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張愛玲的小說?

General 更新 2024-06-07

怎麼評價張愛玲的作品

??在林治波先生的一篇關於張愛玲的文章之中,林先生猛烈抨擊了餘秋雨對張愛玲的無尚讚美,認為一個不愛國的人,其價值是值得懷疑和唾棄的。讀過之後,我雖認為,餘秋雨的稱讚確實有些過分勉強,但似乎對張愛玲之人,定性亦然有些片面,為此,寫此文以商榷之。 ??先說餘秋雨,餘秋雨首先是一個暢銷書作家,用我的個人觀點看,是作品帶有“媚俗傾向”的作家或學者。我也拜讀過《文化苦旅》和他的一些作品,高中時候對他的崇拜,今天已經是蕩然無存了。我覺得他的書和瓊鰩的書有一點相同,就是隻適合特定的人群閱讀。他的文章裡多的是“讚美”和“感嘆”,以及飛揚的文采,而其他的很少見到。 ??從林先生引用的餘秋雨對張愛玲下的評語來看,他是沒有讀懂張愛鈴的,而我認為林先生本人,對張愛玲也有諸多片面的認識。 ??我們身處在一個浮躁的時代,很多人都在誤讀一些東西。常見人說喜歡三毛的書裡多彩的撒哈拉旅行故事而喜歡三毛,而無法讀出三毛散文裡瀰漫著的那種無處不在的寂寞。同樣,蠟筆小新首先被很多人理解為一部教壞小孩子的髒片,其實它應該是一個優秀的適合成年人看的成人卡通才對。而很多膚淺的人如餘秋雨之流,覺得張愛鈴充滿繽紛意境摻和著時代巨大變遷的小說裡,讀出的是風花雪月與缺乏人性的貧血,我覺得,這也是一種膚淺的誤讀。 ??餘秋雨稱讚張愛玲的美麗靈魂,其人是否美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她才華如曇花綻放。而漂泊不定的一生確實並不美麗。經歷了類似魯迅一樣的少年家境衰落的她,在後母的虐待和辱罵中抑鬱的度過了童年。她恨她的父親與後母,然而直到她出走去找自己的生母前,她都沒有辦法改變。很多人看她的文字會覺得她是一個有閒作家。但同時,也有人這樣描述張愛玲的正義感:“張愛玲富有愛心和正義感,她作品中的這種溫馨的寬容及其愛憎也表現得十分明顯。她在上海外灘看見警察打人便寫了《打人》:”我向來不願意看見什麼,就有本事不看見。然而這一回,我忍不住屢屢回頭望,氣塞胸膛,打一下,就覺得我的心收縮一下。打完之後,警察朝這邊踱了過來,我惡狠狠盯住他看,恨不得眼睛裡飛出小刀子,很希望能夠表達出充分的鄙夷與憤然。“ ??而對於他的第一個丈夫漢奸胡蘭成,後人有如此描述:“胡氏才情橫溢,曾任汪精衛的機要祕書,被稱為汪家偽政權的”文膽“,歷任汪偽政權政府的中央委員、宣傳部次長、行政院法治局局長。舞文弄墨,他是才子,善寫政論;感情上花言巧語、放浪形骸、口是心非,是個偽君子;政治上他是個親日派。張愛玲不問政治甚至厭惡政治,由於愛才惜才致使走錯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 ??因為張愛玲封建家庭的不幸(後母的虐待)和時局的動盪,她非常希望有一個可靠的依託,胡蘭成的才情矇住了她的眼睛,使她做了她生命中兩大憾事之一——嫁給胡蘭成,這段姻緣註定不會有好結局。僅兩三年後,她因為胡的生活放蕩而不得不離婚。 ??她的作品裡,有華麗的生命,繁華的上海,和戰火中的香港也有各種各樣的男人與女人,中產階級和下層少女都有,但大體上這些人都是有著各樣各樣自己悲苦的不幸的小人物。她寫的小說裡,攙雜在時代大變換的背景裡,人物常常是無力抗拒命運的被動的,無望的;在表面的華麗與情愛的殼底下,是一種時代大場面下的群生的辛苦相。不斷地描述各種不幸的情愛是張愛玲寫人性的一種方式。我覺得她作品最完美的一部應該是《金鎖記》,那是一部描述社會如何鍛造出人性的醜惡的好小說。 ??雖然她少女成名,文才天下,但在哪個動盪的社會裡,她仍然是一個被動的,無助的弱女子。再加上她少時封建家庭的教育和物質給養充沛的生活,她是不能對革命有太多的認識的,她不問政治,討厭政治。所以,後來在美國工作的......

評價張愛玲的一生?

張愛玲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說大多寫的是上海沒落淑女的傳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說集也命名為《傳奇》,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蒼涼哀婉而精彩動人的女性傳奇。

張愛玲生於1920年9月30日,(比魯迅小39歲,比老舍小21歲,比曹禺小10歲),卒於1995年(終年75歲),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原名張英。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則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敗落。父親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則是一個時髦的新女性。3歲時張愛玲隨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個短暫的幸福童年。受父親風雅能文的影響,張愛玲從小就會背唐詩,給了她一些古典文學的啟蒙,鼓勵了她的文學嗜好。同時也受母親嚮往西方文化的影響,生活情趣及藝術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長,父親娶姨太太后,母親不但勇敢地衝出了家庭的牢籠,而且更勇敢地與姑姑一起出洋留學,而年幼的張愛玲,則在失去了母愛之後,還要承受舊家庭的汙濁。因此,張愛玲後來在文學創作中總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亂世中的文明"作為文化背景。

張愛玲是一個天才兒童,6歲入私塾,在讀詩背經的同時,就開始小說創作。如果說第一篇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可以看出家庭環境對她的影響,那麼第二篇小說寫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則充分顯示了她的文學創造力。此外,她還寫過一篇名為《快樂村》的類似烏托邦式的小說,寄託了她對未來的幻想。1927年,7歲的張愛玲隨家回到上海,不久,母親回國,她又跟著母親學畫畫、鋼琴和英文。張愛玲對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極為敏感,她曾說:"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九歲時,我躊躇著不知道應當選擇音樂或美術作我終身的事業。看了一張描寫窮困的畫家的影片後,我哭了一場,決定做一個鋼琴家,在富麗堂皇的音樂廳裡演奏"。因此,張愛玲筆下的女人都是怕窮的,為了不過窮日子,在當時女性無路可走的情況下,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婚姻作為自己的奮鬥方式和目標。

1929年(9歲)入小學,報名時母親一時躊躇,覺得"張英"不夠響亮,"胡亂譯兩個字",取名"張愛玲"。後來,她在《必也正名乎》一文中說:"我自己有一個惡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換一個……"其原因就在於對母親送她上學的珍貴回憶。跟著母親讀老舍發表在《小說月報》上的《二馬》,並從此喜歡上老舍的小說。後父母協議離婚,父親再娶,母親再次出洋。父親和後母都吸鴉片,家裡總是雲霧瀰漫。

1931年秋,母親將11歲的張愛玲送入上海聖瑪利亞女子中學後,再次出洋。張愛玲也願意住在學校,很少回家。家庭的不幸使得有家不能歸的張愛玲把幾乎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學習和寫作中,曾以現代社會為背景寫過小說《摩登紅樓夢》,並時有習作(包括中文和英文)刊載於學校的校刊《鳳藻》和校外的《國光》等報刊雜誌。1937年夏天張愛玲畢業時,母親再次回國,向父親提出讓張愛玲留學英國的要求,遭到拒絕,後母藉此與張愛玲發生衝突,父親歇斯底里地將張愛玲禁閉在家中。張愛玲病在床上,多日無人照應,幾乎喪命。

1938年,在困境中終於長成大姑娘的張愛玲再一次接受了命運的考驗。她雖然考取了英國的倫敦大學,卻因為戰事激烈無法前往。1939年秋,張愛玲終於時來運轉,得到了改入香港大學文學系的機會。此時,《西風》月刊也發表了她的散文處女作《天才夢》。然而,張愛玲仍然未能擺脫多舛的命運,1942年,因太平......

文學界人對張愛玲的評價

說張愛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當不為過。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鑽進你的心裡去。喜歡張愛玲的人對她的書真是喜歡,閱讀的本身就能給讀書的人莫大的快感。閱讀的快樂只有在她那裡才可以得到,至少對我是這樣。讀別的書你或許能知道道理,瞭解知識,得到震撼,但是隻有讀張愛玲的文章你才是快樂的。即便是有點悲劇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張愛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緻卻除此之外別無第二人可以相比。讀她的作品你會發現她對人生的樂趣的觀照真是絕妙!張愛玲的才情在於她發現了,寫下來告訴你,讓你自己感覺到!她告訴你,但是她不炫耀!張愛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傳奇》其實用傳奇來形容張愛玲的一生是最恰當不過了。張愛玲有顯赫的家世,但是到她這一代已經是最後的絕響了,張愛玲的童年是不快樂的。父母離婚,父親又一度揚言要殺死她,而她逃出父親的家去母親那裡,母親不久就又去了英國,她本來考上了倫敦大學,卻因為趕上了太平洋戰爭,只得去讀香港大學,要畢業了,香港又淪陷,只得回到上海來。她與胡蘭成的婚姻也是一個大的不幸。本來在文壇成名是件好事,可是這在解放後居然成了罪狀,最後只得遠走他鄉!

張愛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府小姐,卻驕傲的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憐人,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裡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二,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淺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

現代女作家有以機智聰慧見長者,有以抒發情感著稱者,但是能將才與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進入又保持超脫的,除張愛玲之外再無第二人。張愛玲既寫純文藝作品,也寫言情小說,《金鎖記》《秧歌》等令行家擊掌稱賞,《十八春》則能讓讀者大眾如醉如痴,這樣身跨兩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時無二;她受的是西洋學堂的教育,但她卻鍾情於中國小說藝術,在創作中自覺師承《紅樓夢》《金瓶梅》的傳統,新文學作家中,走這條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現代著名作家,四十年代在上海孤島成名,其小說擁有女性的細膩與古典的美感,對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驚異,而作者獨特的人生態度在當時亦是極為罕見。五十年代初她輾轉經香港至美國,在此期間曾經創作小說《秧歌》與《赤地之戀》,因其中涉及對大陸當時社會狀態的描寫而被視為是反動作品。其後作品寥寥,唯有關於紅樓夢的研究尚可一觀。

張愛玲也曾為香港電懋電影公司編寫《南北一家親》等六個劇本,之後也曾從事翻譯與考證工作。張愛玲與宋淇、鄺文美夫婦有深交,她的作品即是透過宋淇介紹給夏志清先生,肯定張愛玲不世出的才情,而享譽國際。張愛玲遺產的繼承人是宋淇夫婦,其中大部分交由皇冠出版社收藏。

一九九五年中秋夜,曾經矚目中國文學界的才女張愛玲猝死於洛杉磯一公寓內,享年七十五歲。

她的逝世使她的名字在文壇上再一次復甦。這位沉沒了多年的作家一夜間又浮上水面來,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美。那刻的美是永恆的,因為張愛玲孤獨的一生走完了,留下的一片蒼涼與無盡嘆息化成玻璃靈柩,守護著她過去的燦爛。隔著空間和時間的玻璃牆望回去,越光輝的成就也越淒涼。

張愛玲系出名門俯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鴻章之女。不過她的童年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歐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

如何對張愛玲的散文進行評論?

年紀輕時,不能體會到張愛玲散文的妙處——因思想與閱歷的緣故,根本無法品味出她的散文的韻味。而到了二十多歲的時候,翻起張愛玲的散文,方才長吁出一口氣來——這才能稍讀懂些張愛玲。

甚而覺得,張愛玲的散文,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超越了其小說。至少,在我,讀張愛玲的散文,有一種怎麼也讀不膩的感覺。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尋出她的散文來欣賞一番——而復讀來的感覺,竟如讀《紅樓夢》的感覺——每次重讀,隨著年齡、心境的變化,會從相同的文字中,體味出迥異的感覺。而,一個作家,也許,其散文更能體現其文學天才與功力。很多寫得出不錯的小說的作家,其散文,未必精彩。

如果說,讀張愛玲的小說只微淡地閱出張愛玲的早熟,那麼,她的散文,才讓我驚於她露骨的早熟早慧。這種令人驚歎的早熟,細細碎碎地蘊於張愛玲的散文中,隨手可至,信手拈來。

“時間好比一把鋒利的小刀——用得不恰當,會在美麗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紋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消磨掉;但是,使用恰當的話,它卻能將一塊普通的石頭琢刻成宏偉的雕像。”——這是張愛玲十六歲的文章節選。不但文字稱得上精美,亦有著與其年齡不甚相符的早熟。

“男子誇耀他的勝利——女子誇耀她的退避。可是敵方之所以進攻,往往全是她自己招惹出來的。”“你向一個女人猛然提出一個問句,她的第一個回答大約是正史,第二個就是小說了。”——真是令人玩味不已。

“劉備說過這樣的話:‘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可是如果女人能夠做到‘丈夫如衣服’的地步,就很不容易。有個西方作家(是蕭伯納麼?)曾經抱怨過多數女人選擇丈夫遠不及選擇帽子一般的聚精會神,慎重考慮。再沒有心肝的女子說起她‘去年那件織錦緞夾袍’的時候,也是一往情深的。”——真的了。

“我一向是對於年紀大一點的人感到親切,對於和自己差不多歲數的人稍微有點看不起,對於小孩則是尊重與恐懼,完全敬而遠之。”——非常同意。

張愛玲敢於說自己自私,也在散文中毫不隱諱地表現著她的本色。而胡蘭成在《今生今世》中,也寫道——“她的自私是一個人在佳節良辰上了大場面,自己的存在分外分明”。

有時候我在想,究竟是一個女人勇於暴露自己在“性”方面的隱私需要更大的膽量,還是一個女人敢於剖析“人性”中的自私、陰暗與醜陋更富有智慧與勇氣呢?——這就好像《飄》裡的斯嘉麗與貝莉,你若問我覺得哪一個女人更“壞”,我想,我會回答說是斯嘉麗。可你若問我更欣賞哪一個女人,我依然會回答是前者。因為,更有頭腦、智慧與見識的女人,總是能讓我欽佩得多一些。即便是“壞”,心靈的“壞”,仍舊是高等的。當然,衡量一個人的總體,其道德標準是極重要的。但若是個失了智慧,只曉得什麼標語化的“大節義”的人,那也只能是愚昧與盲從了。性,只不過是人生的一個小部分;人性,才是全部。

四、其人

張愛玲當然對人性能看得無比的透徹——父母間情感的冷漠;父女、母女間親情的疏離;愛情的蒼落;香港淪陷時的生死邊緣的掙扎……讓張愛玲深倦地懂得,在這世上,所謂什麼情感,也不過如是——夫妻,可以反目;父親,可以關起自己親生的女兒,不顧其死活;戰爭、死亡的可怕,金錢的可貴……這世間,人性的冷漠,已經讓張愛玲體會得過多了。

我當然不否認,在政治上,張愛玲某段時期的不堅定。的確,一個人的人格道德,是與其藝術密切相關的——如果把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感拋開不談,那麼,秦檜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書法大家;作為一個昏君,宋徽宗是個藝術造詣非凡且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其創立的別出心裁亦秀美絕倫......

如何評價張愛玲的小說《少帥》

張愛玲的小說《少帥》:該書以1925年至1930年軍閥混戰時期的北京為背景,以傳奇人物張學良和趙四小姐為原型撰寫的一部愛情小說。

韓寒怎樣評價張愛玲的?

樓上的網友有點極度羨慕恨??

確切的說,他應該是沒有評價過張愛玲,相反他好像說過他也喜歡她的某些小說。

他評價過老舍、巴金、冰心、餘秋雨等。其他都是針對的他們的作品,而對待餘秋雨則不同。原因自己找。

張愛玲的小說有什麼特點

張愛玲的小說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時代錯綜、華洋混雜、畸形存在的滬港洋場世界.古典味與現代味的統一是其突出特色.空間上、時間上的古典氛圍、類乎傳統說書人的敘事方式、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共同構成了古典味的審美傾向.畸形的社會背景產生的畸形人物和使人走向墮落的人性弱點,則是她對人性的現代感悟.語言的華美、意象的豐富,是她早期小說的最動人處之一.

求採納

談談張愛玲小說的特點有哪些

簡析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

(一)、長袖善舞——高超的寫作技巧

“請您尋出家傳的黴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支戰前香港的故事。您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該完了。”

(《沉香屑—第一爐香》)

1、華美的語言和繽紛的意象——天才之翼

(1)、紛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寫技巧

“卷著雲頭的花梨炕,冰涼的黃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這是他所懷念的古中國……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樹,一樹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紋。長安靜靜的跟在他後面送了出來。她的藏青長袖旗袍上有著淺黃色的雛菊。” ( 《金鎖記》)

時至今日,我們應當承認,從五·四新文學誕生以來,就描寫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當代小說作家,很少有人像張愛玲那樣能夠以其完美圓熟的技術、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觀、犀利的觀察與豐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熾烈迸發的才情成就於文壇。在那個墾荒與洪流的時代,許多作家的文學語言尚處在胡適之、郭沫若自五四時期創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話詩體,對創作技巧抱著鄙夷的態度,而象張愛玲這樣優美暢達、厚積薄發的文字是很少見的。應當說,張愛玲是避於我們文學發展的潮流之下,向我們展示了文學的另外一些層面的。上述特點可以說是張愛玲作品呈現的最主要特徵,在四十年代即被評論家所承認。

文字表達中,對意象的撲捉,精當的描寫,用比喻通感來寫情狀物以推進情節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張愛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這其中,包融了她對生活細緻的觀察,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對作品寫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經驗和總體把握。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現。如在《沉香屑·第二爐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寫:

“……牆裡的春天延燒到牆外去,滿山轟轟烈烈開著野杜鵑,那灼灼的紅色一路摧枯拉朽燒下山坡子去了。杜鵑外面,就是那濃藍的海,海里泊著白色的大船。”

這裡不單是色彩的強烈對照給予觀者一種眩暈的不真實的感覺——處處是對照,各種不調和的地方背景,時代氣氛,全是硬生生地給攙揉在一起,造成一處奇幻的境界。這不是客觀性的描摹,而是以主觀意識和想像加入其中,來對作品主題和人物進行環境映襯和心理烘托,表現出主人公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時模糊的意識和恐懼的心理。它完全是與作品融為一體,不但起了烘托,而且用於行文的轉折(這是主人公在路上的一段情景描寫),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做為作者初期的創作,象《沉香屑·第二爐香》這一時期的作品顯然在意象的撲捉、情景的烘托和情節的暗示上過於看重和強調,有些吵,有較重的刀爺痕跡,但另一方面,卻顯示出了作者在這一方面過人的能力。有些描寫於細微處見精神,卻又起伏跌蕩,如虹飛碧落,給人目不瑕接之感。如《傾城之戀》中一段風的描寫:

“只有那莽莽的寒風,三個不同的音階……三條駢行的灰色的龍,一直線向前飛……叫喚到後來,索性連蒼龍也沒有了,只是三條虛無的氣,真空的橋樑,通入黑暗,通入虛空的虛空。

……風停了下來,像三條灰色的龍,蟠在牆頭,月光中閃著銀鱗。”

(2)、深刻的心理刻劃和充滿靈性的通感運用

張愛玲小說對於人物的心理刻劃是非常成功的,人物的舉動,對話,背景的移換,甚至光線、氣味,都反映出心理的進展。“每句說話都是動作,每個動作都是說話”④如《金鎖記》中童世舫與長安戀愛的一段,完全用眼光、氣味和感覺表達出了人物沉浴愛河的心理狀態:

“兩人並排在公園裡走著,很少說話,眼角里帶一點對方衣裙與移動著的腳,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氣,這單純而可愛的印象,便是他們的欄杆,欄杆把他們與大眾隔開了。空曠的綠地上,許多人跑著,笑著談著,可是他們走的是寂寂的綺麗的迴廊——走不完的寂寂的迴廊。不說話,......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評價張愛玲的小說?
如何評價張學友的唱功?
如何評價一輛車的性能?
如何評價陳奕迅的歌?
如何評價一個人的照片?
如何發佈自己寫的小說?
如何評價孔子的思想?
如何評價領導的優缺點?
如何評價魯迅的小說?
你如何評價老師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