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怎麼來的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中秋節又稱女兒節、團圓節、八月會等,時為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中秋節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載於《周禮》,《禮記·月令》:“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而關於其起源則有幾種不同說法:一說與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有關,或是與農業生產有關;亦有歷史學家支出中秋節應起源於隋末唐軍在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發明月餅,作為軍餉發放軍中,從而解決軍糧問題。

  中秋節傳說

  相傳,遠古的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崑崙山頂,遠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下了九個多餘的太陽,解救百姓於水火這中。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的妻子,叫嫦娥。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將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門客蓬蒙看見,蓬蒙等后羿外出後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當機立斷,取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後,身體立刻飛離地面,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來後,侍女們哭訴了一切。悲痛欲絕的後異,仰望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她驚奇地發現,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別圓,特別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擺上香案,放上嫦娥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襬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中秋節習俗

  一、祭月賞月

  早在《禮記》中就有記載“秋暮夕月”,即拜祭月神,時至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等祭品,全家人在月下依次拜祭月亮,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有多少人切多少份,連大小都要一樣。賞月的習俗盛行於唐代,至宋代,賞月之風更盛,並有“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之景,而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全國各地至今遺存相當多的“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該時期,中國多地則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時至今日,中秋賞月之風也沒有絕跡。

  二、吃月餅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此後也日益演變為中秋送禮的首選。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此外,在福建廈門、泉州等地區的中秋節還有博餅的習俗,且博餅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三、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四、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

  五、猜謎與玩花燈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中秋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北宋《武林舊事》中就有記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

  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廣西有簡單的戶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六、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說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於峰火臺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

  七、少數民族特色

  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遊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賓士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賓士,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西方。執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後回家團圓吃月餅。

  廣西侗族有“行月”的習俗。中秋夜臨,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著一路月光,行至臨近山寨,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徹夜長歡。

  雲南德昂族“串月”。雲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的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檳榔、送茶訂下婚約。

  雲南彝族過中秋的傳統習俗是“跳月”。入夜,該族各個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開闊地,一個個束腰披紗的姑娘們和頭纏布帶的小夥子們以及老頭、老太太、小娃子們都激情地載歌載舞,還有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

  仡佬族在節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頭公牛,將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靈、迎新谷,他們稱為“八月節”。

  朝鮮族則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當明月升空時,請數位被推選出來的老人攀上望月架。待老人望月之後,再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一起合跳《農家樂舞》。

  廣西西部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更典型,每年夏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徵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裡儲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迴天四個階段。

  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聲節”。屆時各集鎮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互贈月餅、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結隊,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對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機挑尋未來的伴侶。

  八、中秋博餅

  博餅***跋餅***,是閩南人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閩南人對歷史的一種傳承。相傳,中秋博餅,是鄭成功屯兵時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勵鼓舞士氣,命部將洪旭***時泉州府同安縣人,今屬廈門市同安區境內***發明的。於是,一代一代傳下來,就成了如今閩南地區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

  中秋節國外習俗

  朝鮮半島

  韓語稱秋夕、仲秋節、嘉俳、嘉俳日。是掃墓並用新收穫的穀物和果實祭祀先祖的日子。回鄉探親,向親朋戚友送禮亦是過中秋節的習俗。所以英文亦把朝鮮半島的中秋節叫做“韓國感恩節”。

  越南

  中秋節也是越南兒童的一個節日。當晚,孩子們聆聽關於阿貴的傳說,去看舞獅,有的還得到父親給他買一個用來舞獅的獅子跟朋友們一起玩耍。 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鯉魚燈出遊玩耍,還預示長大“跳龍門”之意。

  日本

  日本傳統的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日本人在賞月的時候吃江米糰子,稱為“月見糰子”。由於這個時期正值各種作物的收穫季節,為了對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謝,日本人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日本人也會賞月,稱之為“月見”,屋內會陳列賞月團子、芒草、芋等。

  琉球

  琉球人中秋節除了祭祖、拜月外,還會祭灶,感謝灶君保佑一年內家中平安。除了吃月餅,他們會吃一種叫吹上餅的食品,這是一種表面鋪上紅豆的米餅。除此之外,還有拔河、舞獅、的風俗。

  新加坡

  對新加坡的華人來說,中秋佳節是聯絡感情,表示謝意的天賜良機。親朋好友、商業夥伴之間相互饋贈月餅,藉此表示問候與祝願。

  馬來西亞、菲律賓

  吃月餅、賞月、提燈籠遊行是馬來西亞華人世代相傳的中秋習俗。首都吉隆坡市內各大商場都設有月餅專櫃,報紙、電視臺的月餅廣告鋪天蓋地。吉隆坡一些地方的華人社團當前舉行了提燈籠遊行慶中秋活動,除舞龍舞獅外,一輛輛載有“嫦娥”、“七仙女”的花車漫遊其間,服飾鮮豔的藝人和青年載歌載舞。

  中秋節是生活在菲律賓的華僑華人非常重視的傳統佳節。華僑華人聚居區的主要商業街道張燈結綵,主要路口和進入唐人街的小橋上都掛上了彩幅,許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從中國進口的各式月餅。中秋慶祝活動包括舞龍遊行、民族服裝遊行、燈籠遊行和花車遊行等。
 

瓦崗寨四十六友之一史大奈簡介
什麼是氏族社會
相關知識
中秋節怎麼來的
在廣州中秋節怎麼過的好玩
中秋節怎麼說祝福的話
中秋節怎麼放假
光棍節怎麼來的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臘八節怎麼來的
中秋節怎麼慶祝
潮汕地區中秋節怎麼過
中秋節怎麼陪女友度過
香港人中秋是怎麼過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