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海洋的手抄報資料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9日

  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是人類未來的希望、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地。隨著陸地資源逐漸枯竭和新技術革命的衝擊,人類對海洋的認識日益深刻,圍繞海洋權益和海洋資源的爭奪,已經在世界各國之間激烈地展開。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

  :雲紋石斑魚

  雲紋石紋魚一般體長13~15釐米,體側有6條暗棕色斑帶,除第一與第二帶斜向頭部外,其餘各帶均自背部伸向腹緣,各帶下方多分叉。體側和各鰭上皆無斑點。 雲紋石斑魚分佈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東海和南海。
 

關於海洋的手抄報圖片

  :圓蹌鰹

  圓蹌鰹一般體長30~40釐米、體重1000~2500克。體呈紡錘形、橫斷面近圓形。吻尖,兩頜牙各一行、尖細。背鰭2個、分離遠,其間距約與頭長相等。第2根背鰭後面有8個小鰭,臀鰭後面有7個小鰭。尾柄尖細、兩側都有發達的隆起脊。背側深藍色,後半部有不規則的、寬窄不等的白色條紋。腹部白色。鰭均為黑黃色。分佈於太平洋西部。我國東海、黃海及南海均產之,南海產量較多,為海南島一帶的經濟魚類。
 

關於海洋的手抄報圖片

  :大洋化假說

  大洋地殼起源的假說之一。認為大陸地殼可以演變為大洋地殼,原先的陸地可以轉化成為洋盆。蘇聯學者..別洛烏索夫是此觀點的代表。

  大洋化假說將地殼的形成與演變歸因於地球物質的多層性垂直分異作用,提出地殼的發展有著兩種不同的方向。一是原始地球通過泛地槽作用生成矽鋁質的花崗岩層即大陸地殼,稱為花崗岩化作用,它持續到古生代末中生代初,當時花崗岩層覆蓋整個地球;另一是陸殼崩解,生成玄武質大洋地殼,稱基性巖化作用,它始於古生代末或中生代初。

  假說認為,大洋化作用過程是:在花網巖地殼***即陸殼***形成的過程中,釋放熱量的放射性元素向上遷移,殼下物質出現普遍的相對冷卻,由於冷卻的不均勻導致殼下物質的不均勻沉陷和強烈的破裂,地幔的基性、超基性岩漿沿斷裂大規模上湧,滲透到地殼中。大陸地殼被基性和超基性岩漿包圍,遭到崩解和熔蝕,被分割成巖塊。巖塊受熱,發生強烈變質,排出水分,導致密度增大。變重的巖塊逐步脫離地殼並沉入地幔中,其位置被升上來的地幔物質所佔據,大洋地殼便隨之形成,原先的陸地遂轉化成洋盆。現代大陸不過是原始大陸遭到大洋化作用破壞後殘留下來的較大碎塊。

  大洋化假說強調大洋的形成與陸殼垂直沉陷有關,這與主張陸殼張裂、擴張生成大洋的板塊構造觀點恰好對立。不少學者認為大洋化作用證據不足,甚至認為陸殼不可能轉化為洋殼。

關於海洋手抄報內容
關於海洋的手抄報內容
相關知識
關於海洋的手抄報資料
關於海洋的手抄報內容
關於海洋的手抄報圖片
關於海洋的手抄報圖畫
關於讀書的手抄報資料及圖片
關於霧霾的手抄報資料
關於節水的手抄報資料
初中關於安全的手抄報資料圖片
關於消防的手抄報資料
關於成長的手抄報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