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念柔和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6-18

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什麼意思

常常修忍辱,心安住在慈悲喜捨。

[慈悲喜捨]

[四無量觀法]

求佛道者。當先行四無量心。其心無量功德亦無量。於一切眾生中。凡有三分。

一者父母親裡善知識等。二者怨賊嫌人常欲惱害者。三者中人不親不怨。行者於此三

品人中。慈心視之當知親裡。老者如父母。中年如兄弟。少年如兒子。常應修集如是

慈心。人之為怨以有惡緣。惡因緣盡還覆成親。怨親無定。何以故。今世是怨後世成

親。瞋憎之心自失大利。破忍辱福失慈心業。障佛道因緣。是故不應瞋憎。怨賊應當

視之如其親裡。所以者何。是怨賊令我得佛道因緣。若使怨賊無惡於我我無所忍。是

則為我善知識也。令我得成忍辱波羅蜜。怨賊之中得是慈已。於十方眾生慈心愛念普

遍世界。見諸眾生無常變異。有老病死眾苦逼切。蜎蜚蠕動皆無安者而起悲心。若見

眾生得今世樂及後世樂得生天樂賢聖道樂而起喜心。不見眾生有苦樂事。不憂不喜以

慧自御。但緣眾生而起舍心。是名四無量心。於十方眾生慈心遍滿故名為無量。行者

常應修集是心。若或時有瞋恚心起。如蛇如火在於身上即應急卻。若心馳散入於五欲

及為五蓋所覆。當以精進智慧之力強攝之還。修習慈心常念眾生令得佛樂。習之不息

便得離五欲除五蓋入初禪。得初禪相者喜樂遍身。諸善法中生歡喜樂。見有種種微妙

之色。是名入佛道初門禪定福德因緣也。得是四無量心已。於一切眾生忍辱不瞋。是

名眾生忍。得眾生忍已易得.法忍。法忍者。所謂諸法不生不滅畢竟空相。能信受是法

忍。是名無生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當得作佛。行者應當如是修習也。

《可笑寒山道》這首古詩是什麼意思

選自寒山的一首詩

可笑寒山道,而無車馬蹤。 聯溪難記曲,疊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風一樣鬆。 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

凡讀我詩者,心中須護淨。慳貪繼日廉,諂曲登時正。

驅遣除惡業,歸依受真性。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重巖我卜居,鳥道絕人跡。庭際何所有,白雲抱幽石。

住茲凡幾年,屢見春冬易。寄語鐘鼎家,虛名定無益。

可笑寒山道,而無車馬蹤。聯溪難記曲,疊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風一樣鬆。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

吾家好隱淪,居處絕囂塵。踐草成三徑,瞻雲作四鄰。

助歌聲有鳥,問法語無人。今日娑婆樹,幾年為一春。

琴書須自隨,祿位用何為。投輦從賢婦,巾車有孝兒。

風吹曝麥地,水溢沃魚池。常念鷦鷯鳥,安身在一枝。

弟兄同五郡,父子本三州。欲驗飛鳧集,須徵白兔遊。

靈瓜夢裡受,神橘座中收。鄉國何迢遞,同魚寄水流。

一為書劍客,二遇聖明君。東守文不賞,西征武不勳。

學文兼學武,學武兼學文。今日既老矣,餘生不足雲。

莊子說送終,天地為棺槨。吾歸此有時,唯須一番箔。

死將喂青蠅,吊不勞白鶴。餓著首陽山,生廉死亦樂。

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朦朧。

似我何由屆,與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

天生百尺樹,剪作長條木。可惜棟樑材,拋之在幽谷。

年多心尚勁,日久皮漸禿。識者取將來,猶堪柱馬屋。

驅馬度荒城,荒城動客情。高低舊雉堞,大小古墳塋。

自振孤蓬影,長凝拱木聲。所嗟皆俗骨,仙史更無名。

鸚鵡宅西國,虞羅捕得歸。美人朝夕弄,出入在庭幃。

賜以金籠貯,扃哉損羽衣。不如鴻與鶴,颻颺入雲飛。

玉堂掛珠簾,中有嬋娟子。其貌勝神仙,容華若桃李。

東家春霧合,西舍秋風起。更過三十年,還成苷蔗滓。

城中娥眉女,珠佩珂珊珊。鸚鵡花前弄,琵琶月下彈。

長歌三月響,短舞萬人看。未必長如此,芙蓉不耐寒。

父母續經多,田園不羨他。婦搖機軋軋,兒弄口ex々。

拍手摧花舞,支頤聽鳥歌。誰當來歎賞,樵客屢經過。

家住綠巖下,庭蕪更不芟。新藤垂繚繞,古石豎巉巖。

山果獼猴摘,池魚白鷺銜。仙書一兩卷,樹下讀喃喃。

四時無止息,年去又年來。萬物有代謝,九天無朽摧。

東明又西暗,花落復花開。唯有黃泉客,冥冥去不回。

歲去換愁年,春來物色鮮。山花笑淥水,巖岫舞青煙。

蜂蝶自雲樂,禽魚更可憐。朋遊情未已,徹曉不能眠。

手筆太縱橫,身材極瑰瑋。生為有限身,死作無名鬼。

自古如此多,君今爭奈何。可來白雲裡,教爾紫芝歌。

欲得安身處,寒山可長保。微風吹幽鬆,近聽聲逾好。

下有斑白人,喃喃讀黃老。十年歸不得,忘卻來時道。

俊傑馬上郎,揮鞭指綠楊。謂言無死日,終不作梯航。

四運花自好,一朝成萎黃。醍醐與石蜜,至死不能嘗。

有一餐霞子,其居諱俗遊。論時實蕭爽,在夏亦如秋。

幽澗常瀝瀝,高松風颼颼。其中半日坐,忘卻百年愁。

妾在邯鄲住,歌聲亦抑揚。賴我安居處,此曲舊來長。

既醉莫言歸,留連日未央。兒家寢宿處,繡被滿銀床。

快搒三翼舟,善乘千里馬。莫能造我家,謂言最幽野。

巖岫深嶂中,雲雷竟日下。自非孔丘公,無能相救者。

智者君拋我,愚者我拋君。非愚亦非智,從此斷相聞。

入夜歌明月,侵晨舞白雲。焉能拱口手,端坐鬢紛紛。

有鳥五色彣,棲桐食竹實。徐動合禮儀,和鳴中音律。

昨來何以至,為吾暫時出。儻聞絃歌聲,作舞欣今日。

茅棟野人居,門前車馬疏。林幽偏聚鳥,溪闊本藏魚。

山果攜兒摘,皋田共婦鋤。家中何所有,唯有一床書。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窮。溪長石磊磊,澗闊草濛濛。

苔滑非關雨,鬆鳴不假風。誰能超世累,共坐白雲中。

六極常嬰困,九......

智慧樹經典影視片解讀網絡通識課程,跪求答案!!!

在舊好萊塢時代拍攝女演員時,慣常採用的布光是柔和的平光,以顯得其面部輪廓輕柔,看起來也更朦朧。

答案:對

2. 在《一夜風流》中,拍攝男主人公背女主人工過河時,使用了一種透視方法,這種透視方法是:

答案:大氣透視

3. 乖僻喜劇體現在反抗看似已經司空見慣的規矩,而自己卻信守一些自己的原則,這些原則看似乖戾,但是內心卻有一個強大的原則體現在其中。

答案:對

4. 乖僻喜劇還是認為,上帝創造的世界是無意義的。

答案:錯

5. 有一種鏡頭,它可以壓縮縱深方向的透視感,可以將遠處畫面拉近,但它不適合移動跟拍,會造成畫面的抖動,使視覺震撼加大。這種鏡頭是:

答案:長焦鏡頭

以上全為正確答案,已經本人驗證,如有問題請聯繫我。謝謝採納O(∩_∩)O~

四年後一剪三千煩惱一絲!!! 什麼意思, 100分

應該是成為全新的自己,不再煩惱!

莊嚴國土和利樂有情是什麼含義!三摩地是什麼意思!

三摩地(佛教大詞典)

梵語sama^dhi,巴利語同。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意譯為等持、正定、定意、調直定、正心行處。即遠離惛沈掉舉,心專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之語義諸多,若於說一切有部中,為十大地法之一,與一切心、心所法相應,通於定、散,亦通於善、惡、無記之三性,而無別體。於經量部,心之一境相續而轉,稱為三摩地。行者住於三摩地,觀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斷除一切煩惱而證得真理。〔大毗婆沙論卷一○四、成實論卷十二定相品、成唯識論卷五、大乘義章卷十三〕(參閱‘三昧’580)

四禪八定(佛教大詞典)

四禪(梵catva^ri -dhya^na^ni ),又作四靜慮、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禪。色界天之四禪與無色界天之四無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禪。四與八並舉者,蓋色界與無色界相對,則在色界為‘禪’,在無色界為‘定’;若以色界、無色界相對於欲界之‘散’,則色及無色二界,皆稱為‘定’。故合色界之四禪定與無色界之四無色定,而稱之為八定。又若區別色界及無色界之禪定,則色界之禪定‘定、慧均等’,無色界之禪定,其相微細而‘定多慧少’。〔瑜伽師地論卷十一、摩訶止觀卷九〕(參閱‘四無色定’1772、‘四禪’1843

九住說的是坐禪的一個階段。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麼地、三昧地等,華譯為定,即住心於一境而不散亂的意思。

【四禪八定】

四禪是色界的四種禪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禪與無色界的四無色定。(下面詳解)

【四禪】

色界靜慮的四種區分。即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禪者,禪那(dhya^na)之略,譯作靜慮。故又名四靜慮。《長阿含》卷八〈眾集經〉雲(大正1·50c)∶

‘復有四法,謂四禪。於是比丘除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於初禪。滅有覺觀內信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離喜修舍念進自知身樂,諸聖所求憶念舍樂,入第三禪。離苦樂行先滅憂喜,不苦不樂舍念清淨,入第四禪。’

《雜阿含》卷十七雲(大正2·121b)∶‘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禪正受時覺觀止息,第三禪正受時喜心止息,四禪正受時出入息止息。’

禪者,靜慮之意,即由寂靜能審慮,如實了知之謂。然審慮以慧為體,故其他之定亦皆名靜慮,而此四禪靜慮之義最勝,乃獨得禪之名。《俱舍論》卷二十八雲(大正29·145b)∶

‘此宗審慮以慧為體,若爾,諸等持皆應名靜慮;不爾,唯勝方立此名。如世間言,發光名日,非螢燭等亦得日名。靜慮如何獨名為勝,諸等持內唯此攝支,止觀均行最能審慮,得現法樂住及樂通行名,故此等持獨名靜慮。’

依此可知色界四禪能攝尋伺喜樂等諸靜慮支,而止(奢摩他)觀(毗鉢舍那)均行最能審慮,故特名為四靜慮。

四禪之別乃由於其靜慮支有所不同。《俱舍論》卷二十八雲(大正29·145b )∶

‘若一境性是靜慮體,依何相立初二三四,具伺喜樂建立為初,由此已明亦具尋義,必俱行故。如煙與火,非伺有喜樂而不與尋俱。漸離前支立二三四。離伺有二,離二有樂,具離三種,如其次第。故一境性分為四種。’

詳言之,初禪攝尋、伺、喜、樂及心一境性五支;二禪攝內等淨、喜、樂及心一境性四支;三禪攝行舍、正念、正慧、受樂及心一境性五支;四禪攝行舍、念清淨、非苦樂受及心一境性四支,總共十八支。但實支之體唯十一種,即初禪的五支,二禪的內等淨,三禪的淨、念、慧及樂,四禪的舍受。

其中,初禪攝尋、伺、喜、樂及心一境性五支;因靜慮之體心一境性即三摩地,故四靜慮皆以之為自性。尋伺,舊譯為覺觀,即心之粗分別性名為尋或覺;心之細分別性名為伺或......

相關問題答案
常念柔和什麼意思?
非常時期是什麼意思?
好友紀念日是什麼意思?
剛中帶柔是什麼意思?
念心是什麼意思?
念念不捨什麼意思?
二氣雍和什麼意思?
家常便飯是什麼意思?
家庭觀念重是什麼意思?
破蛋紀念日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