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養生觀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中醫養生文化在其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思想原則,這些原則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

  中醫養生觀

  1、未病先防、未老先養的預防觀

  中醫古典醫著《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觀點。喻示人們從生命開始就要注意養生,才能保健防衰和防病於未然。《淮南子》雲:“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聖人者,常治無患之患,故無患也。”金元時期朱溪亦說:“與其治療於有病之後,不如攝養於先病之前。”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也不可能“返老還童”,但防止未老先衰延長生命是可以辦到的,這種防病抗衰思想與中國文化中的憂患意識一脈相承,《周易.繫辭下》雲:“安不忘危,存不忘亡。”這種注重矛盾轉化、防徽杜漸的辯證哲學思想是中國古哲學和中國傳統中醫養生的精華。

  2、天人合一,形神一體的整體觀

  中國傳統哲學十分強調自然界是一個普通聯絡著的整體,提出天人相應,天人感應等思想。認為天地萬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聯絡,相互依存著的。中醫養生文化中亦體現出這種原則。

  中醫養生學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這裡明確把天文、地理、人事作為一整體看待。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會的人。人生活在自然界,又生存在人事社會之中,不能離開社會群體而生存。影響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會和心理的因素,這是自古以來人們已經感覺到了的客觀事實。中醫養生從“天人相應”和“七情六慾”等觀點出發,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中去理解和認識人體的健康和疾病,十分重視自然環境和心理因素的作用,並貫穿在病因考查,診斷治療以及保健預防的各個環節中,如強調養生要“順四時而適寒暑”。同時中醫認為人體本身也是有機整體。把人的五臟與五體、九竅、五聲、五音、五志、五液、五味等聯絡起來,組成整個人體和五個系統,在此基礎上又根據臟腑的表裡關係通過經絡聯絡起來,共同協調地完成人的生命活動。這種形神合一,以神統形的整體觀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大統一的整體觀。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的平衡觀

  中醫養生學認為陰陽分別代表人體內相對的雙方。《內經》說:“生之本,本於陰陽”,說明人的形成和生長髮展的規律離不開陰陽。在人體正常生理狀態下,保持陰陽相對平衡,如果出現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會使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亂,出現病理狀態。人體養生,無論是飲食起居,精神調攝,自我鍛鍊,藥物作用都離不開協調平衡陰陽的宗旨,人的衰老,或為陰虛,或為陽虛,或陰陽俱虛。陰虛則陽亢,陽虛則陰盛,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故防治衰老,貴在調和陰陽,使陰平陽祕,精神乃治。這說明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對稱,強調平衡的哲學根底。

  4、動靜結合的恆動觀

  中國哲學對動靜的辯證關係認識很早,《周易》中就提出“動靜有常”,《呂氏春秋》“流水不腐,戶樞不蠧”,自然界的物質是不斷運動變化著的,只有運動,才發生變化,只有運動,才產生萬物。中醫認為人的生命活動,從發生、發展到消亡的全部過程,始終貫穿著一系列內部矛盾運動,這種運動就是升降出入。《內經》提出”高下相佔,升降相因,而變化矣”。運動就是自然規律,也是維持人體健康最基本的因素,生命運動的規律就是新陳代謝的過程,如果人體的升降出入運動發生障礙就是患病。所以中醫養生學非常重視用運動變化的觀點來指導防病治病。生命在於運動,因為運動是生命存在的特徵,人本的每一個細胞無時不刻不在運動著,只有保持經常運動,才能增進健康,預防疾病,以求延年益壽。

  中國哲學亦有“主靜”說。老子說:“清靜為天下之正”,“不俗以靜”;明蔡清說:“天地之所以長久者,以其氣運於內而不洩耳,故仁者靜而壽”,中國的道家、佛家思想 都是主靜的,禪宗的坐禪,道家氣功都對中國文化影響巨大。中國養生學也受此影響,發展成養生、修身理論,吸收了道家氣功為醫療氣功。

  這裡的“靜”不是絕對的靜止,而是另一種運動形式,運動是絕對的,靜止的相對的,動靜結合,相輔相成,是養生保健之大旨。

  5、養生方法中的辯證觀

  辯證法是中國哲學的特色和優勢。中醫確定的整體辯證觀體現了中國文化的這一特色。中醫養生強調因時、因地、因人而宜,強調養生保健要根據時令、地域和個人的體質、性別、年齡的不同,而制定相應的方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份,與自然界有著密切的聯絡,人必須認識自然、順應自然、適應自然,同時根據個體的陰陽盛?情況進行調攝,達到健康長壽。這充分體現了中醫的原則性和靈活性,中醫將這種原則概括為“知常達變”。

  中醫養生理論突出辯證施治。辯別各種症象,分析致病原因、性質和發展趨勢,結合具體情況來確定疾病性質,全面制定治療原則,整體地施行治療方法,叫辯證施治。在練功時,要據不同年齡、體質、季節及所患病的性質來選擇有關鍛鍊專案,採取適當的鍛鍊方法,以提高練功的效果。

  中醫生法則

  養生就是“治未病”,是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是一養生文化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中醫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預防學思想和有效的防治原則。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治未病”是中醫藥奉獻給人類最先進、最超前的思維。“治未病”的實質是“人人享有健康”。發揮中醫學特色和優勢,以“治未病”為核心,有效地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能否健康長壽,不僅在於是否懂得養生之道,而更為重要的是能否把養生之道貫徹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女性冬季養生的常識
秋季運動養生常識
相關知識
中醫的養生觀
一個老中醫的養生粥
老中醫的養生粥
九旬健康老中醫的養生之道
秋季中醫的養生小知識
老中醫的養生經
老中醫的養生祕方
中醫養生學的養生觀是什麼
女性中醫的養顏養生經
傳統中醫對養生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