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古琴臺導遊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古琴臺***GuQintai***,又名俞伯牙臺,“天下知音第一臺”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龜山西腳下美麗的月湖之濱,連線武漢長江大橋和江漢一橋。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將遊覽武漢市著名的名勝古蹟——古琴臺。古琴臺又名伯牙臺,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龜山腳下和美麗的月湖之濱,它與黃鶴樓、晴川閣並稱為武漢三大名勝。古琴臺最早修建於北宋初年,主要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的二位大音樂家——俞伯牙和鍾子期在此相遇,相知併成為知己的故事而修建的。

  古琴,又稱七絃琴,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樂器之一,樂聲幽雅,素有天籟之音的美譽,相傳為伏羲氏所發明製作。據說有一天伏羲氏看見五星之精氣落在梧桐樹上,引來鳳凰在此作巢。因此他知道這是一棵上好的梧桐樹,適合製作樂器。這棵樹高三丈三尺,按照三十三天之數,截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敲一敲,聲音太清,而取下一段呢,聲音又太濁,而中間一段呢,恰好清濁相兼,音色優美。後來伏羲氏請能工巧匠製成樂器,因其音色高雅,好似瑤池之音,又稱瑤琴。據傳說此琴彈到最高妙的境界,嘯虎聞而不吼,哀猿聞而不啼。有一次顏回到孔子家,聽到孔子在彈琴,而琴音幽沉,顏回就問孔子琴聲中為何有股殺氣,孔子說正彈琴時,卻看見一隻貓捉老鼠,想讓它捉到吧,又怕它捉不到,因而琴聲中就露出貪殺之意。可見琴聲不僅能模仿各種自然界的聲響,而且連情感的細微變化也能通過琴聲表露出來。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出了一位技藝更加高超的大音樂家俞伯牙,史書上說他彈琴的時候連正在吃草料的牛馬也會仰首傾聽,可見其技藝之精妙。他的琴雖然彈的好,卻很少有人能聽懂他的琴音,能夠理解他的琴意的就更加鳳毛麟角了,因此,他雖然雲遊四方,卻常常感嘆沒有知己。俞伯牙是楚人,卻在晉國做官,正所謂楚才晉用。一天,他受晉王派遣,出使楚國,拜會楚王之後,乘船順漢水而下,路過漢陽,夜晚遇上狂風暴雨,便泊船於龜山下避雨,不久雨過天晴,伯牙走出船艙,只見風平浪靜,雲開霧散,現出一輪明月,伯牙見此景琴興大發,拿出隨身攜帶的瑤琴,坐在船上對月彈奏,悠悠琴聲在江面迴盪,突然琴絃斷了一根,按照古時候的說法,絃斷必有人偷聽。俞伯牙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個精通音律的高人在聽他彈琴,即派隨從上岸尋找,不久,隨從帶來一位衣衫襤褸的砍柴人到船上。原來砍柴人名叫鍾子期,是一位學識高深,對音樂有著很深造詣的隱逸之士。

  兩人寒暄之後,鍾子期既請俞伯牙彈琴,俞伯牙首先彈了一段曲子,意在高山,子期贊到:“巍巍乎若高山”,俞伯牙低沉不語,又彈了一段曲子,意在流水,子期又贊到:“蕩蕩乎若流水”。俞伯牙非常高興,於是兩人結為知己,並約定來年八月十五日,再次相會。第二年的八月十五日,俞伯牙早早來到相會的地方,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鍾子期的身影,於是他就沿著鍾子期回家的路線一路尋找,半路上碰見一位老者,一問方知老人乃鍾子期的父親,鍾子期幾個月以前就因為勞累成疾而去世了。俞伯牙聽了以後,萬分悲痛,跟著老人來到鍾子期的墓前,他取出心愛的瑤琴,彈了一首非常悽婉的音樂寄託哀思。當地的老百姓聽不懂他的琴聲,大家都哈哈大笑。俞伯牙更加悲哀,他用力割斷琴絃,雙手舉琴,向祭石臺上,用力一摔,直把瑤琴摔成兩段。大家就問為何摔碎瑤琴?伯牙遙遙頭,說道: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詩中表達了俞伯牙的心聲,既要結交一個朋友是很容易的,可是要找到一位心心相印的知音可就太難了。也難怪俞伯牙摔碎瑤琴,發誓永不鼓琴,是所謂“相知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後來,人們有感於俞伯牙和鍾子期深厚的友誼,高山流水成為友誼的象徵,知音也成為知心朋友的代名詞。高山流水後來也成為流傳千古的中國傳統名曲,為後世之人所傳誦。1977年,美國發射的飛行器旅行者號太空船上攜帶有一張鍍金的唱片,唱片中錄有二十七段各國的音樂,其中選中的唯一一首中國音樂就是“流水”,向宇宙星球的高階生物傳遞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資訊。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現在已經抵達古琴臺的門口,請大家跟我一道參觀。

  這裡是琴臺蠟像館,它以蠟像的形式記述了剛才我給大家講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

  穿過迴廊,大家請看,這裡有一座照壁,上面有一塊石碑,上書“印心石屋”四個大字。這四個字是當年道光皇帝賜給兩江總督陶澍的。陶澍做官50餘年,官至一品封疆大吏,按說應聚積不少財富,可他為官清正廉明,重用賢才,興修水利,不徇私情,到他七十歲退休時依然兩袖清風,為時人所稱道。退隱之後他在琴臺修一座石屋寄居,但依然憂國憂民。後來道光皇帝賜給“印心石屋”四個字,表示皇帝和臣子心心相印之意,當然這只是古代皇帝籠絡人心的一種手段而已。“印心石屋”四個大字是用陰陽筆法鐫刻而成,遠看凸突而出,近看卻凹陷而入,表現出高超的雕刻技巧。

  好,這裡是被譽為詩、書雙絕的宋湘題壁詩。宋湘,廣東梅縣人,曾任漢陽糧道,是清末有名的才子。有一年冬季,他冒雪來到琴臺憑弔古蹟,想到俞伯牙與鍾子期互為知己的故事,不禁感嘆不已。隨即,他摘下一束竹葉,飽蘸濃墨,就在這塊牆壁上題寫了這首詩,因是用竹葉書寫的,又名竹葉書。

  噫嘻乎,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

  宋湘在詩中對知音的故事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但不管怎樣,由於書法精妙,被譽為詩書雙絕,也被稱為琴臺一寶。董必武、葉劍英等國家領導人蔘觀後十分喜歡,囑託身邊工作人員把宋湘題刻拓片帶回去觀賞。

  各位朋友,中間這座由漢白玉石欄砌成的高臺就是伯牙臺了,中間石碑上刻著“琴臺”兩個大字,據說是北宋大書法家米芾所題,背面是五十年代重修琴臺記。石欄四周是琴臺故事的浮雕。相傳俞伯牙就是在這裡彈琴時結識了鍾子期,並結為知音。

  這座富麗雄偉的半歇山頂殿堂是琴臺的主要建築,額坊上四個大字“高山流水”,拓自宋湘竹葉書。這裡經常舉辦大型紀念活動,巨集揚知音文化,因為知音文化的本質就是中華民族重友情,輕物質利益的傳統美德。

  這裡是知音雕塑,旁邊琴童懷抱瑤琴,俞伯牙微躬拱手向鍾子期致意,表現他遇到知音的欣喜之情。

  塑像的背後是波光粼粼的月湖,遠處的梅子山依然鬱鬱蔥蔥,時光如果可以倒轉,我們多想回到故事發生的時刻,見證這段令人心動的故事。大家的右手邊是巍巍的長江大橋,將武漢三鎮連在一起,周圍現代化的建築櫛比鱗次,又在提醒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那久遠的故事好似已離我們遠去,知音對我們還有意義嗎?我想,答案是肯定的,我們現在依然需要知音,依然需要親情、友情和愛情。

  現在我提議,我們大家照個合影好嗎?讓琴臺作證,讓青山作證,讓月湖作證,願各位的友誼更加長久,願各位的愛情更加甜蜜,願每一個人都找到人生的知己。漫漫人生路,但求一知己。

  好了,各位朋友,琴臺就參觀到這裡,謝謝各位!

  篇2

  古琴臺始建於北宋時期,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鍾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幾年以後,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病故,

  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後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築臺以紀念。古琴臺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涵豐富,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1]

  清朝嘉慶初年,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古琴臺,請汪中代筆撰《琴臺之銘並序》***一說為《漢上琴臺之銘並序》***和《伯牙事考》。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黃彭年撰《重修漢陽琴臺記》。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楊守敬主持並親自書丹,將《琴臺之銘並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臺記》重鐫立於琴臺碑廊之中,並書“古琴臺”三字刻於大門門楣。

  古琴臺景區的主要景點歸納起來有:

  俞伯牙與鍾子期結為知音的故事情節“蠟像館”;

  清朝道光皇帝為陶文毅御筆親書的“印心石屋”;

  “伯牙撫琴”漢白玉塑像;

  碑廊內有《琴臺之銘並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臺記》等碑刻;

  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湖北督糧道、書法家宋湘以竹葉代筆蘸墨書寫的《琴臺題壁詩》。

  1976年修建琴臺時的遺物“琴臺”方碑;

  近代修建的《琴臺知音》雕塑石像,以及山清水秀的“高山流水”水榭長廊等。

  伯牙臺,是用漢白玉築成的石臺,相傳是當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臺的中央刻有相傳為北宋書法家米芾所書“琴臺”二字的方碑和“伯牙撫琴圖”。石臺四周用石欄圍砌,欄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浮雕圖,這是清代遺物。

  琴臺內有專門的古琴館,琴臺太和琴社坐落於古琴臺內印心書屋對面的琴園內,院內專設古琴社,對外開放,教授古琴演奏技法與古琴知識,琴社環境典雅,師資過硬,是武漢愛好古琴和學習古琴的理想去處。[2]

  整個建築群佔地15畝,規模不大,但佈局十分精巧雅緻,保留了當年古建築的風貌。主要建築協以庭院、林園、花壇、茶室,層次分明。院內迴廊依勢而折,虛實開閉,移步換景,互相映襯。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勢地形,和中國園林設計中巧於借景的手法,把龜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過來,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


武當山古建築群導遊詞
湖北神農架導遊詞五篇
相關知識
武漢古琴臺導遊詞
古琴臺導遊詞
最新的湖北古琴臺導遊詞範文
湖北古琴臺導遊詞
湖北武漢晴川閣導遊詞
武漢黃鶴樓導遊詞精選作文
最新黃鶴樓景點導遊詞_武漢黃鶴樓導遊詞
武漢長春觀導遊詞
武漢黃鶴樓導遊詞
武漢黃鶴樓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