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營養均衡?

General 更新 2024-06-07

怎樣才能做到營養均衡?

只吃某一類食物是很難達到營養均衡的,只有把各種食物搭配著吃,才能達到營養均衡.

1、主要營養素蛋白質:魚、火腿、豬肉、豆腐、雞蛋等;

2、主要營養素胡蘿蔔素、維生素C、無機鹽:青椒、胡蘿蔔、菠菜、蘆筍、南瓜等;

3、主要營養素維生素C、無機鹽:白蘿蔔、蘋果、茄子、捲心菜、柑橘等;

4、主要營養素碳水化合物:米飯、麵條、麵包、土豆等;

5、主要營養素脂肪:花生、肥肉、植物油、熟豬油等。

葷菜素菜要搭配著吃,光吃蔬菜或光吃肉都不對。吃得太精細也不對,要經功吃紅薯、玉米等粗糧。

可以看看健康飽含寶塔:

吃最少 油、糧、鹽類

吃適量 奶類、蛋、豆、魚、肉類

多吃些 蔬菜、水果類

吃最多 五穀、根莖類

按“321”、“343”原則進食可以實現營養均衡

“321”:是指食用的主食、蔬菜和肉的比例最好按3:2:1搭配,“343”是指近食量分配,早、中、晚三餐的比例最好是3:4:3。

當然還要學會科學進食,從日常的飲食中一點一滴地積累健康,從每一個飲食細節中關愛自己的身體。

如何做到三餐營養均衡

食物多樣,穀類為主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類、畜禽肉蛋類、大豆堅果類等食物。

平均每天至少攝入12種食物,每週至少25種。

每天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g,其中全穀類和雜豆類50~150g ,薯類50~100g。

食物多樣、穀類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徵。

吃動平衡,健康體重各年齡段的人群都應天天運動、保持健康體重。

食不過量,控制總能量攝入,保持能量平衡。

堅持日常身體活動,每週至少進行5天中等強度身體活動,累計150分鐘以上;主動身體活動最好每天6000步。

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來動一動。

多吃蔬果、奶類、大豆蔬菜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奶類富含鈣、大豆富含優質蛋白。

餐餐有蔬菜,保證每天攝入300~500g的蔬菜,深色蔬菜應占1/2。

天天吃水果,保證每天攝入200~350g的新鮮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鮮果。

吃各種各樣的奶製品,相當於每天液態奶300g。

經常吃豆製品,適量吃堅果。

適量吃魚、禽、蛋、瘦肉魚、禽、蛋和瘦肉攝入要適量。

每週吃魚280~525g,畜禽類280~525g,蛋類280~350g,平均每天攝入總量120g~200g。

優先選擇魚和禽。

吃雞蛋不棄蛋黃。

少吃肥肉、煙燻和醃製肉食品。

少鹽少油,控糖限酒培養清淡飲食習慣,少吃高鹽和油炸食品。成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g,每天烹調油25~30g。

控制添加糖的攝入量,每天不超過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每日反式脂肪酸攝入量不超過2g。

足量飲水,成年人每天7~8杯水(1500~1700ml),提倡飲用白開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

兒童少年、孕婦、乳母不應飲酒。成人如飲酒,男性一天飲用酒的酒精量不超過25g,女性不超過15g。

杜絕浪費,興新食尚珍惜食物,適量備餐,提倡分餐不浪費。

選擇新鮮衛生的食物和適宜的烹飪方式。

食物製備生熟分開、熟食二次加熱要熱透。

學會閱讀食品標籤,合理選擇食品。

多回家吃飯,享受食物和親情。

傳承優良文化,興飲食文明新風。

如何才能做到均衡飲食

一、控制高脂類食物。儘量少吃動物性食物肉類、用油煎炸的食物或西式快餐等。油炸的食品中多是反式脂肪酸,會增加身體的負擔,還容易變胖。

二、少吃高強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在我們平時的飲食中,包子饅頭稀飯面都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穀類是能量的來源,它為人體提供碳水化合 物、蛋白質、纖維素及B族維生素等。但是強調的是要控制而不是不要。正常人是要補充碳水化合物的,但是肥胖的人在晚餐一定要少吃穀類的食品,因為過量的能量消耗不掉,就會轉化為脂肪。

三、要減少精糖的攝入。精糖非常容易代謝,但是如果在人體內不消化,就很客易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讓人變胖。

四、晚餐之後不吃零食。特別是花 生、果仁類的食品。如果實在喜歡的話, 最好就在早上吃,因為果仁食品富含蛋白 質,人吃過後可以有一種飽腹之感。

五、不吃夜宵。如果晚上餓得不行, 可以吃飛過水的青菜,它既可以為人體提 供維生素、纖維素礦物質等,但又只有很低的能量,且有極少的脂肪,最適合胖、 糖尿病人。另外,晚上還可以吃蘑芋食品 如豬腰、粉絲、粉條等幾乎不合熱量的食品,但是吃的時候要注意,不能放太多的油。

遵守以上的這些原則,同時要做到食物的多樣化,五穀、水果、蔬菜、堅果類、牛奶、肉類都要吃一些,一日三餐營養要均衡,而且早餐要足夠的重視,早餐提供身體一天40%的能量,只有這樣才能大到均衡飲食。

怎麼吃才能營養均衡

(一)營養早餐

《營養膳食指南》指出,早餐所提供的能量應占全天總能量的25%~30%。陳靜認為,一份營養的早餐應該是營養豐富、幹稀平衡、葷素適當、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應該包括:穀類及薯類、奶類和豆類、蔬菜和水果、動物性食物(包括:蛋類、肉類)四大類。

適合作為早餐的食物有:穀類及薯類(100~150g):饅頭、包子、麵包、米粥(玉米、燕麥等)、麵條、餛飩。奶類(1杯)和豆類(50g):牛奶、酸奶、豆漿、豆腐腦、豆腐。動物性食物(50g):蛋類、醬牛肉、豬肝、火腿肉、炒蝦皮。蔬菜和水果(100~150g):拌黃瓜、拌蘿蔔、拌西紅柿、水果沙拉。

(二)營養午餐

午餐應提供的能量應占全天總能量40%,所以一天中午餐吃好吃飽,營養全面、能量充足、富含優質蛋白、葷素平衡,食物具有良好色、香、味以促進食慾。同樣也少不了穀類及薯類、奶類和豆類、蔬菜和水果、動物性食物(蛋類、肉類、海產品)四大類。

(三)合理晚餐

這裡強調的是合理晚餐,晚餐其實和早餐的量差不多,晚餐所提供能量只佔全天總能量30%~35%,食物應當以清淡易消化、葷素適當為主,尤其要低蛋白質和脂肪,少吃油膩食物,多吃蔬菜。但是,很多人因為早餐和午餐吃得過於簡單,有一種補償心理,加上有時間,所以晚餐儘量豐富,吃飽了就成了“沙發土豆”呆著不動看電視,長期以往,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自然找上門來。

陳靜推薦彌補晚餐不合理的幾種方法:

1.晚餐前飲用一杯自制新鮮的水果蔬菜汁

2.學習工作至午夜者,應在睡前1個多小時,加餐夜宵如熱牛奶、麵包片、芝麻糊、蘋果等。

3.多烹調和食用營養菜粥如:菠菜粥、紅棗小米粥、山藥粥、百合木耳粥、芝麻粥等。

4.選擇安全可靠有一定營養的老湯製品,用於做烹調上湯菜、麵條、火鍋等。

日常飲食要如何搭配才能做到營養均衡

人每天應吃齊四類食物,五穀、蔬果、乳類和肉類,每天都吃齊了,人體每天所需的全部維他命和礦物質就不缺,這四類食物,合起來提供人體每天需要的七大養分水份、糖類、蛋白質、脂肪酸(來自蔬果和豆類)、維他命、礦物質和纖維、因此,這四類食物合稱“均衡的食物”。均衡的飲食對減肥者的新陳代謝是極為重要的。

均衡的飲食,是指每餐吃齊四類食物裡的七大養分,但熱量和油脂不超標,纖維足量,每日以五穀和蔬果為主食,作為每日熱能的主要來源,維他命和礦物質不缺,水份夠,蛋白質也夠。

五穀裡的澱粉,是人體的最佳能源物質;蔬果是纖維的主要來源;乳類和乳類製品,除了提供蛋白質外,是鈣和鎂的最重要食物來源,也是水份的重要來源;肉類、魚類、蛋類和豆類裡的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重要原料。

早餐和午餐各吃多少卡的熱量,可自行決定;要吃什麼食物,川自由選擇,但要吃齊四大類食物,只要熱量、油量、蛋白質(肉類)等三項不入超,每餐有頗大的選擇食物的空間;晚餐亦然。

每餐熱量定好後,食譜可自行斟酌,而且富於變化,這樣的節食法,較能長期維持,故成功的機會最大。

怎麼做到營養平衡?

一、保證合理營養,提供符合營養要求的平衡膳食。《黃帝內經》提出了“五穀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的飲食原則,這與現代營養學的理論是一致的,《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告訴我們,在食物多樣化的前提下,日常飲食應以穀類為主,寶塔中糧食所佔的比例最高,排在第一層(自下而上),每天300克-500克,主要提供能量且提供一半以上的蛋白質,同時,在配餐中應注意粗細搭配,因為吃細糧不吃粗糧損失營養素,並牢記“安谷則昌、絕谷則亡”的道理;寶塔中的第二層是蔬菜與水果,建議每日食用新鮮蔬菜400克-500克,新鮮水果100克-200克,以提供食物中礦物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的含量,並且注意選擇各種深顏色,尤其是深綠色的蔬菜,且蔬菜水果不可相互代替,因為水果營養濃度總體上來講不如蔬菜,但是水果的適口性、糖分及有機酸成分比蔬菜要好一些,各有優勢,不能替代,因此,蔬菜水果都要吃,且要牢記食不可一日無綠,五菜常為充,新鮮黃綠紅;寶塔第三層是魚、蝦、禽、畜類、蛋類,建議畜禽肉類每日攝取量為50克-100克,魚蝦類每日為50克,蛋類25克-50克,且注意選擇魚類食品,因為魚類為優質蛋白,且脂肪含量相對較低;寶塔第四層為奶及奶製品、豆及豆製品,每日最好攝入奶及奶製品100克,以補充膳食中鈣的不足,豆及豆製品每日50克,可提供豐富的維生素B1及鐵、鋅等微量元素,並牢記食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豆,青菜豆腐保平安的古訓;寶塔第五層為油脂類,每日攝取植物油不超過25克,食鹽控制在每日6克以下。 二、根據營養平衡理論,科學搭配食物,按比例分配到一日三餐中。要改變現實生活中,動物蛋白多、海鮮多、高脂肪、少蔬菜、少主食的飲食結構,根據營養平衡理論,科學搭配食物,強調平衡就是健康,每日膳食中選用的品種要達到五大類、十八種以上,其中三種以上糧食類食物,包括米、面、雜糧等,三種以上的動物性食品,包括肉、蛋、魚、禽、乳類,六種以上的蔬菜,包括根、莖、葉、花、果實和蕈類、藻類,兩種以上的大豆及製品,包括豆腐、豆腐皮、腐竹,兩種食用植物油脂,兩種水果其中包括堅果類,且糧食供能佔全日總供能量的55%-65%,蛋白質佔10%-15%,脂肪佔20%-30%,將以上食物科學搭配,按早餐佔30%、午餐佔40%、晚餐佔30%的比例分配到一日三餐中。 總上所述,要減少動物蛋白多、海鮮多、高脂肪、少蔬菜、少主食的飲食結構,降低“文明病”的發生率,就要改變人們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做到膳食平衡。美國從1968年普及營養知識、改善食物結構以來,已經取得明顯成效,心臟病發病率下降了25%,糖尿病發病率下降了50%,因此,通過改善飲食結構降低多種“文明病”之發病率是完全可能的。

一日三餐怎麼做到營養均衡

營養早餐:早餐食譜中可選擇的食品有:穀物麵包、牛奶、酸奶、豆漿、煮雞蛋、瘦火腿肉或牛肉、雞肉、鮮榨蔬菜或水果汁,保證蛋白質及維生素的攝入。

豐盛午餐:午餐要求食物品種齊全,能夠提供各種營養素,緩解工作壓力,調整精神狀態。可以多用一點時間為自己搭配出一份合理飲食:中式快餐、什錦炒飯、雞絲炒麵、牛排、豬排、漢堡包、綠色蔬菜沙拉或水果沙拉,外加一份高湯。

清淡晚餐:晚餐宜清淡,注意選擇脂肪少、易消化的食物,且注意不應吃得過飽。晚餐營養過剩,消耗不掉的脂肪就會在體內堆積,造成肥胖,影響健康。晚餐最好選擇:麵條、米粥、鮮玉米、豆類、素餡包子、小菜、水果拼盤。偶爾在進餐的同時飲用一小杯加飯酒或紅酒也很好。

小學生應該怎樣做到營養均衡?

小學生的飲食搭配:

7-12歲的兒童正處於迅速發育階段,特別是小學後期進入生長突增期,對營養要求較高,課堂教育要求注意力集中,相對比入學前腦力勞動加大,而遊戲活動則趨減少,因此,這個時期的膳食應注意以下幾點:

(1)膳食要多樣化,量要充足且平衡合理。根據季節及市場供應情況,做到主副食粗細搭配、葷素、乾溼適宜,多供給乳類和豆製品,保證鈣的供應充足。

(2)適當安排餐次,除三餐外應增加一次點心。三餐能量分配可為早餐20%-25%,午餐35%,點心10%-15%,晚餐30%。早餐必須豐富質優,既要吃飽也應吃好。如早餐營養供給不足,小學生常在第二節課後出現飢餓感,影響聽課的注意力。一般宜供給一定量的葷食(50-100克),如1個雞蛋、1瓶牛奶或豆漿以及肉鬆、火腿、醬肉等,還可增加課間點心1次,以供給充分的營養素和能量,利於腦力勞動。午餐也應充分重視,學校或家庭如能為孩子提供質量好的午餐,對提高孩子身體素質有極大作用。晚餐一般在家進餐,雙職工家庭往往晚餐最豐盛,但從營養學觀點看,晚餐不宜油膩過重、吃得過飽,否則會影響睡眠、休息,晚飯後最好不再進食。

(3)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飲食衛生。食前便後應洗手,瓜果應用洗滌靈、清水沖洗淨後再吃。養成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的好習慣。

中學生的飲食搭配:

處於青春發育期的青少年,有著特殊的營養要求。青春期是人體生長髮育的旺盛時期,當然需要額外營養,此類需要比成人高13%至15%。

青春期又是不斷加大身心活動量的高峰時期,其熱量的需要比成人高出25%至50%。而營養素的功能就在於構成軀體,修補組織,供給熱量,補償消耗及調節生理功能等在果在青春發育期營養不足,不僅會影響身體發育,還會導致容易疲勞、消瘦、抵抗力降低,甚至形成某些疾病。如營養不良是產生結核病、肝炎的重要因素之一。性發育過於遲緩及女性的閉經等病症,與營養缺乏也有著密切關聯。

那麼,青春發育期所需要的營養要從哪兒可以獲得呢?當然應該從日常食物中獲得,而不能依賴各種各樣的“營養補品”。

食物中所具有的營養相當豐富,其中主要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礦物質、維生素和水,這就是人體所需要六大營養要素。

1.蛋白質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第一位。蛋白質約佔人體總重量的18%,人體內除去水份外,有一半是蛋白質。飲食中的蛋白質,葷、素食中均有。蛋類、魚類、瘦肉類、乳類、豆類食物中都有著比較豐富的蛋白質。蛋白質的作用有兩項,一是滿足人體組織生長、更新和修復的需要,這是蛋耽質的主要功能。所以,正在長身體的青少年,蛋白質的需要量每天要比成年人高出10-20克。蛋白質的另一項作用是供給熱量。不過,人體中所需要的熱量由碳水化合和脂肪來提供比較經濟。所以,早晨最好先吃點碳水化合物類的食物,然後再喝牛奶或豆漿,以免蛋白質和熱量被很快消耗掉。

2.碳水化合物的主要責任是供給人熱量。在通常情況下,大約人體總熱量的60-70%來自糖類,16-20%來自脂肪,10-14%來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就是米飯和麵食。所以,青少年一進人發育階段,往往會突然增加飯量。對於青少年來說,注意吃好每日三餐,確實能保證青春期身心活動高消耗的需要。

3.脂肪在人體內的作用有三個,一是供給熱量。脂肪產熱量要比糖與蛋白質高出一倍。二是保護內臟。在心、肝、腎等內臟周圍的脂肪,活像一層軟墊,保護內臟免受震動與損傷。三是保溫。脂肪導熱差,皮下脂肪可以保護體內熱量,減少散失。一個人每天所需的脂肪量是因體重而異,一般每公斤體重每天需要1克就夠了。老年人以少......

怎麼才算營養均衡?

不挑食,什麼都吃,

如何做到合理營養,平衡膳食?

平衡膳食應滿足下列條件:

(1)一日膳食中各種營養素應品種齊全,包括供能食物,即蛋白質、脂肪及碳水化合物;非供能食物,即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及纖維素。

(2)各種營養素必須滿足兒童生長髮育需要,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

(3) 營養素之間比例應適當。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供熱比例為1︰2.5︰4,優質蛋白質應占蛋白質總量的1/2~2/3,動物性蛋白質佔1/3。三餐供熱比例為早餐佔30%左右,中餐佔40 %左右,晚餐佔25%左右,午後點心佔5%~10%。

(4)食物容易消化吸收。

合理營養要求三大營養素供熱佔總熱能的百分比為蛋白質10%~15%、脂肪20%~30%,糖類(碳水化合物)60%~70%。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組織不可缺少的物質,也是構成各種酶、抗體及某些激素的主要成分。蛋白質可促進生長髮育,維持毛細血管的正常滲透性,並供給熱能,缺乏時可致生長髮育遲緩、體重減輕、容易疲勞、循環血容量減少、貧血、對傳染病抵抗力降低、創傷和骨折不易癒合、病後恢復遲緩,嚴重缺乏時可致營養不良性水腫。脂肪可供給熱能,構成組織脂肪及儲存脂肪,供給必需脂肪酸(亞油酸),脂肪還可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但脂肪攝入過多可致肥胖和動脈粥樣硬化。動物性脂肪中含飽和脂肪酸較多(魚類除外),植物油含多不飽和脂肪酸較多(棕櫚油、椰子油除外),飽和脂肪酸可使血清膽固醇量增高,多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血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減少血小板的粘附性。所以膳食中飽和脂肪酸與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S/P)以1∶1為宜,這樣既照顧到必需脂肪酸的供應,又可預防一些與脂肪營養有關的疾病(如冠心病、肥胖症等)的發生。碳水化合物是熱能的食物來源,有節省蛋白質的作用,可保證正常量的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以維持大腦活動、肝臟解毒和肌肉活動。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可導致熱能不足,生長髮育遲緩,易於疲勞,攝入過多可致肥胖。膳食纖維為人體健康所必需,為人體內物質代謝所必需,不能由人體合成,只能由食物供給。鈣、磷、鎂、鉀、鈉等無機鹽是組成機體的必要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人體組織中含量少於體重的0.01%的鐵、碘、銅、鋅、錳、鈦、鉬、硒、鉻、氟、鎳等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與酶、維生素、激素、核酸有密切關係。

若按每日3餐的熱能分配,以早餐佔25%~30%、午餐佔35%~45%、晚餐佔30%~35%較為合理,當然還可以根據各地的生活和作息時間而作適當的修改。

要達到合理營養,必須合理調配膳食,滿足對各種營養素的要求。每個國家都根據各自的情況和生活習慣、食物的生產和供應情況,提出各種不同年齡、性別人群推薦的膳食供給量(RDA)。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做到營養均衡?
如何做到修身養性?
如何做到工作四不傷害?
如何做到真誠待人?
大學生如何做到自律?
我們如何做到誠信友善?
作文如何做到團結友愛?
如何做到專心?
如何做到友善?
如何考取營養師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