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和諸葛亮誰聰明?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諸葛亮聰明還是龐統聰明?

感覺兩人有側重點,龐統勝於內政攻諸葛勝於軍事,兩人聯手,當真是天下無敵,但只有一人扛起兩件事,便顯得有些吃力了,比誰聰明,真不好說,都是一流人物

諸葛亮和龐統誰更聰明

龐統,字士元,號鳳雛,人稱鳳雛先生,後人引申為成語--伏龍鳳雛 ,得一可安天下。 龐統(179—214年),字士元,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三國時劉備部下著名的謀士、將領。 鳳雛:龐統龐士元。龐統是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軍事家。後指隱而未現的有較高學問和能耐的人。 成語出處: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龐統道號“鳳雛”,是與諸葛亮齊名的謀士,在赤壁之戰時避亂於江東,被魯肅推薦給周瑜,入曹營獻“連環計”,致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後,諸葛亮借弔孝之際拉攏龐統,同時魯肅也將龐統推薦給孫權,但因龐統容貌醜陋,態度傲慢而不予重用。於是龐統往荊州投靠劉備,初為縣令,不理政事,劉備派張飛前去責罰才發現龐統的才華,遂拜龐統為副軍師中郎將,與諸葛亮共贊方略,教練軍士。羅貫中《三國演義》提到,後龐統隨劉備取蜀,設計斬殺楊懷、高沛,得涪水關,但在攻雒城之際疑諸葛亮欲爭功,不聽其書信勸阻,冒進至落鳳坡,中張任埋伏,被亂箭射死。 而陳壽《三國志》中則說其為流矢所中,當時只有三十六歲。死後追爵為關內侯。後人對龐統之死作詩嘆息: 古峴相連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兒童慣識呼鳩曲,閭巷曾聞展驥才。 預計三分平刻削,長驅萬里獨徘徊。 誰知天狗流量墜,不使將軍衣錦回。 龐統的歷史評價 陳壽評曰: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 龐統是荊州地區的名士,赤壁之戰後加入劉備集團,最初只作一名縣令,經諸葛亮和魯肅的推薦,為劉備所重視。劉備任命他為治中從事,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對他的親信僅次於諸葛亮。龐統力勸劉備取蜀,並跟隨劉備入川,計擒蜀將楊懷、高沛,進軍成都,但在圍攻雒城的戰鬥中,中流矢而死,劉備為之流涕。 龐統年輕時,為人樸鈍,沒有人賞識。只有他的叔父龐德公十分看重他,認為他不同尋常。當時,潁川人司馬徽素有識人之名,龐統前往拜訪。交談後,司馬徽對龐統十分欣賞,稱他是南州首屈一指的人才。從此,龐統的名聲漸漸顯赫。龐德公將他與諸葛亮、司馬徽並提,說孔明是臥龍,龐統是鳳雛,司馬徽是水鏡。後來,龐統在本郡作了一名功曹。龐統有知人之明,他喜歡評判人品高下,樂於培養別人的聲望,但是他稱讚別人時,往往超過那人的實際才能,多有溢美之辭。他自己解釋說,當今亂世,善人少而惡人多,宣揚好的榜樣可以改善世風。 [209年],周瑜幫助劉備攻取荊州,領南郡太守,龐統在周瑜手下作功曹。次年,周瑜去世,龐統送葬到吳地,深受吳人的器重。但之後,龐統返回荊州劉備處,成為一名從事。不久,劉備讓龐統試任耒陽縣令。龐統在任不理縣務,治績不佳,被免官。吳將魯肅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稱其非百里之才;諸葛亮也向劉備推薦龐統。於是,劉備召見龐統,與之暢談後,對他大為器重,任命他為治中從事,並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對他的親信僅次於諸葛亮。 [211年],劉璋邀請劉備入益州共拒張魯,使者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祕計,請劉備藉機謀取益州。劉備猶豫不決,龐統進言勸說劉備不要捨棄良機。劉備贊同龐統的觀點,於是留諸葛亮、關羽等人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等人進入益州。同年,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獻策藉機擒住劉璋,劉備疑心立足未穩,拒絕了這個建議。之後,劉璋還於成都,而劉備駐紮在葭萌關。 [212年],劉備在葭萌關屯駐已經一年。龐統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上計是徑襲成都;中計是藉口回荊州,送行時計擒楊懷、高沛;下計是回荊州後再慢慢計劃取蜀;並總......

三國正史裡誰最聰明?是龐統還是諸葛亮?

在三國正史中,真正最聰明的是算無遺策的毒士賈詡。

在《三國演義》中,眾所周知,賈詡露面的概率遠遠不如神機妙算的孔明,但是賈詡在人生的每次選擇中都能很好的把握自己,很好的審時度勢,人生的旅程可以說一帆風順,直到壽終正寢,享年77歲——這在當時戰火紛爭的三國年代是很少見的。

賈詡是個謀士,首先,跟段煨,雖然段煨對之十分客氣,待之很好,但是,他還是辭去了軍師之位而投奔張繡。這個舉措使當時周圍的人不解,問賈詡,答曰:蔣乃

一俗人,雖待我好,但由於我的才華高於他,所以,他一直擔心著,所以,我在這邊呆不太長時間,我今日離開他,他保證很高興,而且很好的待我家人,我今日投

奔張繡,張繡必待我甚好,因為張繡沒有謀士,而且可以讓張繡和段煨不為敵,這樣的話,張繡和段煨都必大喜,同時我和我家人也都能得到很好的待遇。後來賈詡

投奔張繡,其結果果真如其所料一般。

曹操伐張繡,張繡未戰投降,但是由於曹奪其嫂,侮辱之,在賈詡的計謀下反叛,殺得曹一踏糊塗,失去了長子和侄子以及心愛的大將典韋。後來曹三伐張繡,第三

次,曹正準備進攻張繡,結果接到密報:袁紹要偷襲許都,欲劫持天子。曹命撤退,張繡不聽賈詡之勸,追之,結果被斷後的曹操殺得大敗。張繡敗回之後,賈詡力

勸張繡再追之,張繡不解問賈,賈詡笑而不答。但張繡還是聽了賈詡的建議,追上曹兵把曹兵殺得大敗。回來賈詡說:第一次,曹操有備,而且你打仗不如曹公,所

以你敗,第二次,曹公急於回許都,而且把你打敗了於是從斷後跑到了前頭,而斷後之人不如你,所以你勝。

以上說明了賈詡的洞察人性的本事是如何了得。

最為經典的是:賈詡勸張繡投曹操而拒絕當時很強大的袁紹。

張繡本是曹操的殺子仇人,不共戴天,當時,賈詡從幾個方面分析了投曹操的原因:1、袁紹不容他人而曹操胸懷寬廣。2、袁紹勢力大,所以張繡對袁來說可有可無,而對曹操來說是雪中送炭。3、曹今後必得天下。

於是,張繡投了曹操,賈詡得到了曹操的重用。如果沒有高超的洞察人性的本事怎麼敢有膽量提出這個建議呢。

後來投降曹操之後,一直保持低調,閉門謝客。在其有生之年幾乎曹操集團的所有人都對之十分尊敬。其也在自己謀士的事業生涯當中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輝煌。

總結賈詡的一生,其完美的過程和完美的結局主要是因為他擁有一項十分重要的能力: 洞悉人性,洞悉人心。這八個字其實對現在的我們來說又是何等的重要。

另外,輔佐曹操而不是輔佐劉備和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和諸葛亮比起來,也算棋高一籌。

諸葛亮和龐統誰厲害?諸葛亮和龐統差距在哪

一、謀士才志存在時間、空間和陰陽差

《三國演義》中有四位關係非同一般的謀士:程昱、徐庶、諸葛亮、龐統。他們不但與水鏡先生司馬徽都有過交往,還依次以才識相差“十倍”自謙。其實,他們就像劉備的異姓兄弟、諸葛的同姓兄弟、曹操的同/異姓混合兄弟(夏侯)、孫氏父兄、司馬家族一樣,屬於同門校友類型的集團。只是合作較為鬆散、隱形,僅限於推動哲學從新法家到新儒家,再到儒法混的精神層面。

他們所謂的“十倍”差異主要體現在:一、時間差。高人往往眼界遠,能沉得住氣,出道更晚。他們四人的出場順序也正是昱、庶、亮、統。二、空間差。高人往往控制能力強,管理範圍大,所以有十里之才、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等說法。他們的初始戰功也確乎如此,程昱取東阿縣,徐庶取樊城,諸葛亮取荊州,龐統取西川。

但我們很快會發現,程昱、諸葛亮的終生成就要遠大於徐庶、龐統。這又是什麼緣故呢?原來他們還存在第三方面的差異——陰陽差。前面“十倍”說的都是表面的畢業考試成績,我們可以稱之為智謀或陽謀。但在實戰中還會有人違背忠孝、信義,用到權謀或者說陰謀。四人中,統、庶僅善陽謀,亮、昱則兼善陰謀,其中亮又較昱為高。專注陽謀者往往忠順,精於陰謀者往往逆反。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篡逆”對於統治者來說是洪水猛獸,但對於“民族”這一生命體而言,卻是必不可少的陰陽順逆,即新陳代謝。只分合理不合理。再者,兵不厭詐,孫子甚至說自己的陽謀也皆為詭計,所以陰陽與忠逆一樣,本身也沒有優劣之分,關鍵在於均衡掌握,合理運用。準確地說陰謀屬於攻心術的範疇。不過,在陽尊陰卑的封建社會,陰謀是從老師和書本上學不到的,只能靠自我參悟、自主研發。可一旦擁有就能出奇制勝,改變自己的命運。程昱、諸葛亮就是因為謀略全面而從排行榜中脫穎而出了。

龐統起初是完全忠於劉備的,他先去東吳寄寓就是為了與諸葛亮、徐庶形成三方策應,決勝赤壁,曲線救劉。所以赤壁大戰一結束,龐統就直接來投劉備了。為了不讓劉備為難,他是情願從最底層做起,並不急於出示魯肅和孔明的推薦信。果然,他在耒陽以真才實學征服了劉備,孔明也不得不承認龐統高自己十倍。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龐統若真想進入誰的班子,是總能想出辦法的。連進門的本事都沒有,還敢號稱“鳳雛”嗎?想當初曹操的水寨都能任意出入呢。他在東吳“面試”時衝撞孫權,只不過是要在不得罪人的情況下開溜。

對於諸葛亮,筆者已在《破解之“三國五方”結構》等文章中詳細論述了他在出山之前就已有反劉備、奪天下的雄心,此亦“眾問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的隱意。但他們四兄弟的叛逆完全合理,這裡就不贅述了。

二、諸葛亮先請龐統,後又想廢龐統

諸葛亮能幫劉備拿下荊州,面對“民強地險”的西川卻無計可施。既不知如何勸說假裝仁義的劉備篡奪劉璋,也不敢為西川再打一場赤壁大戰了。於是他就借弔孝周瑜之機去東吳請比自己高一籌的龐統。(這裡孔明還有一層用意就是在劉家宗親面前繼續恪守疏不間親,以掩飾異志,保持愚忠形象。)此後,兩人就一個守荊州,一個攻西川,同時成為了劉備的左膀右臂。

龐統的確是比孔明有才,他意識到劉備在取荊州時必須裝仁義,因為還要圖將來劉璋的好感,但到劉璋這裡就可以徹底撕破臉“逼宮”了。理論上,他只用“逆取順守”四個字就將劉備輕鬆說服。武功上,他只用黃忠、魏延兩位孔明不要的“末將”就實現了西川突圍。

然而就在西川勢在必得、大功告成的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折,孔明向龐統發出了一封死亡恐嚇信。此舉與前面程昱騙徐庶大同點擊查看大同及更多城市天氣預報小異,程昱是利用徐庶的至孝,先劫持徐母,再招降徐......

龐統和諸葛亮誰厲害?

所謂十倍於我 那是謙虛說法,同時也表現出推薦人高尚的情操和無私的推薦 並不是實指 龐統很有才的,劉備開始用他的時候比諸葛亮高,就說明他的才能了。只是他性格比較直,看不慣的不會隱忍,比如說劉備伐他國為樂這些話。 所以,做人低調來說他不如諸葛亮 ,才能來說,還真不見得比諸葛亮差。 但是要說他和諸葛一起在蜀國就能打敗魏國 ,這一點我不敢苟同,蜀國地處邊陲,人才稀少,資源短缺,特別是騎兵資源。那和中原地帶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蜀道難也讓蜀國的商業上不去 國力當然不會比的上魏國。咱看看魏國後期名將累累,而蜀國和吳國就剩下姜維陸抗等寥寥數人。。。。國與國之間 打的還是資源(沒有內患前提下)

歷史上 是 徐庶 諸葛亮和龐統誰厲害

他們三個人都是相知相識的好朋友和同學,如果只是憑空猜測的話,似乎對他們三個不公平,我覺得他們三個人的才能都差不多,才能慧眼識英雄,徐庶舉薦諸葛亮,諸葛亮推薦龐統,都說對方的才能在自己之上,雖然是客氣話,但是那個時代文相輕是很嚴重的,能真心跟自己的主公說出那樣的話,說明自己很佩服對方,然後我們在分別說一下三位,首先徐庶投了曹營一生不出一個計謀,幫助劉皇叔打敗了過幾次曹軍可惜很遺憾接下來的舞臺他就退出了,龐統我覺得他是最冤枉的一個,後世有人解說龐統是用他的死為劉皇叔換來攻佔益州的藉口和決心,但不管怎麼說龐統也算是為劉皇叔謀得了一州之地,接著我們說諸葛亮,他似乎是最好命的一個,三個同學裡,還沒露面就被徐庶、水鏡先生等吹得神乎其神,似乎很懂得推銷這條道理,出山後也不負眾望拿下荊州,攻佔益州,劉備死後又憑自己一己之力保證了蜀漢延續十幾年的國祚,可以說是最成功的一位,似乎大家都忘了,那個時代有才能的人都是到處去找那些有勢力的軍閥作主公,他們三個人都去投過東吳、劉表、曹操都沒受到重視,一氣之下,龐統和徐庶就撞到劉備那裡去了,只有諸葛亮,是憑著眾人在劉備面前推銷自己,把自己吹得神乎其神,劉備才三顧茅廬請出來的,而且即使後來的那兩位也被列為軍師,但是諸葛亮才是首席,也最得劉備器重,所以其他的我不敢說誰厲害,但是在推銷自己方面,徐庶和龐統就輸了諸葛亮一籌。

諸葛亮和龐統誰厲害

小說都是寫劉那邊的神化的,記住了,三國謀士,孔明內政,計謀郭嘉,帶兵周瑜,心計賈文和,奇計口才龐統

孔明和龐統誰厲害

龐統和諸葛亮兩人的才幹應當是不相伯仲 各有千秋 他們兩人都是通天文曉地理的有學識的人 並且這兩個人在政治處理方面也是十分了得的 如果真要比較的話 應該是龐統略勝一籌 例;諸葛亮出山幫助劉備 最大的一場戰就是赤壁之戰 雖然有諸葛亮的一份功勞 但真正的功臣卻是東方 而在那之後 諸葛亮似乎沒什麼非常大的勝仗 幾次北伐都損兵折將 徒勞一場 而龐統一出山幫助劉備 沒多長時間 便幫助他獲得了川地 為他建立蜀國打造基礎 而這是用他的生命換來的 相比之下的諸葛亮 雖有很大的功勞 但在幫助劉備道蜀國後期 都沒能真正將魏國打敗 所以應該是龐統更厲害一點

龐統 諸葛亮 司馬懿 誰更厲害?

按道理無可比較

不過,照三國演義看來,諸葛亮當屬最厲害的,有經天緯地之才

首先諸葛與龐統比較,從入西蜀時,龐統以為諸葛怕自己爭功,此處已經顯出看人方面的不如。在劉備賜馬的時候,龐統不能在自己坐騎出現異常的時候加以思考、預測,這是能力方面的差距穿因為諸葛能夠觀天象便能得知一些事情,比如龐統被射殺。

不過龐統出現不多,確實不能彀更多的知曉其能力。既然能與諸葛齊名,想必也是不一般的。

至於司馬,亦曾今發出不如諸葛的感慨,而他與諸葛的爭鬥,始終不是處於同一基礎之上,自也難得從中區分出孰強孰弱。

不過,照三國演義上的說法來看,應當諸葛還是更勝一籌的。

相關問題答案
龐統和諸葛亮誰聰明?
荀彧和諸葛亮誰厲害?
陸遜和諸葛亮誰厲害?
諸葛亮那麼聰明?
諸葛亮東和北拒指什麼?
諸葛亮聰明的事有哪些?
諸葛亮聰明在哪些方面?
諸葛亮的夫人是誰?
歷史諸葛亮有多聰明?
被諸葛亮罵死的是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