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藝術批評標準的當代思考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6日

近年來,藝術批評活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其內涵方面,著力於藝術深層意蘊的闡發,乃至對於藝術意蘊的再闡發和再創造;其外延方面,已從傳統的單一的藝術評論,延展到對於藝術活動的全部流程和全部環節的評判。面對多元的藝術批評活動,一個十分突出的課題浮出水面,即是否承認藝術批評有著相對客觀與科學的標準,並確認這一標準的原則與其基本尺度是什麼。 

  在人類藝術史上,從來也沒有絕對的藝術批評的標準,但同時又始終有著相對客觀的標準。對於紛紜複雜的藝術世界,試圖用一個評價尺度來規範所有的藝術活動及其作品是困難的和不現實的。但同時,人類所從事的藝術,又不可能失去必要的準繩,這一準繩與尺度是人們對於客觀世界獲得共同認知的統一性的體現。藝術活動能夠呈現出人類積極的和進取的軌跡。在這一歷史程序中,人們發現,無論是在任何時代和任何國家或地區,其藝術產品的精華總是呈現為健康的和進步的態勢,符合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和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人們從事藝術活動的重要旨歸,在於社會進步和人類精神提升的需要,這就要求人們必須具有相對合理的共同恪守與認同的價值尺度與行為規範。

  確立藝術批評標準,必須依據和堅守一定的原則。 

  藝術批評標準的確立原則,與批評者如何看待藝術活動的本質息息相關。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提出了美學的與歷史的這一藝術批評的最高標準。人類所從事的藝術活動,是依照美的規律進行的,因此作為審美評價的藝術批評必須是美學的。同時,藝術不僅審美地反映生活,而且也是人們自覺地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藝術批評必須相應地對作品作出社會的、政治的、道德的分析評價,亦即是歷史的。兩者的統一,喻示了藝術批評標準確立的基本原則,即藝術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的本質屬性——審美性原則,以及藝術在人類生活中不斷生成的意義——價值性原則。

  關於審美性原則。藝術家對世界的把握始終是情感的和形象的。在藝術批評中,對於藝術家把握世界方式的評價,也應主要以其情感性、形象性特徵作為主要方面,同時以完美的藝術形式來體現。情感性,即指作品蘊涵的情感特色與趨向。審美情感是指處在審美心理系統中交聚位置上的情感心理要素。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體驗、判斷態度,是人對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它具有獨特的主體體驗形式和外部表現形式,不同的體驗形成不同的情感,審美情感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它超越了功利感、理智感與道德感,是諸種情感的平衡與中和;形象性,即指作品創造的形象體系是否真實與典型。藝術形象必須具備真實性,但又不同於生活的真實,而是以其是否符合生活發展的真實的邏輯、符合人物性格發展的真實的邏輯為旨歸。藝術形象的典型化是在生活真實性的基礎上,藝術家通過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的藝術形象,對於現實生活所做的藝術概括和集中,典型則代表了藝術形象創造的高峰;形式因素,即指藝術作品中那些與特定民族或地域的大眾審美習慣與審美理想相適應的形式特點。藝術形式通過聲音、色彩、線條、形體、語言的組合方式和運動方式而構成獨特的審美之維,由於人們的社會存在、民族歸屬、地域特點、文化結構等諸多方面的差異,不同藝術主體對於外部世界形式特徵的接受、認知與化合也會呈現差異,具體表現為人們對形式美感的把握有所不同,這正是藝術主體獨特個性的體現。藝術形式雖然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但對藝術形式的追求,很難脫離藝術的內容因素而孤立存在,因此,藝術形式美的獨立性只能是相對的。在藝術傳達過程中,形式完美與否直接關係到藝術價值的高低優劣。

  關於價值判斷的原則。藝術批評離不開價值判斷,藝術批評也從未放棄過對藝術作品進行價值判斷。 其價值判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功利性,即指作品是否符合特定社會、民族與大眾的精神需求;其二,人類性,即指作品是否表現了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和共同的意願。它包含階級性、民族性等,但又超越了這些方面,具有更大的涵蓋性和包容性;其三,人性,即指作品是否表現了普遍的人性。主要指人類的本質屬性,即人的真善美方面。這一人性概念,著眼於人的尊嚴、人的價值、人格理想、人的感情,比如人的喜、怒、哀、樂等。作品中的人性美,是人性中生動情感的形象顯現;其四,社會性,即指作品是否與特定社會的價值判斷相吻合。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的表現形式,藝術中包含著一個社會的統治階級的主導價值傾向和思想觀念。作為一種社會心理的反映,藝術中體現出一個社會的風俗習慣和人的行為舉止與特點。作為一種文化載體,藝術中折射出一個社會的文化價值型別。這些共同要求從根本上說是人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活動中,面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種種關係所產生的普遍情緒和願望。 藝術作品的社會性主要表現為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社會倫理性,人類文化的人倫本體與社會功利主義的態度共同決定了藝術作品的道德立場。
  當代中國藝術批評在構建多維的價值功能系統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馬克思主義藝術批評標準的主導作用。無論是在中國民主革命時期提出的“政治的”、“藝術的”雙重標準,或是在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相應提出的諸如“政治的” 、“藝術的”、 “民族的” 以及“思想性”、 “審美性”、“娛樂性”等不同標準,均是遵循著基本的審美性原則及其價值判斷原則。在以往的年代,我們曾經有過對於藝術批評標準的形而上學的把握,特別是將所有的藝術形式、藝術作品置於同一種價值尺度、同一個標準之下,對藝術發展產生過不利的影響。但是如果因此而否認藝術批評標準的客觀性與必要性,否認藝術批評的基本原則與標準,將會產生更為有害的後果。

  藝術批評標準是一個多層次的複雜的動態系統。具有哲學方法論意義的美學觀點和歷史觀點的批評,是屬於文藝批評標準中總體的、具有指導性的最高層次的批評標準或原則,是人們共同認可的、共同恪守的基本原則和尺度。而各式各樣的具體的批評標準,則是適用於不同藝術種類和藝術作品的不同題材、不同體裁、不同風格流派的較具體的批評標準。據此,藝術批評標準應當是多樣性與同一性的統一,可變性與穩定性的統一。

  各種批評標準存在的多樣性。從藝術發展史上看,不同國家、民族、時代、流派,不同的批評家,甚至同一個批評家在不同時期,都會出現不同的批評標準。不同的藝術種類、不同的藝術家與作品、不同的體裁、不同的風格流派,也會出現多種不同的批評標準,諸如現實主義批評、社會歷史批評、藝術心理學批評、神話原型批評、形式主義批評、結構主義批評、接受批評等等。藝術批評標準的多樣性是客觀存在的,其一,藝術批評物件的多樣性是構成批評標準多樣性的重要因素;其二,藝術批評標準的多樣性是批評主體多維選擇的結果;其三,多元的審視藝術活動的角度為藝術批評標準的多樣性提供了多維的批評語境;其四,藝術活動本身發展的開放性也要求多維視角的欣賞、闡釋、批評成為可能。以上因素的存在,均要求藝術批評標準是多樣的,而不是惟一的。

但藝術批評標準又具有同一性。不同的國家地區與民族,雖然藝術批評的標準有著一定差別,但究其實質,在人類與社會文化發展的座標系上,它又是非常接近的,正是在是否有利於人類進步以及有利於人的健康發展這些基本問題上,世界各民族均有著共同的追求及其利益。也正是由此,藝術批評的同一性方能成立。因此,藝術批評既要堅持以最高標準的巨集觀指導,又要提倡多樣化批評標準的靈活運用。 當代我國批評界曾經出現的批評標準雖然提出年代不同、內涵略有差異,但大都從內容與形式兩分法切入, 既要求內容求實、健康,合乎歷史發展,又要求形式完美、獨特,合乎美的規律,具有感人力量。顯而易見,這些標準已經具有了衡量廣泛藝術活動及其作品的可能性。

  藝術批評標準又是可變性與穩定性的統一。其可變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體現在藝術批評標準內涵的歷史性中,批評標準總是與產生這一標準的時代相關聯,因此,它必須隨著時代藝術發展和藝術批評活動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第二,體現在藝術批評標準內涵之中。應當看到,藝術批評作為一種執行過程,並非一個自我封閉的獨立系統,而是處在社會文化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其他文化子系統和各種文化因素對藝術活動均具有深刻的影響,時代、社會的變遷是藝術批評標準變化的根本動因,但最直接、最活躍的動因則是源於批評主體自身,基於各種原因,其既有的理論與評判尺度在批評實踐中受到挑戰, 使之有了變遷與分化,並使得批評本身多姿多彩起來。別林斯基把文藝批評稱為“運動著的美學”,這是非常精闢的見解。

  藝術批評標準的可變性特徵,有時體現為開放性姿態,這同時也凸顯出藝術批評活動積極進取的特質。不同批評標準之間具有類同的質素,只有堅持開放而不封閉,使不同批評標準之間相互交融、溝通才能共同發展。作為藝術批評家,既應有其基本的藝術批評的原則或指導思想,同時也應在具體的藝術批評活動中把握具體的評價尺度和標準。由於批評家的知識結構、心理素質、審美判斷能力、批評視角等批評個性的差異,再加上具體批評物件的內在要求,便造成了批評標準的可變性。批評家應當遵循科學的、客觀化的標準,但同時又須懂得,任何具體標準均是有其適應範圍的,可以與其他標準交融的,否則就無法解釋藝術潮流的演變、流派的紛呈、風格的多樣、鑑賞的異趣。標準的存在正是以其多樣性和歷史嬗遞的方式展示出來的。

  但是,無論藝術批評標準如何變化,也只能是在其整體原則與巨集觀視域框架下的變化。而從藝術批評的整體原則與規範來考察,藝術批評的標準又是相對穩定的。不僅作為藝術批評的人類的普泛性原則具有極強的恆久性,同時作為一定時代和時期的批評標準,以及一定地區和民族的批評標準也是相對穩定的。其穩定性標示著人們對於那些具有共同價值基礎的評價尺度和標準的認同的一致性與永續性。 否認藝術批評標準的穩定性與客觀性,同樣不是科學的態度。

  近年來,我國藝術批評界出現了諸多問題,其間,缺乏對於藝術批評應當恪守的價值觀及其評價標準的認識,正是其問題的核心。 

  個人化批評。認為藝術批評本無統一標準,可以率性而為。其實,在人類社會,從來也沒有絕對個人化的藝術活動,也不存在絕對個人化的藝術批評,藝術批評不應人云亦云,而應肩負推進人類社會發展和提升民族精神水準的重要職責。藝術批評提倡充分發揮藝術批評者個人的精神建樹和審美意趣,但這不同於個人化與私密性意趣的泛濫,更不應以某種對於社會發展的偏見充作自己與眾不同的卓見。而如果以個人化批評為藉口,對待那些以民族救亡、社會變革為主題的作品中顛倒是非、美化醜類的傾向津津樂道,視若罔聞,不做或是做出相反的是非判斷,則無異於自我道德與良知的喪失。
  純形式化批評。認為藝術批評可以是純粹形式的,無須顧及內涵。在批評活動中,對於藝術形式的批評是必需的,特別是當人們從單一的意識形態的關照與批評的慣勢下走出之後,關注形式,甚至是對於藝術形式的獨特關注,都是正常的。但對於純形式化的批評的過度張揚,背後則潛藏著對於藝術精神性內涵批評的對抗與消解。事實上,從來也沒有純粹意義上的藝術形式創造,當然也不存在純粹意義上的形式批評,任何對於純粹形式、哪怕是美的形式的張揚,也有其片面性,其間外溢著批評者掩飾不住的對於藝術精神與內涵的牴觸與拒斥。

  商業化批評。認為既然藝術已經進入市場和產業化之中,其批評也勢必具有商業化特色。與商業化批評相適應,即是所謂“紅包批評”、“友情批評”、 “權利批評”的恣行。藝術批評對於商業因素的皈依和屈從,意味著對於藝術批評價值尺度的背叛。藝術批評是極具社會使命感與理性精神的事業,它的存在,推動著人類精神及其生存質量和水準的不斷提升。對於商業化因素的屈從,勢必丟棄對於藝術活動高揚人類真善美的本質的追求,長此以往,藝術批評的社會價值就會蕩然無存。

  上述批評形態的存在與張揚,正是對於科學的藝術批評標準的消解與抗爭,其實質是對於藝術批評活動審美與價值體系的拋棄與背反。繼之,就會混淆藝術活動及其作品品位高下、價值優劣的基本界限,出現對於人類共有的生存與生活法則及其價值理念的懷疑與顛覆。顯然,這是十分有害於當代文化建設的。正是基於此,匡正和確立藝術批評的價值原則與批評標準,顯得極為重要和迫切。

關於數字媒體藝術論文範文
數字媒體藝術方面的論文
相關知識
關於藝術批評標準的當代思考
關於藝術設計公司的廣告詞
關於汽車排量標準的介紹
關於國畫臨摹教學的幾點思考
關於白酒營銷現狀的五大思考
關於藝術教育的論文
關於藝術設計專業論文
關於藝術設計論文
關於藝術品的成語
關於藝術哲學的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