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要尊重古代文化差異性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必然有著差異性,這是我們不可否認的。那麼,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一

  中國學脫胎於漢學,但又區別於漢學。漢學指的是外國學者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比較側重於中國古代歷史、制度、語言、文字、哲學、藝術等領域。中國學涵蓋了漢學的內涵,又擴充套件了當代中國的研究範疇。

  雖然,外國學者對漢學的研究可以上溯到日本的宋學,也可以包括晚明的利瑪竇漢學,但是,西方的漢學研究主要興起於近代,中國學研究則主要興起於當代,這不只是時代的不同和內容的差異,而是有著深刻的文化意義。先前的漢學研究,是對於去今已遠的中國古典文化的研究。今天的中國學,則不僅包括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研究,更側重於近代中國和現當代中國的研究。中國學研究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包括中國學者參與的,有關中國社會變遷與發展的綜合性社會科學。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其文明幾千年來唯一沒有中斷的國家。這一獨特的文化,本身就是世界文明寶庫中的奇珍異寶,有獨特的研究價值。這是漢學之所以在中國國力衰弱時依然受到國際學者重視的原因。自20世紀中葉開始,特別是1978年以來,中國的發展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早已不是近代可比,於是,有關當代中國的研究迅猛發展,逐漸成為熱點,且有發展為顯學的趨勢。

  漢學研究的詩書禮易、秦俑漢墓、唐詩宋詞、敦煌壁畫,與中國學探討的東方與西方、國家與社會、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有沒有內在關聯?看上去沒有,究其實則千絲萬縷。從漢學到中國學,一以貫之的內涵,是中華文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就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延綿五千年之久的根本所在。傳統不是我們可以隨意作為客觀物件任意處置的東西。傳統無處不在,我們都生活在傳統之中。中國今天的發展,就植根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在這個意義上,漢學與中國學,其名雖分,其實則合,就是中國文化研究。

  我們正處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中國已經與世界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中國文化早已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世界要前進,中國要發展,這注定了世界中國學必然會越來越繁盛。所以,我們預定,今後每兩年舉辦一次世界中國學論壇。

  二

  文化交流,崇尚“和而不同”。人際交往,以和為貴。因為不同,才需交流;唯有和睦,方能溝通。“和而不同”的“和”,表達了人際交往的原則;“不同”則體現了文化交流的特點。

  “和而不同”的理性思考,源自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最早提出“和”與“同”這一對哲學概念的人是西周史伯,他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百物是由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構成;不同元素和諧有序地存在於統一體之中,就是“和”。推而廣之,美妙的音樂、絢麗的文采、可口的佳餚,都是“和而不同”即多樣性統一的結果。先秦哲學家***道家創始人***老子在描述世界生成時,用另一種理論說出了同樣的道理:“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和”的本質,是“負陰而抱陽”;存在於統一體之中的陰與陽不僅不能消解,還要保持平衡。這就是自然規律。

  數千年來中國文化遵循“和而不同”的法則才使得華夏文化不僅數千年文脈未斷,而且歷久彌新,成為人類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使今天的中國人更加堅信,人類文化的存在與發展,不是一種文化如何吞併另一種文化,而是一種文化如何正確面對另一種文化,在相互的交融中各自取長補短,發展自己,並且從另一種文化的存在中,確定自己的存在理由。人類文化的發生與發展,同樣遵循這一自然法則。所以我們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尊重各國人民在歷史程序中創造的多彩文明和生活方式,使不同文明相互借鑑、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以促進世界多樣性,實現各種文明共同進步和人類社會全面進步。

  中國人相信這個世界可以寄託希望,正因為中國人相信人類能夠“和而不同”。在古人留給我們的思想認識中,“和”的起點在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可以相互溝通、相互認同,用善意換取他人的善意,用善意回應他人的善意。以“和”為一個不斷不盡的過程,我們將得到人類之間的互利和人類共有的價值。但“和”的本義並不是絕對的同一,並不是由多色變為單色,並不是曲己從人。以善相呼和以善相應,呼應出自不同的主體,互利也歸於不同的主體。因此,以“和”為一個不斷不盡的過程,則這個過程裡始終會保留著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異,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差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差異,以及由這種差異派生的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主張,不同的道路,不同的取向。只有以“不同”為前提,“和”才具有真正的內容和真正的意義,才能夠維繫萬千群類而至天長地久。面對一個共趨和多元並存的國際社會,我們需要的正是“和而不同”。

  三

  文化交流,貴在相爭與相融。文化的進步,需要學術爭鳴的推動。學術爭鳴,是理性的表達,是智慧的碰撞;沒有爭鳴,學術的發展就會停止,學術的質量因陳舊而腐敗。

  有了爭鳴,學術界才會靈氣四射,生意盎然;有了爭鳴,人類文化才有前進的動力。孔子欣賞“不捨晝夜”的川流之水,而有“智者樂水”之論,便是取其流水不腐之理。王夫之說得好:“自然之華,因流動生變而成其綺麗。”人類的智慧,便是這樣一種“自然之華”,它應當是一種情之所至、瓜熟蒂落的自然流露。智慧的彩虹,因爭鳴而顯現。

  當然,學術文化的發展,僅僅有爭鳴還不夠。爭鳴是一種手段,是一種相互溝通的途徑。爭鳴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相互之間的融合。爭鳴為融合提供了機會;有了融合,爭鳴才有意義。融合不是一方吞食另一方,而是思想的昇華、文化的進步。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創造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高峰。爭鳴之後,依然是百家,但是在百家的思想中,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且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印度佛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成為人類文化史上不同文化之間融通的成功範例。近現代的西學東漸,爭論高潮迭起,每一次大的爭論之後,中西文化的融通總會前進一大步。在東西方文化交融的歷史程序中,上海的文化有了長足的發展,上海的一草一木,都是中西文化相爭與相融的見證。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舉行,便是中西文化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相爭與相融的成果。以“相爭與相融”的姿態走進世界,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時代的需要。

  四

  文化交流,崇尚“見賢思齊”。

  中國人通過學術交流與不同學派不同文化相融,是因為有一個優秀的傳統理念:“見賢思齊”。看到別人的優點,希望自己也能如此;發現別人的缺點,便惕然反省自己。文化交流的過程,是發現對方優點和缺點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了“見賢思齊”

  的理念,便能理性地把對方作為一面鏡子,汲取別人的優點,反省自己的不足。“見賢思齊”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襟懷。有了這種襟懷,學術交流的有效性便有了保證,各種文化之間的“取長補短”,就能在學術交流中成為一種自覺。

  二千多年來,中國文化常常要面對其他文化。在文化與文化的相遇中,“見賢思齊”成為人類共同的理念。八世紀的亞洲,從日本出發的遣唐使一批又一批地西渡入華,他們久居長安之後帶回去的是中國文化的精華。而在相近的時間裡,中國學者玄奘則萬里西遊,向印度取經。來與去的腳印裡,飽含著“見賢思齊”的情愫,印度佛教精華,從此融入了中國文化。十四世紀、十五世紀之交,歐洲人用中國的雕版印刷術,使紙牌、聖經和拉丁文課本第一次成了印刷品;五百年之後,西洋的印刷機,又促成了近代中國以文字傳播思想的熱潮。“見賢思齊”的理念,同樣滲透在傳過去與傳過來的過程裡。優秀文化,是人類的傑作;優秀文化的受益者,是整個人類。清代學者葉燮說得真好:“孤芳獨美,不如集眾芳以為美。”

  世界中國學論壇的指向,不僅是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更是為了讓中國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在更新和完善中國文化的同時,實現人類文化的更新和提高。

  五

  世界上沒有一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自然界的多樣性,使得我們的世界千姿萬態,精彩紛呈,使得我們的“書聖”王羲之,生髮出“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的感慨。

  文化也是如此。人類原始,祖宗各別;文化多元,勢在必然。人類文化的多元性,既是地理環境的造化,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必然性,都具有鮮明的特色。它們是人類存在的證明,也是人類延續的血脈。不同文化的存在,就像不同人種不同民族的存在一樣,天經地義,地久天長。中國傳統文化,便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有悠久的歷史,也有鮮明的個性。

  在自然界,區域性地區破壞生態平衡的苦果,人們正開始品嚐。在人類精神生活的世界裡,文化多樣性一旦被破壞,同樣會給人類的精神生活造成嚴重災難。多樣性文化的存在,與樹葉的差異性一樣,都是世界差異性普遍法則的體現,不為任何人的意志所改變。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不僅包含證同,瞭解人類文化的共性,還在於求異,尋找不同文化之間的差別。證同是為了清理文化延續的脈絡,求異是為了開拓文化發展的空間。就人類文化的發展而言,求異比證同更有意義。任何一個民族和地區的傳統文化,只要與時俱進,都會在世界文化的發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藍天。

  六

  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並由歷史和文明造就了中國人的民族精神。九百多年前,宋人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段話上承先秦以來的思想源頭,下開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路轍,非常明切地表達了中國文明裡的擔當意識、文化意識、民本意識、人類意識和太平意識。對於中國人來說,這些都是不可磨滅的精神。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中國人以此凝聚,以此傳承。

  二千多年來,中國文明常常要面對其他文明。在文明與文明的相遇裡,中國人的文化意識、人類意識和太平意識都容易化為足夠的寬容與和平。每一種文明都會有起落,但寬容與和平則始終是中國文明的主流。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的近代百年裡,中國人經歷過內外交迫下的貧弱與困厄。與之相對應的,是一代代中國人追求民族復興的急迫和激越滔滔而起,化入了貫穿百年的政治史和思想史。然而與民族復興的急迫和激越相比,五千年厚積而成的文明和文化更悠遠而且深沉。中國文化支撐了民族復興的百年心路,也使中國人追求民族復興的心路一開始就內含了超越狹隘的品格。清末最後一代詩人黃遵憲曾說過:“滔滔海水日趨東,萬法從新要大同。”前一句話是接納正在壓境而來的西方文明,後一句話是民族關懷中寄託了人類關懷。在他筆下,民族復興之想與中國文化裡的擔當意識、人類意識和太平意識非常明顯地連在一起,使人能夠讀到一種古老文明的千古迴響。文化和文明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血脈,他們留給中國人的那一片心底的光明和樂觀,是不會在世事的盛衰起伏中被淹沒掉的。

  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之交開始,中國社會在持續發展中走過了二十多年。這是一個自立的過程,也是一個開放和合作的過程。中國人在走向世界,也在牽動世界。但走向世界和牽動世界,追求和獲得的,都不是一種偏狹的中國利益。在一個多種民族和文明共存的世界裡,只有共同發展與和平發展才是可持續的;只有共同的利益和多數的利益才是長久的利益。中國文明相信善處人我之間,應當“己欲人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此,我們在發展中走向世界,同時也帶著自己對遠朋和近鄰的祝願。

  關於文化的釋義

  "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語的縮寫。此語出於易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謂文,就是指一切現象或形相。天文就是指自然現象,也就是由陰陽、剛柔、正負、雌雄等兩端力量互動作用而形成的錯綜複雜、多采多姿的自然世界。

  所謂人文,就是指自然現象經過人的認識、點化、改造、重組的活動就稱為人文活動。

  人文活動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是認識的層次,第二個是運用的層次。

  對一切已存在的自然現象加以觀察、認識、瞭解,使之凝定為確定的知識,便是初級的人文活動,也就是前引易經文中的"文明以止"的意思***使天文被照明而且貞定為知識***。這一級的人文活動,其目的與意義是為進級的人文活動作基礎作準備。

  進級的人文活動便是運用由初級人文活動中所凝定的種種知識來為人生服務。這種服務也可以分為兩層,一層是單純為增加生活的方便而作的,如先民耕田以食、織布以衣、架木以居、斵輪以行,以至 當今所有的工業產品,都是人利用知識而將自然物的存在結構加以改造、重組而運用出來的。這可以說是一種以實用為重點的服務。

  至於在實用之上的另一層服務,我們可以稱為以彰顯意義為重的服務。那就是利用這些自然物或人為加工物為代表與象徵,以呈現出一套套人所獨具的生活方式。這些獨特的生活方式就是所謂禮儀,包括種種法規制度、風俗習慣。

  例如飲食,除了果腹的實用目的之外,我們還可以同時藉以表顯精神上的意義。如當與人共食時,藉讓食、勸食等以聯誼互敬;當一人獨食時,藉潔其粢盛、謹其舉措來對越在天;或者,藉種種自定義的戒規以自律***如佛徒之茹素***,藉特殊食物以懷古***如端午節粽子***。乃至單純地藉食物精美製作,進食的優美儀態以表顯人文的豐盛。凡此都足以顯示人的生活,實能超越一已的封限而具有無限擴充套件延申的意義。這種能指向無限的特質便是人文活動真正的價值所在。所以稱為進級的人文活動。 這種能賦予一切自然物或人為加工物以意義的活動是一種有有創造性的活動***此有異於上帝的創造而別稱為道德創造***。這種形態的創造便稱為"點化"。他一方面點化了人的生命,使人即於衣食住行的自然活動中,擴充套件拓深而頓時具有豐富充實的精神內涵;另一方面也點化了一切被人所用的物,使它在自然效用之餘,同時也因參與了人的創造活動而成為亦具無限意義的禮物。於是人的自然行為化為禮行,自然秩序化為道德秩序。此世界不但因人初級的的人文活動***認知***而自黑暗進至彰明;且因人進級的人文活動***點化***而自無心進至有情,當進至有情,但是不但因人我因遂其相通而合一,人物亦因同於此渾融的情意中而合一。人不但能敬人愛人,也能敬物愛物,人物都不在我之外,此即王陽明所謂"心外無物",亦即孔子所謂"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世界到此合一無外的境界才是一個圓成的世界,而此圓成則是有待於人文活動的點化而後成功的。因此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約稱之為"人文化成",或更約稱之為"文化"。

  於此,我們乃可約述"文化"一辭的主要涵義,即:它是特指一種進級的人文活動其目的在點化人的生活中及一切生活中所涉及的外物,以使之具有無限的道德意義。

  以上是"文化"一辭最核心的涵義引自君友會王愛君文集。若放寬一些,則一切人文活動,包括初級進級,都可稱為文化。若在由此延申,更可不克指這種人文活動本身,而直以一切人文活動的結果,即種種自然現象經人認識、改造、重組後的狀態,所謂人文者,稱為文化。此時所謂文化,即不再具有活動的創造義,而只具有靜態的客觀存在義。

  按:文化一辭,近世以來亦用以翻譯英文之Culture,二者內涵亦略可相通。Culture源於拉丁文Colere,原意乃指人之能力的培養及訓練,使之超乎單純的自然狀態之上。至十七、八世紀,此一概念之內涵已有相當的擴充套件,而重再指稱一切經人為力量加諸自然物之上的成果。即:文化是指一切文化產品之總和。此相當於前文所述之最後一層引申義。總言之,西方觀念中之文化較偏於指人文之靜態的客觀存在,而較不重於指活動的創造義,由缺乏中國傳統中最為鄭重的道德化、精神提撕一重意涵。

古代文明有哪些謎團還未解開
尊重老師的古代故事
相關知識
為何要尊重古代文化差異性
為什麼要尊重古代文化
古代文化要如何繼承與發展
尊重傳統文化議論文參考範文
尊重傳統文化作文
尊重傳統文化的精選作文
中國古代文化故事_寓言故事
尊重傳統文化作文材料
尊重傳統文化作文素材
中國古代文化傳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