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島旅遊攻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蓬萊閣在蓬萊市區西北的丹崖山上,蓬萊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管轄著九個縣一個州,是當時中國東方的門戶。久負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和軍港,與我國東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寧波***和揚州,並稱為中國四大通商口岸,並且是我國目前儲存得最完好的古代海軍基地。明末設巡撫於登萊,曾出過袁可立等十三位登萊巡撫,登萊隨成重鎮。蓬萊依山傍海,所以又以“山海名邦”著稱於世,山光水色堪稱一絕。今天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蓬萊閣全景介紹:

  蓬萊閣建於山頂。遠遠望去,樓亭殿閣掩映在綠樹叢中,高踞山崖之上,恍如神話中的仙宮。蓬萊的魅力不僅在於它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蒼茫豪放的山海風光,而且在於它有著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在我們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神話中,有兩個很重要的系統。一個是崑崙神話系統,一個是蓬萊神話系統。崑崙神話系統發源於西部高原地區,它那瑰麗的故事傳到東方以後,與浩瀚的大海這一自然條件結合起來,形成了蓬萊神話系統。蓬萊也就自然成為中國東方神話的策源地。***《山海經》和《封禪書》中,都把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描繪得活靈活現,於是便引得齊威王、燕昭王派出探險家到海中尋求神山。據史籍記載,蓬萊城北海面常出現海市,散而成氣,聚而成形,虛無縹緲,變幻莫測。那些好事的方士便以海市的虛幻神奇,演繹出海上三神山的傳說,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一個令世人嚮往的神仙世界,更為蓬萊平添了幾分神采。後來八仙過海的故事也加盟到這裡,就更加生動迷人了,被稱為“人間仙境”也就名副其實。傳說漢武帝多次駕臨山東半島,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尋求“蓬萊仙境”,後人就把這座丹崖山喚作蓬萊。恍如仙境丹崖山立在海邊,臨海的一面是陡峭的絕壁,山岩紋理是暗紅色,故有此名。

  主體建築蓬萊閣為雙層歇山並繞以迴廊,上懸清書法家鐵保手書的金字匾額,給人以渾厚凝重之中不失明媚亮麗的感覺。登閣環顧,神山秀水盡收眼底。由於得天獨厚的 地理環境,這裡不僅一年四季景色有異,就連一日之間也變幻無窮,清晨,在觀瀾亭看 紅日初升,霞光萬道,蔚為壯觀;黃昏,漫步閣下賞晚潮萬頃,富有詩情畫意。世傳蓬萊有十處仙景,“海市蜃樓”為一奇觀,每年春夏,夏秋之交,空晴海靜之日,時有海市出現,海上劈面立起一片山巒,或奇峰突起,或瓊樓迭現,時分時聚,縹緲難測,不由人不心醉神迷。千百年來,慕名而至的文人墨客絡繹不絕,雖然大飽眼福的人不過十之一二,卻留存了觀海述景的題刻二百餘石。近代愛國將領馮玉祥也為此題寫了“碧海丹心”四個道勁有力的鮮紅大字。

  虛幻的瓊樓玉宇為古老的“蓬萊仙境”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如今,整修一新的古閣 又煥發出炫目的光彩,以嶄新的姿態迎接著遊人,激發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因為蓬萊閣的神奇景象和巨集偉規模,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閣內文人墨寶、楹聯石刻,不勝列舉。蓬萊閣現已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蓬萊閣景點介紹:

  蓬萊水城

  蓬萊水城又名“備倭城”,自古就是海防要塞和海運的樞紐。水城背山面海,陡壁懸崖,天險自成,漢唐時就已成為軍事的重地。北宋慶曆二年***1042年***在此始建海防設施,設“刀魚巡檢”。明初洪武九年***1376年***建立水城,永樂六年***1408年***設“備倭督指揮使司”,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設“總兵署都督僉事”,統轄山東沿海的戰防事宜,兼管海運,著名的抗倭將領戚繼光就曾率水師在此城備戰抗倭,清初也派有重兵在此把守。

  水城以土石混合砌築而成,平面略呈長方形,周長2200米,僅開南北二門,南門是陸門,與陸路相通,北門為水門,由此出海。水城內外還建有碼頭、平浪臺、防浪壩、水師營地、燈樓、炮臺、敵臺、水閘、護城河等軍事設施,形成了嚴密的海上防禦體系,在中國海港建築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宋、明以來,水城一直成為膠東沿海停泊戰船,駐託水師,屯兵練武之地。水城內外的主要建築有:水門水閘、防波堤、平浪臺,碼頭、炮樓、燈樓、護城河和水師營地。水城雖然經歷了九百多年風雨的侵蝕和海水的沖刷,但仍然十分堅固,昔日的雄偉氣勢絲毫未減。當人們從丹崖往下看時,水城有“斷崖千尺,下臨天地”之勢。往上看,丹崖山巔的蓬萊閣,綠樹掩映,殿閣凌空,雲煙繚繞,浮光耀金。閣前古桐含笑,垂柳拂面,牌坊高聳,詩碑林立。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繼光曾在這裡操練過海軍,英勇抗擊入侵我國海疆的倭寇,立下了不朽的功績,為歷代後人所讚頌。蓬萊和水城,南北呼應,交相輝映,是全國的重要旅遊和避暑勝地。

  天后宮:蓬萊閣的天后宮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后宮廟宇之一。正中端坐的是天后,再塑金身。天后是海峽兩岸人民虔誠信奉的海神,北方人稱她是海神娘娘。在她的家鄉福建莆田一帶,人們親暱地稱她為“媽祖”,因此許多地方奉祀她的宮廟叫“媽祖宮”。天后姓林,名默,福建省莆田湄州灣賢良港人。生於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卒於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日,時年28歲,終身未嫁。

  蓬萊閣的天后宮與全國各地天后宮的陪神相比,極為特殊,由四海龍王為天后當站官。 後殿是天后的臥室。門上的匾額“福錫丹崖”四個字是我國著名書法家費心我先生題寫的,意為天后娘娘把福氣賜給每一位來到丹崖山上的人。東西兩間設有天后床鋪。在這個寢宮的院落裡,有一個極特別的地方,那就是在東西廂房的屋簷下藏著四句詩,是清朝乾隆時登州知府陳葆光寫的一首詩的前四句:“直上蓬萊閣,人間第一樓。雲山千里目,海島四時秋。”

  龍王宮:原位於丹崖極頂***今蓬萊閣址***。唐貞觀年間建有龍王廟,宋嘉佑六年***1061***建蓬萊閣時移于丹崖山半腰西側、丹崖仙境坊西北,元中統、明洪武和萬曆年間均曾修葺。1984年重修。龍王宮由南向北依次佈局,有正門、前殿、兩廂、正殿、後殿,三進院落,廟宇式建築,佔地2117平方米。

  前殿內東西各塑海中護法一尊,東為定海神,西為靖海神,各持法寶,威風凜凜。正殿東西長12.69米,南北進深10.08米,有前廊,兩支明柱書聯:“龍酬丹崖所期和風甘雨,王應東坡之禱翠阜重樓。”殿額:“霖雨蒼生。”明廊西側鑲有“龍王宮簡介”。殿中設高臺神憲,內塑東海龍王敖廣金身坐像,兩側塑有8名站官,由南而北,東為巡海夜叉、千里眼、電母、雷公,西為趕魚郎、順風耳、風婆、雨神。殿北門靡聯曰:“海邦萬里慶安瀾,五湖四海降甘霖。”楣批“風調雨順”。後殿為龍王寢宮,亦有明廊,兩支明柱題聯:“贈大聖定海神珍***針***千年魔盡,還八仙渡海寶物萬里波平。”殿額“福庇海邦”。殿內亦設高臺神龕,內塑龍王及左右嬪妃金身坐像;殿內東西兩側各塑4名侍女。舊有龍王木雕像及龍王出行用的步輦、儀仗,今不存。

  三清殿:這座三清殿建於唐朝開元年間,明隆慶年間重修過,是供奉道教最高天神的地方。請看這三尊塑像,中間是玉清元始天尊,東邊是上清靈寶道君,西邊是太清太上老君***老子***。他們手中拿的寶器分別象徵著三個不同的時代。元始天尊手拿紅珠,象徵紅元時代,靈寶道君手拿太極圖,象徵混元時代,太上老君手拿扇子,象徵太初時代。道教以《道德經》作為主要經典,《道德經》中有這樣的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意為“道是萬物的本原,由此生出元氣、陰陽兩儀、四時乃至萬物。”道教是中國漢民族固有的宗教,它奉老子為教祖,把老子的《道德經》當作主要經典。道教有許多專用名稱,如教徒稱為道士或道人,居住的寺廟稱為道觀,所住的院宇稱為道院,誦經、行道的場所稱為道場***佛教也稱道場***等等。道教是多神教,道教裡諸多的神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尊神系統,包括三清、六御、五老天君、諸天帝、日月星辰、四方之神、三官大帝等。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天神,就是這座大殿裡供奉的這三位。六御有玉皇大帝、北極大帝、天皇大帝、后土皇地祗等。諸天帝是“九天上帝”、“三十二天帝”、“十方天尊”等。第二類是俗神系統,原來流傳於民間,有雷公、風伯、門神、財神、灶君、城隍、藥王、關帝、文昌、媽祖等。第三類是神仙系統,大多是凡界的人物得道成仙者。如:九天玄女、王母娘娘、八仙、赤松子、廣成子、彭祖、南華真人***即莊子***、安期生、北五祖、南五祖、北七真等。

  臥碑亭:以蘇軾的《海市詩》、《書吳道子畫後》橫幅碑刻而得名。內的臥碑,吸引了無數文人學者前來觀賞品味。碑的背面刻楷書蘇軾的《海市詩》,正面刻行草《書吳道子畫後》,從《書吳道子畫後》一文看,元豐八年的年款署於文中,後續碑文書風明顯差異。經推斷,石碑原為勒《海市詩》,詩刻成之後,又在背面勒文,由於《書吳道子畫後》一文手跡少於《海市詩》,為此,在文後續上了與此文相關的另一蘇軾手跡一節,藉以填滿碑面。雖不是一氣呵成,但蘇軾的書法風格確是統一的。此臥碑是蓬萊閣內珍貴碑刻之一,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這邊還有清朝人龔保琛題的詩:“海市蜃樓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

  蘇公祠:位於臥碑亭東鄰,軒亭建築,亭額為著名書法家舒同所書。祠原在蓬萊閹前,始建時間不詳。據豫山《重修蓬萊閣記》載,今存者為清代移建。蘇軾知登州不過五日,即上《乞罷登萊榷鹽狀》,登萊百姓因蘇公之請,不食官鹽的制度延至清末。清代的鹽政碑記中記載:“有宋時,蘇文忠公,蒞任五日即上榷鹽書,為民圖休息,土人至今把之,蓋非以文章把,實以治績也。”詞內有蘇軾肖像刻石拓本***拓於廣州六榴寺***。內外壁嵌歷代刻石20餘方,其中內壁之蘇拭《海市詩》、《望海》,薛殖《觀海》和清代書家翁方綱臨《海市詩》楷書刻石尤為珍貴。

  《觀海》刻石嵌在蘇公詞內東壁,詩為明代薛殖所作。薛官至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士,入閻參與機要,卒諡文清,為孔廟從把先儒之一。明代知府蔡叔逵將其與蘇拭相提並論:“昔文忠蘇公,文清薛公,先後遊此,詩以誦之。夫二公文章無賴於蓬萊之景,而蓬萊之景實藉二公以增重於天下,故撫景誦詩足稱二絕。”

  戚繼光故里

  戚繼光故里,位於蓬萊城牌坊路北,佔地面積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千平方米,系三進式明代民居建築,莊重肅穆,文化底蘊厚重。戚繼光故里是戚氏家族世代居住之地,已有4O0多年的歷史。依據歷史原貌,緊密結臺民族英雄戚繼光成長、成才、告老還鄉的歷史軌跡修復修繕,使戚氏故里修葺一新。

  戚繼光故里南東西兩端各170米處,有石坊兩座,系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朝庭為旌表戚氏家族而建,東為“母子節孝”坊、西為“父子總督”坊,均為四柱三間五樓雲簷多脊花崗岩石雕坊,氣勢雄偉,構圖豐滿,是迄今儲存良好的明代古坊,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崇禎八年***1635年***為褒揚戚繼光而建,賜額“表功”,因又名錶功祠。該祠為三進院落家廟式建築,有門房、正祠各三間,均為單簷硬山磚石木結構,存有戚繼光畫像,生前著作、戰刀、戰袍等歷史實物,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戚繼光故里、牌坊、表功祠等佈局緊湊、得當,形成內容充實、可觀賞性極強的戚繼光故里旅遊區。

  古船博物館:登州古船博物館位於太平樓南側,坐北朝南,1990年建,為仿古園林式建築,佔地17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60平方米,館內共陳列文物100多件,其中一級文物3件;二級文物2件,是國內第二個陳列古船的專題性博物館。

  博物館正門為仿古彩繪脾樓,琉璃瓦覆頂,隸書楹聯“古船曾捍海疆猶存雄風壯華夏,博物長留仙境更有巧思昭蓬萊”,門額“神遊”。大門西側鑲嵌“登州古船博物館”陰刻大理石字碑,碑文為張愛萍所書;東側鑲嵌4方古船航海花崗岩浮雕。館內設3個展廳:一展廳置蓬萊水城***古登州港***沙盤和兩方PVC顯示板,顯示板分別示“登州港古代海內外交通圖”和“登州港變遷圖”。二展廳展出1984年小海清淤時出土的元代古戰船、宋元兩代的石碇木碇、明代紫檀木舵杆和古代各類鐵錨。三展廳展出小海出土的三足罐、陶壺等陶製品和明洪武八年***1375***鑄造的銅炮兩尊。

  船舶發展陳列館位於太平樓內,設古代、現代兩個陳列廳,陳列面積240平方米,陳列我國各歷史時期代表性船舶模型50餘隻。一樓為古代船舶陳列廳,陳列5000年前獨木舟、東漢鬥艦、隋代龍舟、唐代遊肪、明代鄭和寶船、清代快船等船模20餘隻。二樓現代船舶陳列廳陳列現代戰艦、貨輪、遊輪、客貨滾裝輪等船模30餘隻,系統、形象地再現了我國造船技術的發展歷程,真實地反映了我國近現代造船技術在海洋交通、海洋開發、遠洋漁業、科學考察、國防現代化等領域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黃渤海分界線:黃渤分分界座標,又稱為神龍分海,位於田橫山西北端,與遼東半島最南端老鐵口相對,分黃渤二海。經解放軍海軍航海保證部的精確測量,蓬萊岬系黃渤海分界線的南端起點。此分界座標,便是根據海軍航保部測定的東經120°44'33.3"與北緯37°49'50.2"交叉點建起的,由此向北偏東20°為黃渤海匯合處。說起黃渤二海的分界,還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並無確切考證。相傳龍女黃渤戀上了打漁郎田橫,龍王大怒,用法術把田橫化成了山脈,龍女傷心欲絕,寧願抽去龍盤,化為一泓碧水,也不改變對田橫的愛。龍女就化為黃渤二海,緊緊依偎著田橫山田橫山。如果您細看海面,還能看到黃渤海之間有一條白色的水帶,據說那是龍女腰間的白色絲帶,她頸上的珍珠項鍊散落在海中,便成了長山列島了。

  黃渤海分界座標設計新穎精巧,獨具匠心。兩條盤曲而上的巨龍,象徵黃渤兩海,兩龍共銜一珠,象徵蓬萊,同時也是黃渤海分界點。專家們認為,兩龍戲珠,景上添花,黃渤海分界座標,神龍分海真是為田橫山增光添色!

  避風亭:位於蓬萊閣西部,軒亭建築,原名海市亭,明正德八年***1513***知府嚴秦修建。亭前有短堞築於絕壁,大風由海面撲來,隨即由絕壁上陋,適從亭簷之上吹過,亭無南窗,恰成氣流死角,因有令人驚異的避風效果。過去人們傳說這裡有避風珠,而實際上是人工建築與自然環境的一種巧合。亭內壁嵌刻石25方,其中有明代袁可立觀海市詩,董其昌代書,溫如玉刻石,珠聯壁合,堪稱三絕。另有清代施閏章、孔繼涑手跡,亦屬十分珍貴之墨寶。

  袁可立觀海市詩刻石共9方。詩題為《甲子仲夏登署中樓觀海市》,描述海市最為真實得體,細讀其序其詩,即可對海市免生望塵之嘆。字為明代書家董其昌書。詩後有跋,自稱“以米家法書之”,對蘇軾的書法“猶不欲讓”。碑為一代高手溫如玉刻。溫是長州人,宇白雪,“工真草隸篆,尤喜鉤臨法帖,有肅府閣帖傳世”。 觀海市詩刻石在《肅府帖》之後,其技藝已臻化境,故董其昌於尾跋中盛讚其“勒石得法”,使董書增色,以至“可敵長公***蘇軾***之筆”。

  施閏章《觀海市歌》手跡刻石嵌在避風亭內西壁。他的《觀海市歌》詩中有“大竹盈盈橫匹練,小竹湛湛浮明珠”、“方圓斷續忽移位,明滅低昂傾刻殊”的描寫,當是目睹海市奇觀之作。其書法亦清勁秀頎,甚為可觀。

  孔子後裔詩文刻石兩方,嵌在避風亭內南壁。一方為《戊午登蓬萊閣》,孔子67代孫衍聖公孔毓圻於清康熙十七年***1678***登臨 蓬萊閣所作;一方為《蓬萊閣閱水操記》,清乾隆年間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 寫,孔子69代孫孔繼涑書。孔繼源是清代名書法家,與樑同書齊名,時稱“南樑北孔”。

  賓日樓:蓬萊十大景有,仙閣凌空、漏天滴潤、銅井金波、萬斛珠磯、日出扶桑、漁梁歌釣、獅洞煙雲、神山現市、晚潮新、月萬里澄波,賓日樓二層周匝開圓窗8個,眼界極闊,可觀八面景緻,納八面來風,是觀賞海上日出的絕好所在,所以是是觀看“日出扶桑”之景最佳方位。

  賓日樓亦稱望日樓,位於蘇公祠東鄰,建於宋代,為八角雙層磚木結構樓閣式建築。樓體八稜,南側與呂祖殿聯為一體。底層外側明廊,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

  “日出扶桑”為“蓬萊十大景”之一,景緻壯麗磅礴,別具一格,歷朝歷代題詠頗多。蘇軾述登州所見有“賓出日於麗譙,山川炳煥”的名句。清代詩人施閏章對此更有極細緻的描寫:“日初出時,一線橫袤,如有方幅稜角,色深赤,如丹砂。已而,焰如火,外有絳帷浮動,不可方物。久之,赤輪湧出,陰象乃圓,光彩散越。不彈指而離海數尺,其大如鏡,其色如月矣。”前人詩云:“海雲沆漭覆虞淵,竣烏宵騰羲馭還。何必燭龍銜始出,滄波原是接長天。”

  八仙神話傳說

  傳說當年八仙過海時,觀音菩薩為助其渡海成功,在渤海海峽的最窄處撒下了一些晶瑩剔透的鑽石,以作為他們渡海途中的歇腳之處,便是如今的長山島。八仙中最醜的一個算是鐵柺李,他的寶器是葫蘆,傳說他葫蘆裡裝的是靈丹妙藥,能治百病。鐵柺李名叫李玄,是八仙中年代最久遠、資歷最深的一位。原來也是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傳說他得道後的一天,心情特別高興,就讓靈魂出竅,找太上老君下棋去了,把肉體放在一個山洞裡,不想來了一隻吊睛白額的餓虎把他的肉體三口兩口給吃掉了。等他的靈魂回來後,再也找不到肉體了,無奈他的靈魂只好在空中飄遊,飄著飄著,忽然發現在山腳下躺著一個瘸乞丐的屍體,他就把靈魂撲到瘸乞丐的屍體上,便成了如今這副醜模樣。八仙中年紀最大的是張果老,他的寶器是漁鼓和紙驢。據《明皇雜誌》記載:“果乘一白驢,日行數萬裡,休則摺疊之,其厚如紙,置於巾箱中;乘則以水之,還成驢矣。”民間有張果老倒騎驢的傳說。張果老為什麼要倒騎驢呢?有這樣四句話可作回答:“訪過多少人,不如這老漢,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荷仙姑是唯一的一位女仙,她的寶器是手中的荷花。過海時,她隨手丟擲荷花,花大如磨盤,紅光耀眼,清香四溢,仙姑站在花上亭亭玉立,隨波飄蕩。八仙之首是中間端坐的呂洞賓,他的寶器是寶劍。韓湘子傳說是韓愈的侄子,他的寶器是洞簫。漢鍾離的寶器是手中的扇子,過海時,他把扇子一拋,扇子剎那便大於蒲席浮於海面,他躍身臥在上面,向遠方飄去。曹國舅的寶器是雲板。年紀最小的藍彩和的寶器是花籃。八仙過海,究竟到哪裡去了,說法不一。有的說到了長島縣的廟島,有的說東渡日本了,還有人說去給王母娘娘拜壽了。反正仙人們是一個逍遙快樂的群體,他們的行蹤是漂游不定的,凡界俗人怎麼猜測都可以。“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的典故,就是從這裡得來的。

  呂公亭內有呂洞賓像碑,後來亭子毀壞,呂祖像移到三清殿東側偏北,重建呂祖像碑亭。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知府賈瑚、總兵王正起在亭子南面建起這三間呂祖殿,附設東西兩廡,東廡南端有亭相連。殿中祀奉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呂洞賓姓李,名瓊,字伯玉,山西人。生於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武宗會昌年間,參加了兩次科舉考試,都沒有考中,便浪跡江湖,曾隱居廬山、九峰山等地。呂祖當年因父輩受官府迫害,遭到株連,便攜其妻子入終南山,跟鍾離權學道,遂埋名更姓為雙口呂。官府聞訊追至終南山後,呂祖又到泰山後石塢岩石洞中修道。夫妻二人久居巖洞,相敬如賓,故名“呂洞賓”,亦稱呂岩,又稱“回道人”,後來夫人去世,呂洞賓大哭一場,即遷到岱陽王母池畔煉丹,故號“純陽子”。

  八仙過海的故事,在這裡流傳很廣,為什麼單單隻建了一個呂祖殿,據說,我國北方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1年***,王重陽在山東寧海***牟平***一帶創立了道教全真派,收了七名弟子,稱北七真。王重陽曾到文登、萊州、登州等地傳教,全真派遂興盛一時。據傳蓬萊的道教就是王重陽及其徒弟丘處機***棲霞人***傳的。而全真派又稱呂洞賓為“北五祖”之一,元代時呂洞賓又被封為“純陽帝君”,蓬萊的道士們自然要在道教集中的蓬萊閣上給呂洞賓一席之地的特殊待遇了。至於“北五祖”之一的漢鍾離,也許是因為形象沒有呂洞賓瀟灑可親,便只能受冷落了。

盤錦旅遊攻略
蓬萊閣旅遊攻略大全
相關知識
蓬萊島旅遊攻略
煙臺蓬萊閣旅遊攻略
蓬萊閣旅遊攻略大全
蓬萊閣旅遊攻略
青島到蓬萊自駕遊攻略
奧帕拉拉冒險島旅遊攻略
塞班島旅遊攻略詳解
塞班島旅遊攻略大全
福州平潭島旅遊攻略
春節韓國濟州島旅遊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