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返鄉創業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創業活動是人類商品生產活動中的最高層次的複雜勞動形態,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創業活動與經濟增長、勞動就業等都表現出了愈來愈緊密的聯絡。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青年返鄉創業故事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1:留學生養豬回鄉當“豬倌”

  樂亭縣龐各莊鎮王莊子村東南的生豬養殖基地陸續迎來全國各地的客戶。1月29日,記者走進這片有著9個大棚的野豬養殖基地,看到大小不等的黑、白、黃三種顏色的野豬,在各自的豬舍內有的吃著飼料,有的在晒太陽,有的用嘴含住自來水龍頭喝水解渴。然而,令記者驚奇的是,這個養豬場的場主竟是一位曾留學韓國的大學生。他就是年僅31歲的劉凱。

  劉凱,曾就讀於唐山學院,隨後又到韓國留學學習國際貿易專業,2007年學成回國。作為一個對生活懷著滿腔熱血的80後,他嘗試過工程建築、銷售等多種職業。2008年“三聚氰胺”這個詞彙一夜間傳遍了世界的各個角落,食品安全問題倍受政府和老百姓的關注。偶然一次機會,劉凱在吉林一個養野豬的朋友那裡吃的豬肉,味道鮮美,令人回味無窮。當時,他便想到留學時韓國的野生鮮豬肉120多元一公斤,非常昂貴。“能不能從吉林引進野豬帶回唐山來養,這樣家人、朋友就能吃到自家養的安全放心的豬肉。”劉凱從那時起就萌生了養豬的想法。

  “留學生要養豬?這大學不就白上了嗎!”在和家人一番爭論後,執著於生態養殖業的劉凱逐漸佔了上風。作為一名碩士研究生,已有機會留在省、市大醫院工作的妻子蒙豔鳳,為了支援丈夫創業,也選擇回到了樂亭家鄉。2009年,劉凱開始籌集資金,修建豬場,通過朋友以平均一頭一萬元的價格引進了108頭長白山原始森林的純種野豬,與中國原生態家豬雜交繁殖。等到家人和朋友吃到這種豬肉之後,個個讚不絕口,向他訂豬肉的人越來越多,豬肉價格也很穩定。面對大眾對生態豬肉的反應,劉凱考慮擴建豬場將養殖範圍擴大。

  談起綠色養殖,劉凱說,基於對綠色養殖的考慮,他組織成立了“牧康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吸納了102名合作社社員共同致富。由於實施了生態養殖方法,飼料全部採用自種的青貯玉米芯、玉米、大豆等純天然綠色無汙染植物,能夠提供豬生長所需的多種維生素,而且生長週期是現代養殖豬生長週期的三倍。所以,這種奔跑鮮豬肉肥而不膩。

  然而,出乎他預料的是養豬也是一門風險行業。2014年冬天,因氣溫驟降,劉凱的豬場凍死了400多頭小豬。為解決室溫問題,他修建了9個溫室大棚作豬舍。6年來,他們已經先後投資1600萬元,僅去年一年就投入400萬元。往年野豬產量大都在2萬公斤左右,銷售不成問題。由於去年野豬養殖規模產量都有所加大,現有存欄野豬2600頭。年底宰殺後,約5萬公斤的切割冷凍野豬肉被存放在冷庫裡。為幫助村民開啟銷路,近日劉凱一直在忙著利用網路、電話、微信等方式聯絡買家。目前,他已把野豬肉打進了北京、山西、天津、石家莊和唐山荷花坑等市場,深受消費者歡迎。

  劉凱說,我們的目的是讓更多的人吃上健康的肉食,但面對眼下銷售市場遇冷的現狀,我們急需得到大家的支援和幫助。100多戶村民一年的收成希望都在這裡,他們盼著儘快將庫存的野豬肉賣出去回家過年。

  2:唐山留學生回鄉創業 庫存5萬公斤鮮肉待銷

  留學韓國回鄉創業的樂亭縣龐各莊鄉大學生劉凱,帶領樂亭縣牧康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102戶社員搞野豬養殖,幾年來效益一直不錯。去年,他們飼養野 豬的規模、產量都有所提升,但豬肉銷量卻不如往年。眼看快過年了,望著存放在冷庫裡的5萬公斤鮮野豬肉,劉凱很是著急。

  1月29日上午,記者在位於龐各莊鄉王莊子村的樂亭縣牧康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養殖場看到,佔地24畝的9個養殖大棚依次排開,大棚裡面,是用鋼 筋圍成的一個個約12平方米的野豬圈,機靈可愛的小乳豬、健康活潑的保育豬、肥頭大耳的育肥豬,有的在歡快地吃食,有的在睡覺,有的在喝水解渴。劉凱介紹,這些豬都是長白山原始森林的純種野豬與中國原生態母豬雜交的二代產品。2007年,劉凱從韓國忠北大學國際貿易專業畢業。2008年,劉凱與河北醫科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妻子結婚。2009年,養豬市場瘦肉精新增嚴重,劉凱經吉林延邊朋友介紹,買來長白山奔跑野豬飼養,家人和朋友吃過野豬肉後,都認為肥肉肥而不膩,瘦肉瘦而不柴。從此,劉凱便萌生了養殖野豬的想法,他以每頭1萬元的價格引進108頭長白山奔跑野豬,飼料為玉米、大豆、甜玉米芯,生長週期為1年半左右。該專案作為樂亭縣畜牧行業的龍頭,也得到了該縣相關部門的幫扶和支援。經唐山市畜牧水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檢驗,按照農業部相關規定,其養殖的野豬磺胺類、金黴素、土黴素等12項指標均符合標準要求。6年來,他們已經投資1600萬元,僅去年一年就投入400萬元,用於豬舍改造、聘請畜牧專家、青儲1000多噸甜玉米芯發酵飼料及豬場日常管理經營。2014年,劉凱帶領102戶村民建起樂亭縣牧康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往年野豬產量在2萬公斤左右,銷售不成問題,去年野豬養殖規模、產量都有所提升,現有存欄野豬2600頭。年底宰殺後,約5萬公斤切割冷凍野豬肉存放在冷庫裡。

  為幫助村民開啟銷路,近日,劉凱一直在忙著利用網路、電話、微信等方式聯絡買家,北京、天津、山西及省內部分城市的客戶陸續訂購野豬肉,唐山荷花坑市場也有他們的野豬肉產品,受到消費者歡迎。

  劉凱說:“我們的目的是讓更多的人吃上健康的肉食,但面對眼下銷售市場遇冷的現狀,我們急需得到大家的支援和幫助。100多戶村民一年的收成希望都在這裡,他們盼著快將庫存的野豬肉賣出去。希望有這方面需求的社會各界人士與我聯絡,電話:13503156526。”

  3:返鄉大學生種植姬松茸遠俏日韓

  鄉情檔案:黎富平,1979年出生於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2003年畢業於貴州大學農學專業,到興義市桔山工委工作;2010年,回鄉領頭創辦安龍縣農望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7月7日,天剛矇矇亮,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的義龍食用菌園區的菌農們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上午9點,菌農們將剛採的滿筐菌子,陸續背到加工基地。

  “別看這菌子小,都已銷到韓國、日本去了呢!”農戶楊林十分自豪地把一背篼菌子放到過磅稱上,“52.5斤!今天還算少的呢,多的一天有二三百斤!”

  一旁記賬的小會計趙廷豔說:“自6月中旬開採菌子以來,目前已收鮮菌50多噸了。”

  不遠處,一臺嶄新的食用菌清洗機正在流水作業。值班村民譚志先喜笑顏開:“每天上午7點上班,下午6點下班,月收入高的有3000元,和城裡人上班沒兩樣了!”

  農戶們所從事的與食用菌相關的產業,都源自黎富平,一名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走出來的大學生。

  黎富平利用所學知識,發揮自身優勢,迴歸故里發展食用菌姬松茸。

  短短4年,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從貧困村邁步小康村,帶動全縣龍廣、灑雨、平樂、普坪等鄉鎮180餘戶農戶,輻射帶動就業2000餘人,發展大棚615個,戶均純收入4.2萬元。

  目前,產品除銷往國內北京、上海等地外,還出口到韓國、泰國、日本等地。

  【領頭羊】帶著鄉親奔小康

  12年前,黎富平從貴州大學農學院畢業後,到了興義市桔山工委工作,很快就當上了桔山工委一下屬企業生產技術部副經理、研發中心主任。

  2005年,黎富平大膽承包了食用菌廠。“沒想到,第二年除了還清賒欠租金,居然還賺了二三十萬元。”

  2008年,黎富平了解到家鄉年輕人都出門打工、留下老人、小孩在家,就萌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讓出門的年輕人在家門口就能做事,還可以照顧家人。

  2010年,黎富平回到了小場壩村。憑藉自己的專業知識,經反覆調研考察,黎富平認定,發展姬松茸這種珍稀菌子是條路子。

  發揮專業特長和人脈優勢,2010年12月,黎富平領頭,與村民合夥成立“安龍農望合作社”,當年試種成功。

  2011年,合作社集中流轉土地200畝,發展9個大棚,僅乾貨就賣得17萬元。

  1畝菌子能增收萬元以上!村裡一下像砸開了鍋,2012年,就有4戶有條件的農戶參與,畝收入上萬元。

  沒有資金,合作社便統一為農戶提供菌種,並協助農戶從農行獲得每戶5萬元的小額貸款,合作社提供擔保,扶貧部門提供5%的貼息;沒有技術,合作社就從菌農中選出6人作為蹲點協調技術員分片包戶服務。

  “這種集約化種植模式很受鄉親們歡迎。”黎富平說,每年5月底菌子開始生長,一直持續到10月底。一個大棚月產量可達5噸,盛產期每天採摘三次。

  2013年,合作社就發展到83個大棚,32戶農戶參與,其中貧困戶佔七成以上,今年已發展到150多戶。

  合作社“統分結合、二次返利”的利益聯結機制,加上政府的扶貧政策支援,激發了村民生產自主性,使得合作社迅速壯大。

  2014年,扶貧部門提供園區農戶的扶貧貼息貸款高達19.5萬元,且每建一個大棚提供3000元的補助資金。

  黎富平所說的“二次返利”,即農戶第一次收益為,出售鮮菌扣除合作社賒銷的種植材料、菌種等後的收入;第二次收益為,每個生產週期結束,將合作社經營利潤的60%反補給農戶,目前,已返利給農戶120多萬元。

  2014年,合作社帶動117餘戶農戶,發展大棚306個,實現產值1745萬元,菌農戶均純收入4.2萬元。

  目前,合作社核心區已被列為貴州省重點農業示範園區,有菌種生產基地4000平方米,食用菌冷鏈物流中心1600立方米,加工基地4800平方米,日加工能力達80噸。

  產品除銷往國內北京、上海等地外,還出口到韓國、泰國、日本等地。

  為提高知名度,合作社將姬松茸幹品帶到泰國和法國博覽會參展,好評如潮,並與貴州省農科院合資成立“黔西南州利康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合作社在壯大,園區在壯大,黎富平的夢想也在大:3至5年內把大棚發展到3000個,並在食用菌多糖精深加工上做文章,讓更多農民致富。

  【貧困戶】從不願種到我要種

  7月8日上午,在小場壩村的義龍食用菌園區,胡丹雲剛一採摘完姬松茸,就忙著去大棚澆水。

  “1個大棚能產8000多斤,去年種3個大棚,淨賺4萬多元!”胡丹雲的臉上掠過絲絲喜悅,今年又擴種了5個大棚。

  胡丹雲一家五口,3畝地,種的包穀,僅僅夠吃,生活十分困苦。

  2012年,黎富平動員村民種菌,胡丹雲怕種了賣不出去,不願意種。

  2013年,妻子廖美雲來到合作社打工,一個月收入有2000多元。

  妻子告訴他,看看菌農大筐大筐的菌子賣出去,將大把大把的鈔票收進“荷包袋”。

  胡丹雲跑到種菌基地實地“考察”後,瞭解到一畝地可建兩個大棚,一個棚前期投入1.5—2萬元;貧困村民1畝地可得3000元扶貧資金補助,合作社還可提供擔保,協助小額貸款5萬元,並有扶貧部門提供5%的貼息;合作社不但統一提供菌種、技術,還負責統一收購銷售。

  2014年,胡丹雲種了3個大棚,產菌2萬多斤,又得2萬多元的紅利。

  【種植大戶】種得多賺得多

  “每天5:30開始摘菌,7:00選菌、洗菌,下午4:30又開始採第二撥菌子,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點鐘,交到合作社。”種植大戶張啟平說,“苦得很,但很開心。”

  張啟平家有28個大棚,是基地種菌最多的一戶,也是加入農望合作社種菌時間最長的一戶。

  現在正值姬松茸上市,不僅妻子、兒子和兒媳,幾乎全家上陣,而且請了3個固定長工,臨時工多時達幾十上百個。

  合作社剛成立時,張啟平投了1萬多元,試著跟種了1.5畝,建了3個大棚,2013年就賺了4萬多元。

  嚐到甜頭的他,2014年就擴建到10個大棚。今年,張啟平索性將房子做了抵押,貸款20多萬元,發展的大棚28個。

  目前,在張啟平的帶動下,果藥村就有8戶農戶參與種菌,戶均純收入超過4萬元。

  【小場壩村】貧困村成小康村

  小場壩村是省級二類貧困村,2013年以前,全村尚有貧困戶300多戶,農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2011年,黎富平回到村裡,發起成立合作社發展食用菌,種1畝菌子能增收上萬元。

  小場壩村村主任韋忠平介紹,自從有了菌子產業,村裡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貧困戶數減少了兩成,現在是70多戶。低保戶人口數減少近一半人;過去村裡到處都是瓦房和草房,現在95%以上的村民都蓋起了磚瓦,就連村民思想觀念也都有了改變。

  “當初發展菌子,需要集中流轉土地,涉及100多戶村民,部分村民表示不理解,種菌子能當飯吃!”黎富平說,他是挨家挨戶做的思想工作,而現在村民主動種菌的越來越多,土地流轉再也不用磨破嘴皮。

  韋忠平說,目前,全村40%以上的村民都參與到菌子產業中來,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500元,其中從事菌子產業收入佔農民總收入的五成以上。

  2015年,小場壩村被認定為小康村。

  
看過的人還:

下鄉創業故事
農民返鄉創業故事
相關知識
青年返鄉創業故事
青年大學生的返鄉創業故事
青年大學生返鄉創業故事
青少年大學生返鄉創業故事
關於青年大學生的返鄉創業故事
關於青年返鄉創業事蹟
青年成功創業故事
農民工返鄉創業故事
大學學歷返鄉創業故事
農村大學生返鄉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