拳術與其後來在社會上廣為流行的拳術截然不同,“佛門早期拳術本慧用為釘人禦敵之用”。古代,因佛門禪功喜靜不喜動,和尚們坐的時間長了,精神就顯得疲憊,而且膝腿部都僵硬變形,由此引起整個生理的不良變化。佛法本是要修出個超出體殼之外的靈魂,這樣的禪定卻把身體都搞壞了,沒有好的軀殼,那靈魂由何處而修呢?所以,禪功之機還是要修習強身健體之道。故少林寺達摩大師當年不僅傳下“洗髓”功,還根據醫藥費道理論及中國傳統按摩導引術及武術,創編傳下“易筋”功法,是為禪功之輔助。

  所以,佛門早期拳術,由此看不僅和道家的早期拳功體用、理法相近,而且在“洗耳恭聽髓”、“易筋”功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正如金一明先生又說,不過,“此為少林有拳術之真理,是以其術不易輕傳俗人,非沙門釋子不能參透其中三昧”。因為它高深玄妙,佛門又固執地不傳人,所以原始的佛門也即原傳少林拳術漸為世人所稀知。那麼,再隨著佛教的興衰存亡,該拳術付人也便漸漸稀少,更不為外人所知了。

  就筆者所知,唐宋以來,佛道兩家在理論和修道實踐方法上,互相交流滲透,互補性很強。在武當山,佛道二門共存,禪也學道,道也學禪,這種以丹功為本體的拳功,佛道二家不分彼此,共同學習,因重內丹、內功、內養,故稱為內家。

  金一明先生又接著考證說:“自魏晉以降,唐宋以來,朝代更變,其間細衣者奔走十方,遂變佛門鍛鍊體魄之禪功而為戰鬥防身之預備。期間忠臣義士、大奸巨猾出入空更不知凡幾。世雖稍稍知其術,然諱莫如深。斯時張三丰應運而生,秉天賦之偉姿,過人之智識,慨其術不能見用於世,而反見嫉於人,遂加以研精,再變其戰鬥防身之祕法,而為主於禦敵之祕訣,授予於收徒,著述謄抄,公諸天下,其派遂大興。”

  由此可在看出,少林後期拳術已非少林佛門原本“正傳”,而是中國自古以來未經過哲學理論鍛造的社會實用武術。這種當然稱得上是歷史悠久的實用武術,是以技擊對抗中,人的後天體質和思維優勢來定勝負的。此即王宗嶽所云“先天自然之能”。這優勢就是:快制慢,強勝弱,有力打無力,千斤壓四兩等等。與內家拳相比,一重外,一重內;一拙,一巧;一剛,一柔。所以,前代內家拳家***如黃百家***從實踐中體會到,張三丰創內家拳是在“精於少林”的基礎上,結合道家養生理論千錘百煉研究創造出來。所以,後代學者能對張三丰的內家拳術精華“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此“少林”特指唐宋以降的少林寺流行拳術,即以力、速、強諸優勢制敵的重外之拳術***。那麼,換名話說,學內家拳不得其門而入,或學之不精,也未必就能勝於“少林”。當然,說少林後期拳術是中國自古以來未經過哲學理論鍛造的實用武術,其“實用”之“術”,是指它主要是一種經驗的總結積累,也包括它後來對內家拳的某方面借鑑。能流傳到今天的某些少林早期拳術,如心意拳等,那就另當別論,同樣可稱為內家。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看出,少林佛門拳術也是有內家、外家之分的,而武當道門拳術也是有內家、外家之分。內外家的分別決不是佛門與道門的分別,而是拳術含水量不含內功、養生,技擊用力不用力的分別。清代周述官整理編著的《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其第二卷“內外功辨”曰:“凡行為內功,多借外輔,由內達外,內壯而外無不堅。行外功多假內助,外壯而內久必傷。大凡丹經,外運行於內,而內導引者,內功也。內導引於外,而外執行者,外功也。他如全取於外,不間乎內,外功中外功之外也。純求於內,不顧其外,內功中外功之外也。……內外之間,不可不辨。”這段論述可視為佛門拳術的內外家辨,與張三丰的觀點完全一致。

  古代內家拳派站在養生的立場上,即價值觀上,分出內外家,並以“優”自居。而從客觀上講,任何一派武術的存在,它既不消亡,又能有所發展,都證明它有其合理性和自身優勢,我們今天不能從自我判定的某種價值觀而對內外家武術加以機械武斷的優劣之分。

  當然也應該說,元明時期張三丰創造的武當太極拳***準確講,張三丰只是武當內家拳的集大成者和中興者***,只是因為開創於武當山,有了“武當”這一門派標誌,但這一門派並不是某一宗教家門的專得,它代表了一個時代一大批中國武術家從主觀實用經驗主義中解放出來,邁向以研究客觀哲學理論並以其指導實踐的武學要領的昇華飛躍。

  證明上述觀點的根據有三:第一,張三丰的道學觀點是持儒釋道“三教圓融”說的。他認為,佛教、儒教、道教在研究宇宙普遍真理方面在本質上認識是共通的,只是在實用方面側重點不同。所以他的道學理論一直把握在三教的哲學本質和理論源頭上。第二,武當內家拳在孕育過程中,不但繼承了前代諸多的道家功法,也吸收了佛學功法***如《洗髓》、《易筋》二經等***、儒家功法***“心齋”、“坐忘”等***、醫家功法***華佗《五禽戲》等***,是一種對傳統拳功精華的全方位融貫和提煉。第三,武當內家拳在形成發展和傳播過程中,儘管帶有某種與內容無關的宗教色彩***如敬玄武神、敬太上老君、敬三豐祖師,甚或把拳法起源神化***,但它在傳承過程中,從主流上講,從要求上講,從不持門戶之見,而善於廣泛傳播於社會大眾之中,包括道門、佛門、社會知識分子階層和大眾民間。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播,這無疑體現了博大的胸懷。

潭腿的簡介
自然門的初級氣功介紹
相關知識
武當武術為何稱作內家功夫
武松兄弟為何一高一矮閱讀理解附答案
武松兄弟為何一高一矮的閱讀答案
武當武術養生健身起源說
武當武術的發展之路
武當武術的起源
武松兄弟為何一高一矮閱讀答案
武當武術守柔處雌的戰略理論
武當武術含義
武當山攝影大賽作品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