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養生食譜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即將到來,那麼元宵節吃什麼好呢?下面小編整理了元宵節養生食譜,一起來看看吧。

  元宵節養生食譜

  一、松鼠魚

  原料:黃魚1尾***重約700克,草魚、鯉魚均可***,冬筍25克,豌豆25克,澱粉25克,玉米粉125克,姜米、蔥米共10克,料酒10克,清油1000克,香油50克,白糖100克,米醋50克,醬油25克,糖色5克。

  做法:

  1、將魚去鱗、鰓,清膛洗淨後剁去頭,從脊骨處用刀片開,去掉樑骨,在魚尾處平均分開,使兩片魚都帶尾,去掉骨刺,麥穗花刀,洗淨。

  2、將冬筍切成小方丁,同豌豆一起用開水稍燙晾涼。

  3、炒勺上火,放油燒熱,將魚在玉米粉中滾勻,使麥穗刀口張開,提魚尾緩緩放入油鍋中,炸至淺黃色撈出,放入盤內。

  4、鍋留底油,加入料酒、米醋、白糖、醬油、糖色、豌豆、冬筍丁、蔥米、姜米炒熟,用水澱粉勾芡,淋香油,將芡汁澆在魚身上即可。

  二、米酒煮雞蛋

  原料:盒裝孝感米酒1/2盒,枸杞子若干,麵粉手抓1把,雞蛋1個。

  做法:

  1、把米酒倒入煮鍋***避免用鐵鍋***,倒入適量溫水,用中火慢慢燒開。

  2、燒開後,倒入枸杞子,把麵粉慢慢劃圈式地撒入米酒中,邊撒入邊用筷子按順時針攪拌米酒。

  3、小火慢煮開,煮時一定要用筷子攪動,以免麵粉在沸水中結成小疙瘩。

  4、打入一個整雞蛋煮熟,酒汁漸濃時即可關火。

  三、姜蔥炒生蠔

  原料:姜1大塊,蔥數條,生蠔1斤半。

  做法:

  1、蔥切段,姜拍鬆,生蠔用生粉洗乾淨。

  2、熱鍋爆香姜和一半蔥,大火熱鍋下生蠔,贊酒、落生抽、糖、蠔油、白胡椒粉,快速翻炒至蠔邊熟蠔身開始收小即撈蠔出碟。

  3、大火繼續收汁至小半碗,再落剩下的蔥和蠔翻炒勻材料即可出碟上桌享用。

  四、荷蘭豆炒肉

  原料:荷蘭豆400克,叉燒肉250克,植物油15克,鹽2克,黃酒5克。

  做法:

  1、用油起鍋,將燒肉放在鍋中爆香,剷起待用。

  2、利用鍋中餘油,把蘭豆放在鍋內,注入些滾水,用鹽調味,待僅熟,加上燒肉拋勻,贊入些紹酒上碟便成。

  五、白斬雞

  原料:嫩油雞1只***1.25千克***,香菜5克,醬油25克,麻油10克。

  做法:

  1、油雞宰殺後用八成熱的水燙透,煺去毛挖去內臟,洗淨後放在開水鍋中***以淹沒雞為度***,用小火約浸1小時左右***水不能滾沸,以免雞皮破裂***,用竹籤戳一下雞腿肉,如沒有血水,即可撈起,待自然冷卻。

  2、將熟的油雞從背脊剖開斬成兩爿,再卸下兩腿,隨即取雞脯肉1塊,斬成6.6釐米長、1釐米寬的條塊,修齊成刀面放在一邊待用。

  3、另一塊雞脯斬成塊後,用修下的碎雞肉一起裝在盆當中,再將兩隻雞腿用斜刀斬成6.6釐米長、1釐米寬的條塊,整齊地排在雞塊兩邊。

  4、然後將斬好的刀面覆蓋在上面,略帶橋形。上面放上香菜。醬油分裝兩小碟,加入麻油,同白斬雞一起上席蘸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元宵節的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觀 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大雪節氣養生食譜有哪些
春季四種養顏養生食譜推薦
相關知識
元宵節養生食譜有哪些
清明時節養生食譜有哪些
霜降時節養生食譜有哪些
元宵節養生食譜推薦
雨水節氣養生食譜有哪些
大雪節氣養生食譜有哪些
小暑節氣養生食譜有哪些
霜降節氣養生食譜有哪些
秋分節氣養生食譜有哪些
立冬時節老人養生食譜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