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孝的傳統美德故事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凝聚起來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關於孝的傳統美德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孝的傳統美德故事:李忠闢震

  【李忠闢震】

  李忠事母。地震山移。民廬盡毀。至孝獨遺。

  【原文】

  元李忠、晉寧人。幼孤。事母至孝。大德七年八月。地大震。郇保山移。所過居民廬舍。皆摧壓傾圮。被壞房屋一萬八百區。人民壓死。不可勝數。惟將近忠家。分為二行。五十餘步複合。忠家獨全。

  地震而至山移。大劫也。況被災之區。有一萬八百區乎。廬舍生命。所傷無算。惟至孝者所居無恙。歷觀孝子傳。闢疫闢水闢火闢風闢雷。竟至於闢地震山移。觀止矣。人亦何樂而不盡孝哉。

  【白話解釋】

  元朝時候。有一個孝子。姓李。單名叫一個忠字的。他是晉寧地方的人氏。從小時候。就早已沒有他的父親了。單單剩著他一個母親。仝他住在一塊兒。可是李忠服事他的母親。卻是非常孝順的。到了大德七年八月裡。這個時候。忽然逢到大大的地震。有一座郇保山頭移過去。所過各處地方的百姓房屋。都倒的倒掉。壓的壓下。一時間被壞的房屋數目。竟有一萬零八百個區域。因為這場大災難壓死的人民。數也數不清楚了。可是那座郇保山。說也奇怪得很。飛散過來。到了將近李忠家裡的時候。忽然分做兩行。再過了五十幾步。那座郇保山再合了攏來。所以只有李忠的家裡是保全的。

  關於孝的傳統美德故事:壽昌棄官

  【壽昌棄官】

  壽昌離母。歷五十年。棄官尋覓。骨肉團圓。

  【原文】

  宋朱壽昌、年七歲。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見者五十年。壽昌屢求不獲。神宗朝。棄官入秦。與家人訣。誓不見母、不復還。行至同州得之。母年七十餘。壽昌乃迎歸。並迎其同母弟妹共居焉。

  王應照謂髫年別母。莫審行蹤。碌碌塵途。心常抱疚。縱富貴兼全。但念天下豈有無母之人。五十年來。腸一日而九回矣。一旦棄官。入秦求訪。觀其與家人訣別之言。誠穿金石。宜其得以天倫重聚也。

  【白話解釋】

  宋朝時候。有個姓朱名叫壽昌的。年歲才七歲的時候。他生身的母親劉氏。因為他的嫡母常常妒忌他。把劉氏出嫁到別地方去了。從此他們母子倆就隔絕了。好久不相見面。足足過了五十個年頭。朱壽昌屢次訪求。可是總尋不著。等到神宗皇帝的時候。朱壽昌已經做了官。因為想念著母親。便丟掉官。專誠到陝西地方去找。他和家裡的人分別時候。說道。我今兒到那裡去。倘若不能夠找尋我的母親。我就發誓。不再回到家裡了。後來日行夜宿。走到了同州地方。停了幾天。果然機會湊巧。竟碰著了母親。這個時候。他母親的年紀。已經七十多歲了。朱壽昌便歡天喜地的把母親接了回來。並且又迎接了同母的弟妹。到家裡一同居住著。

  關於孝的傳統美德故事:王裒泣墓

  【王裒泣墓】

  王裒泣墓。為母畏雷。蓼莪廢讀。慨念哀哀。

  【原文】

  魏王裒、父儀。為晉文帝所殺。裒終身未向西坐。示不臣晉。母畏雷。每聞雷。即奔墓前。拜泣告曰。裒在此。母勿懼。嘗攀墓前柏樹號泣。淚著樹。樹為之枯。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必三複流涕。門人盡廢蓼莪篇。

  李文耕曰。王偉元聞雷泣墓。事之如生。淚著樹枯。痛之慾死。哀哀父母之詩。宜其不能卒讀也。不能卒讀蓼莪。因而門人盡廢。情之剴切感人至矣。若用情不足者。又當日與之讀蓼莪而念劬勞。

  【白話解釋】

  三國時候。魏國有一個孝子。姓王名叫裒。他的父親名叫王儀。是被晉文帝殺死的。所以王裒終身不肯向西面坐著。表示他是不肯給晉朝做臣子的。他母親在世的時候。膽量是很小的。所以生平最怕天雷的聲音。等到死了以後。王裒把他的母親用衣衾殮了。就埋葬在山林裡冷靜的地方。一碰著風雨天氣。有雷聲隆隆響的時候。王裒就不避風雨。飛風般跑到墳前。淚涔涔的拜哭著說。兒子王裒在這裡陪伴母親。母親不要怕呀。母親不要怕呀。有一次。王裒攀了墳前的柏樹號哭。眼淚落到樹上。那個柏樹竟就枯了。王裒讀詩經每逢讀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這幾句。一定流著眼淚。反反覆覆的玩誦。因此他的門弟子。就廢去了蓼莪篇不讀了。  

 

關於端午節傳統故事
有關忠的傳統美德故事
相關知識
關於孝的傳統美德故事有哪些
有關信的傳統美德故事有哪些
中華的傳統美德故事有哪些
中華兒童傳統美德故事有哪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故事有哪些
中國古代傳統美德故事有哪些
有關忠的傳統美德故事
讓孩子受益一生的傳統美德故事
古代的傳統美德故事
優良的傳統美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