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不尊重父母的短文章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尊敬父母,是我們最基本的道德品質,對於不尊重父母是行為,是不對的,應該受到懲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相關資料,供您參考!

  篇1:理解父母,尊重父母

  新學期開始,我剛擔任七年級***13***班班主任,就碰上了這麼兩件事:一位母親帶著女兒來報到,一看穿著,我就知道這家人的日子過得比較艱難。通過交談,知道這位母親在建築工地打小工,父親身體不太好,靠種些蔬菜出售貼補家用。女兒住校,母親臨走時,給了女兒6元零花錢。女兒嘴噘得老高,母親遲疑了一下,又加了2元,沒有過幾天,我在學校小賣部門口看到這個女孩在向同學借錢買奶油瓜子。晚上,我坐在燈下閱讀學生的自我介紹。一個同學竟直言不諱地說:“我恨我媽媽。她管我太嚴,還打我罵我。在家裡沒有她比有她更好。”我的心在顫抖——真沒想到這個孩子對他的母親竟是懷著這樣一種感情!

  這兩件事使我強烈地意識到剛邁進中學門檻的十三四歲的孩子還十分單純、幼稚,要教育他們理解父母、尊重父母,進而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首先,我著手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父母。因為了解是理解的基礎,理解又是尊重的前提。缺少感性的認識,光講理解、尊重,學生是很難接受的,星期六,我佈置了這樣的課外作業:詳細地記下你父親或母親在星期天做些什麼,也記下你自己幹了些什麼。學生對此感到新鮮,到下週一開始絕大多數同學都很認真地完成了。看過大家的作業後,我就組織 一次班會活動。在班會上,我問:“把父母的一天同你們的一天作比較有什麼不同呢?”爸爸和媽媽幹很多事,比我們累多了。“這成了同學們的共識。我又接著問:“既然爸爸媽媽每天又苦又累,你們聽到過他們發牢騷嗎?”“沒有”。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我又追問:“爸爸媽媽為什麼能夠這樣做呢?”底下一陣熱烈的議論。一個同學舉手說:“我想爸媽是為了讓我們過得快樂幸福。”平時不大講話的小胖墩開了腔:“我家裡不讓我多幹活,要我集中精力好好學習。”我點點頭說;‘同學們都很會觀察和分析,爸爸媽媽每天那麼辛勤地工作、勞動而毫無怨言,原因就是兩個:一是為全家人的生活,特別是為了使同學們生活得無憂無慮;二是為了做一個對社會多做奉獻的人,為祖國建設多出力。”不少同學的臉上露出了會心的微笑,他們已經由瞭解父母而逐步理解父母了。我決定趁熱打鐵,組織第二次班級活動。在班會課上,我要求同學用講故事的形式把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關於爸爸媽媽的真實故事講給大家聽。幾分鐘以後,小麗自告奮勇地第一個登臺。她講在她小時候有一次生重病,她爸爸大黑天出去請醫買藥,跑丟一隻鞋。她爸爸的一隻腳凍傷了卻撿回了她一條命,她講述時聲情並茂,一下子就抓住了大家的心。我沒有料到同學們發

  言竟會那麼踴躍,下課鈴響了卻沒人想出去,我索性把下一節的自習課改上了班會課。故事會接近尾聲時我說:“聽了大家講的這些真實的故事,老師也深受感動,你們的爸爸媽媽既平凡又偉大!你們應該為有這樣的爸爸媽媽而自豪,他們是你們學習的榜樣!”這時,沉默寡言的小建卻突然冒出這樣幾句話:“大家的爸爸都好, 就我的不好。前幾天,我爸爸還因為我作業寫得不清楚,把我的本子撒了,罵我,還差點打我,我討厭我爸爸。”這幾句話陡然使班會的氣氛發生了變化,有人也低聲附和著,他們家裡的父母有時也是這樣的。我因勢利導,問大家:“對父母的打罵你們應該怎麼看呢?”冒冒失失的小月搶著說:“打罵孩子的父母讓人討厭。”“打是親,罵是愛,這是我爺爺說的”, 有人不服。各執一詞的雙方開始舌戰起來。這時,被大家戲稱“博士”的煒煒慢條斯理地說:“我認為打罵是不對的,但大多數家長用心是為我們好。我們不能因為爸爸媽媽在我們做錯事時,一時性起打一下,罵幾句,就記恨。而應該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讓爸爸媽媽少為我們操心。我們也應該和爸爸媽媽談心,交流思想,讓他們遇事能跟我們講道理。”他的話音剛落,有人鼓起掌來。我趁機發問:“爸爸媽媽那麼愛我們,有那麼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他們?”“愛!”“理解!”“尊重!”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出了3個詞。聽到他們的回答,我由衷地感到喜悅。我接下去啟發大家:“你們應該拿出什麼樣的實際行動表明自己是真正理解、尊重、熱愛爸爸媽媽的呢?”有的說:“我們應該爭取好的成績向爸爸媽媽彙報。”有的說:“自己的事自己做,幫家裡做力所能及的事。”有的說:“要愛 惜糧食,不亂扔吃的東西。”也有的說:“不亂花零用錢。”最後,我充分肯定了同學們的想法,並提出希望:“我相信同學們都會言行一致,那麼就比一比,賽一賽,哪個同學做得好同時,我們還要將理解父母、尊敬父母的好品德推而廣之,去理解、尊敬其他人,如老師、同學、朋友等,大家都互助友愛,那世界一定更美好!”

  在師生共同努力下,班級面貌有了可喜的變化。同學間的糾紛明顯減少;打掃衛生也都很積極;不少同學的成績有了較大進步。我陸續地收到一些家長的電話,也作了一些家訪,我聽到最多的一句 話是:“孩子懂事了。”

  篇2:請尊重我,父母

  在父母的眼裡我們總是小孩,永遠長不大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呵護。

  在父母的呵護、關懷之下我們茁壯成長。從不懂事的小孩到懂事的小大人。然而父母仍然把我們當做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呵護。父母你們這樣是溺愛我們。你們這樣又怎樣瞭解我們。您不讓我們幫忙做家務,又怎能讓我們獨立成長,讓我們長大後怎能獨立。

  父母放開你們的雙手吧,開啟籠子的門吧,讓我們向天空飛翔,放眼世界吧。有一次,我偷偷地來到廚房,開門的聲音把父母吵醒了,父母聞聲而來,我準備藏起來,可這樣就宣佈放棄,我不甘心,因此我決定不藏。父母走了下來一見我就大喊:“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怎麼就是不聽。”我不管這麼樣,我挺了幾句,“媽媽你這樣做是在害我,您不讓我勞動,我長大後怎麼獨立,難道要靠你們嗎?”可媽媽無動於衷,我只好把所有的利害講給她聽。她還是無動於衷。

  天下的父母你們應該放下心,放下雙手,讓我們自己創造,讓我們飛向世界.

  篇3:尊重父母

  同學們:

  中學階段要經歷漫長的“心理性斷乳”期,這同嬰兒期的“生理性斷乳”很相似,它一方面意味著中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獨立性,要成長,同時也意味著中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獨立性,要成長,同時也意味著遇到不適應新條件的困難時,還要不斷的靠家長的幫助。

  事實上,中學生不但經濟上沒有獨立,思想上,處事上也還沒有完全獨立,遇到困難或者問題還應多向父母請教,對父母的意見和教導一定要尊重。這是因為這一時期中學生的認識還不深刻,思想還不成熟,還不周密,考慮問題易帶偏面性,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矇蔽而看不到本質,處理問題就易出偏差。相對而言,作為成年人的父母的見解可能就深刻一些,考慮的也可能更周全一些,所以尊重他們的意見和教導,有助於自己的思考和問題的解決,可以加快自己成熟的程序,少走彎路。 由於父母還要工作,在家的時候也比較忙,所以中學生應該主動地向他們彙報自己的生活、學習和思想情況,出了哪些事,自己有哪些疑問也都應該像父母談,交換看法,請求指導。如果父母的意見不合乎自己的意見,也不盲目的拒絕或對著幹,一定要控制自己,平心靜氣,仔細分析,以便找到正確的結論。

  尊重父母的意見和教誨,絕不是怯懦和缺乏獨立性的表現,更不是對父母的絕對以來,恰恰相反,這是一種理性化的獨立意識的表現。如

  多一個不成熟的人能認識到自己的不成熟,向成熟的人學習,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熟。

  執拗不是頑強,魯莽不是勇敢。如果你用謙虛和理智去對待生活,生活一定會更加美好!
 

關於初中母愛的短文章
關於冰心寫的短文章母親線上閱讀
相關知識
關於不尊重父母的短文章
關於如何尊敬父母的短文章
關於如何尊敬父母的短文章
關於孩子與父母的短文
關於寫農村父親的短文章
關於父母的短文章名家作品
關於感恩父母的短文章
關於陪伴父母的短文章
關於父母的短文章及感受
關於子女孝敬父母的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