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陽雕刻之鄉的知識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曲陽是中國雕刻之鄉,曲陽城南山石質純淨、堅韌潤滑、品位絕奇,其多彩的資源給其藝匠施展技藝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下面是為大家準備的曲陽雕刻之鄉知識,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曲陽雕刻之鄉知識大全:

  1、曲陽雕刻歷史:

  曲陽歷史悠久,因地處古北嶽恆山***今大茂山***彎曲的陽面而得名。秦***公元前 221 年 - 前 207 年***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 36 郡,始至曲陽縣,屬鉅鹿郡,距今已有 2000 多年的歷史。元朝***公元 1271 年 -1368 年***曾一度將曲陽提升為恆州,下流縣,故曲陽也有“恆州”之稱。曲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據位於縣城北部的“靈山溶洞”等處發掘考證,早在幾十萬年前,這裡就由華夏猿人繁衍生息。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氏族部落已在這裡出現。到商周***公元前 17 世紀 - 前 221 年***時期,縣城西北部已出現村落。源遠流長的歷史積澱孕育出了名垂青史的藺相如、杜弼、王安中等多位宰相,李左車、李進、邸氏四兄弟等三十多位元帥、將軍,黃石公、杜臺卿、楊瓊等幾十名哲學家、史學家、軍事家、戰略家和雕刻藝術家。千百年來,藺相如為國為民、忍辱負重,“曲陽鬼”犧牲自己、救人危難,王安中為政清廉、懲治腐敗,楊瓊建設國家、敬業拼搏的高風亮節和優秀品德被燕趙兒女繼承和發揚,,也鑄就了曲陽人的精神和靈魂。

  曲陽縣已擁有世界級雕刻大師3名,省級以上雕刻大師100餘名,雕刻企業攤點2260個,從業人員達24000餘人,產品遠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開採、設計、加工、銷售、運輸、安裝一體化。 雕刻門類也從單純的石雕拓展到 木雕、 牙雕、 玉雕、銅雕、 不鏽鋼雕等領域。雕刻技法日臻精進, 圓雕、 透雕、 鏤雕、 浮雕等不一而足。雕刻產品種類繁多,既有傳統古建築飾品,又有現代 人物雕像;既有 園林雕塑,又有家庭裝飾。1995年,國務院正式命名曲陽縣為“中國雕刻之鄉”。

  曲陽之享有盛名,更因他創造了燦爛的石雕文化。相傳是張良之師 ------ 與鬼谷子齊名的黃石公著下了《雕刻天書》,才有人在黃山上創習石木雕刻。到西漢***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5 年***時期雕刻已盛,被漢武帝盛讚為“雕刻之鄉”。從此,曲陽石雕步入輝煌,技藝日趨精湛,雕刻藝人輩出。元朝時期著名雕刻大師楊瓊雕刻的“一獅一鼎”被元世祖忽必烈稱為絕藝。清***公元 1644 – 1911 年***末藝人的雕刻“仙鶴”、“乾枝梅”一舉在巴拿馬國際藝術博覽會上榮獲第二名,更使曲陽石雕聲名鵲起。從雲岡石窟、樂山大佛、敦煌石窟、五臺山佛像至阿房宮、故宮、圓明園、頤和園及天安門前的金水橋,到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等建築,處處都留下了曲陽人的雕刻藝術。

  新中國成立後,古老的雕刻藝術煥發出了新的光彩。藝人把浮雕、鏤雕、圓雕的技法和現代解剖學、透視學、美學融入雕刻技藝中,使仿古作品古樸典雅,栩栩如生,現代作品清新自然,意境幽深。藝人中的代表人物、當代全國工藝美術大師盧進橋的“臥觀音”、“三大仕”等八件作品,被國家視為珍品,收藏於中國工藝美術館。國際工藝美術大師甄彥蒼,開創了嶄新的“西洋派”雕刻技法,其雕品更神采具備。

 2、曲陽石雕:

  曲陽是中國雕刻之鄉,曲陽城南山石質純淨、堅韌潤滑、品位絕奇,其多彩的資源給其藝匠施展技藝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曲陽石雕既不失魏代神祕朦朧的粗框氣魄,又承啟唐宋自然豐滿莊重優美的造型,菩薩觀音、力士天女、龍鳳獅獸為其藝術典型。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盧進橋用牙、木雕精巧易透的手法豐富了石雕造型技藝,開創了小件精品的製作,拓展了石雕創意的廣闊天地,使曲陽石雕成為現代民間石雕的重要代表。據瞭解,曲陽縣大大小小的石雕廠有2300多家,產品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創產值數億元。

  關於石雕藝術的起源,曲陽當地有個很盛行的傳說:春秋戰國時期,與鬼谷子齊名的黃石公隱居黃山,把《雕刻天書》傳給了兩位曲陽弟子,從此曲陽人便學會了雕刻。

  曲陽石雕迄今為止已歷經兩千年的發展歷程,曲陽雕刻藝人輩出,雕刻藝術不斷創造中國乃至世界輝煌。元代雕刻藝人楊瓊雕刻的“一獅一鼎”被元世祖忽必烈嘆為“絕藝”。清末曲陽雕刻藝人的作品“仙鶴”“干支梅”在巴拿巴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獲銀獎,自此有了“天下鹹稱曲陽石雕”之說。新中國成立後,曲陽石雕藝人先後參加了天安門修復和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等重大工程的興建,曲陽雕刻馳名國內外。

雕刻紋身圖片大全
南京最好吃的早點店
相關知識
曲陽雕刻之鄉的知識
十二生肖之兔的知識
關於艾賓哈斯記憶曲線的知識
婚慶禮儀之關於隨禮的知識
苛刻之愛的故事
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十五課太陽是大家的知識點
雕刻心中的天使的話題作文
陽平關之戰的結果
雕刻心中的天使作文範文
鐳射雕刻裝置的發展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