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科學論文發表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隨著以高科技為依託的“知識經濟時代”的日漸臨近,具有濃厚時代氣息的科學的人文價值問題日益突出起來,這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僅供參考!

  篇一

  關於獲得性遺傳

  [摘要]獲得性遺傳的概念曾經一度銷聲匿跡,但是隨著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極大豐富和發展,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更深層次的對拉馬克當時提出的總結性理論重新理解他的精髓,拉馬克的獲得性遺傳理論的提出是建立在對客觀環境的長期觀察中總結得出的,也是有其客觀存在的事實和理論基礎的,拉馬克的理論對達爾文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在遺傳學不斷髮展的將來,獲得性遺傳將在新的實驗基礎上得以重新認識和更加合理的定位。

  [關鍵詞]獲得性遺傳 基因突變 返祖現象

  19世紀生物學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是細胞學說的興起、進化論的建立和遺傳學的誕生,拉馬克在其《動物哲學》中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並提出了兩條著名的進化法則,其一是動物器官“用進廢退”,其二則是本論文重點討論的“獲得性遺傳”。拉馬克的理論對達爾文產生過非常大的影響,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這樣評價到:“他的卓越貢獻,就是最先喚起世人注意於有機界的一切改變與無機界一樣,可能根據一定的法則,而不是神奇對的干預。”拉馬克第一次相當成功地描述了動物進化的過程,這是拉馬克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1、 獲得性遺傳的概念

  獲得性遺傳是有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首先提出來的,他是研究進化論的開山鼻祖。他在《動物哲學》一書中廣泛地論述了他的獲得性遺傳的進化學說。拉馬克是用兩種因素相輔相成的觀點來闡述進化思想的:第一種是基本的、天生的因素,即生物具有一種朝著結構複雜性方向進化的趨勢;第二個因素是獲得性遺傳。桂起權,傅靜,任曉明.生物科學的哲學[M]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拉馬克力推獲得性遺傳有兩大著名的定律。第一定律:凡沒有達到其發展限度的動物的任何器官,操作的次數越多、促使這個器官逐漸加強、發展和增大;並獲得相當於它操作時期長短的力量;同時經常不操作,漸漸地會使這個器官消弱和衰退,逐漸減少它的能力,並且最後引起消滅。第二定律:凡在自然環境——某器官更多的、或者某部分經常不運動——影響下使個體獲得或者失去的一切、只要所獲得的變異是兩性所共有的、或者是產生著兩性個性所共有的,那麼這一切變異就能通過繁殖而保持在新鮮的個體上。

  在生物學上,生物體的性狀被分為兩類:一類是先天性狀;一類是後天獲得的性狀。先天性狀的意思是表現共親本與其先代性狀的特點的。後天獲得性的意思,則是生物體在其個體發育的過程中,由於適應於外界條件的條件的改變而產生出來的性狀。我們分別以微生物、植物和動物方面舉例子。如各種害蟲、鼠類、致病微生物等,它們在與人所投的各種藥物作鬥爭中,不斷地提高了它們的生命活力與抗性。仙人掌類植物,原產地主要是在墨西哥等地。由於人們的移栽及自然的作用,現在仙人掌已在世界各種不同的環境裡生存,有在沙漠、森林、潮溼多雨區等地。動物也一樣,例如河馬,它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中,不能長時間在無水的環境裡生存,但它在缺水的環境裡全身各部都會與缺水作“鬥爭”,並逐漸發展出“抗旱”的物質,只不過這要有一個過程。

  2、 關於獲得性遺傳研究的爭論

  最初,人們認為獲得性遺傳是件不言而喻的事情, 但是十九世紀末期, 魏斯曼提出種質遺傳理淪, 將種質和體質嚴格分開後, 認為環境因素只作用於體質, 種質並不受影響, 體質的變化是不能遺傳的, 由此否認獲得性遺傳。從此, 對獲得性能否遺傳就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論。但究竟什麼是獲得性, 各派的理解卻並不一致。朱洗先生認為大致可分為兩種觀

  點: 廣義和狹義的。朱洗. 生物的進化[M].科學出版社, 1958年 , 前者為拉馬克學派所主張, 後者為魏斯曼學派所倡導。根據魏氏的意思, 真正的獲得性應該是那些開始受環境影響發現於身體的某部分, 後來由於區域性的改變將此影響不折不扣地, 全數傳至生殖細胞。現在一般認為獲得性遺傳就是“生物在環境影響下產生了新性狀,從而相關地生殖細胞也引起相應的變化,使生物這些獲得的新性狀能夠遺傳下去。”

  繼魏斯曼之後,美國著名遺傳學家摩爾根***M or g on , T . H . *** 提出了“基因理論”並創立了細胞遺傳學。基因理論認為由雜交所引起的“基因重組”是生物發生變異的原因,從而在細胞水平上進一步否定了獲得性遺傳。

  50年代米丘林學派和摩爾根學派的大論戰, 在很大程度上也牽扯到獲得性遺傳的理論是否可以付諸實際的問題。米丘林學說認為,生物體總是在一定的生活條件下生存,外界條件對生物體有主導作用,不僅可以引匯出生物的變異,而且還可以從變異中創造出新型別的生物,獲得性是由於外界生活條件的改變*** 外因*** 導致生物內部新陳代謝型別*** 內因***的改變而形成的。在相似的條件下,新獲得的變異會向同一方向發展並得到鞏固,轉化為遺傳性,所以獲得性是遺傳的由於米丘林學派強調整體,忽視區域性,不承認核酸是遺傳的物質基礎,他們提出的“新陳代謝型別”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 缺乏具體的物質分析,在科學實驗中,找不到具體的突破點,難以給出重複性的實驗結果,停留在巨集觀的思辯水平上,因此對於生物科學的進展,尤其是實驗科學的發展,沒有多少實際的效益。他們雖然接受獲得性遺傳, 卻不曾給出強有力的證據和解釋。

  50年代後, 生命科學迅猛發展,分子生物學應運而生,特別是重組與突變的分子基礎和中心法則的提出,使遺傳與變異的機制得到了分子水平上的解釋,一時之間各國生物學家紛紛披掛上陣,投入了關於DNA的結構、功能、重組等方面的研究之中。而研究環境對生物遺傳與變異的作用的人少之又少。雖然仍有一些學者繼續堅持獲得性遺傳的研究工作但已顯得勢單力孤。

  3、 獲得性遺傳的依據

  1961年,法國生物學家雅各布、勒爾夫和莫諾發現在細胞核內有一信使RNA。之後,克里克提出了一個‘中心法則’,認為DNA分子一方面自我複製產生新的DNA分子;另一方面又把遺傳資訊轉錄給信使RNA,信使RNA把資訊從細胞核帶到細胞質,再在細胞質內決定蛋白質的合成,這個方向是不可逆的。後來人們發現,在某些情況下,RNA也可以是遺傳資訊的攜帶者,遺傳資訊也可以由RNA傳遞給DNA,這被稱為‘反中心法則’。〔?〕‘反中心法則’的問世,使獲得性遺傳理論在過去的巨集觀依據基礎上又找到了分子水平上的科學依據。

  3.1獲得性遺傳的巨集觀依據

  拉馬克認為‘獲得性’是可以遺傳的,獲得性遺傳的巨集觀依據是主要體現在生物的功能與結構這兩個方面。很多的事例表明,多變且難以預測的自然環境完全可以引起生物體組織結構上的改變,這種改變的前提是生物行為的改變。例如雞原本是可以飛行的,可是由於家庭的圈養,逐漸喪失了飛行能力,翅膀也退化、縮小。同時由於其活動能力減少,導致呼吸能力下降,

  3.2微觀依據

  分子生物學是從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物質基礎的學科,它的出現曾經一度是獲得新遺傳理論處於被動的地位上。但是,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1970年梯明等以Rous內瘤病毒為實驗材料,發現了生物的“發現轉錄過程”並提出“反向中心法則”而後,“CDNA”反接與缺失動態平衡論的提出更進一步說明了獲得性遺傳。通過多次的實驗研究,說明分子生物學不僅能解釋生物的遺傳、重組和突變現象, 而且, 在說明有關獲得性遺傳的若干問題上也具有極大的潛力。

  3.3哲學依據

  眾所周知,在哲學研究是我們所從事的任何一項的工作的最高研究階段,生物學家的所有工作也貫穿一定的哲學思想,拉馬克作為最早堅定地倡導進化論的學者,和他所處的時代更是在這一方面表現的非常明顯。

  獲得性遺傳的哲學依據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第一,生命是自然界的產物,因此,生命與自然界必將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遺傳與變異, 作為生命活動中的主要內容勢必與環境條件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係, 所以,自然環境通過引起生物的遺傳、變異而使其發生演化也是順理成章的; 第二, 構成生物體的細胞、組織、器官及它們所執行的功能是一個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有機系統。 生殖細胞和體細胞的分工並不是絕對的。例如,蛆卿的再生,體細胞可產生出生殖腺, 進而產生出生殖細胞。由此可見,體細胞和生殖細胞是相互聯絡並可以相互轉化的;第三, 生物演變中並存在著“ 進化”與“退化”兩種趨勢,這與拉馬克的“用進廢退” 思想相互吻合。與此有關的例子比比皆是且人所共知;第四, 拉馬克主張在緩慢的進化過程中,生物的變異有累加作用。具有累加作用的、不易覺察的微小變異最終可形成巨大的可見變導, 這符合物質運動中的質量互變規律;第五,人類的實踐活動無處不體現拉馬克“用進廢退” 與“獲得性遺傳”這兩項自然法則,特別是人腦的結構與功能的進化已遠非其它動物可比,這顯然是與人類大腦的經常使用分不開的。程焉平.獲得性遺傳再認識[J] . 鬆遼學刊*** 自然科學版*** ,1994***2***.

  4、 拉馬克學說與達爾文學說的聯絡與區別

  對於進化這一命題,基本的問題只有兩個:“變與不變”、“假如變,那麼如何變”。在前一個問題上,拉馬克和達爾文的回答是一致的。兩位學者的結論都來自於對事實材料的分析和綜合,從而我們可以斷言,他們的結論都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達爾文和拉馬克都看到了環境對於生物進化的作用,但對於進化過程中環境與生物的關係的細節上,以及生物本身的作用,達爾文與拉馬克的觀點卻不相同。

  從科學哲學的高度看,達爾文的進化論正規化與拉馬克的正規化根本不同。此處的正規化用庫恩的解釋就是,代表科學家集團進行科學研究活動的時所依據的總體理論框架的思考模式,上至哲學觀、價值觀,下至所採用的標準的科學方法、樣板理論、經典論著、具體範例和管用的實際手段。儘管這者都使用了“進化“概念,但在對生物世界的”基本結構單元的理解上存在顯著差別。拉馬克幾乎完全只重視縱向進化,進化只意味著演化,時間上的演化,它是定向的,改進化朝向的是完全的趨勢或是對環境的適應所引起的變化。拉馬克的進化是在模式論或本質主義框架下的演化。而達爾文則更重視橫向的演化,進化也意味著多元化,空間上的演化,進化當然是對環境的適應所引起的變化卻是非定向的、難以預料的。E.邁爾、著,塗長晟等譯.生物學發展的歷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453——454頁.達爾文的物種概念是非本質主義的、非模式論,強調個體差別的。拉馬克雖然反對物種不變,主張漸進進化,然而他的腳步卻仍然落在按模式和本質屬性上來下定義的物種觀念上,因此與達爾文相比他的革新仍然很有限、很不徹底。他的思想仍舊為就範式所禁錮,找不到好的理論突破口,解決不了進化的合理機制。相反,達爾文真正理解了非本質主義的物種概念的精義,他充分認識到某個物種轉變成另一個物種是進化的最根本的問題,正因為如此他的偉大著作才被定名為《物種起源》。他們之間的區別可以通過以下方面表現出來,如對於變異的機制和進化的動力,兩人分歧明顯。在這個問題上,兩人唯一的一點相同之處僅在於,達爾文對“獲得性狀遺傳”持中立態度。對於進化的動力***或機制***,兩人的分歧就更大了。拉馬克學說中的基本要點是認為進化的內在動力是“滿足需求的努力改變了動物個體的行為與結構”,“某個部分實屬必要的新需求的形成確實促成了該部分的存在,這種存在正是為了滿足新需求而努力的結果”。***《動物學哲學》***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則嚴謹地探討了新獲得的性狀是通過什麼機制而遺傳的。

  5、 返祖現象

  5.1返祖現象的概念

  返祖是指子代與親代不同卻與祖先有相似性狀的遺傳現象,用達爾文的話說就是“消失了幾十代、幾百代,甚至幾千代的性狀突然重現”。 皮亞傑《生物學與認識》第266頁三聯書店***版例如,雙翅目昆蟲後翅一般已退化為平衡棒,但偶然會出現有兩對翅的個體。在人類,偶然會看到有短尾的孩子、長毛的人、多乳頭的女子等等,這些現象表明,人類的祖先可能是有尾的、長毛的、多乳頭的動物。所以返祖現象也是生物進化的一種證據。 關於返祖現象,現代遺傳學有兩種解釋:一是由於在物種形成期間已經分開的,決定某種性狀所必需的兩個或多個基因,通過雜交或其他原因又重新組合起來,於是該祖先性狀又得以重新表現;二是決定這種祖先性狀的基因,在進化過程中早巳被組蛋白為主的阻遏蛋白所封閉,但由於某種原因,產生出特異的非組蛋白,可與組蛋白結合而使阻遏蛋白脫落,結果被封閉的基因恢復了活性,又重新轉錄和翻譯,表現出祖先的性狀

  5.2返祖現象的理論支援***基因突變理論***

  因為返祖現象是偶然發現的,它是一種不太常見的生物“退化”現象,這與達爾文進化論中的‘生物進化論’和‘漸進論’是相違背的,因而在解釋上非常不利於獲得性遺傳理論的。但是事實正好相反,獲得新遺傳是促進生物由向複雜進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環境是靜止而且穩定的,生物體內基本的、天生的因素,也就是說生物朝著結構複雜性放向進化的趨勢,這是生物與生俱來的具有的一種內在的向更高階的生物進化的趨勢。當環境改變了時,動物會被迫作出新的努力,從此逐漸地產生結構上的變化。環境的作用決定了生物進步的具體途徑,變化了的環境改變了生物的需求,進而生物的行為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結構某些器官的使用超過了其他器官。這也就是用與不用導致的生物體形態結構上的改變,而這樣的改變又會影響至後代,後代在某個時候,身上會出現祖先的一些已經消失的生物特性。桂起權,傅靜,任曉明.生物科學的哲學[M] . 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返祖現象是建立在獲得性狀世世代代遺傳的基礎上。由於獲得性狀能夠遺傳,生物不同層次的基因上積澱了無數代的表型性狀。個體發育時的重演是以基因為起點的,但要有合適的外界條件才能實現。於是就產生了一個矛盾:從基因上說重演的是過去,而外界條件卻是現在的。如果外界條件不合適,重演就會在某階段中止;只要個體發育不停頓,表型就會按基因在重演中止時規定的性狀呈現出來。重演中止和發育不停頓是返祖現象的兩個前提。景智宇. 關於獲得性狀遺傳的哲學思考[J] .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例如,人的祖先是有尾巴的,在人猿揖別的歲月中尾巴漸退化。因此人胚胎髮育中要重演尾巴逐漸消失的歷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重慶有一名剛出生不久的嬰兒長出了一根尾巴,女嬰尾椎長出十餘釐米組織,尾巴又痛感且還在持續生長,這個尾巴和脊椎、脊髓沒有關係,是一種退化不全的返祖現象,較罕見。由此可見,返祖現象只能發生在有機體區域性,並且不可能回溯到過於古老的年代,也不可能充分發育。例如人類返祖現象大致只能以哺乳類動物為限。人類或許會生出尾巴的後代,但決不會生出一個猿猴;人與魚同祖,人胚胎階段有鰓裂現象,但絕不可能發育成真正的魚鰓。

  用基因突變的理論難以解釋返祖現象。因為突變意味著新的取代舊的,DNA分子鏈新序列產生的同時,舊序列就不存在了。如果要實現返祖,就必須在很短時間內將過去漫長曆史中偶然發生的一連串突變更偶然地反演一遍,而且需要自然選擇的密切配合,實際上是不可能的。而獲得性狀遺傳用的是積澱理論,即新的整合入舊的,舊的基因並未消失,只是經過濃縮而已,返祖就有了依據。海克爾認為:“個體在生活中所獲得的新的特質,可以部分地對卵細胞和精細胞的種質的分子組合起反作用,並在某種條件下,***當然作為潛在的張力***遺傳給下一代。”恩斯特·海克爾《宇宙之謎》第133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生物的獲得性狀是從基因到表型的發育過程***也可以說是基因表達過程***中的變異。而“中心法則”反映是大分子之間資訊傳遞,並不涉及分子以上和以下水平,因此無法反映基因與表型、基因與自身內部原因***更深層決定子***兩種縱向關係。也就是說:“中心法則”是隻講遺傳而不管發育的,它把DNA當成了極終的基因,所以無法解釋DNA變異的原因。對於獲得性狀遺傳,必須從分子以上和以下水平,並結合外界條件的作用綜合考察。雖然從蛋白質到核酸直接資訊流向被否定了,但是外界條件對物質各個層次都會起作用,作用於核酸和蛋白質時產生有機體性狀,作用於分子水平以下的原子、電子時決定DNA等遺傳基因的分子結構,而這些作用的相關性將使生物的獲得性狀影響DNA的變異。基因的複製過程中的變異***差錯***同表達過程中的變異***適應***是有聯絡的,但並不意味著兩種變異可以以對號入座,而只是表示後者能對前者起一定的導向作用,或者說影響前者發生的機率。如果說基因突變是純偶然的,那麼它發生在任何方向上的機會都應是均等的,而發育中變異對它的作用正在於打破這種均等。

  5.3返祖現象的現實表現

  眾所周知,家養的雞、鴨、鵝經過人類的長期馴化培養,早已失去了飛行能力,但在家養的雞、鴨、鵝群中,有時會出現一隻飛行能力特別強的雞、鴨、鵝,這隻雞、鴨、鵝就是由於在其身上出現了返祖現象,使其飛行能力得到了恢復。此外,長有“腳”的蛇,尾鰭旁長有小鰭的海豚也是動物返祖的例證。

  返祖現象在人類身上也有體現,例如一生下來身上就長滿毛髮的毛孩,就是一種人類毛髮組織器官的返祖“退化”現象,還有天生耳朵會轉動的人,可歸類為神經系統的返祖“退化”現象,以及天生長有尾巴的人,可歸為退化器官的返祖“退化”現象,由此可見,返祖現象顯現的部位具有不確定性。以此類推,人類的其它器官功能也不能排除會出現返祖“退化”現象。也不能完全排除個別先天性精神病、先天性智障的起因與神經協調系統、大腦系統出現返祖“退化”現象有關。如一部分人具有的某些“特異功能”***如超常的視、聽覺等***實際上也是返祖現象,表明人類祖先曾有過這些功能,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退化了。生物返祖現象的產生是某一器官的過多使用而某一器官的過少使用,是以以犧牲一部分進化成果為代價的,過多地誘發特異功能勢必損害正常的生理功能,這對人身心的全面和諧發展是不利的。

  【參考文獻】

  [1]***法***拉馬克,沐紹良譯.動物的哲學[M].商務印書館,1809年版.

  [2]周崙.關於獲得性遺傳的問題[J] .生物學通報,1955***2***.

  [3]張文彥主編.科學技術史概要[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版.

  [4] 程焉平.獲得新遺傳的再認識[J] . 鬆遼學刊*** 自然科學版*** ,1994***2***.

  [5] 桂起權,傅靜,任曉明.生物科學的哲學[M] .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 返祖現象[EB\OL]. .

  [7] 景智宇. 關於獲得性狀遺傳的哲學思考[J] .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

  [8] 恩斯特·海克爾.宇宙之謎[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33頁.

  [9] E.邁爾、著,塗長晟等譯.生物學發展的歷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453——454頁.

  [10]張密生主編,科學技術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

  [11]朱洗. 生物的進化[M].科學出版社, 1958年.

  [12]何軍.獲得性遺傳的再思考[J] .科學技術與辯證,1989***8***.

  篇二

  淺議生物變異對檢驗結果的影響

  【摘 要】檢驗結果是臨床醫生診斷和治療各種疾病的重要依據,故檢驗結果的客觀和準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就要求在臨床工作中提高對檢驗的重視,及時發現和解決影響檢測結果的各種。在增強檢驗質量的同時降低醫療事故的機率。而此次主要探討了生物變異對檢驗結果的影響。結果發現受檢者的體內固有的變異可能對一些檢驗專案的鑑定結果產生一定影響。

  【關鍵詞】生物變異;檢驗結果;影響

  生物變異一般是指人體自身發生的一種固有變異。其影響因素有性別、年齡、海拔與季節、晝夜節律、月經及妊娠等方面,均為人為無法控制地因素。此外,受檢者的其他生理功能的變化也會干擾檢驗專案的測量值。筆者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探討了生物變異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具體內容如下:

  1 性別因素

  性別對檢測專案的影響主要集中於生化及血液等指標上。因此,在臨床檢查時,應根據男女間的性別差異,分別設定其對應的參考區間。其中,女性比男性高的檢測指標主要有:紅細胞、銅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而女性比男性低的檢測指標主要有:甘油三酯、膽紅素、膽固醇、肌酐、轉氨酶、尿酸、尿素、膽鹼酯酶、酸性與鹼性磷酸酶、白蛋白、血紅蛋白、肌紅蛋白、天冬氨酸轉移酶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總蛋白等[ 1 ]。

  2 年齡因素

  2.1 新生兒對於新出生兒的嬰兒:***1***其血液中白細胞的數量較高,平均約為成年人的4倍,但2歲後即與成年人相近;***2***血紅蛋白與紅細胞水平會比成年人高;***3***因其血氧濃度高,會導致紅細胞嚴重受損,從而使間接膽紅素的含量升高,同時新生兒的肝臟未發育完全,影響了非結合型膽紅素到結合型膽紅素的生物合成,從而增大了血液中非結合型膽紅素及總膽紅素的含量,最終引起黃疸[2]。

  2.2 兒童與青少年對於正常發育的兒童,其體內具有大量的成骨細胞,所以骨型鹼性磷酸酶的含量較高,一般為正常成人的3倍以上,直到18歲以後才與成人相近。

  2.3 老年人年齡大於60歲的健康老人,其體內的抗利尿激素的濃度一般較高;此外,老年血清促甲狀腺素的濃度通常比青年高出30%以上,但其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的濃度大多低於青年[3]。章國良等檢測了大量老年人的項生化指標,並與中青年人群進行對比分析,總結了其血液生化指標的特點為:甘油三酯、膽固醇、血糖、尿酸及LDL的含量高於中青年,而HDL低於中青年[4]。

  3 海拔與季節變化

  3.1 海拔隨海拔的升高而明顯降低的指標有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及C反應蛋白等;而隨海拔的升高而明顯降低的指標有血漿腎素、血清轉鐵蛋白、雌三醇、尿肌酐及肌酐清除率等。

  3.2 季節夏季人體內羥基維生素D3的含量高於冬季,而血清總膽固醇的含量卻稍低於冬季,其中尤以血清甘油三酯的濃度最低。此外,夏季甲狀腺激素含量比冬季低20%左右[5]。

  4 晝夜節律變化

  晝夜節律的變化會對部分檢驗指標造成一定影響。例如:***1***膽紅素與血清鐵清晨最高,血鈣中午最低;***2***皮質醇清晨6點左右最高,午夜0點左右最低;***3***白細胞計數早晨低,下午高;***4***生長激素在入睡後的短時間內即可升至最高;***5***血清促甲狀腺激素深夜最高峰值,下午最低[6]。其中,晝夜節律對激素類的影響最為明顯。因此,需要根據其特點規定統一的檢測時間。

  5 月經期

  月經期是受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系統的支配所引起的週期性變化,屬於成熟女性的一種正常生理現象。通常在月經期間,女性血液中激素水平會發生明顯的改變。因此,對於處於月經期的被檢測者,其體內的促卵泡激素、孕激素、黃體生成素及雌二醇等指標的參考區間會隨月經週期的變化而變化。

  6 妊娠期

  在妊娠期間,婦女的生理變化十分複雜,很多的指標會隨之發生改變。所以,在檢查過程中必須全面考慮到妊娠所引起的生化指標變化。例如:***1***孕婦的血漿容量較高,會降低部分生化指標的檢測值,尤以微量元素最為明顯;***2***孕婦的代謝及脂肪合成的能力加強,所以血清中的脂類成分會在分娩後10周左右逐漸恢復至正常[7]。而張曉宇使用OLYMPUS-AU27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妊娠期婦女的BUN、Cr、UA、GLU四項生化指標進行了檢驗。結果發現:妊娠期婦女的腎臟及糖代謝等功能均發生明顯變化,故其上述四項生化指標不適用於正常人的參考區間[8]。

  綜上所述,醫務人員必須充分考慮到以上因素對臨床檢驗結果的影響,及時發現和解決影響檢測結果的各種因素。確保在增強檢驗質量的同時降低醫療事故的發生率。此外,被檢測者的自身因素也對檢測結果造成影響,例如:、劇烈運動、吸菸、飲酒、心理壓力、藥物、採血體位及檢測樣本的放置、儲存等因素[9]。因此,檢驗者要努力提高業務技能,保證樣本檢測結果的準確與真實,為臨床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

  參考文獻

  [1]李貴星.分析前變異對臨床生化檢驗質量的影響[J].華西醫學,2003,18***2***:286-287.

  [2]張鈞,劉志偉,金春蘭,等.正常新生兒臍血18項檢驗指標值觀察[J].浙江預防醫學,2002,14***6***:7-9.

  [3]張改雲.老年人血液生化指標特點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誌,2011,4***9***:96.

  [4]章國良,樑友方.老年人健康體檢血液生化指標特點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1,31***4***:432.

  [5]張桂嬋.藥物對臨床醫學檢驗結果的影響檢驗[J].醫學與臨床,2013.10***7***:909-910.

  [6]劉海豔.淺談生化檢測前標本採集及處理對檢驗結果影響[J].中國衛生產業,2013,***2***:187.

  [7]蔡蘇蘭,姜兆遠,叢飛,等.妊娠末期婦女與非妊娠期婦女血液生化指標之比較[J].中國水電醫學,2001,***4***:194-195.

  [8]張曉宇.妊娠期婦女四項生化指標變化的探討[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14***:1773-1774.

  [9]鄧澤凱,蔡遠鳳.血標本放置時間和方式對生化指標檢測結果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6***:458

初二電磁感應科學論文
白塔的畫法步驟兒童畫繪畫教程
相關知識
出版科學論文發表
環境科學論文發表
有關新聞傳播學論文發表
小學數學論文發表
外國文學論文發表
有關英語語言學論文發表範文
臨床醫學論文發表
圖書館學論文發表
新聞傳播學論文發表參考範文
新聞傳播學論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