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福菇栽培技術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金福菇又名巨大口蘑,是一種珍貴的天然保健食用菌,菇體碩大圓整,菌肉白嫩肥厚,適於鮮銷和乾製加工。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培養料的配製

  配方:①小麥秸或稻草76%,款皮20%,糖1%,石灰2%,碳酸鈣1%;②棉子殼95%,糖1%,石膏粉1%,石灰粉2%,碳酸鈣1%;③玉米芯75%,敖皮20%,糖1%,石膏粉1%,石灰粉2%,碳酸鈣1%;④玉米芯60%,豆秸粉30%,款皮5%,糖1%,石膏粉1%,石灰粉2%,碳酸鈣1%。

  二、建堆發酵

  發酵時將拌好的料堆成寬1.5米、高1.2米的龜背形長條堆。

  在堆上應每隔30釐米,用直徑5釐米的木棒打一自上而下的通氣孔,然後覆蓋薄膜。當料堆30釐米深處溫度達到60°;;C時,進行第一次翻料,翻料後,重新打眼覆膜,當溫度再次達到60°;;C以上後保持12小時再翻堆。如此共翻料3~4次,待料的顏色變為褐色,且有特殊香味時,即可散堆降溫。當料溫達到30°;;C以下時,即可裝袋。

  三、裝袋接種

  將25釐米X50釐米塑料袋-頭紮好,在袋底先放一把菌種,再放一層料,並壓緊,如此共放五層菌種四層料,菌種用量為乾料的15%左右,播完最後一層菌種扎口打微孔後,即可移入發菌室發菌。

  四、發菌

  發菌室應先用硫黃、甲醒滅菌滅蟲。料袋移入發菌室後,按“井”字形排放,溫度高時可站放,較高時可排放2層;溫度低時可放3~5層,將溫度控制在25°;;C以內。整個發菌期應每隔2天翻袋1次,並加強通風換氣。一般在30天左右,該菌絲即可長滿袋。

  五、脫袋覆土

  料面有少量原基形成時,便可脫袋排放覆土。菌袋可排放在室內層架式菇床上,也可排放在大棚或露地旺床上,密集排列,覆蓋3釐米腐殖土或菜園土,覆土要平整,然後噴水保溼。

  六、出菇管理

  子實體從覆土到出菇一般12~18天。覆土後前期內要注意保溼,及時通風換氣。覆土後15天左右當料面出現米粒大小的白色原基時,應噴l次出菇重水,每平方米用水2~3升,並在2~3天內分多次噴灑,經3天,幼菇便陸續長出。當菇體長至3釐米高時,每天噴水2次,空氣相對溼度為85%~90%。噴水時必須開門噴水。室溫應控制在20~28℃之間,最好保持恆溫,避免使晝夜溫差超過5℃。每天早、中、晚各通風一次,每次30分鐘,並每天給予8~10小時的200勒克斯以上散射光。

  七、採收及採收後管理

  從原基形成到子實體成熟,一般12~15天。採收時手握菌柄,整叢拔起。採收後清理床面殘留物和老化菌絲,整平料面,停止噴水,生息養菌5天后繼續噴水,並噴施一次菇豐保營養液,控溫、通風、光照,2周後第二潮菇出現。一般可採收3潮菇,生物轉化率可達50%~60%。

  金福菇簡介

  金福菇子實體叢生或族生,形大,菌肉白色或乳白色,菌蓋平展光滑、呈半球形,菌柄上小下大、呈長棒狀。是珍稀的食用菌新品種。在我國南方及臺灣省均有小面積栽培。

  金福菇營養豐富,據分析每100克幹品中含有蛋白質27.56%,粗脂肪9.58%,總糖38.44%, 粗纖維8.20%,其子實體肥厚脆嫩,味微甜而鮮美,耐貯性好,適於鮮銷與乾製加工,深受市場青睬。

  金福菇菌種選育

  從1998年開始,我國利用臺灣菌株和分離野生菌株雜交選育,連續進行兩 年菌種選育,經栽培試驗,發現新宇Tg-1的生產性狀和經濟性狀均優於臺灣菌株, 該菌株適 合多種原料栽培,其生物學效率可接近側耳平菇類平均生產水平。因出菇溫度較高***15~3 0℃***,有利於調節鮮菇市場或菇房實施常年栽培的品種搭配,金福菇的經濟價值特高,能 為生產者創造出更高的經濟效益,最近有關食用菌專家指出,金福菇將會發展成我國 食用菌的主導產品。國外有關專家也認為:“在熱帶、亞熱帶國家,金福菇的商業性栽培有 光明的前景。”


白背毛木耳栽培技術
創業初期如何分紅
相關知識
金福菇栽培技術
學習金針菇栽培技術
如何種植金絲瓜_金絲瓜栽培技術
雞腿菇栽培技術論文範文
大球蓋菇栽培技術
金桂的栽培技術是怎樣的
八角金盤的栽培技術有哪些
雞腿菇栽培技術論文
金盞菊的栽培技術養殖方法
金葉蕕的特徵特性及栽培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