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精神對當下的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4-05-22

魯迅精神有什麼現代意義?

魯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

作品有小說集《吶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藥》、《故鄉》、《社戲》、《一件小事》、《風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傷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編》(1936年),包括《補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詩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過客》等24篇作品。

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且介亭雜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等。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的封建家庭。 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學醫, 後從事文藝等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9年回國,先後 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 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人吃人的制度進行猛烈,地揭露和抨擊,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 雜誌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列,成為五四新文化 運動的偉大 旗手。 1918—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 蓋集續編》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的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 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 ……

魯迅精神與當下文學

魯迅所處的時代,中國正處在一個封建專制向民主共和過渡、近代文明向現代文明過渡的轉型時期。魯迅的身上,體現著鮮明的時代特色,豐富的歷史內涵;其作品所顯現的人文情懷、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至今輝耀著文學史冊。他的創作實踐所凸現的強烈的政治意識,“立人”思想,文藝批評堅持的“求真”精神,對同樣處於社會變革時期的當代文學創作,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鑑意義。

20世紀前期,社會劇變,各派政治勢力的鬥爭風起雲湧。魯迅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嶄露頭角,無論在北京、廈門、廣州,還是晚年所處的上海,每到一地,他總是立於社會鬥爭的前沿,他的創作活動和文藝觀點,都與社會變革、政治活動息息相關,影響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與方向,最終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界的引導人物和“民族魂”。有學者指出:“現代文學史是與現代政治因緣很深的學科”,此言不謬。

早在日本留學期間,青年魯迅《自題小像》的詩作,就是一篇擔憂國家命運、決心以血獻身的宣言。他與在日本留學的一批反清志士關係甚密,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光復會。他的小說《狂人日記》直指“吃人的社會”,呼喚“救救孩子”;《藥》頌揚革命先驅夏瑜,抨擊沒落社會的黑暗。大量評論時政的雜文,都是指向舊制度、舊文化的“匕首”和“投槍”。魯迅在各類政治活動中都是一位積極的倡導者、參與者,他參加了浙江兩級師範驅逐守舊校長夏震武的“木瓜之役”,參與了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風潮,在《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宣言》《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等許多進步宣言上簽名。他支持左翼作家,成為“左聯”的精神領袖,痛斥北洋政府屠殺愛國學生而作的《紀念劉和珍君》,痛悼左聯五烈士而作的《為了忘卻的紀念》,鮮明地表現了他反對暴政、鼓呼民主、爭取人民權利的立場。

魯迅一生,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三位統一於一體,這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命題:文學需不需要體現政治性?作家要不要關心政治?曾經一個時期,我們遵奉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簡單地把文藝與政治劃等號,造成了文藝創作教條化、單一化以及“三突出”的後果。粉碎“四人幫”後,中央廢止了這個口號,但文藝不為政治服務,不等於文藝可以脫離政治。事實證明,政治關乎國計民生和人民生存狀態,文藝不僅不能脫離,而且須臾不可分離。尤其在社會轉型、各類矛盾交迭、改革逐步深化的社會變革時期,政治應當成為作家首先關注的對象。當代文學的邊緣化,與作家們對當今社會主流缺乏關注不無關係。

上世紀80年代,“新時期文學”為總稱的文學運動風騷一時,“問題小說”曾受人矚目,劉心武等為代表的一批作家對眾多社會問題進行關注、思考和反省,每有新作問世,總會引起一輪思想的衝擊波;報告文學注重對重大事件的快速反映,湧現了《哥德巴赫猜想》《神聖憂思錄》等一大批受讀者歡迎的優秀作品。但上世紀90年代以後,這種趨勢逐漸淡化。有的作家甚至以“遠離政治”自我標榜,對牽涉到億萬人民命運的改革開放大業缺乏關注和熱情,而熱衷於所謂“人性”、“人類的共性”的寫作。更有人或在歷史的故紙堆中搜奇獵豔,或迎合市場需求,配套生產,胡編亂造、“戲說”成風、“下半身寫作”,把文學創作當成了書商和作者為增加發行量、謀取更大利益的一種手法。

文學作為反映時代的鏡子,脫離政治(政治為經濟的集中表現)是不可能的,這恰如一個人想拔著自己頭髮離開地球那樣荒謬。沒有對豐富多變的社會生活的關注,沒有對改造社會、推動歷史前進的宏願產生熱情和衝動,哪怕是最有文學天賦的作家也是寫不出好作品的。對此,魯迅早就指出:“政治先行,文藝後變”,“文學與社會之關係,先是它敏感的描寫社會,倘有力,便又一轉而影響社會,使有變革。”為改革社會、改良國民素質拿起文學這武器,因而魯迅......

魯迅對當代社會的意義?詳細講述

魯迅的教育思想是魯迅思想體系的組成部分,它不僅帶著他的時代特點,而且還具有革命性與前瞻性。魯迅的教育思想中,除去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徹底的批判封建教育和奴化教育外,他重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任是值得當今社會的我們所要細細揣摩的。

一、 要理解孩子。

(一)家庭教育

就在發表《狂熱日記》的第二年,魯迅發表了《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而這篇文章被認為是《狂人日記》的補充,魯迅全面的闡述了他對家庭關係的認識。“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②呵護孩子的成長,關愛孩子的健康,培養孩子的習慣,開發孩子的智力,健全孩子的人格,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從家庭出發,都是和父母教育分不開的。

孩子有自己的世界,那個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我認為家庭教育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理解孩子,只有理解了孩子生理的、心裡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對孩子進行相應的教育。因此,教育者首先就要接受教育,要懂得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懂得用健康的思想教育子女。這種少兒天真活潑,喜歡自己愛玩的遊戲,哪怕一個在大人看來毫不起眼的小物件,在他們的眼裡卻是世間少有的寶貝;他們愛美,鍾情於五顏六色的衣服,即使是小男孩也喜歡穿花裙子,不讓穿就會噘嘴不高興;他們有成人意料不到的豐富的想象力。因此,“倘不能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展。所以一切設施,都應以孩子為本位”, “順其自然,不多給他打擊,甚至不願多拂逆他的熱愛”的家教方法。

魯迅認為“中國親權重,父權更重”,“以為父對於子,有絕對的權力和威嚴;若是老子說話,當然無所不可,兒子有話,卻在未說之前早已錯了。”③ 而魯迅所批判的這種思想明顯是錯誤的,家庭教育父母應當和孩子處在同等的地位上,用這種家庭方式、態度去教育孩子。

(二) 學校教育

魯迅沒有專門論述教師的文章,但從他的字裡行間我們還是能夠體會他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要求。在 魯迅先生為曹植甫寫的一篇碑文中,充分的表現了魯迅對教師的崇敬和對教師素養的認識,以及和諧的師生關係對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一個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過硬的素養,才能讓他的學生深受其益,才能對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起到正面的作用。

其次,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長期以來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師生間是一種垂直的教育與被教育的關係,學生處在被動接受教育的地位。在這種不平等的師生關係基礎上是不可能有師生間平等的交流的,也不可能有在平等基礎上所進行的對科學知識的探討。學生在這種情形中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發表自己的看法,久而久之,學生的創造性被扼殺,不但創新能力得不到良好的發展,就連健康的人格發展也會受到嚴重影響。為了適應知識經濟對人的創新能力的高度要求,教師就應當有目的、有意識的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一方面,教師要形成尊重學生的良好教風,在教育工作中要真正尊重學生的人格、思想、情感、意志等,決不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更不能諷刺、挖苦、打擊學生的自尊心和主動進取精神;另一方面,教師要善於給學生提供表達自己思想、看法、意見、思維等的機會,鼓勵他們積極思考、自由探索、勇於創新。

二、 要加以指導。

魯迅認為,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孩子長大之後成為什麼樣的人,全在於後天的家庭教育。因此,教育就是要遵循孩子的天性和發展的特點,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指導,注重開發孩子的智力,啟發他們獨立思考,交給他們獨立自主的能力。魯迅批判了舊中國的家庭教育的錯誤方法:一種是“任其跋扈,一點也不管,罵人固可,打人亦無不可,在門內或門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另一種是“終日給以冷遇和呵斥,甚而至於打撲......

魯迅作品的當代意義

魯迅,主要是在當時大的時代背景下的一名覺醒比較早的勇士,其作品主要正對封建制度對當代人民的殘害與束縛,但是魯迅對當時的人們沒有表現的一位的同情,好像失去了交流的平臺,祥林嫂,閏土,都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其語言風格比較有味道,可以看出魯迅的獨特的思想,和自由寫作的方式,在我看來魯迅值得研究的一是:思想性,能夠較早的看出封建制度和國人的愚昧;二:表達方式,和寫作特點,自由,親切。

俠士精神在當今社會有什麼意義

俠士精神

提倡懲強除惡

與道德觀有重合之處

在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發揚魯迅先生的精神

長征精神是不畏艱難,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弘揚長征精神有利於弘揚民族精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為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精神動力,促進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發展,可以使人們正確認識歷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

利於發揚艱苦奮鬥和艱苦創業精神,鼓舞廣大人民為實現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魯迅的傷逝對當今的警示意義

《傷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為社會,為自己,追求過,奮鬥過,但在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經歷的都是悲劇的命運。魯迅同情這些知識分子,就是同情中國社會,關心中華民族的命運,因為在當時的社會,只有這些知識分子還在為社會的進步而掙扎、奮鬥。

相關問題答案
魯迅精神對當下的意義?
長征精神在當代的意義?
傳統節日對當代的意義?
活在當下的意思是什麼?
活在當下的意思?
活在當下的近義詞?
節能降耗對企業的意義?
聽後感當兵的意義?
一帶一路對中國的意義?
春節對中國的意義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