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學數學的教學與研究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9日

  對於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而言,課堂提問是有效瞭解學生特點,對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 論文,歡迎檢視!

  篇一:小學數學提問技巧研究

  一、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提問教學現狀分析

  1.教學中的提問內容缺乏設計,隨意性非常大

  對於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而言,課堂提問是有效瞭解學生特點,對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然而實踐中很多教師卻沒有充分利用這一手段,沒有充分發揮教學提問的作用,尤其表現在課堂教學提問過程中,隨意性非常大.即便採取了提問教學策略,但提問方式、內容等啟發性、針對性非常小,甚至有些問題設計過於簡單,對於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高沒有太大的幫助.在此過程中,還有一些教師將問題前後設計得過於簡單,缺乏有效的聯絡,以至於不同的問題之間缺乏必要的銜接和連續,既對課堂教學不利,又嚴重影響了知識體系的建構.

  2.課堂提問設計缺乏實效性,評價多元性不足

  據調查顯示,當前很多小學教師為了設計課堂提問內容而“設計”,比如,部分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習慣性地將備案詳細地記錄下來,然後將課堂上所提問題、答案等一一記錄在案,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形式化、流程化現象非常的普遍.一些教師為了能夠確保課堂提問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甚至在課前組織學生彩排,引導學生對預設問題答案進行課前記憶,這種形式化的教學模式,必定難見成效.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過程中,教師為確保提問質量和效率,片面地將提問問題的設計物件定位在了優等生層面,設計問題時會不自覺地以此為基礎和範圍,涉及面顯得非常的狹窄,很難照顧到中等生和基礎較差的學生,因此也就很難有好的提問效果.同時,提問評價缺乏多元化,教師往往對學生的回答以正確、錯誤為評價結果.學生在回答完問題後,無論對錯,都渴望教師能夠給予全面的評價和指導,而且較為單一的評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打擊了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

  二、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技巧

  基於對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提問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筆者認為要想有效提高提問技巧,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明確提問的教學目的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當首先明確為什麼要進行提問,之所以要提問,主要是為了通過這種互動方式,來積極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基於此,在提問設計過程中,應當確保提問目的的明確性、具體性以及針對性,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思維.比如,部分教師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教學過程中,進行以下提問,即“這兩個分數有什麼特點?”其中,一些學生的回答是“都是真分數”,一些學生的回答是“分子都為1”,從這種回答結果來看,學生根本不明白提問的目的,隨意回答的結果並不令人滿意.若將提問內容改為“兩分數分母一致嗎?不同分母的分數是否能夠直接相加呢?原因是什麼呢”,通過這種提問方式,可使提問目的變得更加的明確一些,提問效果會更好一些.

  2.提問設計應當多樣化

  小學數學提問教學設計過程中,應當確保提問設計的多元化、多樣性.比如應用題內容為:現在有60千克蘋果,其比西瓜的2倍少2千克,問題是西瓜有多少千克.學習成績稍微好一些的學生會根據題目要求列算式,即西瓜重量為60+2÷2,而後進生所列的算式則是60×2-2.此時,教師應當通過巧妙設計多元化的提問問題,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先問“2倍”指的是什麼,然後再問西瓜的2倍呢,經過這一提問,很多學生就明白60×2是錯誤的,算式60×2-2也是錯誤的.此時立即追問學生:“蘋果是西瓜的2倍嗎?有沒有其他資料和條件?題幹中的少2千克是怎麼回事呢?”通過這種多元化的提問設計,可以使整個提問教學過程彼此保持緊密的關係、環環相扣,將多種提問方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採取該種提問策略,不僅可以使學生感到非常有趣,而且能引導學生參與思考,探究問題,對於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當前新課標背景下,更多的提問策略和方式方法被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但一定要注意應用技巧、把握好“度”,只有這樣才能為教學服務,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作者:嚴迪春 工作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古林鎮蓓蕾小學

  篇二:小學數學教學德育滲透思考

  1.小學數學德育工作的內容與意義

  小學數學的德育主要指教師利用數學課堂與傳授內容做為載體,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將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穿插滲透於課堂之中,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包括: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勞動、社會公德、自覺紀律、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等方面的教育。在小學數學課程中進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在於通過德育教育與數學知識的學習相結合,達到改善目前數學課堂枯燥乏味並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並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保證。

  2.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工作的滲透的思路

  2.1.培養教師自身高尚的素養促進德育工作的進行。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自身的形象與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的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要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感染學生,以自己嚴謹的教學風格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來影響學生。比如,教師認真書寫的板書與精心設計的搭配比例,圖文並茂的多媒體效果、精益求精的授課語言,以及對每一個公式、每一個符號都認真的推敲研究的精神,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影響。並且會以一種無形的美陶冶學生的情操,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將德育工作溶於課程教學中,給學生以美的感染。塑造學生嚴謹務實的求學態度,無私奉獻的優秀品德,提高學生修養。

  2.2.充分挖掘課本的德育素材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小學數學教材中,包含有祖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篇章比比皆是,教師應充分挖掘這些豐富的德育素材,在課堂上開展德育教育。如人教版小學六年級學習圓周率,可以先行為同學們講解祖沖之的一些情況,他不僅是一位數學家,同時還通曉天文曆法、機械製造、音樂等領域。教師通過那些躍然紙上、觀點鮮明的古代文化與思想遺產推進德育工作,結合知識點輔以事例不斷樹立學生的愛國情懷,以數學教材中蘊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燦爛的歷史人文精神薰陶著每個學生的思想,達到智育與德育共同完成的目的。尤其是對於少數民族學生,由於文化的差異,很多學生對於中華民族古代歷史任務等了解較少,在這種背景下,利用小學教材中包含的祖國燦爛文明與文化薰陶其愛國主義情操,培養和諧民族建設的宗旨更具積極意義。

  2.3.用豐富的第二課堂滲透勞動教育。德育滲透不能只侷限在數學課堂上,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習情況與課外生活有機結合,適當開展一些數學活動課和數學主題活動。比如人教版小學四年級學習小數點知識的時候,可以發動同學們在週末跟隨父母買菜,看看買菜時算賬怎麼用小數點的,同時幫父母洗菜。一方面學習了數學知識,一方面對同學們進行了勞動教育與尊敬父母的教育;又如學習四則運算時,可以利用班裡集體勞動的機會,比如幫助敬老院的爺爺奶奶打掃衛生,每人擦幾塊玻璃,一共幾個人擦,除去打掃別的衛生的同學,班裡一小時可以擦幾塊玻璃等等。一方面在勞動中滲透了數學課堂知識,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社會公德教育,間接促進了數學課堂上德育工作的開展。

  2.4.多樣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是所有課程教學都必須要融入的,這關係我們的名族與未來,只有具備集體主義精神、團結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也要有意識的在課程中穿插進行集體主義方面的德育教育。比如,對於低年級小學數學中可以利用一些上課回答問題的機會,給同學們分組並記錄每個小組回答問題的次數與效果,然後給那些回答問題積極的小組裡面貼小紅旗,一方面可以通過讓同學們數小紅旗的數量來增強對數字的印象,另一方面還可以培養小組的集體主義協作精神。

  3.結語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所有教育工作必須滲透的主題。但是在小學數學課中滲透德育教育,要注意方法得當,注意與不同年級的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認知程度相匹配。避免喧賓奪主,讓德育教育成為數學課堂教學內容的主角,而是採取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幫助小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從小開始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爭取讓小學數學教學真正做到德育和智育的雙豐收,推進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本文來自於《科學中國人》雜誌。《科學中國人》雜誌簡介詳見.

  作者:杭曙光 工作單位: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中心小學

  篇三:小學數學邏輯思維訓練路徑探究

  1.積極引導學生探索數學問題。

  對未知的問題進行探索是培養思維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髮現以及提出問題,當問題被提出後,還要指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並採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以便能夠讓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在引導學生探索數學問題之前,應儘量確保其能夠全面以及靈活地運用所學到的知識;當學生可以掌握所學到的知識後,再引導學生有意識以及有目的地提出自身所感興趣的問題;當學生試圖解決問題時,教師應教會學生如何運用綜合分析法、抽象概括法、對照分析法以及演繹歸納法等對問題進行解答,這樣一來,不僅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而且也培養了邏輯思維。例如,在進行數學實踐活動之前,可以讓學生提出與實踐活動相關的問題,而教師則負責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通過邏輯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2.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對其邏輯思維進行鍼對性的培養。

  在向小學生傳授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要儘量避免直接將解題方法告訴學生,而是應根據其實際學習能力,如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所學到的知識點,從而保證邏輯思維能夠得到有效發展;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的同時,還應告知學生以嚴密的邏輯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當解答數學問題時,教師不應侷限學生的思維模式以及解題方法,而是鼓勵其尋求多樣化的解答方法,以達到訓練思維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教授8+4時,數學教師應告知學生在操作小棒的同時要進行思考:8+?=10,得出8+2=10;將4分為2和2,因2+8=10,那麼10+2=12,並推匯出8+4=12。採用以上與學生生理以及心理特徵相符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以及促進思維的發展,而且還可以使語言能力得到培養。另外,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對其邏輯思維進行分層訓練以及逐級培養。例如對於一年級至三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邊傳授解題思路邊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而對於三年級至六年級的學生,教師則應首先將教材當中的例題講解完,隨後讓學生獨立思考例題當中所涉及的知識點;在學生經過思考之後,教師要及時引導其對知識點進行有條理的歸納。

  3.應適當增加數學習題難度,以便提高思維能力。

  實踐證明,讓學生解答數學習題,不僅能夠有效鞏固課堂上教師所傳授的知識,而且還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從而使其思維能力以及應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對此,數學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加數學習題難度,以便讓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所學知識來對數學習題進行解答。一旦學生將存在一定難度的習題解答出來之後,就會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在成就感的驅使下,學生將會樂於學習數學知識以及養成積極思考問題的習慣,這對於培養邏輯思維是極為有利的。例如,可以讓學生解答以下習題:一輛貨車從A城開往B城,行駛到150km時,所花費的時間為3h;隨後又以相同的速度繼續行駛,行駛了10h之後才到達B城,問B城與A城之間的距離。在引導學生解答以上數學習題的過程中應注意告知其使用邏輯比例分析法,以便能夠保證解題過程的條理性。首先,要引導學生思考兩種關聯量之間的比例如何,當學生認識到路程與時間之間存在的關聯之後,引導其將兩者發生聯絡的關係式寫出來,即速度×時間=路程。第二,因為習題當中已經給出已知條件,即相同的速度,由此便可以讓學生判斷時間與路程之間的關係。第三,當學生髮現時間與路程之間存在的正比例關係時,教師可讓其將比例式列出來,從而通過比例式解答問題。

  要確保邏輯思維可以得到有效培養,則應通過長期的努力,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培養數學邏輯思維的重要作用,並在課堂教學當中充分重視改善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後也應告知學生堅持獨立思考數學問題,以便能夠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思維能力。

  作者:蔡少慧 單位: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第二實驗小學

  看過" "的還:

必修二詩經兩首教案範文
幼兒園大班學期的工作總結
相關知識
關於汽車市場的調查與研究
關於綜合實踐的教學反思
關於思維導圖的教學優勢
關於鋼琴簡譜的教學方法
關於烏鴉喝水的教學反思
關於小學體育的教學方法
關於小明數學的腦筋急轉彎
小學老師關於請假問題的教育故事
小學數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關於八年級物理教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