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一元化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5-27

林價的經濟實質是什麼

在談論經濟增長實質之前,我想先探討一下體現經濟增長實質的財富的實質。目前比較認同財富的涵義是指具有可交換性的對象。如馬克思認為,財富的實質是價值,價值是量上一定的可交換性。財富的表現是商品,在資本主義社會它包括一切精神的或物質的東西。所謂"可交換性"即交換雙方在品種上的相互短缺性。換言之,這種財富不僅具有以貨幣衡量的等同性-社會一般主觀有用性,而且又在品種上為交換雙方主體所短缺。當然,可交換性的隱含前提是可以被獨佔和讓渡。由於任何社會一般主觀有用性的形成和發展,都必然有人的體力和腦力付出,因此,這種財富必然都含有所謂的"人類抽象勞動",不管這種財富的具體表現形態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這種財富觀與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採用的國民經濟帳戶體系(SNA)的財富觀是一致的,因為這個帳戶體系的統計範圍包括一切進人市場的有形和無形對象。

已有的經濟增長理論關於經濟增長因素的分析可概括為兩派:供給決定派和需求決定派。前者又可分為供給數量決定派和供給質量決定派。供給數量決定派的代表人物有斯密、李嘉圖、馬克思、哈羅德、麥迪遜和斯科特等。他們主要強調資本和勞動投人的數量對經濟增長有決定性的作用。這種增長也就是通常所謂的粗放型增長。供給質量決定派的代表人物有索羅、丹尼森、羅默、盧卡斯、羅斯托和舒爾茨等。他們主要強調勞動生產率對經濟增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而在他們看來,凡是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因素也就是經濟增長的因素,如技術、知識和制度等等。這種增長也就是通常所謂的集約型增長。至於需求決定派,其代表人物則有康瓦爾等。康瓦爾認為,需求決定產出,強調需求及需求增長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究竟我國目前處以那種增長方式了?

下面我們可以來看看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國的經濟增長情況: 從1978年到90年代中期,中國經濟增長是一種簡單的數量快速擴張的模式。其基本特徵是:第一,經濟增長速度比較高。1978-1995年,中國CDP的年均增長率為9.88%,在持續17年的時間裡保持接近10%的經濟增長,在世界各國中是罕見的。第二,通貨膨脹率較高。第二,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較大1978-1995年期間,GDP增長率的落差最大達到10個百分點以上。第四,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高。與以上經濟增長模式對照,90年代中期以後經濟增長模式的基本持徵是:第一,經濟增長速度降低。1996-2000年,中國GDP的年均增長率為8.26%。第二,通貨膨脹率降低。]996-1999年,中國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年均上漲僅為0.26%。第三,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降低。GDP增長率的落差縮小到2.5個百分點。第四.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提高。1996-1998年間能源加工轉換效率平均為70%,比1984-1995年間的平均水平提高了2.6個百分點.

經濟增長特點變化的原因分析

中國經濟增長特點的變化,主要由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商品和服務總量從供不應求轉變為供大於求。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國內長期存在的短缺經濟狀態基本消失了,代之而來的是需求約束的增強和不同程度的生產能力過剩,被描述為初步的買方市場狀態。這一變化意味著中國市場商品和服務的總量從供不應求轉變為供大於求。商品和服務的供不應求狀態,是形成簡單的數量快速擴張測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岡;而其供大於求狀態,則是形成新的經濟增長特點的重要原因。這是因為,供給短缺條件下,由生產者決定商品的交換活動。因此、生產者可以將比較粗糙簡單的加工產品賣比較高的價格,獲得比較高的利潤。這就刺激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伴隨物價較快......

建國初期,為什麼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建國前,我黨抨擊所謂國民黨反動派的獨裁。我黨怎麼樣?呵呵。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點是什麼?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全會認真地、全面地糾正了“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錯誤,從指導思想上進行了撥亂反正,重新確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確定了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的指導方針。從而使我國的國民經濟能夠沿著一條新的正確的道路向前發展。

全會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了必須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瞭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全會果斷地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這個已不適用於現實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作出了從1979年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全會著重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審查和解決了黨的歷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錯案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所有這些在我國的政治上、經濟上和思想上都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決策。

全會對經濟發展問題作出瞭如下決策:

一、對嚴重失調的國民經濟必須進行調整

全會指出,由於林彪和“四人幫”的長期破壞,國民經濟中存在不少問題,一些重大比例關係失調的狀況沒有完全改變過來,生產、建設、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亂現象沒有完全消除,城鄉人民生活中多年積累下來的一系列問題,必須進行妥善解決。基本建設必須積極地而又量力地循序進行,要集中力量打殲滅戰,不可一擁而上,造成窩工和浪費。必須在這幾年中認真地逐步解決這些問題,切實做到綜合平衡,以便為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

全會討論和原則同意1979、1980兩年的國民經濟計劃安排,建議國務院修改後提交五屆人大討論通過。會議認為,這個計劃安排是積極的可行的。

二、經濟管理體制必須進行改革

全會指出,現在我國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嚴重缺點,是權力過分集中,必須加以改革。應該有領導地大膽下放權力,讓地方和工農業企業在國家統一計劃指導下,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應該著手大力精減各級經濟行政機構,把它們的大部分職權轉交給企業性的專業公司或聯合公司;應該堅決實行按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經濟手段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幹部和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應該在黨的一元雞領導下,認真解決黨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的現象,實行分級分工分人負責,加強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的權限和責任,提高工作效率。

三、要儘快把農業搞上去

會議深入討論了農業問題,同意將《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發到各省、市、自治區討論和試行。全會認為,全黨目前必須集中主要精力把農業儘快搞上去。為此目的,必須首先調動農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必須在經濟上充分關心他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切實保障他們的民主權利。具體措施是: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的所有權和自主權必須受到國家法律的切實保障,不允許無償調用和佔有生產隊的勞力、資金、產品和物資;公社各級經濟組織必須認真執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按照勞動的數量和質量計算報酬,克服平均主義;社員自留地、家庭副業和集市貿易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的補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亂加干涉;人民公社要堅決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制度,穩定不變,人民公社各級組織都要堅決實行民主管理、幹部選舉,帳目公開。今後一個較長時間內,全國糧食徵購指標繼續穩定在1971—1975年“一定5年”的基礎上不變,絕對不許購過頭糧。

為了縮小工農業產品交換的差價,全會建議國務院作出決定,糧食......

經濟增長的實質是什麼

在談論經濟增長實質之前,我想先探討一下體現經濟增長實質的財富的實質。目前比較認同財富的涵義是指具有可交換性的對象。如馬克思認為,財富的實質是價值,價值是量上一定的可交換性。財富的表現是商品,在資本主義社會它包括一切精神的或物質的東西。所謂"可交換性"即交換雙方在品種上的相互短缺性。換言之,這種財富不僅具有以貨幣衡量的等同性-社會一般主觀有用性,而且又在品種上為交換雙方主體所短缺。當然,可交換性的隱含前提是可以被獨佔和讓渡。由於任何社會一般主觀有用性的形成和發展,都必然有人的體力和腦力付出,因此,這種財富必然都含有所謂的"人類抽象勞動",不管這種財富的具體表現形態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這種財富觀與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採用的國民經濟帳戶體系(SNA)的財富觀是一致的,因為這個帳戶體系的統計範圍包括一切進人市場的有形和無形對象。

已有的經濟增長理論關於經濟增長因素的分析可概括為兩派:供給決定派和需求決定派。前者又可分為供給數量決定派和供給質量決定派。供給數量決定派的代表人物有斯密、李嘉圖、馬克思、哈羅德、麥迪遜和斯科特等。他們主要強調資本和勞動投人的數量對經濟增長有決定性的作用。這種增長也就是通常所謂的粗放型增長。供給質量決定派的代表人物有索羅、丹尼森、羅默、盧卡斯、羅斯托和舒爾茨等。他們主要強調勞動生產率對經濟增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而在他們看來,凡是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因素也就是經濟增長的因素,如技術、知識和制度等等。這種增長也就是通常所謂的集約型增長。至於需求決定派,其代表人物則有康瓦爾等。康瓦爾認為,需求決定產出,強調需求及需求增長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究竟我國目前處以那種增長方式了?

下面我們可以來看看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國的經濟增長情況: 從1978年到90年代中期,中國經濟增長是一種簡單的數量快速擴張的模式。其基本特徵是:第一,經濟增長速度比較高。1978-1995年,中國CDP的年均增長率為9.88%,在持續17年的時間裡保持接近10%的經濟增長,在世界各國中是罕見的。第二,通貨膨脹率較高。第二,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較大1978-1995年期間,GDP增長率的落差最大達到10個百分點以上。第四,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高。與以上經濟增長模式對照,90年代中期以後經濟增長模式的基本持徵是:第一,經濟增長速度降低。1996-2000年,中國GDP的年均增長率為8.26%。第二,通貨膨脹率降低。]996-1999年,中國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年均上漲僅為0.26%。第三,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降低。GDP增長率的落差縮小到2.5個百分點。第四.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提高。1996-1998年間能源加工轉換效率平均為70%,比1984-1995年間的平均水平提高了2.6個百分點.

經濟增長特點變化的原因分析

中國經濟增長特點的變化,主要由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商品和服務總量從供不應求轉變為供大於求。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國內長期存在的短缺經濟狀態基本消失了,代之而來的是需求約束的增強和不同程度的生產能力過剩,被描述為初步的買方市場狀態。這一變化意味著中國市場商品和服務的總量從供不應求轉變為供大於求。商品和服務的供不應求狀態,是形成簡單的數量快速擴張測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岡;而其供大於求狀態,則是形成新的經濟增長特點的重要原因。這是因為,供給短缺條件下,由生產者決定商品的交換活動。因此、生產者可以將比較粗糙簡單的加工產品賣比較高的價格,獲得比較高的利潤。這就刺激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伴隨物價較快......

錢學森主要事蹟

錢學森長期擔任中國火箭和航天計劃的技術領導人,對航天技術、系統科學和系統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開拓性的貢獻。錢學森共發表專著7部,論文300餘篇。主要貢獻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應用力學

錢學森在應用力學的空氣動力學方面和固體力學方面都做過開拓性的工作。與馮·卡門合作進行的可壓縮邊界層的研究,揭示了這一領域的一些溫度變化情況,創立了卡門——錢學森方法。與郭永懷合作最早在跨聲速流動問題中引入上下臨界馬赫數的概念。

②噴氣推進與航天技術

從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錢學森在火箭與航天領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並實現了火箭助推起飛裝置(JATO),使飛機跑道距離縮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飛機概念和關於核火箭的設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際飛行理論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際航行概論》中,提出了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的大飛機作為第一級運載工具,用一架裝有火箭發動機的飛機作為第二級運載工具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概念。

③工程控制論

工程控制論在其形成過程中,把設計穩定與制導系統這類工程技術實踐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錢學森本人就是這類研究工作的先驅者。

④物理力學

錢學森在1946年將稀薄氣體的物理、化學和力學特性結合起來的研究,是先驅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主張從物質的微觀規律確定其宏觀力學特性,改變過去只靠實驗測定力學性質的方法,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並開拓了高溫高壓的新領域。1961年他編著的《物理力學講義》正式出版。現在這門科學的帶頭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錢學森向苟清泉建議,把物理力學擴展到原子分子設計的工程技術上。

⑤系統工程

錢學森不僅將我國航天系統工程的實踐提煉成航天系統工程理論,並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國民經濟建設總體設計部的概念,還堅持致力於將航天系統工程概念推廣應用到整個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並從社會形態和開放複雜巨系統的高度,論述了社會系統。任何一個社會的社會形態都有三個側面:經濟的社會形態,政治的社會形態和意識的社會形態。錢學森從而提出把社會系統劃分為社會經濟系統、社會政治系統和社會意識系統三個組成部分。相應於三種社會形態應有三種文明建設,即物質文明建設(經濟形態)、政治文明建設(政治形態)和精神文明建設(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應是這三種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從實踐角度來看,保證這三種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就是社會系統工程。從改革和開放的現實來看,不僅需要經濟系統工程,更需要社會系統工程。

⑥系統科學

錢學森對系統科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發展了系統學和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的方法論。

⑦思維科學

人工智能已成為國際上的一大熱門,但學術思想卻處於混亂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錢學森站在科技發展的前沿,提出創建思維科學(noeticscience)這一科學技術部門,把30年代中國哲學界曾議論過,有所爭論,但在當時條件下沒法講清楚的主張,科學地概括成為思維科學。比較突出的貢獻為:

(1)錢學森在80年代初提出創建思維科學技術部門,認為思維科學是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科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大部門。推動思維科學研究的是計算機技術革命的需要。

(2)錢學森主張發展思維科學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計算機的工作結合起來。他以自己親身參予應用力學發展的深刻體會,指明研究人工智能、智能計算機應以應用力學為借鑑,走理論聯繫實際,實際要理論指導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理論基礎就是思維科學中的基礎科學思維學。研究思維學的途徑是從哲學的成果中去尋找,思維學實際上是從哲學......

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具有哪些特點

新中國的工業化進程

2002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躍上10萬億元的新臺階?達到102398億元,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六位;工業增加值為45935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44.9%。而新中國誕生之初的1949年,工業淨產值僅為45億元,所佔比重只有12.6%。

在上述的一組對比數據背後,隱含著一個建立在農業國家基礎上,擁有13億人口同時進入工業化進程的偉大而創造奇蹟的故事。縱觀當今世界60億人口中,主要工業國人口約為7億,所佔比例不足12%,而超過21%世界人口作為一個高度統一的國家--中國,進入工業化的高速增長,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的現象,也必然產生許多人類發展史上從未經歷過的挑戰和問題。

改革開放之前的工業化道路

新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始於1953年開始執行的國民經濟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國並沒有沿用其他國家一般採用的輕紡工業起步的工業化道路,而是採取了重化工業起步的超常規道路,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趕超"的強烈意識是採取重化工業戰略的基本動因,而前蘇聯的發展模式又似乎提供了一個可學習、借鑑的"榜樣"。為了儘快實現"趕超"目標,採取了比前蘇聯更強的強制性積累,試圖在遠比前蘇聯落後的基礎上跨越輕紡工業階段而建立重化工業體系。在經濟制度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創建了大量的國有企業,以保證能夠通過高積累的方式集中大量建設資金,進行大規模的重化工業投資和建設。工業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迅速延伸到整個經濟系統,從而形成了在中國執行了30多年的計劃經濟體制。就此意義上說,計劃經濟體制與重化工業起步的工業化戰略存在著邏輯上的聯繫。

這一戰略的貫徹和實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重工業快速增長。1952年至1965年期間,重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5.5%,高於輕工業年均增長率5.5個百分點,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也迅速由35.5%提高48.4%。從1953年到1980年,全國基本建設投資中,工業投資佔54%,而工業投資中重工業投資所佔比重高達89%,主要投資於冶金、電力、煤炭、化學、機械等行業。

儘管現在評價這一工業化思路的得失不能脫離時代背景,但是其缺陷和失誤是明顯的。由於缺乏重工業與其他產業的協同發展機制,形成了重工業增長自我服務和自我循環的局面,導致了"重工業重,輕工業輕"的結構性缺陷,輕工業及其他產業嚴重落後,表現出"高積累、低消費、低效率"的特徵。消費品嚴重短缺,消費需求受到嚴格抑制。在此期間,工業儘管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但工業與一二三次產業之間、輕重工業之間、積累與消費之間的關係極不協調,資源配置和結構狀況存在明顯缺陷。工業化過程經常處在工業高速增長--結構關係失衡--調低工業發展速度--恢復比例關係--再提高工業發展速度的反覆循環過程中,國民經濟增長處在嚴重波動的狀態中。國民經濟因結構矛盾而缺少穩定、持續的增長能力。

以計劃經濟為體制背景,以優先發展重工業為基本戰略,同時處在與國際經濟較少聯繫的封閉狀態,是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到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戰略的1978年,第二產業在GDP的比重達到48.2%,重工業佔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56.9%。第二產業的比重遠遠高於同時期的發展中國家,霍夫曼(Hoffmann)係數為0.76,但是並不能據此給出工業化先進程度的判斷,更得不出中國已進入工業化後期階段的結論,因為當時存在著工業消費品嚴重短缺的情況,80%多的農民被排除了工業化進程之外。

在這一時期,中國用了......

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不同的國家探索出了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 現

(1)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強調高速度;農業服務於工業。(2分,任答2點)影響:有利於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使蘇聯迅速實現工業化;造成經濟比例失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壓抑地方和企業積極性,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4分)(2)特點: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2分)區別:新政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局部調整,斯大林模式是社會主義的一種發展模式。(2分)(3)措施:擴大企業和地方的經營管理自主權;重視經濟規律,將思想政治工作和經濟手段相結合;在堅持共產黨領導基礎上,實行政企分開。(6分)(4)認識:不同國家應結合國情制定適合自己的經濟發展模式;經濟發展模式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行相應的調整。(2分) 試題分析:(1)從材料“工業化的基礎,就是發展重工業,……我們必須以儘快的速度擴大我國工業,把工人數量增加一兩倍,我們必須把我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而且愈快愈好。”可以分析出蘇聯經濟建設的特點。高度集中的斯大林體制嚴重的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失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斯大林體制僵化的色彩越來越明顯。(2)羅斯福新政的最大的特點是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羅斯福新政是在不觸動資本主義的前提下對生產關係的局部調整,而斯大林體制的目的是發展社會主義經濟。(3)從材料“應該堅決實行按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經濟手段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幹部和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應該在黨的一元化領導之下,認真解決黨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的現象。”可以概括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些特點。(4)可從經濟體制改革要依據本國的國情,要充分的尊重經濟建設的規律,要相互的借鑑好的經驗。等方面分析。點評:斯大林體制是1936年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這種體制片面的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國民經濟比例嚴重的失調,忽視了商品貨幣關係,單純的依靠國家的行政性指令,越來越僵化,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羅斯福新政是羅斯福在不觸動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生產關係的局部調整,核心是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在新政中,率先建立和恢復銀行信貸體系,恢復人們對銀行的信心,從而為其他各項工作的進行奠定了基礎。調整工業生產,調節農業生產,建立社會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措施的實行恢復了經濟的運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 1979年開始,城市改革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走的是一條先農村、後城市的路線。1992年十四大確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改革進入了快車道。與此相關的知識有改革的背景、成就等需要掌握。

政治:寧波的發展表明了什麼?

促進非公經濟快速、協調、可持續發展

啟示一:“三市”非公經濟跨越式發展

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溫州從“一輛車子,兩個輪子”起步,即發展商品經濟這個“車子”和家庭工業,專業市場“兩個輪子”,找到了最低的有效啟動點,開創了千家萬戶搞家庭工業,千軍萬馬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局面,創造了非公經濟快速發展的“溫州模式”。寧波的非公經濟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允許發展、鼓勵發展、放手發展、提高發展四個階段,非公經濟已成為領跑寧波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火車頭”。

義烏市自1982年確立“興商建縣”的發展戰略以來,依託市場發展小商品製造業,“小商品、義烏造”的塊狀經濟迅速崛起。非公經濟的發展、市場的繁榮,帶動了物流業、會展業的發展,“義烏中國小商品博覽會”吸引了來自100多個國家的6000多名客商常駐義烏採購商品,義烏已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商貿城市。

啟示二:“三市”非公經濟發展的新趨勢

1、集團化、股份化的趨勢更加明顯。溫州市非公企業已組建集團130多家,並湧現出了一批無區域性的全國大型企業集團。目前“三市”相當數量的企業逐步向現代企業制度過渡,並已在推進三大變革:一是產權制度變革,企業產權由一元化,封閉化向多元化,開放化變革,產權的大門不僅向有資本的人開放,而且向有知識、有技術、有管理決策能力的人開放,出現生產要素股份化。二是董事會制度變革,主要趨勢是由董事會、經理班子合二而一改革為董事和經理相對分離,外部專家董事和內部執行董事互補結合,董事會和經理班子職能分開,形成了有效的均衡監督機制。三是企業家制度變革,一些企業向社會重金聘請總經理、企業家職業化、市場化,形成了新的管理決策的機制。企業的集團化、股份化的發展,是非公經濟在規模檔次上的一次飛躍,在制度結構上的一個創新。

2、區域化特色更加突出。寧波市“一地一品”、“一村一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區域塊狀經濟和工業園區快速發展,產值超億元的就達90多塊。溫州市區的鞋革、服裝、打火機、燈具等,已成為相當規模的產銷基地。義烏以形成的中國小商品城為核心,建立了10多個專業市場,30多條專業街。這種區域性塊狀經濟具有高度的社會化分工和專業化協作,同時,與之配套的頗具規模的生產資料市場,產品交易市場和專業設計機構、信息機構、展覽機構等,決定了低廉的生產成本和靈敏的市場反映能力,形成了非公經濟企業的群體規模,發揮了技術和資金等生產要素的集聚優勢、品牌和龍頭效應。

3、市場化的程度越來越高。溫州人在全國各地辦了170多個市場,僅在巴西、俄羅斯、阿聯酋等國就建立了批發市場和企業104家。義烏市的小商品已經出國到190多個國家和地區。寧波市有30多萬人在海外54個國家和地區從業,其產品幾乎輻射了五大洲的所有國家。隨著程控電話、移動電話、互聯網等現代電子通信手段的不斷更新,許多企業還擺脫了對有形市場的依賴,進入了國際互聯網,發展電子商務,參與網絡經濟,使“三市”的非公經濟同全國的市場和國際市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4、集約化水平逐步提高。義烏市通過多年的培育,逐步形成了服裝、針織、文具、飾品、彩印、拉鍊、工藝品、玩具等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設立“小商品研究開發中心”17家,與數十所國內知名院校建立了小商品開發合作關係。溫州市許多企業依託大企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加大技術開發力度。積極啟用現代信息技術,從技術制高點上佔領市場。一大批上規模,成氣候的企業正在擺脫家庭管理的色彩向現代企業制度轉化。非公經濟發展已開始從鋪攤子式的粗放經營,逐步向集約化經營轉變,逐步實現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的戰略性轉變。

啟示三......

請問有經濟法的論文麼??

你可以參考:wanfangdata.com.cn cnki,net paper.edu.cn

經濟法學視角:論公司的社會責任

黨大鵬·

摘要:現代公司在以營利最大化為首要目標的前提下,還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公司承擔

社會責任與其追求營利的目標是相輔相成的。然而由於市場經濟中信息不對稱現象的存在,

公司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性法人,總是傾向於逃避社會責任和法律監管。因此,公司具

有逃避責任的天性。這一點同經濟學的理性常假設是吻合的。2008年以華爾街為代表的西

文金融企業利用金融衍生產品瘋狂投機,導致美國次級抵押債券市場的崩潰。其關聯交易產

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致使多家金融機構倒閉,進而使全球陷入了金融危機。其外部原因表現

為金融衍生產品失去監管所致:從內部動機分析,實為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失範引起。從經

濟學、社會學、法學理論分析,承擔社會責任也是現代公司不可迴避的義務,它同我國傳統

的“企業辦社會”有本質不同。我國應從立法、政策和輿論等方面構建公司社會責任的約束、

激勵和監督機制。

關鍵詞:公司社會責任營利性

Economic Law Perspective:On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ang Da-pong

Abstract:The corporate in the primary objective to maximize profit under the premise, but also

bear certain social responsibilitie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ts goal is the pursuit of

profit go hand in hand.However,due to a market economy is the existence ofasymmetric

information,the company as operating profit for the purpose of legal persons, arc always

inclined to avoi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legal supervision.Therefore,the company has a nature

to avoid responsibility.This is the sanlc assumption in economies is the rational people in line.

Wall Street in 2008 as the representative to the Western financial firms u∞financial derivatives

crazy speculation, U.S.subprime mortgages led to the collapse ofthe bond market.Its related

party transaotions have a domino effect resulting in the closure of a numbea"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hus make it into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The reas011s for the performance......

相關問題答案
國民經濟一元化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是什麼問題?
中國經濟補短板是什麼?
經濟硬著陸是什麼意思?
經濟的意思是什麼?
經濟大氣候是什麼意思?
經濟學槓桿是什麼意思?
經濟中窗口是什麼意思?
國民好老公定義是什麼?
經濟附加值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