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視精品的思索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9日

在作為大眾傳媒的電視邁向新世紀的前夜,“精品”已成為了這個行業中最流行的詞彙。觀眾呼喚電視精品節目的聲音日漸高漲,大大小小的電視臺都在忙忙碌碌地制定各自的精品戰略,連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對電視出精品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一時間,精品浪潮席捲神州大地,一浪高過一浪。在對電視精品的千呼萬喚與千錘百煉聲中筆者也引發了對電視精品節目的幾點思考,可能幼稚偏頗,但求拋磚引玉:

思索之一電視精品節目的評價標準與評價機制

所謂的“電視精品節目”是在電視節目中評選出來的優質品,從這個角度來講,精品節目是個相對的概念,它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不是絕對的。六七十年代評出的精品節目,可能早被九十年代的電視工作者不屑一顧;國內的精品拿到國外也不一定能得到認同,可見衡量電視節目是否是精品的標準也在不斷地提高與變化。那麼我們國內現階段電視精品節目的衡量標準是什麼?有人會說這太簡單了,要立場正確、有思想性、選題新穎、切入點獨特、要用好電視語言、要包裝精美、製作精良、要……,很快一整套,要求明確,邏輯嚴謹的標準便被制訂出來。可是筆者不僅要再問一句,這些標準由誰來制訂,我們的精品節目又是怎樣評出來的呢?我想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現階段我們的精品節目是由專家和大師們評選出來的。標準也是由他們制訂的。一個節目一提是精品,必先說獲過什麼獎,大部分電視臺實施的精品戰略工程也只不過是要求獲得幾個一等獎,幾個二等獎……,誠然,專家和大師們是行家,他們具有常人所不及的見識和眼光,他們所選出的精品也確實具有代表性,但我們千萬不要忘記電視是大眾傳媒,而非專家傳媒、大師專媒。對於這一點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的劉春先生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電視是大眾傳媒而非大師傳媒,電視人首先是職業電視工人而非孤獨的藝術家,電視節目首先是文化消費品,而不是多麼偉大的藝術品……作為個體有選擇孤獨拒絕大眾的權利,然而一個電視臺,一個大眾傳媒要這麼做就奇怪了……常有人把電視與報紙相比,得出的結論是電視比報紙膚淺,因而電視人也比報人‘***’,這種風靡一時的論調其實是謬論,中國電視的毛病是不敬膚淺,膚淺到販夫走卒、引車賣漿的大眾統統喜歡……”。這話可能過於偏激一些,但確實指出了電視是面向大眾的傳媒這一根本特性,確實也應當引起我們的思索:專家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電視受眾的意願呢?我們評選電視精品的標準中是否應加入“觀眾收視率”這一項呢?怎樣才能真正客觀公正地獲得收視率,從而建立起一套評選電視精品節目的科學的體制與標準呢?

思索之二電視節目成為精品應解決的關鍵問題

如果大家都能認同電視是一種大眾傳媒,觀眾是上帝的話,那麼電視節目要成為精品應當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什麼呢?是裝置檔次、製作工藝、還是選題,切入點等處理角度技巧……?電視精品的生產要有個艱苦的過程,這其中每環節都是構成精品的要素,都要精益求精,千錘百煉。從這個角度講,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不斷變化,不勝列舉的,但從大眾傳播學的角度來看,這些問題歸根到底就是要解決好傳播效果。因此電視節目成為精品的關鍵問題可用一個詞來描述,那就是“雅俗共賞”。在藝術上人們追求和諧,和諧產生美感;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講究中庸之道,不走極端;而現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萬事萬物都處於矛盾之中,正確的、完美的事物總是處於矛盾中的平衡點……。對電視的精品節目而言,當然也不例外,它要“和諧”、要“中庸”、要在“雅” 與“俗”這對矛盾中找到平衡點,把他們統一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受到大眾的喜愛,受到專家的好評。《望長城》這部紀錄片您一定還記得吧!專家們可以從歷史的、文學的專業角度去欣賞,從形式上、編排上、主持上、攝像上,各個側面去研究;老百姓可以從飛機上、山腳下飽覽長城美景,從焦建城,黃宗英樸實而飽含深情的解說中瞭解祖國的燦爛的歷史。這部紀錄片被稱為中國紀錄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把“雅”與“俗”完美的統一在了一起。因此電視節目要成為精品,所有的要素,所有的環節都要圍繞著“雅俗共賞”這個中心,這個目的在此基礎上,選題上要高一些,切入點要巧妙一些,表達要通俗一些,製作要精良一些……我想,我們製作一個電視節目就好比在塑一個頭像,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每一個細節的千錘百煉,刻一雙最美的眼睛,捏一個最挺拔的鼻子,畫一張最動人的嘴脣……如果缺少一種和諧,那麼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會是最美的頭像嗎?

思索之三電視精品的極品化趨勢

我國現階段的電視產業,對外部來講它是一種大眾傳媒,而對內部來講可以說正在成為一種生產精神產品的企業,它要遵守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劃,要明白生產與銷售、投入與產出的關係。說到家要以成本核算為中心。我們之所以強調電視要出精品,就是要讓電視節目這種產品“銷售”得好,但一定要在成本核算的基礎上,否則不計成本,只抓質量,有可能銷售的越好,虧損得越多,我們抓質量要精品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電視產業能夠更快速地持續發展,因此追求電視節目的精品與名牌一定要符合這個原則,不能認為追求精品是要越精越好,還要根據自身媒體的情況。我們不應要求每個媒體都要造出表中的“勞力士 ”或汽車中的“勞斯萊斯”,電視媒體既然是大眾文化消費的生產者,就要生產大眾消費的精品和名牌,要生產“可口可樂”和“麥當勞”快餐。電視節目精品化決不應向“貴族化”、“極品化”發展。

思索之四電視精品創作靠什麼

一個電視媒體,如何提高宣傳質量,實現精品節目的創作要依靠很多因素,比如:環境機制、人員素質和裝置水平。現在人們普遍特別重視後兩個因素,一提地方臺的節目不及中央臺,首先想到的裝置有差距;一提抓精品就是要提高隊伍素質。當然,裝置水平的客觀限制會對精品節目的製作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但大中型電視臺之間的這種裝置水平的差距,並不十分明顯,對創精品的影響甚至可以忽略不計。而隊伍素質對創作精品節目的影響可就十分巨大了,一支高素質的創作隊伍是作出精品節目的保證,但提高隊伍素質的途經並不只是加強專業技能培訓這麼簡單。人的主觀能動性相當強,他的素質能否很快的提高,取決於他願不願意為此而付出努力,而調動他的這種主觀能動性的關鍵在於體制。只有體制合理了,有才能的人就會脫穎而出,整日無所事事的人才會為創優而絞盡腦汁。中國電視行業正在一種轉型期,它在從上層建築中的事業單位向市場化運作的企業單位轉變的過程中,許多體制並沒有理順,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而正是這些不合理之處壓抑了電視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助長了人浮於事,無慾無求的風氣。在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中,除去技術人員只有87人,卻支撐著兩套節目的運作,其中每週28小時的自制節目,這在內地的電視媒體中簡直是不可想象,有趣的是鳳凰臺中從上到下的工作主力如:王紀言、李一萍、楊瀾、許戈輝、竇文濤等都是從內地傳媒過去的。與他們原來的工作效率比,何止提高了十倍,可見體制對於調動人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隊伍素質,所起到的巨大的作用。我們是否能這樣認為:隨著社會主義改革的深入,電視行業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而這一轉變帶動了電視行業從體制結構,到運作模式的一系列改變,而呼喚電視精品,正是這種改變的一種表現!

在世紀之交的今日,中國電視傳媒乃至包括報紙、廣播、雜誌……的全部新聞傳媒都在經歷著新生前的陣痛,求改革、求變化、求特色、求突破,已經成為中國傳媒向前發展的最活躍的因素。您說,是嗎?

淺析言語行為理論與語篇分析的關係
大眾健康傳播中受眾媒介素養的培養
相關知識
關於電視精品的思索
關於電視情節的大學英語作文
關於電視節目的英語對話閱讀
關於電視劇裡的經典句子
關於電視節目的英語對話情景
關於防水產品的電視宣傳廣告詞
關於家紡床品的電視宣傳廣告詞
關於電視背景牆的講究
關於電視臺的宣傳廣告詞
關於中國精神的大一思修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