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美術課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美育就是利用“美”的感染對學生進行教育,所以我們的美術課要兩條腿走路,即美術與教育。接下來是為大家帶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我上完了二年級美術課《變廢為寶》,感觸很深。變廢為寶這節課的顯性目標是利用廢舊的材料製作立體和半立體的藝術品,隱性目標是滲透環保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根據學生們對垃圾有了一定的認識。於是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1、 讓學生重新認識垃圾,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和習慣;2、 讓學生利用垃圾設計、製作工藝品,培養學生動手設計製作工藝品,培養學生動手設計製作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等綜合素養和綜合技能;3、 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創作意識和團結合作精神。
 
  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小組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具有開放性、生成性的,而且課堂時間畢竟是有限的,一節課不可能把作品做得那麼完美,但這沒關係,關鍵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環保意識。
 
  我覺得應該以變廢為美的藝術思路的深度為教學重點來進行思考,可以落腳到某一種方式方法,以點帶面,由易到難,通過色彩、形狀、質感的聯想拓展思路,深入研究。從材料廣度進行拓展,可放手體驗,自由發揮,達到精彩紛呈。讓學生了解如何對廢舊物進行聯想,使學生從心靈深處感受到廢舊物品變美得可能,調動其操作積極性;通過製作先後的美醜對比,讓學生感受到藝術的美麗的同時,自動的熱愛生活通過自己的能力變廢為寶美化環境。
 
  因此,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除了學習專業知識、教育教學技能之外,一定要努力地研究課堂教學,研究教材、準備切合實際的教案、備好學生,特別是在備課時就做一下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立場、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能力水平等,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範文二
 
  美術課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美育就是利用“美”的感染對學生進行教育,所以我們的美術課要兩條腿走路,即美術與教育。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都有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變廢為寶這節課的顯性目標是利用廢舊的材料製作立體和半立體的藝術品,隱性目標是滲透環保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我們應把握二者的關係,讓學生在美術的課堂上享受“美”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感受到環保的重要性,千萬不要把一堂生動有趣的美術課上成一節環保節能的思品課,這一點我認為也很重要。
 
  變廢為寶這節課優勢在於形式多樣,材料隨手可得。難的就是如何使學生的聯絡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相結合,上出一堂井井有條又生動活潑的美術課。上好這節課關鍵在於教師是否有一些簡練又出效果的變廢為寶的好方法,一下子就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好奇心與求知慾。只有做到這一點後,才能談及更高的教學目標。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的那樣,“當教育的目的被學生髮現了,你的教育就已經失敗了。”變廢為寶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要想調動學生的好奇心,通過上這節課從而達到震撼心靈刻骨銘心,就要充分發揮美術課的“直觀美感”這一特色進行美醜對比,採用新奇又簡單得操作形式,用精美的藝術品打動學生的心靈的同時,又讓學生感到自我能力可以駕馭,從而調動學生踴躍參與,在學生自主參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實現環保教育的目標,上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藝術課堂。
 
  變廢為寶的方式方法很多,40分鐘的課堂不可能包羅永珍,所以我覺得第一課時以變廢為美的藝術思路的深度為教學重點來進行思考,可以落腳到某一種方式方法,以點帶面,由易到難,通過色彩、形狀、質感的聯想拓展思路,深入研究。第二課時主要從材料廣度進行拓展,可放手體驗,自由發揮,達到精彩紛呈。從大處說:變廢為寶的藝術手段很多,比較突出的有根雕藝術、貝克貼上、種子貼上和一些裝飾品***如椰子工藝品、舊掛曆窗簾、碎布裝潢下腳料工藝品等等***,這些變廢為寶不僅可以隨手把玩,而且還可以成為一種社會產業,回收廢舊物品美化環境的同時,還可以換取一定的經濟來源。將教學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體現教育的社會性,可能一節課影響學生的一生,說不定,將來的這些學生中就會有人從事這項變廢為寶的失業中。從小處說:就可以用一些簡單,輕便的小物品如小瓶子、塑料碟、瓶蓋、牙籤,舊絲襪等等做一些裝飾品美化教室等。讓學生自主探索,創造充滿童趣的學習環境,從而熱愛自己的班級,愛上學,愛學習。
 
  通過節課,讓學生了解如何對廢舊物進行聯想,使學生從心靈深處感受到廢舊物品變美得可能,調動其操作積極性;通過製作先後的美醜對比,讓學生感受到藝術的美麗的同時,自動的熱愛生活通過自己的能力變廢為寶美化環境,從心靈深處體會到“美”的震撼。
 
  範文三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成了師生互動互學共同收穫的平臺。每節活動課得以正常進行,關鍵在於學生課前一兩天到一週時間的準備。《學習材料》中大量需要學生填寫的內容,都是引導學生在課外運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多渠道去掌握第一手材料。這個階段最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有興趣有動力才能做好充分的準備。能做充分準備的同學會得到老師的大力表揚和蓋在書中的一朵紅花。這是對孩子準備工作的肯定,也是積極性的調動和興趣的激發。
 
  活動課上是老師有意識地按一課一主題設計環環相扣的多個環節,引導學生對第一階段活動中得到的資訊進行交流、彙報,對活動中所做所得進行展示、總結。這是整個活動的第二階段。從準備到課上的整個活動,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多方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探索科學的能力及審美能力。學生把學習的視角更廣闊地伸向社會,儘可能地調動自己的全部感官,有目的地觀察、思考自然、人與社會,與同學、家長正確相處交往,交流,促進了自身語言、人際交往、自然觀察等多項智慧的開發、發展。教師在活動課上也獲取相當多的來自於學生帶來的資訊,學習、提高知識層面、教學技巧的機會無處不在。
 
  二、本節活動課由“一、直面垃圾 二、垃圾的危害 三、垃圾的處理 四、節能減排,分類回收 五、分類與再利用 六、活動總結”六個環節組成。主題為“變廢為寶”,但利用廢品製作成工藝品並不能成為本次活動的主要內容。我認為只有在充分認識垃圾的危害,真正的理解“節能減排,分類回收”的必要性,才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具有最基本的環保意識,在環保行動上有一定的動力,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或家長儘量地節能減排,自己能學著做到“物盡其用”。因此,“垃圾的危害,處理,減排,分類回收”被作為本節活動課的主要內容。
 
  三、學生彙報自家一週內產生的垃圾後,師生以一個班,一個學校共同進行計算,以資料啟發想象,運用數學進行推理,明確“只要有人類的活動必定產生垃圾”,再通過圖片的展示,讓被汙染的環境走進課堂,使之具有真實感,使學生產生沉重,難受的情感,進一步加深對環保的重要性與迫切性的認識,並從中培養了觀察分析能力。藉助動態板書延伸活動的內涵:“扔”表示人們處理垃圾的習慣做法與動作,又實線轉變為“ ”表示觀念的轉變,“少排少扔”是“節能減排”的具體化;成堆如山的垃圾由於能分類回收而消失,這是學生體驗減少垃圾的快感,獲得輕鬆,愉悅的感受。
 
  四、這節活動課給學生提供了表現的機會,積極地展示和表現自我構成了課堂活潑熱烈的氣氛。學生能觀察有發現,能討論有體驗,能動腦思考有所挖掘,能動手操作有收穫,個性得到發展,各項能力得到培養。
 
  五、由於對“一、直面垃圾 二、垃圾的危害”兩個環節用了將近20分鐘時間,因此在“小製作展示”部分比較倉促,未能讓學生邊展示邊介紹材料及製作方法;最後的“按提供的廢品設計製作裝飾品”被省略。這應該也是一個促進學生想象創新的好機會。


分子和原子教學反思範文
綜合實踐教學反思
相關知識
變廢為寶教學反思範文三篇
變廢為寶教學反思
變廢為寶教學教師反思
美術變廢為寶教學設計
變廢為寶大學演講稿
七年級多變的天氣教學反思
農業的變化真大教學反思
走遍天下書為侶教學反思
多變的天氣教學反思
我為你驕傲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