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的食用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烏梅為薔薇科落葉喬木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實,味酸、味可刺激唾液分泌,生津止渴。下面就一塊來了解,歡迎大家的閱讀!

  :

  凡肺虛久咳痰少者,可與***、五味子、人蔘等配伍;凡大便下血乾,可與棉花、杭餅炭配伍;凡胃虛吐逆者,可與太子參、石斛、半夏、大棗配伍,以和胃止嘔;凡蛔蟲上竄膽道,腹痛難忍,嘔吐厥逆者,可與細辛、乾薑、黃連、川椒等同用。

  宜食:

  適宜虛熱口渴,胃呆食少,胃酸缺乏***包括萎縮性胃炎胃酸過少者*** ,消化不良,慢性痢疾腸炎之人食用;適宜孕婦妊娠惡阻者食用;適宜膽道蛔蟲者食用。適宜夏季與砂糖煎水做成酸梅湯飲料以清涼解暑,生津止渴。《隨息居飲食譜》:“梅,酸溫,溫膽生津,孕婦多嗜之。”《本草新編》:“烏梅止痢斷瘧,每有速效。”

  忌食:

  感冒發熱,咳嗽多痰,胸膈痞悶之人忌食;菌痢、腸炎的初期忌食。婦女正常月經期以及懷孕婦人產前產後忌食之。

  1、烏梅丸***《傷寒論》***,溫髒安蛔,主治蛔厥證,心煩嘔吐,時發時止,食入吐蛔,手足厥冷,腹痛,久痢,久瀉等證。

  2、理中安蛔湯***《萬病回春》***,溫中安蛔,治中陽不振,脾胃虛寒,便溏尿清,腹痛腸鳴,四肢不溫,舌苔薄白,脈虛緩,蛔蟲從口中吐出,或由大便排出。

  3、連梅安蛔湯***《通俗傷寒論》***,清熱安蛔,治蟲積腹痛,不思飲食,食則吐蛔,甚則煩躁,厥逆,且有面赤,口燥,舌紅,脈數身熱等症。

  4、固腸丸***《證治準繩》***,補益澀腸止瀉。

  5、一服散***《世醫得效方》***,斂肺化痰止咳,主治肺虛久咳。

  6、玉泉丸***《沈氏尊生書》***,益氣養陰,生津止渴,主治虛熱煩咳,多飲,多尿,煩躁失眠等症。

  7、治療尿血:烏梅燒存性 研末 醋糊丸 梧子大.每服四十丸 酒下.***《本草綱目》***

  8、治療一切瘡肉出: 烏梅燒為灰 杵末敷上 惡肉立盡.***《劉涓子鬼遺方》***

  9、治療小兒頭瘡 積年不差:烏梅肉 燒灰細研 以生油調塗之.***《太平聖惠方》***

  烏梅丸

  功用:溫髒驅蛔。主治:蛔蟲所致各證,兼治久痢。本方是用於溫髒驅蛔的之主方。蟲得酸則伏,故用烏梅之酸以優蛔為主藥。蟲由溼生,故用黃連、黃柏之苦以除溼作為輔藥。蟲得辛則靜,所以用蜀椒、細辛、乾薑、桂枝、附子之辛來安蛔而溫髒寒並作為兼制之藥。另外,用人蔘補氣,當歸養血,並調和辛苦燥烈之性,是此作為引和之藥。

  材料:烏梅肉30克,黃連78克,黃柏18克,細辛18克,乾薑30克,蜀椒12克,桂枝18克,附子18克,人蔘18克,當歸12克。

  點評:此為驅蛔蟲之祖方。凡由於蛔蟲所致各證,皆可用之,但要善於權變,靈活加減運用。另外,還可治療久痢。

  烏梅膠囊

  功用:安蛔殺蟲,解痙止痛,消炎排蟲。主治:膽道蛔蟲症。症見:上腹部陣發性鑽頂樣疼痛,噁心嘔吐,嘔出蛔蟲或黃色苦水。伴體倦乏力,舌質紅,脈弦緊。方中烏梅味酸能安蛔;川楝子、川椒苦辛殺蟲,理氣上痛;以黃連清熱解毒,除溼,加生大黃通腑瀉下,以排蟲體;據藥理研究證實,烏梅、川椒、川楝子有麻痺蛔蟲,制其蠕動的作用。烏梅、大黃合用,能加強膽囊收縮功能,促進和增加膽汁分泌。黃連有較強的抗菌效果,能預防和治療膽系感染。全方具有安蛔殺蟲、解痙止痛、消炎排蟲之功。

  材料:烏梅肉、川楝子各40克,川椒、黃連各20克,生大黃10克。

  點評:烏梅膠囊是在《金匱要略》烏梅丸基礎上篩選藥物,改變劑型製成的。前人認為:蟲由溼生,“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烏梅膠囊藥源充足,服用方便,效果確切,無副作用,便於推廣。

  烏梅湯

  第1步、到中藥店買烏梅,洗淨後在水中浸泡約30分鐘。

  第2步、將烏梅和連帶浸泡的水一起入鍋煮,先用大火把水燒開,然後再用小火煮,看到烏梅的皮被煮成渣掉出來為止,全過程約30分鐘***注意:可根據個人口味確定烏梅放入的量,喜歡酸的話可多放一點烏梅***。

  第3步、最後加入適量的冰糖或白糖。

野生海蔘食用方法
烏雞的食用方法
相關知識
烏梅的食用方法
烏梅的食用方法與禁忌
烏雞的食用方法
楊梅的食用方法與營養價值
楊梅的食用方法與營養價值
烏梅乾的食用方法_烏梅乾的吃法有哪些
何首烏泡水的食用方法有哪些
何首烏泡水的食用方法有哪些
水果養生保健的食用方法
逍遙丸的食用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