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起義為什麼失敗?

General 更新 2024-05-28

為何農民起義總是以失敗告終

從學術觀點說,沒有先進的思想,沒有組織準備。就你所說的情況,借用歐洲的一句俗語,貴族需要三代才能培養出來。

我一個同學說的好,要看看他的上一代是不是水匪。優雅的氣質良好的禮貌絕對需要良好的家教培養出來。你再有錢,也無法掩飾你與身俱來的低俗。

為什麼、歷代的農民起義都以失敗結束?

第一點,忘本逐利,小富即安。

農民起義的初衷固然是擺脫朝廷的殘酷壓迫,為底層人民謀利益。可是往往形勢稍有利好,起義軍的領袖們就忘本了,打著拯救蒼生的旗號大撈油水,巧取豪奪。到後來百姓懼義軍更甚於官兵,起義軍失了民心,其敗便在情理之中了。太平天國的失敗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此。而粱山起義更是隻聽說拿下了這莊那州收了無數錢糧,不見其拿來賑濟百姓,只見眾“好漢”大碗喝酒大稱分金。(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說,粱山那幫人算不得起義)到最後稀裡糊塗的被昏君玩死。第二點,事業未竟,內部分裂。

義軍內部通常也有著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首領們勢力的強弱,能力的高低,以及外部的挑撥離間大大削弱了起義的鋒芒,或直接導致起義失敗。陳勝殺吳廣是一例,洪秀全與楊秀清的矛盾也是一例。第三點,盲目指揮,義氣用事。

既是農民起義,則其領導人也是農民出身,未接受任何指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而他們的對手卻隨著戰果的不斷擴大而不斷的更迭,不斷的 升級,最後出現的一般都是一品大員,當朝名將。這些老將大多深諳兵法久歷沙場,對付這些一邊打一邊猜的學徒工自然是不在話下。在這種情況下,義軍首領們偶爾還要衝冠一怒,不假思索就下命令。所以這些起義總是開始時很順利,到後來就突然被扼殺。第四點,實力懸殊,估計不足。

一般官兵總是平時少不得的操練,偶爾還會剿個匪什麼的,個人能力和戰術都有一定基礎,而起義部隊卻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憑的只是一個勇字。同時,官兵的後勤和裝備也要比他們高出一大截。在心理上,雖然說義軍有著崇高的理想,但是他們也十分清楚,自己作為一個小卒,即便革命成功也沒什麼大驚喜。而官兵卻可以指望犒賞晉級.而且在當時的境況,保衛天子也是理直氣壯的。所以看起來起義部隊黑壓壓一片,戰鬥力遠不如正規軍。

第五點,持久作戰,缺乏規劃。 通常起義開始的時候並未想的很遠,只是因為忍無可忍就揭竿而起.面對不斷變化的形勢,起義部隊的首領們沒有充分的準備.他們沒有意思到,既然起義就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而且只有取而代之才算是成功,否則就只能死路一條.因為政府決不會容忍造反的百姓!然而要達到推翻王朝的目的是要經過長時間的戰鬥才能辦到的,這就意味著整個過程需要經過精密的策劃和安排.從兵員的招募到政治工作的開展,從制度的建立到賞罰的尺度,從後勤的供給到戰略的規劃,從訓練到戰術......可以說是非常龐大的工程,一個環節沒有做好就會影響全局.所以許多起義與其說敗給朝廷不如說敗在自己手裡.

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歷史上的歷次農民起義除了朱元璋取得成功外,其他的農民起義都以最後的失敗而告終。農民不能主宰歷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有四:一、領導集團的忘本變質和高度腐化 這一部分不需要作過多的理論闡述,黃巢在西安,李自成在北京,洪秀全在南京的表現就是最好的樣版。農民領袖黃巢、李自成、洪秀全既然作出了不好的表率,就不愁其它的農民將領不群起效尤,更不愁農民士兵不在自家的庭院內打家劫舍,破壞新生的農民政權。農民最大的優點是吃苦耐勞忍辱負重;最大的弱點是沒有遠見缺乏自制力,他們能夠忍受起義早期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可一旦處境改善,迫在眉睫的危機一消除,就眼睛發昏看不到未來,更看不到隱藏的危機。他們急不可耐地想放縱一下自己的肉體,那些長年被壓抑的天性象火山一樣迸發出來,各種慾望急劇膨脹,以至忘了自己是誰。在眼花繚亂的金銀珠寶和國色天香面前,他們幾乎在一霎時便把當初舉事的初衷忘得一乾二淨,沉醉於自己曾經痛恨的墮落生活。假使黃巢在當了皇帝后不被宮娥綵女包圍,不委派宦官當監軍逼反大將朱溫;李自成的部將劉宗敏不搶走陳圓圓,招惹吳三桂衝冠一怒;洪秀全在定都南京後仍勤於國政,中國的大部分歷史也許都要重寫。二、農民領袖御人乏術,導致領導集團的分裂和內耗 任何新興力量都有兩個最致命的危機:一是腐化,完全背棄他們最初的革命精神和奮鬥目標;一是不能團結,發生一連串自斬手足式的內鬥。農民政權基於農民與生俱來的弱點,都不能渡過兩方面的危機。最致命的是農民領袖大都缺乏御人的膽略和胸懷,不能確立自己在領導集團中不可動搖的威望和地位,不能激勵和鞭策部下始終如一地向終極目標不懈地努力;要麼不能阻止部下腐化墮落;如李自成不能阻止劉宗敏強搶陳圓圓,大順帝國的二十一條軍規對順兵團不起約束作用;要麼不能團結部屬目標一致,如劉福通的三路北伐軍自行其是,互不配合,結果被蒙古軍隊各個擊破,洪秀全不能阻止石達開帶兵出走;要麼不能預防部將爭權奪利、自相殘殺,如太平天國的東、北、翼諸王相互攻殺時,天國的最高領袖洪秀全一籌莫展;要麼不能警醒部將野心膨脹,對自己反戈相向,如天完帝國的農民領袖徐壽輝就死在農民宰相陳友諒手中,天王洪秀全也差一點在東王楊秀清的逼迫下讓位;要麼不能防止手握重兵的軍閥在形勢不利時叛變投敵,如黃巢不能防止朱溫投降李唐王朝。所有這些不該發生的故事都是因為農民領袖不能嚴於律己,沒有容人之量,缺乏領導藝術,使自己在下屬面前威信掃地,導致形勢急轉直下才發生的。三、沒有全局觀念,缺乏政治頭腦,不注重政權建設 農民領袖在舉事之初,往往沒有明確的奮鬥目標,只著眼於眼前的利益,只停留在報復仇殺和掠奪 財富等低層次的鬥爭水準上,而沒有長遠的打算。因此農民領袖缺乏政治頭腦,不注重政權建設。他們每攻克一個地方,主要的任務是殺富劫財,不在那裡建立自己的政權為己服務,不在征服地徵收稅賦以供軍需,而是靠掠奪來解決後勤供應。掠奪是暫時的,且能招致堅強的抵抗;徵稅則是長期的,只要稅負合理,抵抗情緒很輕甚至沒有。所以農民起義除了破壞執政府的統治秩序外,自身並不能替代被摧毀的舊政府,不能象舊政府那樣長期享用政權果實。極少數農民領袖如黃巢、李自成之輩在讀書人的輔佐下有一定的政治頭腦,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他們立足點不高,不能從總體上把握當時的政治形勢。黃巢、李自成當了皇帝后,事實上只控制了中國的一部分地區,可他們都自認為控制了全中國,儼然大一統國家的君主,閉眼不看四周環伺的強敵,不乘勝把這些強敵消滅,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締造自己的萬世基業,過早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結果給對手以喘息之機,使他們重整旗鼓向新生政權反攻,把起義的農民趕進墳墓。......

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為什麼會失敗

來來來,我給你詳細分析.咱們看待事物不論成功失敗,都要總結原因,而原因分為內因和外因,我們就說農民起義的失敗,一般內因都是由於內部的思想不成熟,初期勢力較弱,或者是內部的腐敗與墮落而導致的.而外因通常都是由於敵人比較強大,或者是幾股敵人聯合絞殺.

完全手打...不懂可以追問,歡迎採納

中國古代農民起義為什麼大多都失敗了

從古至今,農民起義的部隊大都來自農民,因為中國農民多且受苦最深嘛,但起義的領導集團則不一定,劉邦做過亭長,他和手下的蕭何、曹參之流都是秦的低級官吏;李自成和洪秀全都是落魄書生;朱元璋則相對來說更像個農民,大家都知道他是個還俗的出家人。劉邦和朱元璋最後都取得了勝利,我覺得最重要得因素還是領導人本身得素質和策略。劉邦開啟了中國布衣將相得時代,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們最終成了權力的擁有者;朱元璋重用文人、士大夫非常有名,比如說著名得浙東四傑。當然他們兩人還有個共同點是都有一大批同鄉的支持者。漢之前的秦朝滅六國而一統天下,但是六國的後代和老百姓並沒有真正臣服,秦朝也沒能夠採取相應的修養生息的政策;明之前的元朝依靠蒙古鐵騎統一華夏,雖然重用一些漢朝官吏,但是在政策上採取了一系列民族歧視,漢民族的對立相當的嚴重。所有這些都為劉邦和朱元璋的成功奠定了民意基礎。明朝雖然衰落,但是主要得問題出自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染,國內政治腐敗,但是也還沒有到眾叛親離的地步;清朝也存在內似的情形。更何況李自成、洪秀全並不能建立起一個非常廣泛的攻守同盟,反而使自己處在一個孤立的狀態,當然難免要失敗。您說得那本書叫《大國的興衰》作者是美國的保羅.肯尼迪 簡單的是,農民起義缺乏目的性,只為了有口吃的就好,缺乏組織性,初期一味殺敵,後期一味享樂。沒有針對性,都是為了自己才起義的。缺乏團結意識,都想著自己稱王,卻忘了自己剛剛推翻一個王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為什麼總是失敗

農民起義在中國曆朝歷代有過很多次,但仔細看來,我們就會發現,這其中,真正成功了的可真是寥寥無幾,而那些成功了的其實又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農民起義,現在就來為大家一一詳細分析。

先說那些失敗了的,大家都知道,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起義是歷史上的第一次農民起義,這次起義不僅讓封建統治者第一次看到了草根的力量,而且這場起義的發動者陳勝還居然喊出了挑戰封建權威意識的一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意思是,王公貴族們沒啥了不起的,你們也不是天生就該坐在那高高的位置上,你們逼得我們這些窮苦人沒法活了,咱就要趕你們下來。從此每朝每代,只要窮苦百姓覺得沒活路了,就會想起陳勝這句話,然後紛紛揭竿而起,反抗封建朝廷。可陳勝這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造反者,最後的結局卻是,他拉起人馬僅僅起事半年,就以失敗而告終了,別說秦朝的都城咸陽根本就沒有碰到邊,就連一個離咸陽較近的滎陽都未能拿下,當初白手起家奇蹟般拉起來的幾十萬兵馬很快丟得一乾二淨,陳勝本人最後竟被自己的車伕殺死,死都沒能死得光明磊落,而他的對手秦軍卻根本沒有傷到多少筋骨,主要實力基本還在。

秦之後是劉邦建立起來的西漢王朝,到了西漢末年,王莽篡奪了帝位,由於王莽的改制不得人心,再加上鬧了大饑荒,於是導致中原地區又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次起義的主要力量有兩支,一支是以王匡、王鳳為首的綠林軍,另一支則是以樊崇為首的赤眉軍,起初都聲勢浩大,但最後卻都沒能得到天下。像綠林軍起初雖然聚眾數萬,但卻不知如攻城略地,只知嘯聚山頭,結果隊伍裡鬧起了瘟疫,死掉差不多一半人,只好下山尋找出路,最後跟劉秀等人率領的舂陵軍合併為一支隊伍,王匡、王鳳二人自知無能居然把兵權都交給了劉秀等人,自己做了閒職,當初名震天下的綠林軍就這樣無聲無息的消失了。而另一支農民軍即赤眉軍,起初在其領袖樊崇的指揮下,倒是打了幾場勝仗,把王莽派來的十萬大軍打了個落花流水,但打完勝仗後,卻又不知道該幹什麼了,四處遊蕩,最後攻入了早已沒什麼糧食了的長安,結果是要吃的沒吃的,要穿的沒穿的,窮困潦倒,竟然被逼得幹起盜墓的勾當來了,去刨漢朝後妃的陵墓以換取錢糧,山窮水盡之後幾十萬赤眉軍又只好餓著肚子離開長安,途中遭劉秀的部隊伏擊,被打得潰不成軍,最後只好全體投降了劉秀,其首領樊崇後來也被劉秀殺死了。點擊看大圖

而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也是沒落個好下場,張角等人拉起了隊伍,還大聲宣揚“蒼天已死,黃天當立”,蒼天是指東漢朝廷,黃天就是指他,可結果不到一年,黃巾起義就被東漢大將皇甫嵩給鎮壓下去了,蒼天沒有死,黃天張角倒先死了。黃巾起義不僅失敗了,還沒落個好名聲,如後世的文人羅貫中在自己寫的的《三國演義》裡公然稱其為黃巾賊,並指責他們導致當時天下大亂,說黃巾軍是東漢末年大亂的禍源。

東漢之後,中原長期軍閥混戰,之後又有五胡亂華,南北朝對峙,農民起義的勢頭有所減弱,或者說被其它的爭鬥給掩蓋了,所以這一段時期沒有多少很著名的農民起義,但到了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的荒淫無道,終於又導致了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這就是著名的瓦崗軍起義,起初,他們也是聲勢浩大,並打了幾個大勝仗,隋軍怎麼也打不下瓦崗寨,連大將張須陀也被瓦崗軍給殺死了,可形勢整一片大好的時候,瓦崗軍內部竟鬧起了內訌,新投奔瓦崗並已接替領袖位置的李密竟然殺死了原先的首領翟讓,之後,李密又胡亂指揮,導致起義軍大敗,最後只得去投奔李淵李世民父子,其餘的瓦崗英雄們也各奔東西,曾經名揚天下的瓦崗寨就這樣低調收場了。而隋末的另幾支實力較強的農民起義軍,如河北竇建德,江淮的杜伏威、輔公祏的隊伍,最後也都沒有成功,不是投降了唐朝李氏父子就是最......

為什麼中國古代農民起義的成功率特別低?

個人認為:

1、容易驕傲自滿和不思進取 回顧歷史,大多數農民起義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時,那些起義的領導往往驕傲自滿,爭權奪利,沉迷於財物及美色。他們是靠普通老百姓打下的江山,到最後卻逐漸的遠離群眾,淪落到魚肉百姓,這跟他們最初起義的宗旨截然不同。如此怎麼能把到手的政權鞏固呢?典型的有太平天國運動,佔領南京之後,洪秀全就建朝稱帝,完全放棄繼續推翻清朝統治者。到最後,後宮的妃子超過任何一個朝代的帝王,荒淫無度。

2、沒有能臣良將輔佐 象劉邦建立漢朝,有張良、韓信等,三國時期,劉備有諸葛亮,朱元璋建立明朝有劉伯溫等等,說明農民起義還需要有一個領導機構,為最終的勝利出謀畫策。而失敗的農民起義,缺少的就是這些人。沒有一個事實上的領導層,是很難取得最終的勝利。

3、沒有實習土地改革 農民起義的領導者,在起義取得一定勝利的時候,基本上就想著自己享樂,而沒有做到統治者最應該做的事情—土地分配。使得土地的分配結構沒有發生根本上的改變,這樣的話,最需要土地的農民沒有得到他們的土地,而一些支持起義的貴族和地主也沒有得到他們需要的利益。因此到最後,農民和地主都會背叛起義,站到起義軍的對立面。

為什麼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 幾乎都是失敗??最終被剿滅???

第一槍打出頭鳥,你第一個挑事權貴們自然集中剩餘力量搞你第二農民大多眼光短淺度量小,不是我黑農民,你想想小農經濟自給自足

天天在自己家呆著種地織布最多在周圍範圍走動逼急了才去造反

的人有多大遠見。所以有遠見的才能呢還成功。就比如朱元璋。

中國歷史上有過多少次農民起義,那些成功那些失敗?

陳勝吳廣起義失敗,項羽起義成功但楚漢之爭失敗,劉邦起義成功楚漢之爭勝利,黃巾起義失敗,瓦崗起義失敗,黃巢起義失敗,朱元璋起義成功,李自成起義反明成功但抗清失敗,太平天國起義失敗……比較出名的農民起義差不多就這幾個,歡迎補充。

古代農民起義為什麼總是失敗?是什麼原因讓起義失敗的?

熱心網友

第一點,忘本逐利,小富即安。b第二點,事業未竟,內部分裂。

第三點,盲目指揮,義氣用事。

第四點,實力懸殊,估計不足。

第五點,持久作戰,缺乏規劃。

相關問題答案
農民起義為什麼失敗?
國民黨為什麼失敗原因?
博客修改為什麼失敗?
水滸傳最後為什麼失敗?
美國禁酒令為什麼失敗?
方臘為什麼失敗?
隆萬大改革為什麼失敗?
卡扎菲為什麼失敗?
預約科目一為什麼失敗?
徐蚌會戰為什麼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