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經典故事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民間故事通常是口耳相傳、代代傳承、逐步增添而成的,代表一個民族真正的文化背景、民風特色和價值觀。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民間經典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民間經典故事:書童鬥嘴

  北宋年間,有一年春季,桃紅柳綠﹑風光無限,蘇東坡攜書童前來泰山遊玩。兩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覺中來到佑廟前。佑廟裡有不少碑刻,大都是歷代帝王將相所立,名家名人所書,蘇東坡與書童隨人流進了佑廟,觀賞碑林。

  這時,打東邊過來一位氣宇軒昂、風度不俗之人。蘇東坡仔細一看,不覺大喜過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大文豪王安石。蘇東坡連忙招呼:“王大人,怎麼這麼巧,你也來泰山了?”

  王安石見是蘇東坡,一邊觀賞碑文,一邊回答:“只許你這位大詩人觀賞泰山風光、佑廟碑刻,就不許我也來湊湊熱鬧?”蘇東坡急忙辯解:“哪裡話?能與王大人同遊佑廟碑林,實乃人生一大幸事!”說完用手一指身後:“這是書童福德。”王安石用嘴一撇右前方那位年輕人,說:“我的書童學智!”

  王安石話音剛落,福德便跑過去與學智打招呼,誰知學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樣子,只是“哼”了一聲,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緊不慢邊看碑文,邊朝前走去。來到一塊微微向東傾斜的石碑面前時,四人止步,評頭品足。福德因剛才學智的臉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搶先說道:“安石不正影子歪!”學智何等聰明,一聽人家福德在諷刺自己的主人,豈肯罷休,脫口接道:“東坡前傾根基斜!”

  聽見兩位書童鬥嘴,王安石插話說:“學智說得一點沒錯,此碑確實因為根基斜了,才東坡前傾啊!”蘇東坡“哦”了一聲,說:“王大人言之有理,不過,咱福德說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麼!”說完,王安石與蘇東坡相視著哈哈大笑起來。

  見主人大笑,福德與學智也跟著吃吃地笑了。

  這是講述在遊覽泰山的途中,蘇東坡和王安石的書童各自因為主人而驕傲乃至互相鬥智的故事。當然,兩位大文豪卻表現出難得的大度和寬容,兩人依然如故,並順著書童的句子,互相調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經常和有學識的人在一起也會變得有智慧。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書童們雖然只是鬥嘴,但是詩句一語雙關,很有意味。

  生活中需要幽默,本來可能是尷尬的事情,經過幽默的處理,反而讓大家更開心。

  民間經典故事:聰明的媳婦

  從前,有一個長工幫一家財主做工。快到年邊了,這個長工就去跟財主要他一年的工錢。財主說:“要錢可以,但是你必須給我辦三件事。如果你辦到了,我多給你一年的工錢,辦不到,我一天的工錢也不給你。”

  “是什麼樣的三件事?”

  “第一,要你買來像山一樣重的一頭牛;第二,要你買來能夠遮住天的一匹布;第三嘛,要你買來像河裡的水一樣多的酒。”長工聽了,只得嘆著氣回家去了。

  長工回家後整天一聲不響只嘆氣。他的婆娘叫他吃飯,他也不吃,婆娘問他道:“你整天不說話,不吃飯,心裡有什麼事,說出來我們好好商量嘛!”長工就把心事說給婆娘聽。他婆娘說:“這不要緊,你先吃飯吧。明天你拿一杆秤、一把尺和一個酒壺,要財主用這桿秤先稱這座山有多重,才能買來那麼重的牛;用這個酒壺先量河裡的水看有幾壺,才好買那麼多的酒;用這把尺先量這天有多大,才好買那麼寬的一匹布呀。”長工聽了很高興,第二天,他就拿著這三樣東西到財主家裡,對財主說:“你要我買來像山一樣重的牛,可以,但是你用這桿秤去稱這座山有多重,我才能買來這樣重的牛。”財主一聽眼睛瞪得大大的,半天才說:“這個事就算是免了,但還有兩件事呢?”長工又拿出一把尺和一個酒壺對他說:“你用這把尺先去量這天有多大,我才能買那麼寬的布;你用這個酒壺去量河裡的水有幾壺,我才好買那麼多的酒。”財主一聽,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只得把兩年的工錢拿給了這個長工。

  媳婦把財主的難題又巧妙地踢還給了對方,這就叫“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財主為富不仁,實際上就是想賴掉長工的血汗錢,卻沒想到被長工聰明的媳婦識破了面目,反脣相譏,財主只好如數付錢。小時候就經常聽說兩句話:“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善於動腦思考,從不同的方面看問題,思維敏捷,才能靈活應對遇到的各種問題,甚至反客為主,控制局面。

  從財主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不要為了佔小便宜而耍並不十分高明的小聰明,做人還是厚道正直一點好。

  民間經典故事:絕處逢生

  鬆滋縣大山裡頭有個奇童叫劉聿***yù***,說出他的故事定叫你嘖***zé***嘖稱奇!

  這年春天,幾個孩子在山上尋花摘草抓蝴蝶,玩得很開心。有個紅衣小孩在捉蝴蝶時,不慎一個跟頭摔倒在懸崖邊,頭上的一頂紅帽子不偏不倚飛到了長在崖邊的一棵小樹上。

  紅衣小孩爬起來,伸手去取,卻怎麼也夠不著,急得大哭起來。

  這時,十二歲的劉聿安慰他說:“別哭了,我取了給你。”邊說邊彎下身子,小心翼翼地走到懸崖邊,向小樹靠攏過去。

  孩子們看到他這大膽舉動,齊聲驚呼道:“劉聿,太危險了,別取了吧!”

  劉聿小心踩在小樹枝上,貓腰伸臂,終於拿到了紅帽子。孩子們正準備伸手拉劉聿上來時,不想那小樹枝受不住壓力,咔嚓一聲斷了,連同小劉聿一起墜落下去。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嚇壞了孩子們。他們低頭往下一看,下面深不見底,連呼了幾聲“劉聿!劉聿!”也沒聽到迴音。他們想劉聿準摔死了,個個哭喪著臉回去報信了。

  說來無巧不成書,劉聿連同小樹摔下三十餘丈處,正好是一個鷹窩,他跌進兩隻小鷹中間了。因為鷹窩軟綿綿的,他居然沒受一點傷。

  嚇昏後醒來的劉聿望望上面,再看看下面,都是刀削一般的直壁。這鷹窩是在懸崖峭壁中一塊突出的斜石上築造的,往上爬,無繩可攀,無階可登;想下去,離地少說還有五十餘丈,又沒踏腳之處。

  劉聿身陷絕境,進退兩難。

  老鷹覓食歸來,見窩裡有個人,嚇得在懸崖周圍飛來飛去。它又捨不得兩隻嗷嗷待哺的小鷹,盤旋了幾圈還是飛近鷹窩,把嘴裡銜的獸肉對準鷹窩投擲,然後又飛走了。

  劉聿接到獸肉,雖然是生的,但為了活命,只得一面強忍吞食,一面將獸肉扯碎餵養小鷹。

  時間萬般難熬地一天一天地過去,老鷹每天飛來投食,劉聿就每天以生肉充飢,日夜與小鷹為伴,過著野人一般的生活。小鷹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個子慢慢長高,翅膀漸漸長硬,天天能在空中繞幾個轉轉再飛回窩裡去。

  劉聿望著小鷹在天空飛翔,羨慕極了,心想,我要有小鷹會飛的本領,那該多好啊!

  有一天,劉聿喂完食,看見一隻小鷹飛出窩時,爪子一收帶出一把草來,心裡頓悟道:有辦法了!

  他脫下短衫,撕成一條條帶子打成布繩,待小鷹飛回窩時,他貼近一隻較強壯的鷹,將布繩分別縛在它的雙足上。

  小鷹與劉聿混熟了,也不介意他在自己身上搞什麼小動作。

  之後,他又將布繩的另一頭分別在自己的左右胳膊上繫牢。做好了這一切,劉聿爬出鷹窩縱身一跳。

  小鷹大吃一驚,忙展開翅膀騰空而起。小鷹畢竟力氣有限,身上又帶著一個幾十斤重的孩子,它越飛越低,越飛越慢,幾個盤旋後,終於氣喘吁吁地落在了平地上。

  劉聿高興極了,平平安安地向家裡跑去。

  家人尋找多日,不見劉聿下落,以為他葬身峽谷被野獸吃了,一個個哭得淚人兒一般,突然看到劉聿回家,手裡還抱著一隻救命的鷹,真是喜出望外。

  鄰居及小夥伴們聽說劉聿平安回來了,個個跑來看望他,得知他是憑藉小鷹死裡逃生時,更是驚訝不已。

  文中的劉聿為了幫助別人掉下了懸崖,這種助人為樂的犧牲精神是可嘉的。但更讓人震撼的還是他的自助和智慧。

  當他發現自己落在半山崖中,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這時候他沒有驚慌失措,而是相當鎮靜並很快適應了自己所處的環境——吃老鷹叼來的生肉,先活下來才會有擺脫險境的希望。所以在面臨危險的時候,能保持冷靜、理智的心態就是戰勝困難的第一步。

  “天助自助者”,“求人不如求己”,就像剛開始學步的小孩,如果每次跌倒了都等著媽媽來扶,就永遠學不會自己行走。每個人都可能會遇到孤立無援的情況,這時候就必須自己救自己,如果光是想著別人來解救你,可能會陷入更大的危險。故事中的小孩正是靠自己的聰明與努力救了自己一命。

  無論何時我們都不要放棄希望!別在困難和危險真正到來之前自己就先絕望了,而應像主人公一樣,不放過任何生存的希望。功夫不負有心人,小孩最終藉助鷹的力量脫離了險境,實在令人佩服!
 

有關蛇的民間故事
關於老鼠民間故事
相關知識
民間經典故事有哪些
關於雪的民間經典諺語有哪些
民間傳統故事有哪些
長白山民間傳說故事有哪些
幼兒的經典故事有哪些
四歲幼兒的經典故事有哪些
兔子的幼兒經典故事有哪些
搞笑的幼兒經典故事有哪些
大班幼兒的經典故事有哪些
大班幼兒經典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