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感想感悟?

General 更新 2024-05-28

感想與感悟有什麼區別?

感想:由接觸外界事物引起的思想反應。通俗的解釋是大腦感受到的一種想法或聯想。

感悟:有所感觸而領悟。通俗的解釋是大腦感覺受到的一種醒悟或啟迪。

區別:感想是一種想法,感悟是一種啟迪。

舉例:看一本書可能會產生感想,自己對書中的人或事物有著某種看法;看到一種革新成果可能會產生感悟,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改革我的設備呢。

機會的感想感悟

對於機會,我是這麼理解的:

人的一生其實是有很多機會的,有些被我們在成長中浪費掉了,有些來的時候我們沒有本事接住,,,等我們真正意識到的時候,可能就再也沒有機會了。所以,引用一位名人的話,原話不記得怎麼說了:在自己年富力強的時候,能認識到自己的使命,並把握住這個機會。是的,經歷過時間和經歷的人,都會有體會的。

好了,這就是我的感悟,呵呵。

《我,是什麼?》讀後感

《我,是什麼?》讀後感

以前沒想過讀書的意義,只把自己對閱讀的偏愛當做一種本能,就像吃飯睡覺愛一個人一樣,自然的產生與需要。世間本應該有一些無需原因與目的的存在與發展,此類事件越多,則世界越純淨簡單美好。

後來在路金波的微博中看到他對女孩子說的話:“多讀書,不為氣質,只為讓自己不孤獨。”明白原來有人讀書是為了氣質啊。不過想想,看書的人確實更有氣質一些,自己也更喜歡看書的女孩子。安妮·海瑟薇主演的《成為簡·奧斯汀》,裡面一個畫面是她斜坐窗臺看書,陽光從窗外透進來,美麗鮮花寧靜開放,萬事美好。“不孤獨”似乎層次又高了一些。閱讀不以喧囂欺騙孤獨,大多數的喧囂也只是障眼法,熱鬧的只是表象。狂歡後你會若有所失,閱讀後會感覺飽滿。閱讀是內向的聯結,讓你潛入深處,去了解看清問候安撫自己,去最深處的洞口觀測世界。

《我讀》序言裡有一句話:“讀書到了最後,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看到時有醍醐灌頂之感。我一直覺得自己不寬容,小悲小痛與糾結都太多,是因為自己不夠懂得。小時候道德觀念強韌鮮明,是非與黑白都有分明的界限,所以很多事難以理解,迷惑、痛苦又無能為力。當某些事發生在自己最親最愛的人身上時,只覺得怨恨,又感覺無力。後來漸漸地明白,瞭解事件的源頭,你可以拋棄嫌惡之心。就算“人之初,性本惡”,無緣無故,惡又能惡到哪去。還是張愛玲比較偉大,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我漸漸地懂得,還不夠懂得。複雜不是多醜惡或多骯髒的詞,複雜是一種狀態,需要被理解與包容。

也許看書還有另一個意義。在外向的世界中,我們被灌輸,被塑造,被成就,我們是雕塑,樣子是被“捏”出來的。我們的形態先於我們自身而存在。所有的道德與規則都是預置的。我們沒有足夠強大的思想及精神力量去看透那些預置內容的真相或者合理性。書或許會給我們答案,或者提供一點啟示,或者指引一段路途。成為真正的自己,需要自己建立思想、道德及情感系統。或者將所有這些摧毀,根本就不需要這些已被定義的東西,根本就不需要“定義”這件事。你就自己去探索,去組建。隨心隨意。

在《我讀》中,有這麼一句話:對於如何讀書,我們有選擇的標準,有品位的判斷。讀書到了最後,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世界有多複雜,書就有多複雜,人有多少種,書就有多少種。他就是二十一世紀中國知名主持人、文藝評論家樑文道。他是這樣百變的一個人,你把他當學者看的時候,他給你的是評論家的形象;你把他當評論家看的時候,他又是大學講師的形象。同樣的,看他的書是不能死讀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讀一本壞書的最大壞處,在於你浪費了讀一本好書的時間,而時間就是生命。《我讀》為我們讀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導引,當然最終的選擇和修煉還是要靠自己。

相關問題答案
鄉愁是什麼的思想感情?
什麼是畫面感?
什麼是真菌感染圖片?
什麼是細菌感染?
腳氣為什麼是真菌感染?
什麼是鏡頭感?
什麼是重力感應?
什麼是思想素質?
什麼是思想道德修養?
什麼是理想什麼是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