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形成的歷史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長江和黃河一起並稱為“中華人民的母親河”。長江同黃河一樣,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人們都好奇長江形成的過程和歷史。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長江的形成吧。

  長江的形成過程歷史

  長江,亞洲第一大河,其流域面積、長度、水量都佔亞洲第一位。它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峰。長江支流眾多,長江流域從西到東約3,219公里,由北至南966公里餘。長江全長6300多千米,是世界第三長河,長度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與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水量也僅次於亞馬遜河以及非洲的剛果河,位居世界第三。

  長江開始形成於距今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時的燕山運動,在長江上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脈,青藏高原緩緩抬高,形成許多高山深谷、窪地和裂谷。長江中下游大別山和川鄂間巫山等山脈隆起,四川盆地凹陷,古地中海進一步向西部退縮。距今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四川盆地緩慢上升。夷平作用不斷髮展,雲夢、洞庭盆地繼續下沉。今3000-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發生強烈的喜馬拉雅山運動、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長江流域普遍間歇上升。其上升程度,東部和緩,西部急劇。金沙江兩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顯著抬升,同時形成了一些斷陷盆地。在河流的強烈下切作用下,出現了許多深邃險峻的峽谷,原來自北往南流的水系相互歸併順折向東流。長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較小,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帶下沉為長江中下游平原***兩湖平原、南襄平原、都陽平原、蘇皖平原等***。到了距今3000萬年前時,喜馬拉雅山強烈隆起,長江流域西部進一步抬高。從湖北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長江溯源浸蝕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東西古長江貫通一氣,在四川宜賓岷江和金沙江匯合為長江。江水浩浩蕩蕩,注入東海,十分雄偉。

  中國古代文獻中,常用“江”特指長江。東晉王羲之和孫綽是較早用此“長江”之名的。王羲之寫信給殷浩說:“今軍破於外,資竭於內,保淮之志非復所及,莫過還保長江!”***《晉書·王羲之傳》***;孫綽上疏曰:“天祚未革,中宗龍飛,非惟信順協於天人而已,實賴萬里長江畫而守之耳。”***《晉書·孫綽傳》***

  長江干流各段名稱:源頭至當曲口***藏語稱河為“曲”***稱沱沱河,為長江正源,長358公里;當曲口至青海省玉樹縣境的巴塘河口,稱通天河,長813公里;通天河與位於可可西里腹地發源的長江北源楚瑪爾河匯流後,向東南流到玉樹縣巴塘河口。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賓岷江口,稱金沙江,長2308公里;宜賓岷江口至長江入海口,約2800餘公里,通稱長江,其中宜賓至湖北省宜昌間稱“川江”***奉節至宜昌間的三峽河段又有“峽江”之稱***,湖北省宜昌宜都至湖南省城陵磯間稱荊江***荊江有“九曲迴腸”之稱***,江蘇省揚州、鎮江以下又稱揚子江。在上海市注入東海。流域內高原、山地佔65.6%;丘陵佔24%;平原、低地佔10.4%。長江航運發達,有“黃金水道”之稱。

  支流湖泊有雅礱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湘江、沅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支流以及滇池、草海、洪湖、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在江蘇省鎮江市同京杭運河相交。漢江是長江的最大支流。

  長江的歷史變遷

  古長江的形成遠古時代,長江流域的絕大部被海水所淹沒。距今2億年前的三疊紀時,長江流域部仍被古地中海***即特提斯海***所佔據,當時西藏、青海部分、雲南西部和中部、貴州西部都是茫茫大海。湖北西部,是古地中悔向東突出的一片廣闊的海灣,海灣一直延伸到今日長江三峽的中部。長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也浸沒在海底,中下游的北部和華北、西北亞歐古陸的東部,地勢較高。發生於距今1-8億年前三疊紀末期的印支造山運動,那時開始出現了崑崙山、可可西里山、巴顏喀拉山、橫斷山脈,秦嶺突起,長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為陸地,雲貴高原開始呈現。在橫斷山脈、秦嶺和雲貴高原之間,形成斷陷盆地和槽狀凹地。同時,雲夢澤、西昌湖、滇湖等相互串聯,從東向西,經雲南西部的南澗海峽,流入地中海,與今長江的流向相反。

  今長江的形成發在距今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時的燕山運動,在長江遊形成了唐古拉山脈,青藏高原緩緩抬高,形成許多高山深谷、窪地和裂谷。長江中下游大別山和川鄂間巫山等山脈隆起,四川盆地凹陷,古地中海進一步向西部退縮。距今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四川盆地緩慢上升。夷平作用不斷髮展,雲夢、洞庭盆地繼續下沉。今3000-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發生強烈的喜馬拉雅山運動、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長江流域普遍間歇上升。其上升程度,東部和緩,西部急劇。金沙江兩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顯著抬升,同時形成了一些斷陷盆地。河流的強烈下切作用,出現了許多深邃險峻的峽谷,原來自北往南流的水系相互歸併順折向東流。長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較小,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帶下沉為平原***如兩湖平原、南襄平原、都陽平原、蘇皖平原等***。到了距今300萬年前時,喜馬拉雅山強烈隆起,長江流域西部進一步抬高。從湖北伸向四盆地的古長江溯源浸蝕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東西古長江貫通一起。

  經過1300多年的變遷,口門處已形成面積達1083km2的崇明島。崇明島將長江分為北支和南支。北支正在逐漸淤淺萎縮。南支是長江徑流下洩的主要水道。南支在吳淞口附近由長興島分成南港和北港,南港又被九段沙分為南槽和北槽。南槽原是長江主泓道,但近年主泓道已逐漸轉向北槽。長江口入海航道的灘頂水深一般在6m左右。不足10m水深的灘長,北港約40km,南港約64km。

  長江的旅遊景區

  長江流域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現已形成的旅遊區可劃分為“一線七區”。即:長江干流旅遊線、長江三角洲旅遊區、皖南名山風景區、贛北贛西旅遊區、鄂西北陝南旅遊區、湘西湘北旅遊區、重慶四川旅遊區、滇北黔北旅區。

  長江干流旅遊線:現僅指重慶至上海一段,沿途不少城鎮都分佈有許多風景點。如重慶的縉雲山、南北溫泉,豐都“鬼城”,忠縣的石寶寨,雲陽的張飛廟。長江三峽更是長江干流旅遊線中山水風光最佳的旅遊區。

  長江三角洲旅遊區:包括杭州西湖、太湖風景名勝區、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及鎮江、揚州、無錫、蘇州、常州、嘉興、宜興等中小城市。

  皖南名山風景區:是以黃山、九華山山地景觀為主,兼得園林、廟宇之趣的遊覽區。還有貴池城東南的舟山和馬鞍山採石磯等名勝古蹟。

  贛北贛西旅遊區:包括鄱陽湖、廬山、井岡山、三清山等名山和南昌、景德鎮、九江等名城。

  鄂西北陝南旅遊區:主要分佈在漢江流域。漢中地區有不少漢代和三國遺蹟,如城固的張騫墓,漢中的古漢臺、拜將臺,勉縣的武侯墓、武侯詞,留壩的張良廟等。

  湘西湘北旅遊區:湘西旅遊區主要有武陵三勝境——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

  重慶四川旅遊區:川中以成都為中心,北有都江堰、青城山,新都的寶光寺;南有峨眉山、樂山大佛、岷江小三峽。川南有宜賓的翠屏山;瀘州城的忠山。

  滇北黔北旅遊區:旅遊區上要在金沙江兩岸及昆明、貴陽、遵義等城市。金沙江兩岸的深山峽谷有“動植物王國”之稱,是科學考察的重要地區。納西族名城麗江、瀘沽湖畔“女兒國”。

  寧陝縣南夢溪自然風景區

  南夢溪藏於終南山腹地***寧陝縣江口鎮沙坪村大堰溝西溝***,西安西南114公里,210國道1047公里西側,距西漢高速出口45公里,主幹流溪長8公里,總面積12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9.9%,有山峰128座,大小溪水48條,瀑布86處;有麝鹿、黃麂、狗熊、紅腹錦雞、雉雞、狼、豹子、羚牛、鹿、麻羊、大鯢、豪豬等珍稀野生動物,其中極具美學觀賞價值的紅腹錦雞,區域內已超過2萬隻。有黃檀樹、紫檀樹、野生蝴蝶蘭、木本茉莉、食人花、野生茶樹、野生白玉蘭、藤蔓木瓜、野生棗皮、野生杜仲、紅豆杉、迎春、細辛、苦竹等植物;現存烽火臺4座,古樹90棵,奇山、奇洞、奇花異草、奇石、怪石、古樹、奇樹、飛瀑、奇峰峭壁、怪潭、峽谷、竹園等景觀,星羅密佈。在籍村民100人,區域內無人居住。

  長江的自然資源

  長江動物長江水生生物資源豐富,水域生態型別多樣,在促進長江漁業乃至沿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維繫長江流域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現有水生生物1100多種,其中魚類370多種、底棲動物220多種和其他上百種水生植物。長江流域是我國眾多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重要棲息繁衍場所,擁有白鰭豚、中華鱘、白鱘、江豚、大鯢、胭脂魚等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其中白鰭豚、白鱘、達氏鱘、胭脂魚等為長江特有種,在生態進化、軍事仿生、考古研究等方面具有特殊的科學參考價值。隨著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及水域生態環境面臨諸多方面的威脅,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水域生態不斷惡化並呈荒漠化趨勢。


航天科技論文
銀河系是怎麼形成的
相關知識
長江形成的歷史
戰國七雄形成的歷史背景
太極拳哲學理論形成的歷史
項羽烏江自刎的故事_項羽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
項羽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
錢塘江形成的原因
大器晚成的歷史典故
第四次長沙會戰的歷史背景介紹
第四次長沙會戰的歷史事件介紹
麗江古城的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