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致富養殖事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創業要找最適合的方法,不要找最好的方案。看看那些返鄉創業的事蹟,學習他們的方法,從故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之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殘疾人養殖獺兔致富年收入40萬

  王學成雖是一名殘疾人,但他憑藉超人的毅力開創了自己的獺兔養殖事業,同時還帶動周邊的不少鄉親共同致富。王學成從沒想到過,獺兔竟然讓他實現了從一貧如洗到家產百萬的涅槃新生。他的人生猶如一篇童話,我們從他的成功史中,可以看出努力勞動的偉大價值。

  王學成,今年四十歲出頭,初中文化,右手殘疾,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章廣鎮皇甫村人,人稱“獺兔王”。他靠養殖獺兔致富,現有廠房7000多平方米,存欄獺兔5000多隻,年收入40萬多元。2011年,王學成榮獲安徽省殘聯表彰的“安徽省十佳殘疾人創業之星”和“安徽省殘疾人自強模範”稱號。

  “創業難,殘疾人創業更難!回首我的創業之路,個人奮鬥和政府扶持是我成功的兩個重要因素。”近日,王學成在接受採訪時感慨地說,“對於伺弄莊稼的農民來說,沒了右手手指,幹活的難度不言而喻,況且我妻子也是個殘疾人。上有年邁的老母,下有兩個年幼的孩子,靠種幾畝薄地度日,日子過得很艱難。”

  王學成也曾想外出打工,但多因手有殘疾而吃“閉門羹”。但是,他不甘心一直貧窮下去,因為他要養家餬口。此後,他處處留心適合自己的謀生門路。200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命運多舛的王學成有了轉機。

  事情原委是這樣的:王學成在報上看到了獺兔養殖的資訊,他覺得比較適合自己,因為投資少、見效快,易飼養,有銷路。更重要的是,當地飼料資源豐富,比如花生秧、花生殼、玉米秸等都是獺兔喜愛的飼料。他心裡清楚,養殖業雖然風險較大,但要想養殖成功,必須掌握過硬的養殖技術。為了掌握養殖獺兔技術,他先後前往南京農業大學和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拜師取經,併到外地毛皮市場考察。憑藉著較強的領悟能力和勤奮學習的精神,王學成很快就掌握了該項技術。

  儘管如此,但王學成的獺兔養殖之路並非一帆風順。2007年,王學成東借西湊6萬多元,從河北省引進400只兔種,但是沒有多久獺兔患病,死的只剩下100多隻,損失慘重。投入的錢幾乎全打水漂了,他急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天無絕人之路。滁州市、南譙區殘聯知悉王學成的遭遇後,迅速啟動“千元工程”資金扶持他繼續養殖,使他當年就獲得了養殖成功並實現了贏利。經過幾年努力,王學成的獺兔養殖初具規模,現有廠房7000多平方米,存欄獺兔5000多隻,年銷售獺兔2萬隻以上,年收入40萬多元,成了皖東首屈一指的獺兔養殖專家。

  王學成致富以後,因他深知殘疾人之苦,便想方設法帶動其他殘疾人就業。2009年,在王學成的帶動下,本村和相鄰幾個村20多戶村民開始從事獺兔養殖,他主動向他們提供種兔,無償提供技術支援和他自己研製的飼養配方,大部分養殖戶當年就有了贏利。村民劉恩柱便是受幫助的一員。在王學成手把手的指導下,當年,劉恩柱家養殖獺兔收入便超過了1萬元,2010年突破2萬元。2萬元並不是個大數目,但對於劉恩柱來說可謂天文數字了。“他到我家來了幾十趟,一口水都沒有喝過。”提起王學成,劉恩柱夫婦倆眼角溢位了淚花。

  為了帶動更多的家庭養殖獺兔,2009年底,在南譙區殘聯和章廣鎮政府的支援下,王學成在鎮政府舉辦了獺兔養殖培訓班。王學成在培訓班上承諾,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如遇到難題,電話聯絡,隨叫隨到,並且免費上門收購商品兔。王學成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2010年12月21日,王學成接到養殖戶的求助電話,他二話沒說,便騎著摩托車去了。由於積雪路滑,在返回的路上,王學成連人帶車摔倒在路旁的溝裡,昏迷不醒,幸虧過路的老鄉發現了他,連忙把他送到鎮衛生院,他的頭被縫了六針。“只要能讓鄉鄰過上好日子,我吃點苦、吃點虧、受點累,心甘情願。”王學成笑著說。

  與此同時,為了形成規模化養殖,擴大獺兔銷售市場,2009年3月,王學成登記成立了“滁州市金盛獺兔養殖專業合作社”,並於同年12月註冊了“皇甫輝”牌商標,合作社對成員實行“五統一”,即統一供種、統一防治、統一飼養配方、統一飼養管理模式、統一銷售。目前合作成員發展定遠、鳳陽、明光、來安、南譙等縣、市、區62戶社員,其中殘疾人家庭32戶。王學成以科學的管理、優良的品種、合理的價格、良好的信譽贏得了養殖戶和客戶的好評。目前,該合作社年銷售獺兔10萬隻,銷售額700餘萬元,利潤300萬元。

  二

  大學生回農村種地讓仙桃菜香飄海外

  “真是腦殼進水了”,“堂堂大學生偏要跑回農村種地”……想起幾年前辭職回老家創業時鄉鄰們的冷嘲熱諷,韓高科至今仍憋著一股勁兒。

  7年後的2014年底,他一手創辦的湖北農時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漢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掛牌上市。他本人,也成為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

  好不容易跳出農門?卻要回家當菜農

  長相憨厚、面板黝黑。今年33歲的韓高科,樸實而沉穩。

  2005年自湖北經濟學院畢業後到北京考研,沒想到研究生沒考上,一條負面新聞卻給他指明瞭人生方向。

  “北京一家經營有機蔬菜的知名企業,因貨源供不應求,便投機取巧,將普通蔬菜貼上自己的標籤,以次充好混入市場。”這則普通人眼裡的一條小新聞,在韓高科看來卻商機無限:“我的家鄉在江漢平原,那裡土地肥沃,適種各類蔬菜。回去幹這行,大有可為。”

  “供你讀書就是想你離開農村,讀完了你卻要回來種地?”對於父親劈頭蓋臉的責罵,韓高科沒有回答,他決定自己積攢資金後回鄉創業。2006年,他回武漢找到一份國企工作。

  別人一有假期就遊山玩水,韓高科一有假就去鑽蔬菜基地。兩年時間裡,他走遍了全國大小蔬菜基地,掌握了蔬菜產、供、銷一手資訊。每到週末,都泡在圖書館裡查資料。還經常去華農、省農科院請教蔬菜專家。

  2007年,他捧著東拼西湊的10萬元資金,不顧旁人的詫異和嘲笑,在老家仙桃市郭河鎮盤下80畝農田,開啟了自己的“菜農生涯”。

  外地蔬菜“水土不服”學費沒少交

  一切並不順利。會計專業畢業的他經歷了多次挫折。

  2008年,韓高科得知山東的朝天椒種植前景好、回報高,便購進6萬元種子和肥料,邀本地農戶一起試種。誰知,那一年雨水多,加上高溫、高溼,山東苗子“水土不服”,結果“顆粒無收”。

  禍不單行。同年夏天,韓高科瞭解到宜昌、恩施等地的高山蔬菜售價高、需求大,萌生了在平原種植高山蔬菜的想法。結果,本地氣候炎熱,六七月份蟲子成災,總不能過量使用農藥吧。頭兩次種植,都以失敗告終

  “第一次輸給氣候,第二次輸給良心”的韓高科意識到:種植適合本地氣候的應季蔬菜,向社會提供優質健康的農產品才是王道。

  “春天,我種黃瓜、毛豆、甜玉米。秋天,我種菜薹、甘藍、西蘭花。”找到方向的他,之後的路順利得多。

  2009年,韓高科發現自己的產品在北京、上海等地賣得比較好,但長途運輸難以保鮮。此外,一旦蔬菜大量集中上市,價格往往偏低,甚至賠本。

  要同時解決長途運輸和錯峰出售的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建立冷鏈。然而,投資冷庫動輒上百萬元。銀行見企業風險太大,更是催逼未到期的聯保貸款290萬元。“最後,大哥拿出所有積蓄還借了一大筆錢,二哥賣了房子幫我渡過難關。”談起後來大哥的去世,韓高科幾度哽咽。

  建萬噸冷庫做深加工?讓仙桃菜香飄海外

  2009年,韓高科成立了湖北韓氏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帶動農戶成立合作社。

  此時的他,對公司的發展已經有了清晰的脈絡:想強農富農,就成立合作社,搞訂單農業。想拉通產業鏈,就上深加工生產線。想讓中國蔬菜香飄海外,就做響自己的品牌。

  為了改變社員傳統的種植習慣和技術落後狀況,他常年聘請山東壽光的高階農藝師作技術指導,更新觀念,練習內功。

  通過多年奮鬥,如今公司資產已經達到5000萬元;產業基地由當初的80畝擴大到3000畝;合作社社員由最初的5人發展到現在的2000多人;產品由初創時的四五個品種發展到目前的30多個。

  2014年,對韓高科來說是騰飛的一年。在之前6000多立方米高溫冷庫的基礎上,公司再建一座18000立方米的低溫冷庫,以及速凍深加工生產線兩條。

  如今,湖北仙桃產的藕帶、藕片、四季豆等深加工產品已經銷往美國、以色列、日本、韓國;而新鮮的蔬菜則銷往中國香港等地,年產值數千萬元。

  去年12月30日,公司更名為湖北農時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漢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掛牌,成功進行了A輪518萬元融資。目前,5萬噸的保鮮冷庫正在加緊建設,瓜果、蔬菜等深加工出口專案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劃。

  “不久,還將在北上廣深建立品牌連鎖店和網上加盟店,我要讓更多消費者吃到安全、放心、原味的農產品。”經歷過無數波折,如今的他更加自信。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 

返鄉創業養殖人物故事
返鄉創業養殖致富例項
相關知識
返鄉創業致富養殖事蹟
農民創業致富養殖事蹟
農民返鄉創業致富的故事
返鄉創業致富典型事例
小本創業致富養殖故事
農民返鄉創業致富故事
農民返鄉創業致富事例
返鄉創業致富人物故事
養殖創業致富成功事蹟
年輕人返鄉創業致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