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國演義的隨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8日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那麼,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首先說一下,《三國演義》即《三國志通俗演義》,因為這書名,人們總喜歡拿《三國志》來說《三國演義》中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虛構的。可我不想討論其真假,只想說《三國演義》裡的故事。畢竟稱得上的名著是《三國演義》,而不是《三國志》或其它的一些史書,因為歷史真的是枯燥的,它除了告訴我們改朝換代的過程,還能說明什麼?但小說《三國演義》真的可以看出很多東西,包括智慧和精神等,且很多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我在這裡也只想對書中人物說說自己的一些看法。

  呂布:對於漢末的人物,只想說說呂布,人稱“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但與其說他是有勇無謀,不如說是不愛江山愛美人。為了貂蟬,不顧三軍,許攸說他不成器,但我覺得他是個好人,好丈夫。在生命危在旦夕時,看重的是家人。這與“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是不一樣的。都說三國是男人戲,但在呂布身上就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愛情,及對家庭的重視,我覺得這可以是每個家庭的一個楷模。對家人的看重,袁紹也是如此,因為自己的兒子而失去了一個打敗曹操的最佳時機。

  曹操:三國中魏國的創始人,雖然曹操到死都沒有稱帝,但我們知道是他建立了魏國。這也是曹操的聰明之處,挾天子令諸候,並沒有真正成為篡漢自立的賊子。而我認為其實曹操心裡一直是想稱帝的,只是因為在亂世,怕遭到更多的敵對,所以沒有這麼做,而且這時的漢獻帝本來就懦弱,也不太需要這麼做。然而他死後不久,他兒子曹丕終於這麼做了。都說曹操是亂世奷雄,我不知道是不是。但我覺得不管是不是,他手上的血債太多,且不能容人。像許攸,楊修就是這樣死的,因為他們太瞭解曹操,而曹操卻容不下,才招來此禍。還有那時的一代醫聖華佗也是被他害的,死在他的疑心下。看過《三國演義》的人知道,華佗是外科手術的始祖,還最早發明了麻醉藥,即“麻沸散”,可後來都失傳了,可惜了啊!而曹操又說“唯才是舉”,說明他會用人,這是值得學習的。總之,這樣說吧,他的某些治國方針,用人之道,值得推崇,但他的為人我太不喜歡了。

  劉備:說到劉備,也自然會想到劉、關、張三兄弟,這可是義字的典範。劉備則是與曹操完全相反的人物,劉備從來不濫殺無辜,但他最後還是稱了帝。雖然當了幾年就死在了白帝城。說到這,就想到夷陵之戰,就想到關張之死。關羽的死,到底怪誰?怪劉備讓他守荊州,還是怪諸沒部署好,還是怪他剛愎自用?我認還是關羽自己的問題。首先劉備讓他守荊州,是考慮到關羽是萬人莫擋的,起到震攝作用,而且是自家兄弟更可靠些,也是有道理的。而出於諸葛亮對劉備的忠心,也自然就把荊州交給關羽了,走的時候不是還囑咐了句“東和孫權,北拒曹操”嗎,也是有安排好的。可是關羽沒聽啊,當孫權派使者來和親示好時,關羽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罵走了使者,從此也結了仇。而且我們知道關羽一直是傲慢的,眼裡只看得起劉備,直到最後一刻都是這樣。這可是超強的自信啊!雖然如此,但他身上的英雄氣魄還是令我們印象深刻。對劉備的忠義也不得不讓我們佩服啊!隨後張飛也被害了,但張飛卻是個粗中有細的的,且有點謀略,從長板坡一戰和義釋嚴顏可以看出來。但也為了兄弟之義,心急之下,命手下做不太可能的事,最終導致殺身之禍。而劉備此時就更心急了,於是發動了夷陵之戰,而最後卻因為看不起年輕的陸遜導致失敗。這也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要小看人,即使是沒經驗的人。再說說劉備這個人吧,我認為他是一個很好的君王,因為他心中裝得下百姓,因為他說過“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他也是第一個提出以人為本的帝王。這個也一直影響著我們直到現代。心中有別人,別人心中自然有他,這樣治國,怎會有反臣,這就是王者風範。而在他成為帝王之前,甚至在得到臥龍鳳雛之前,總打敗仗,且多次易主,因而很多人會覺得劉備好像很沒用,總當逃兵,不像成大事的人。但劉備屢戰屢敗而又屢敗屢戰,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卻不是每個人都有的。而他多次易主,則是他能審時度勢,會看人,不是明主絕不真心相投,這也並不能說劉備老當叛徒。而直到請得了諸葛亮以後,才明白了要自己來當明主,也明確了發展主向。而我認為劉備是真仁義,絕不是假仁假義,劉備攜民渡江最能表現了。還有陶謙三讓徐州,劉備屢次推辭,也是仁的體現。雖然心裡是很想要徐州的,但是為了仁,說不願奪同宗基業,不要說這是做作,這就是劉備的為人,也就是曹操的那句名言反過來說,“寧叫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至於義,看劉關張三兄弟就知道了。總之,我是推崇這樣的君王的。

  周瑜:說到周瑜,自然也想到了孫權。書中對孫權的描寫不多,我覺得孫權就是個夾縫中求生的君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看《三國演義》時,老覺得是劉備與曹操的戰爭,而孫權就像是個旁觀者,老在江東呆著,也不知道在幹什麼,又不出來打。即使是打,也是被動的,是別人來打他,他才反擊而已。就像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周瑜也就是在赤壁之戰中出名的,而這場戰役的勝利,除了周瑜強大的水軍,還與諸葛亮有密切的聯絡。赤壁之戰前後,還有幾個比較經典的故事:草船借箭、借東風、美人計。以及最後被諸葛亮三氣而死。我看到這裡的時候就覺得周瑜怎麼這麼小氣,容不下諸葛亮。但又想想,周瑜與諸葛亮各為其主,周瑜在吳國地位又這麼高,為了吳國的未來,才想辦法要除掉諸葛亮,足見其有遠見。只是可惜他的智謀不如諸葛亮而已。而周瑜的死也與他在攻南郡時受的箭傷有很大關係,並不能完全說是被氣死的。

  司馬懿:在我看來司馬懿是個有野心且最能隱忍的人。他比周瑜強多了,周瑜最終被諸葛亮三氣而死,而司馬懿居然沒有被氣死還死在諸葛亮的後面了。我真的很佩服司馬懿的忍性。他和曹操有點像,也是生前沒有篡位,死後他的兒孫推翻了曹家。但是他絕對是有野心的,有想皇帝的想法。不然在諸葛亮送他女人的衣服時,還打了那麼多敗戰之後,還能忍過去,是為了什麼。但我認為他並不能和諸葛亮比,無論是戰略還是做人方面。《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他每次只要一出來應戰就是大敗,即使是上方谷一戰,雖然一場大雨救了他,但他在戰爭謀略上的確是輸給了諸葛亮的。

  諸葛亮:諸葛亮是我最崇拜,最喜愛的人物。我幾乎被髮生在他身上的每個故事所吸引,從三顧茅廬到秋風五丈原。在前一篇日誌中也說了關於他的理解,而現在我也不想把拉下神壇。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是有依據的,他的神機妙算也是有道理的。他本來就是種田的,對於能預報天氣有什麼奇怪的,這隻能說明他善於觀察天氣變化。還有空城計,我覺得這不僅是謀略,是膽識,而且還是心理學呢。我在這裡再說一下諸葛亮的發明吧,現在最受爭議的有三個:連弩、木牛流馬、八陣圖。連弩可以說是最早的步槍,發明***的人說不定就是借鑑了這個的呢!木牛流馬到底是什麼樣的,雖然現在有很多人自稱恢復了原型,但誰都不敢說是百分百的準確。這也讓我更肯定且更佩服諸葛亮的智慧,現代人似乎還不如啊!而八陣圖就更神了,僅僅幾塊石頭那麼一擺,可抵八十萬大軍,經過了千百年,竟還在原址,實屬不易啊!我看過其它電視節目介紹,現今還有一個很像八陣圖的諸葛村呢。這可是建築學的精華啊!總之,諸葛亮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就不多說了吧。

  我在這裡對書中幾個主要人物說點看法,只對名著《三國演義》,不談歷史,只談故事。我想說名著不愧為名著,有很多值得學習與探討的地方。對於歷史,知道就可以了,但不要用歷史毀掉名著。這部書中有仁義、忠義等高尚的中華民族精神,有兵書戰策,有做人的道理……。我相信也許百年之後,它還是一部名著,我們還是會去探尋其深意!

  篇二

  《三國演義》在中國,家喻戶曉,有口皆譽;在日本,人們視之如寶,一書在手,如醉如痴。三國熱也正在向世界擴充套件。

  《三國演義》為何有如此吸引人的魅力呢?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因《三國演義》彙總了我國幾千年來的古代智慧,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用眾智寫成的不朽名著

  《三國演義》並非成書於一時一人,而是人民群眾的集體創作。東漢末年,群雄崛起,爭戰不已,時間長達近百年,從魏、蜀、吳立國算起也近半個世紀。由於三國故事十分豐富動人,它並不因三國歸晉而泯滅,而是在民間廣泛流傳,它的諸多英雄人物的事蹟,更是吸引人,人們對他們十分敬佩和懷念,在其流傳的過程中,不斷將之美化,對於一些反面人物則極其憎恨,不斷將之醜化。在這同時,文人寫的稗史也記錄了很多三國動人的故事,據說魏晉時有200多本。宋時,已有專講三國故事的人,即專說“三分”的說書人。迄元,已出版了可能是說書人的話本《全相三國志平話》,並出現了不少有關三國故事的雜戲,如《祭風》、《哭周瑜》、《五丈原》、《三戰呂布》等。生活於元末明初有志於圖王的羅貫中在前人對三國故事加工、創作的基礎上,以陳壽的 《三國志》和”裴注”的史實為主線,參考了《全相 三國志平話》的結構,吸取了稗史、雜劇、傳說、說書的精華,寫成了《三國志通俗演義》,至清,經毛宗崗的修訂,才最後定稿,書名改稱《三國演義》,這說明,《三國演義》的成書,經歷了醞釀、創作、定稿的三個階段,時間從三國故事流傳至清長達1000多年,參加創作的有說書人、戲劇家和文人學者,以及民間加工者,這部不朽名著《三國演義》正是用眾智寫成的。

  《三國演義》所寫的是近一個世紀的大動盪時代,它涉及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反映了封建社會各種極其尖銳而複雜的矛盾,塑造了諸多栩栩如主的歷史人物,再現了無數驚心動魄的古代戰鬥,如此長篇鉅著,如果不集思廣益,借鑑前人的經驗和成果,只是靠個人的虛構,那是不可想像的。《三國演義》的種種戰鬥,是以《孫子兵法》為指導思想,揉合古代兵家的理論,將歷史上著名的戰役融化於其中,結合三國時代的戰爭實際寫成的。古代兵法的廟算、攻心、伐交、料敵、應變、用奇、造勢,示形、用詐、用術等,在《三國演義》裡都具體化、形象化了。又如《三十六計》裡的“美人計”、“二虎競爭計”、“驅虎吞狼計”、“假途伐虢計”,以及韓信的“十面埋 伏計”和虞翻的“增灶退兵計”等,都被《三國演義》將之花樣翻新,加以運用。但它不是照搬,是將之改造納入所再現的戰役,因而顯得有聲有色。

  其著重描繪的還是三國時代的戰爭,如赤壁之戰寫得多麼波瀾壯闊,五彩繽紛,而這主要是靠作者的天才虛構:又如曹操解白馬之圍和司馬懿平公孫康叛亂時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郭嘉平冀州、定遼東時獻“急之則合,緩之則離”之計,這都顯示了三國時代兵謀家的驚人智慧!在人物的塑造上,有些不朽人物形象也是在不斷加工的過程中形成的。如對諸葛亮形象的塑造就是這樣。在元代已有關於諸葛的雜戲,如 《博望燒屯》、《諸葛論功》、《黃鶴樓》、 《諸葛祭風》、《五丈原》、《燒樊城》等。《全相三國志平話》 寫諸葛故事也最多。羅貫中塑造諸葛形象時,顯然是吸取上述素材加以再創造的,如”三顧茅廬”,《全相三國志平話》寫得很簡略,還說他是神仙,令人感到索然無趣; 《三國志通俗演義》把他拉回人間,以虛寫實、烘 雲託月的手法,把諸葛亮的亮大形象和劉備求賢若渴的心態描寫得活靈活現,使“三顧茅廬”成為求賢的典範,傳世的妙篇。可是,諸葛的形象還不盡善盡美,除了有點“近妖”之外,在個別描寫上還存在嚴重的缺點,如寫諸葛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把魏延和司馬懿一起誘進並準備燒死於葫蘆谷,魏延逃出後,諸葛又將之嫁禍於楊儀,以加劇兩人的矛盾,對如此寫法,毛宗崗修訂的《三國演義》將之刪掉了,這才不便諸葛由智者變成奸人,保持了諸葛的高大形象。其他典型的塑造,如阿斗投降後在魏國參加了司馬昭舉行的宴會時,他看魏舞聽蜀樂都手舞足蹈、”樂不思蜀”的神態,以及關於奸雄曹操的種種精采表演,素材也多取自傳說、戲劇、史書、稗史,並加以敷衍、誇張、改造。可以說,《三國演義》的動人故事情節和不朽的典型形象,多是集眾智形成的。

  集古代智慧之大成

  中國4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閃爍著我們祖祖輩輩的智慧。《三國演義》正是集古代智慧之大成,將之體現在其所塑造的主要人物身上。它的智慧不是全集中於個別人物,而是體現於諸多人物的身上。過去有人認為諸葛亮是《三國演義》智慧的化身,這不夠全面,說表現在他的身上較突出可以,但不能說只他是智者,其他大都是愚者,如果是這樣,這部書就不會那麼吸引人了。正因三分鼎立的魏、蜀、吳都擁有眾多人才,即眾多的智者,如魏的曹操、司馬懿、郭嘉、程昱、賈翊,蜀的劉備、諸葛亮、龐統、姜維、蔣琬、費禕,吳的孫權、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他們雖都是智者,但各有短長,這使彼此鬥智比才各有輸贏,才能引人入勝,使人每談到其精絕處,不禁為之拍案讚歎。“攻心為上”,而攻心最高水平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我們不能說只是諸葛亮能用這絕妙戰法,他的“七擒七縱孟獲”是攻心的絕唱,能稱為攻心絕唱的倒是呂蒙襲荊州擒關羽。諸葛亮平南方以“攻心為上”,雖取得了最佳效果,即使南人不復反,但是在雙方反覆的、激烈的較量和爭戰之後,死人不少,如火燒藤甲兵,這不能稱為不戰而屈人之兵。呂蒙襲荊州,先是用種種計謀使關羽麻痺大意,集中主力圍樊城而無後顧之憂,他不費一兵一卒用白衣襲荊州,入荊州時嚴軍紀以及安撫和保護隨關羽出征的將兵的家屬,以瓦解其軍心,當曾以善待士卒著稱的關羽回軍途中,因軍心已散,不戰而潰,關羽這個具有“萬人敵”本領的猛將終於被擒,這確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對劉備、孫權,過去研究者也不將之列入智者之列,其實劉備是個攻心大師,他的擲阿斗、要投江、辭徐州、遣眾將、託孤話,盡得攻心妙用,故都收到最佳效果。對其事業起了重要作用;孫權明於知人,善於選將用將,不窮自己出徵而捷報頻傳,非明智的統帥不能如此。以雄才大略著稱的曹操,張繡曾幾乎置之於死地,殺其長子、侄兒和愛將,而他從全域性利益出發,忘卻“淯水之難”的深仇大恨,“矯情任算”收降張繡,並結為兒女親家,非大智者不能為之。

  《三國演義》的用人藝術,也是我國古代智慧的體現。它闡述三國興亡的原因,無不歸結於能否用得其人,這說明用人是何等重要!三國用人都各有所長,如劉備的”明於知人”,孔明的“德才兼備”,曹操的”唯才是舉”,孫權的“疑之不用,用之不疑”。他們既有其用人不同的特點,也有其共同之點,即不論資排輩,破格用人;不論親疏,賞罰分明,以及其各有巧妙的御人術,等等。

  《三國演義》的智慧還體現在藝術的開拓和創造上,如用美的辯證法塑造典型人物,並能從發展、對比、矛盾中刻畫人物性格;在結構上,將故事情節如此頭緒紛壇、縱橫交錯,組成一個完整的美妙的整體。在這些方面,其同代的同類的中外文學作品是不能與之媲美的。還有它的造形、行情、寫景的詩情畫意,對以後文學創作也同樣有較大啟迪和影響。《三國演義》的上述的繼往開來的藝術成果,顯然是作者集眾人的智慧所創造的。

  具有多種借鑑作用

  智慧與才智,智謀是同義詞,是指對事物具有認識、辨析、判斷處理和發明創造的能力。沒有這種能力前,人類長期是大自然的奴隸,有了這種能力,才逐漸成為大自然的主人,能改天換地。我國古代人早就認識到智慧的重大作用。《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與劉邦在廣武相持不下,項羽要求與劉邦鬥力,一決雌雄,劉邦笑著說:”吾能鬥智,不能鬥力”。結果善於鬥智的劉邦終於打敗能“力拔山”、勇冠三軍的項羽。西漢時出版的《淮南子·主術訓》也說:“眾智之所為,無不成也。”可見,智慧是勝利或成功之本。

  是智慧必能正確認識或正確反映客觀的規律,所做的事會取得成功,相反,會遭到挫折或失敗,就不能稱為智慧。智慧有種種,有的能正確反映事物總的規律,有的能正確反映相類事物的共同規律,有的能正確反映一定事物的規律。因此,能相應地、實事求是地運用古代智慧,對我們的事業是會起有益的作用的。

  《三國演義》的許多謀略,雖然是應用於戰爭,但都可應用於社會上的一切競爭或鬥爭,即包括政治、經濟、外交以至國與國之間的各種紛爭。”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是出於《孫子兵法》,但《三國演義》運用於描繪三國之間的爭戰是有所發展的。毛宗崗對於鄧艾與姜維***一百一十回***鬥爭的勝敗評點說:“知己,而不知彼亦足以知己,是不得謂之知已;知彼,而不知彼亦料我之知彼,則不得謂之知彼。”這段評點說明,《三國演義》不只是照搬孫子兵法,而是有所建立的。孫子的“知彼知己”僅是從一方面說,只有你“知己知彼”,而對方不知已不知彼,當然你是“百戰不殆”的,如果對方也”知己知彼”,那你就不一定”百戰不殆”了。如果知已,亦能料彼是否知已,知彼亦能知彼是否能料我知彼,這樣才能採取萬無一失的對策,始能“百戰不殆”。《三國演義》還將“固本始能戰”、“攻心為上”“避實擊虛”、“聲東擊西”、“先發制人”、“隨機應變”等智謀運用於三國爭戰,加以生動的描述,使這些古代兵法形象化、具體化,使人易於瞭解和借鑑。如果不懂得吸取這些智謀,是不可以言競爭或鬥爭的。

  有些中外學者預言:“在21世紀,中國古典小說能引起世界注目的非《三國演義》莫屬,尤其是它的應用研究。”這是否科學預言,抑或是誇大之詞,這隻能到21世紀才能分曉。但可以肯定的是,《三國演義》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中華氏族的智慧將在國際競爭中日益發揚光大。

政治課堂隨筆
作文續寫心情隨筆
相關知識
關於三國演義的隨筆
描述關於三國演義的讀書心得體會
關於三國演義的歇後語
關於三國演義的歇後語內容精選
關於三國演義的對聯
關於三國演義的謎語集錦
關於三國演義的讀書筆記
關於三國演義的讀書心得文章精選
描寫關於三國演義的讀書心得
關於三國演義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