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做農民創業致富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成功的比例幸運佔一半,另一半要靠人的智慧,勤以創業,儉以聚財,誠以待人,遜以自處。看看那些返鄉創業致富的故事,學習他們的方法,找到自己的創業成功之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返鄉大學生種植姬松茸遠俏日韓

  鄉情檔案:黎富平,1979年出生於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2003年畢業於貴州大學農學專業,到興義市桔山工委工作;2010年,回鄉領頭創辦安龍縣農望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

  7月7日,天剛矇矇亮,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的義龍食用菌園區的菌農們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上午9點,菌農們將剛採的滿筐菌子,陸續背到加工基地。

  “別看這菌子小,都已銷到韓國、日本去了呢!”農戶楊林十分自豪地把一背篼菌子放到過磅稱上,“52.5斤!今天還算少的呢,多的一天有二三百斤!”

  一旁記賬的小會計趙廷豔說:“自6月中旬開採菌子以來,目前已收鮮菌50多噸了。”

  不遠處,一臺嶄新的食用菌清洗機正在流水作業。值班村民譚志先喜笑顏開:“每天上午7點上班,下午6點下班,月收入高的有3000元,和城裡人上班沒兩樣了!”

  農戶們所從事的與食用菌相關的產業,都源自黎富平,一名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走出來的大學生。

  黎富平利用所學知識,發揮自身優勢,迴歸故里發展食用菌姬松茸。

  短短4年,安龍縣龍廣鎮小場壩村從貧困村邁步小康村,帶動全縣龍廣、灑雨、平樂、普坪等鄉鎮180餘戶農戶,輻射帶動就業2000餘人,發展大棚615個,戶均純收入4.2萬元。

  目前,產品除銷往國內北京、上海等地外,還出口到韓國、泰國、日本等地。

  【領頭羊】帶著鄉親奔小康

  12年前,黎富平從貴州大學農學院畢業後,到了興義市桔山工委工作,很快就當上了桔山工委一下屬企業生產技術部副經理、研發中心主任。

  2005年,黎富平大膽承包了食用菌廠。“沒想到,第二年除了還清賒欠租金,居然還賺了二三十萬元。”

  2008年,黎富平了解到家鄉年輕人都出門打工、留下老人、小孩在家,就萌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讓出門的年輕人在家門口就能做事,還可以照顧家人。

  2010年,黎富平回到了小場壩村。憑藉自己的專業知識,經反覆調研考察,黎富平認定,發展姬松茸這種珍稀菌子是條路子。

  發揮專業特長和人脈優勢,2010年12月,黎富平領頭,與村民合夥成立“安龍農望合作社”,當年試種成功。

  2011年,合作社集中流轉土地200畝,發展9個大棚,僅乾貨就賣得17萬元。

  1畝菌子能增收萬元以上!村裡一下像砸開了鍋,2012年,就有4戶有條件的農戶參與,畝收入上萬元。

  沒有資金,合作社便統一為農戶提供菌種,並協助農戶從農行獲得每戶5萬元的小額貸款,合作社提供擔保,扶貧部門提供5%的貼息;沒有技術,合作社就從菌農中選出6人作為蹲點協調技術員分片包戶服務。

  “這種集約化種植模式很受鄉親們歡迎。”黎富平說,每年5月底菌子開始生長,一直持續到10月底。一個大棚月產量可達5噸,盛產期每天採摘三次。

  2013年,合作社就發展到83個大棚,32戶農戶參與,其中貧困戶佔七成以上,今年已發展到150多戶。

  合作社“統分結合、二次返利”的利益聯結機制,加上政府的扶貧政策支援,激發了村民生產自主性,使得合作社迅速壯大。

  2014年,扶貧部門提供園區農戶的扶貧貼息貸款高達19.5萬元,且每建一個大棚提供3000元的補助資金。

  黎富平所說的“二次返利”,即農戶第一次收益為,出售鮮菌扣除合作社賒銷的種植材料、菌種等後的收入;第二次收益為,每個生產週期結束,將合作社經營利潤的60%反補給農戶,目前,已返利給農戶120多萬元。

  2014年,合作社帶動117餘戶農戶,發展大棚306個,實現產值1745萬元,菌農戶均純收入4.2萬元。

  目前,合作社核心區已被列為貴州省重點農業示範園區,有菌種生產基地4000平方米,食用菌冷鏈物流中心1600立方米,加工基地4800平方米,日加工能力達80噸。

  產品除銷往國內北京、上海等地外,還出口到韓國、泰國、日本等地。

  為提高知名度,合作社將姬松茸幹品帶到泰國和法國博覽會參展,好評如潮,並與貴州省農科院合資成立“黔西南州利康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合作社在壯大,園區在壯大,黎富平的夢想也在大:3至5年內把大棚發展到3000個,並在食用菌多糖精深加工上做文章,讓更多農民致富。

  【貧困戶】從不願種到我要種

  7月8日上午,在小場壩村的義龍食用菌園區,胡丹雲剛一採摘完姬松茸,就忙著去大棚澆水。

  “1個大棚能產8000多斤,去年種3個大棚,淨賺4萬多元!”胡丹雲的臉上掠過絲絲喜悅,今年又擴種了5個大棚。

  胡丹雲一家五口,3畝地,種的包穀,僅僅夠吃,生活十分困苦。

  2012年,黎富平動員村民種菌,胡丹雲怕種了賣不出去,不願意種。

  2013年,妻子廖美雲來到合作社打工,一個月收入有2000多元。

  妻子告訴他,看看菌農大筐大筐的菌子賣出去,將大把大把的鈔票收進“荷包袋”。

  胡丹雲跑到種菌基地實地“考察”後,瞭解到一畝地可建兩個大棚,一個棚前期投入1.5—2萬元;貧困村民1畝地可得3000元扶貧資金補助,合作社還可提供擔保,協助小額貸款5萬元,並有扶貧部門提供5%的貼息;合作社不但統一提供菌種、技術,還負責統一收購銷售。

  2014年,胡丹雲種了3個大棚,產菌2萬多斤,又得2萬多元的紅利。

  【種植大戶】種得多賺得多

  “每天5:30開始摘菌,7:00選菌、洗菌,下午4:30又開始採第二撥菌子,一直忙到晚上十一二點鐘,交到合作社。”種植大戶張啟平說,“苦得很,但很開心。”

  張啟平家有28個大棚,是基地種菌最多的一戶,也是加入農望合作社種菌時間最長的一戶。

  現在正值姬松茸上市,不僅妻子、兒子和兒媳,幾乎全家上陣,而且請了3個固定長工,臨時工多時達幾十上百個。

  合作社剛成立時,張啟平投了1萬多元,試著跟種了1.5畝,建了3個大棚,2013年就賺了4萬多元。

  嚐到甜頭的他,2014年就擴建到10個大棚。今年,張啟平索性將房子做了抵押,貸款20多萬元,發展的大棚28個。

  目前,在張啟平的帶動下,果藥村就有8戶農戶參與種菌,戶均純收入超過4萬元。

  【小場壩村】貧困村成小康村

  小場壩村是省級二類貧困村,2013年以前,全村尚有貧困戶300多戶,農民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2011年,黎富平回到村裡,發起成立合作社發展食用菌,種1畝菌子能增收上萬元。

  小場壩村村主任韋忠平介紹,自從有了菌子產業,村裡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貧困戶數減少了兩成,現在是70多戶。低保戶人口數減少近一半人;過去村裡到處都是瓦房和草房,現在95%以上的村民都蓋起了磚瓦,就連村民思想觀念也都有了改變。

  “當初發展菌子,需要集中流轉土地,涉及100多戶村民,部分村民表示不理解,種菌子能當飯吃!”黎富平說,他是挨家挨戶做的思想工作,而現在村民主動種菌的越來越多,土地流轉再也不用磨破嘴皮。

  韋忠平說,目前,全村40%以上的村民都參與到菌子產業中來,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500元,其中從事菌子產業收入佔農民總收入的五成以上。

  2015年,小場壩村被認定為小康村。

  二:

  壓不垮的養雞創業女強人

  2004年,第一次創業不到一年,她遭遇火災,剛剛起步的養雞場化為灰燼,損失近七十萬元。當很多人認為她會從此一蹶不振的時候,她卻借款東山再起,再次將養殖場辦得風風火火。

  禍不單行。2008年,大雪封山,雞蛋滯銷,蛋雞死亡。她又未能倖免,損失三四十萬。再次起航的創業路依然荊棘。

  十年創業,兩次全軍覆沒,並未把這位35歲的女人嚇倒,摔倒後的她拍拍身上的灰塵,繼續前行。帶領村民致富,讓鄉親們脫貧,是支撐她一路走來的信念。她相信,明天會更好。

  打工“偷師”

  1995年,由於家貧,為尋求更好的生活,16歲的李國會離開家鄉筠連縣高坎鄉紅旗村,與同鄉一起外出打工。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宜賓某餐館當服務員,當時每個月只有160元的收入,但這讓從大山裡走出的李國會頗為欣喜。隨後,她又去過新疆摘棉花、賣衣服,還輾轉到河北等地打工。按照她的話說,只要是一般打工妹所從事過的工種,她基本都做過。但是,一想到貧窮的家鄉,對於出門那天起就暗暗下決心要闖出一番事業的李國會而言,打工不是辦法,創業才是目標。

  一直尋找專案的李國會,在一次偶然回筠連時發現,筠連市場上的雞蛋比樂山市要貴四五毛一斤。原來,當時筠連市場上銷售的雞蛋是從樂山運過來的,由於運輸成本的問題,單價自然要比樂山市場上貴。

  筠連縣高坎鄉可以搞養殖嗎?這個疑問在李國會心中開始生根。1998年,李國會開始到樂山當時比較大的一家蛋雞養殖場打工。在此期間,她對養雞的每個環節認真學習,一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請教養殖場裡的專家,經過三年多的學習,她基本掌握了從選雞苗、飼養、到銷售整個流程的技巧。

  “養殖場裡吃點苦,才能更好的學到東西。”在李國會看來,“偷師”的那段時間會比較累,但是一想到雞蛋這個市場前景較好的專案,她總是能堅持下來。這一學,就是三年。

  一場大火

  2003年,李國會和丈夫回到筠連縣高坎鄉,準備在這裡開辦養殖場。當時,他們的存款只有4.6萬元,連修廠房的的資金都不夠。遂向親友借款,廠房建設之初,打地基、搬磚頭、扛水泥等活路,李國會都要和丈夫親力親為。

  2004年,高坎鄉鴻運養雞場成立,隨後李國會一次性購買了5000個蛋雞,修廠房、買蛋雞、購雞籠,一共花了25萬元,其中二十餘萬元全部來自借款。李國會本想大幹一場,早日將借款還清,一開始的時候也還順利,第一個月就掙了幾萬元。但是,一場大火將她打回了“原形”。

  2004年,由於管理不當,一場大火將李國會的養殖場付之一炬,加上蛋雞和雞蛋,損失約七十萬元,所幸的是,並未造成人員受傷。當時,李國會和丈夫在宜賓跑銷售,等回到養殖場時,看到苦苦經營的希望瞬間化為灰燼,她心疼極了。看到眼前的一切,李國會的丈夫一下子暈在方向盤上,她的母親抱著她失聲痛哭,倔強的李國會強忍淚水,心裡一直不斷的在提醒自己,不能倒下。

  現在回想起來,李國會說,如果只為自己著想的話,她完全可以和丈夫回到樂山打工還債。但是,一想到村民們沒有脫貧的技能,她就堅持了下來。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帶領大家走出困境,走向希望。在大多數人以為她從此倒下的時候,李國會選擇了堅持。

  一場大雪

  2005年,李國會再次借款創業。這一次,就像回到了原點一樣,她購買了5000個蛋雞,經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她再一次獲得了成功。不少村民看到她的成功後,紛紛開始和她合作,也搞起了養殖。

  2006年,李國會一次性購買了一萬隻蛋雞,由於市場好,一度還達到了供不應求的狀態。2007年,李國會再次購買8000只蛋雞。此時,她的養殖場已經達到了2.8萬隻蛋雞的規模。以1萬隻蛋雞每天生9700個雞蛋計算,除去所有開支,1個雞蛋有0.2到0.4元的純利潤,最高值的時候可以到到0.5元的利潤。一個月的利潤有七八萬元。

  按照這個節奏,一年的時間,李國會就能還清債務。沒想到,一場大雪,再次將她的夢打碎。

  2008年,筠連降雪時間比往年都長,大雪封山,李國會的數萬只雞蛋無法銷售出去,加之天寒,不少蛋雞相繼病死。這一次,她損失了三四十萬。面對這樣的失敗,她再次選擇堅強。

  領路致富

  2009年,李國會選擇了第三次創業,並獲得了成功。村民們看到了李國會的成功,有12戶村民參加了她組織的免費培訓,一個多月後,李國會還幫村民把雞苗訂好。當時,她給村民一隻雞墊了10多塊錢。

  高坎鄉紅旗村村民李永才說,李國會的養殖技術和當地的養雞技術不一樣,她的養雞技術是科學性的養雞。小雞出殼以後要給它育苗,還要注射疫苗。過去養雞,長到一斤到兩斤左右就會死,村民們現在用她教的技術,小雞的成活率提高了不少。

  除了將技術毫不吝嗇的傳授給了當地村民,在資金、營銷上,李國會也給予了當地百姓極大地幫助。在公司的帶領下,以村民入股的方式統一餵養、統一入股、統一銷售、入股分紅。

  同時,不少村民還在李國會的養殖場打工,每天的工作就是餵雞、打掃雞棚,工作時間5個小時左右,每月的工資1600元還包吃住。在掙錢的同時,還可以照顧家裡,這比在外打工強多了。

  2012年,李國會和朋友合資註冊了騰龍養殖有限責任公司,事業的發展開始大步向前。目前,她養殖蛋雞規模達到了三萬只,帶領村民養殖蛋雞約為十萬只。去年,她的雞蛋銷售達到了180萬元。

  今年已經有不少村民打電話告知她,過年就結束打工生活,回鄉跟著李國會搞蛋雞養殖。

返鄉創業致富典型事例
返鄉創業農民致富事例
相關知識
返鄉做農民創業致富故事
返鄉做農民創業致富事蹟
返鄉當農民創業致富經歷
返鄉當農民創業致富例項
返鄉當農民創業致富案例
返鄉當農民創業致富事例
返鄉當農民創業致富事蹟
關於返鄉農民創業致富故事
返鄉農民創業致富故事
返鄉農民創業致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