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黑板報資料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7日

  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與核心無疑是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根基,是每個炎黃子孫血肉相連、心靈相依的精神紐帶。傳統的黃河文化中擁有廣博龐大、精深縝密的傳統道德資源,這些道德資源足以使今天的國人振奮和感恩。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傳統文化知識的黑板報相關內容,希望能夠幫到你們:

  傳統文化黑板報素材:古代紀時方法

  紀年:干支紀年是古代紀年的基本、通用方式。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成亥的合稱,以十干與十二支迴圈相配,可配成六十組,通稱為“六十甲子”,用來表示年曆,六十年後周而復始。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使用年號“建元”,首創年號紀年。以後歷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號。從漢武帝至清宣統三年,前後2051年中,建立過600多個帝王年號。現在採用的公曆紀年,即格里高利曆法,也叫基督紀元,把傳說中耶穌基督誕生的那年作為計算曆史年代的元年。如果當初我們的漢武帝有點侵略擴張征服世界的心思的話,那麼今年也許就稱作“建元2146年”了。

  紀月:紀月通常以序數為記,如一月二月等,歲首的月份叫正月。每個月也有些個綽號,如現下陰曆五月,也稱為皋月,天中,仲夏等。古人又有月建的概念,就是把十二地支和一年的十二個月份相配:十一月配子,稱為建子之月,十二月為建醜之月,正月為建寅之月,依此類推。另外,每個月也都配有一個天干,但這個不像月的地支是固頂的,而是根據當年的天干來推算得到。

  紀日:與紀月法基本相同。除了以數字紀日外,古人用干支紀日。每日的干支由年、月的干支推算得到。另外,每月的有些日子也有特殊稱謂,多半由月相而來,如第一日叫朔月生之意,最後一日叫晦月盡,初三叫朏新月初現,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望滿月,《前赤壁賦》裡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既望就是滿月後的日子。

 

關於傳統文化的黑板報圖片

  紀時:古人把一日分為十二時辰,從夜半起依次稱為子時、丑時,……,亥時,每個時辰也都配有天干由日的天干而定。子時大約相當於今23點到1點,亥時相當21點到23點。為了計時方便,一日又分為100刻到清代改為96刻制,每刻15分,每分60秒。每個時辰也有個別稱,子時為夜半,其他分別為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另外,古人將一夜分五更,每更約為一個時辰。初更一更相當於戌時19-21點,二更相當於亥時,三更相當於子時,四更相當於丑時,五更相當於寅時。這下你明白了“三更半夜”的來由了吧。有些城市如今尚保留著更鼓樓,每夜或有更夫敲鼓報更,也算是種懷舊了。

  傳統文化黑板報素材”陽曆陰曆

  古人經常的觀察到的天象是太陽的出沒和月亮的盈虧,所以晝夜交替的週期為一“日”,以月相變化的週期為一“月”;而年的概念和農業有關,《說文》:“年,熟谷也”。穀物的成熟週期意味著寒暑往來的週期,也就是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稱為太陽年。在遠古,年和歲是有區別的。“歲”表示今年某一節氣到明年同一節氣之間的這段時間,相當於今天的陽曆年,一年12個月,365或366日。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有“歲三百六十六日”;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這段時間,即陰曆年,一年12或13個月有閏月的話,354或384日。

  以朔望月為單位的歷法是陰曆,以太陽年為單位的歷法是陽曆,中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曆,而是陰陽合曆。平年12個月,有6個大月30天和6個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為月相的變化在29-30天之間,每年12個月一共354天。但地球繞太陽一週的實際時間是365.2422日,比陰曆12個月的總和還多出11天多,因而陰曆每過3年就和實際太陽年相差1個月的時間,所以每3年就要加1個月,稱為閏月,後改為19年閏7個月。置閏是古代曆法中的大事,涉及到天文等許多方面,有興趣可上網檢視,就不多說了。古代指導農事的二十四節氣,就是依照太陽年而設的。當代中國人大多背誦過“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二一,下半年來八二三”,這裡的月,是指如今陽曆的月了。

愛國黑板報文字素材
學雷鋒的黑板報內容
相關知識
傳統文化黑板報資料
中華傳統文化黑板報
國學經典中國傳統文化黑板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黑板報
傳統文化黑板報
關於傳統文化黑板報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黑板報
傳統文化黑板報設計圖大全
禮敬中華傳統文化黑板報
高中傳統文化黑板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