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與傳統文化聯絡理論知識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8日

  中華武術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剝離與凸顯出來的民族 體育文化形式,根植於中國特有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心理土 壤。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武術與傳統文化。歡迎閱讀!

  中國武術與傳統文化

  1、武術發展的歷史文化探源

  武術是農業社會的產物,在產生之初就帶有傳統文化的 韻味,從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初期,“北京人”製造和使用 粗製石器及棍棒狩獵,逐步獲得使用武器和格鬥搏殺的技 能,產生武術格鬥的技術萌芽,到“仰韶文化“中出現的石斧、 石刀、石鏟 骨魚又及石制與骨制的箭、鏃等,人們獲得了劈、 砍、刺、扎的技術概念;從“蚩尤氏與黃帝鬥”、“共工氏與祝融戰”等部落之間的戰爭實踐中產生的徒手搏鬥技 能、武器搏鬥技能及空手奪刀技能到《呂氏春秋》中“昔陰康 氏之始,民氣鬱瘀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之宣導之。”的 記載表明人們以“舞”的運動形式來鍛鍊筋骨、活動關節、調 節氣息、祛除疾病;從周秦時代的“角力”、“手搏”、“擊劍”、 “刺槍”,等到近代武術體系的初步形成,武術已從單一的健 身技能發展成為集競爭、健身 教育、娛樂、廣適及藝術觀賞 性於一體的綜合運動形式,涵蓋了“性命雙修、心身並育”的 整體優化理論,把人與環境視為不斷進行物質、能量和資訊 交流的統一體,並把人體功能的強化和優化看作是一個精神 同物質緊密聯絡的統一活動體。回顧歷史可以清楚地發 現,武術在其變遷、發展的過程中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化特徵, 它既有其自身發展的一般規律,同時也受到當時歷史條件下 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淵源悠久的 中華武術數千年來對於中國傳統文化— 包括哲學思想、兵 學、宗教思想乃至中醫學等有著諸多方面深刻的影響。

  2 武術與中國傳統文化

  武術萌生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其發展與演變過程亦 帶著顯著的傳統文化烙印。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道、佛為哲 學基礎,這些哲學思想蘊含在武術搏擊理論及實踐運用中, 同時也形成了歷代武術家個性氣質的思想基礎,像道家的柔 靜,修身養性,凝神靜氣,提倡以人與自然為核心,以無為、虛 靜、自然為主旨,注重人與天的和諧。佛家講究調心、調身、 調息,主張明心見性,重在頓悟。儒家倡導以人與社會為核 心,以禮制心,注重內心的修養與社會實踐等。

  2.1、武術與中國傳統哲學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哲學著作,其中包含著某些原始而可貴的樸素辯證法思想的萌芽。《辭海》在“易傳”條目中 寫道:“內容儲存了中國古代若干樸素辯證法的觀點,在肯定 事物運動變化永無窮盡的基礎上,猜測到事物發展到一定程 度,就要變為它的反面。”而武術正是以陰陽、五行、八卦、太 極等原理為指導,以養生修煉為手段;結合武術的格鬥和套 路而形成的一種技藝。從拳術名稱上可以看出,如:太極拳、 八卦掌等。太極二字出於《周易·繫辭》:“是故易有太極,是 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說太極是一切原動力, 是人的完整的整體。人的腹部為太極之中樞,兩腰為兩儀, 兩手兩足為四象,四肢各有兩關節為八卦。腹為全身最中 部,此處一動,上下皆動,故太極拳要求體鬆、氣固、神凝。八 卦掌更是根據陰陽生剋制化之理,並且又據先、後天八卦的 區別而運用到武術上。並以此生生剋剋,故有延綿不斷之道 理。拳理中的動靜、開合、虛實、現藏、攻防等,都是根據陰陽 學說而來。除此之外五行學說也是武術的重要理論基礎,如 形意拳是以直線出擊的崩拳屬木行。同時以五行相剋原理 解釋拳式的攻防作用。即以相生理論說明易生相連的拳式, 以相剋理論說明相互制約的拳式。再如中國傳統哲學中“天 人合一“的觀點施之於武術,則要求練習者要“內外合一”。 如六合拳講究“手與眼合,步與身合,智與力合”等等。由此 可見,武術與中國傳統哲學有著密切的關係,武術的形成與 發展,受到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深刻影響,不弄懂、弄通武術中 的哲學問題,就難於把握武術的真諦。

  2.2、武術與基本中醫理論

  論滲透到武術之中,使武術運動具有防病治病之功效。中醫 理論中的天人相應觀念強調武術要“以心合意傳統體育與中醫學同源於國傳統文化,其許多養生原理植根於中醫學理論。把中醫理論中的陰陽互補、五行反饋、動態平衡、中庸和諧、整體把握等一些思維方法和基本理,以意調氣,以氣促形,以形合神”,使“心、意、氣、形、神”相和諧於一整體。並要使人的身體與整個自然和諧,並與四季變化相適應。陰陽學說更是在武術運動中處處體現,如太極拳運動對姿勢的要求,要做到百會上領與沉肩墜肘、鬆腰斂臀相結合,含胸與拔背相結合等;動作技術要求上領下沉、前推後撐、左與右及上與下、前與後的勁力對拔拉長等;運動特點則表現為動靜相合、練養相合、內外合一,動作左右對稱、周而復始、一氣呵成等。在長拳中則表現為以動為主,動中求靜、靜中寓動、攻中寓防、防中有攻,培補元氣,內外兼修。在形意拳中,其拳理、拳法則體現了五行思想的內涵。臟腑與經絡學說在武術中的表現為意守丹田,虛領頂頸,腹式呼吸,鬆和自然,循經取動,疏通經絡等等。中醫理論與武術文化,理論同源,相輔。

  中國武術的主要來源

  個人自保

  原始社會:強弱爭鬥,一方動戈,繼而出現武。武,止戈為武,消停戰事而來。

  武術,消停戰事的技術。中國武術、中國傳統武術,通過武化流傳,以"制止侵襲"為技術導向、引領修習者進入認識人與自然、社會客觀規律的傳統教化方式。是人類物質文明的導向和保障。

  安國強民武術課程

  國家、社群:楚莊王曰:夫文止戈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楚莊王,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訪楚國,稱楚莊王的政治思想與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在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楚莊王始、使楚國強大,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巨大作用,稱霸中原,威名遠揚。

  關於武功

  武功,在個人,是制止侵害,維護自身安全和權、益的功力;在國家,是戢兵保大而定功。

  中國武術的競技來源

  二戰後,全球用"競技體育"方式,來消除二戰餘下的戾氣。新中國為順應國際形勢,以全國之力全民發展競技體育,導致中國武術被捲入體育範疇,以比賽、競技等形式進行"發展",至今。但是,以奧林匹克精神所推動的競技體育,其使用的規則,與中國傳統武術"止戈為武"的核心思想迥然不同,兩者之間難以擬合、釐定,導致當今中國武術形成出以表演為主、以競技為主和以民間傳統功夫為主的不同概念武術並存、的局面。

  競技,是以體育為基礎,以展示體育成果為目標的社會活動形式。體育,來自於日文中的"體育"一詞,出自於19世紀70年代,在中國最早見於20世紀初的清末,由在湖北開辦幼稚園、對幼兒進行全面"保全身體之健旺"的教育方針而來。競技體育是在西方現代解剖學主導的框架下解釋的運動形式,它不能涵蓋中國傳統武術所包涵對修習者除身體外,在精、氣、神等綜合方面的提升。中國傳統武術並無單一的體育形式,中國也沒有傳統體育在2009年7月9日日,由國家體育總局以體育概念為基礎創立的"傳統體育"新概念,沒法提供任何傳統文化引證、及支援。;在2015年3月19日,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陳國榮副主任,在對中國武術的歷史和社會地位等問題、進行了全面闡述後,重新將武術與體育的關係復原定義:中國武術不僅涵蓋了西方體育的多種運動形式,而且,還擁有獨特的東方傳統運動形式、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武術不是隸屬於體育,而是體育的上位概念。


對武術概念的辨析與再認識
中國武術練習的作用有哪些
相關知識
中國武術與傳統文化聯絡理論知識
中華武術的傳統文化特徵有哪些
中國武術有什麼文化特點
中國過年的傳統文化作文有哪些
中國的歷史傳統文化介紹
與傳統文化有關的論文
圍棋象棋與中國傳統文化閱讀理解附答案
中國武術與道家的文化關係
中國武術與哲學思想的融合
中國傳統文化大學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