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爆發的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4-06-03

海灣戰爭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原因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經過美國幫忙開打伊拉克,結果伊拉克戰敗科威特獲救

海灣戰爭 起因 經過 結果 影響

起因:伊拉克想迅速發展國家

經過:伊拉克進攻科威特,於是美國聯合了多國軍隊進行圍剿

結果:"伊拉克退兵,接受制裁

影響:體現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伐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

第二次海灣戰爭爆發原因!

www.people.com.cn/GB/guoji閥209/10482/

海灣戰爭爆發的背景原因 海灣戰爭有什麼特點

您好。

在1980年到1988年的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欠下了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債,其中欠科威特的債務為140億美元。伊拉克希望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降低石油產量,上漲石油價格,獲利後償還債務。

為什麼說海灣戰爭打破了世界格局?有什麼理由

海灣戰爭評析

海灣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發生的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這場戰爭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它深刻地反映了80年代末期世界的基本矛盾,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必然結果;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它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 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

海灣戰爭是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現代化局部戰爭,80年代末期,隨著東歐和前蘇聯的劇變以及前蘇聯在全球範圍內的戰略收縮,世界形勢開始 發生戰後最深刻的變化。東西方兩大陣營長達40年的冷戰局面被打破,作為戰後世界戰略格局支柱的雅爾塔體系開始瓦解,世界的主要矛盾即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矛盾,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逐漸下降。這種情況,使世界進入了一個新舊格局交替的過渡時期,它一方面給和平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也醞釀和產生著新的矛盾與不穩定因素。海灣戰爭正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發生的。

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和吞併,違反了國際法準則,遭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譴責。就世界的一個局部來說,這是中東地區力量對比失衡的產物,也是伊拉克政府謀求地區霸權的結果。但是,就世界範圍而論,這一事件又構成了對有關國家戰略利益的衝擊。

首先,它對美國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過程中謀求新的霸權地位的全球性戰略提出了挑戰;

其次,它對西方發達國家以對中東石油資源的渴求為表現形式的經濟利益構成了威脅;

再次,它對本來就很緊張的中東局勢更增添了不穩定因素,引起了這一地區國家的強烈不安和反對。

正是這些政治和經濟利益的激烈衝突,在以政治手段不能解決的情況下,導致了戰爭的爆發。作為政治的繼續,海灣戰爭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勝利一方政治上的目的。科威特的主權得到了恢復,美國在西方世界和中東地區的地位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加強;西方發達國家的石油利益得到了維護;中東格局表面上恢復了戰前狀況。

但是,作為一場局部戰爭,海灣戰爭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引發這場戰爭的所有世界基本矛盾。戰後,由於美國霸權主義思想的膨脹,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過程中,霸權與反霸權的鬥爭更加突出;西方發達國家在共同的目標達到之後,都想在戰後中東格局的建立和科威特重建中撈取實利,在原有各種摩擦繼續存在的基礎上,矛盾難以彌合;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經濟受到了石油的衝擊,使這些國家同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上的不平等關係更加突出,南北矛盾愈益加劇;中東地區仍然是在世界新秩序建立過程中鬥爭的重點地區,各派力量重新排列組合,原先已有的多種矛盾更加複雜;世界各國從這場戰爭中重新認識到軍事力量的地位和作用,加強軍備的勢頭又有所發展,戰爭與和平的矛盾又增添了新的內容。

海灣戰爭標誌著戰爭的高技術時代已經到來 在海灣戰爭之前的幾場局部戰爭中,高技術戰爭的特徵已初露端倪,其最為突出的標誌是高技術兵器的使用。但是,就使用的廣泛程度來說,那幾場戰爭都無法同海灣戰爭相提並論。在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尤其是美軍使用的高技術兵器幾乎包括陸海空的各個方面,其中主要有軍用衛星、全球定位系統、精確制導彈藥、夜視器材、新型坦克、隱型飛機、巡航導彈、防空導彈系統、電子戰武器、軍用計算機、C3I系統等等。高技術兵器的使用,使戰爭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情況。例如,在以往的戰爭中,美軍的坦克必須先找到隱蔽物,停車瞄準後才能開火,而且夜間在2000米以外擊中目標的機會幾乎等於零。而在海灣戰爭中,M-1A坦克卻不僅可以在行進中開......

海灣戰爭的原因,經過,結果是什麼?

海灣,即波斯灣簡稱,位於西亞中部。海灣周邊國家是世界石油主產區,戰略地位 突出。1990年8月,這一地區爆發了戰後世界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海灣戰爭。這場 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技術條件下 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海灣戰爭是由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引發的。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伊、科兩 國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存有爭端。80年代末,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和世界兩極體系的瓦 解,伊、科爭端又突出起來。從伊拉克方面來說,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國際形勢 下,迅速實現國家的發展,具體說就是解決長期困擾它的出海口問題,免除兩伊戰爭中 欠下的鉅額債務,成為海灣的地區性強國。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絕後,定下了以武力吞併科威特的決心。

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經過周密準備之後,伊拉克共和國衛隊 三個師越過伊科邊界,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與此同時,一支特種作戰部隊從海上對 科威特市實施直升機突擊。拂曉時分,東西對進的兩支部隊開始攻打市內目標。科威特 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倉促中攜部分王室成員逃到附近美國軍艦上。埃米爾的胞弟法赫 德親王在保衛王宮的戰鬥中陣亡。上午9時,伊軍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時,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極大震驚。聯合國先後多次通過反對伊拉克入 侵科威特並對伊實施制裁的決議。反應最為強烈的當屬在海灣地區具有巨大經濟利益的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8月2日和3日,美國總統布什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 議,研究對策。會議最終決定,採取大規模軍事部署行動,以迫使伊拉克撤軍,併為必 要時採取軍事打擊行動做好準備。根據這一精神,負責中東地區防務的美軍中央總部擬 定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8月7日凌晨2時(美國東部時間),布什總統正式批准了 該計劃。

“沙漠盾牌”行動計劃擬分兩個階段向海灣地區部署部隊。第一階段用3至4個月時 間(17周)部署24萬人的部隊及其建制裝備,以使該地區美軍和其他出兵國家部隊兵力 達到同伊軍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階段將視形勢發展繼續增兵,以使兵力達到足以將 伊軍趕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階段部署,又將根據伊軍有可能在短期內向沙特發動進攻 的形勢,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蘭一線部署快速反應部隊和空中打擊力量,建立機 動防禦,採取“以空間換時間”戰略,擋住伊軍可能的進攻,保證後續部隊陸續抵達和 部署。

計劃確定後,美軍制定了具體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動了運輸司令部所轄戰略運輸 工具,動員了後備和民用運輸力量,同時,進行了後備役徵召和編組。其他出兵國家也 展開了各自的部署行動。經過緊張行動,分別於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兩個階段的部 署。是時,美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達到43萬人,其中陸軍26萬人,海軍5萬人,空軍4 萬人,海軍陸戰隊8萬人。主要武器裝備有:坦克1200輛,裝甲車2000輛,作戰飛機 1300架,直升機1500架,軍艦100餘艘。

其他國家出動的總兵力達50萬人。部分未出兵國家提供了武器裝備、艦船、飛機和 醫療隊。 隨著各國部隊的部署,建立統一、協調的指揮機構的必要性日益突出。8月中旬, 經協商在多國部隊最高層成立了協調性作戰指揮機構。原則是,戰區內所有部隊均接受 沙特阿拉伯武裝部隊司令哈立德中將和美軍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將的統一指揮, 但各國部隊又分別接受本國最高當局的命令和指示。

面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出兵行動,以及國際......

海灣戰爭是怎麼爆發的?

1991年初爆發的第一次海灣戰爭距今有14年,2003年開打的第二次海灣戰爭距今已有2年多了。

戰爭的塵埃基本落定。

談談這二次戰爭的主角,美利堅合眾國吧。

第一回;海灣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一、幽幽的石油情節

1、美國的生活方式

論壇上喜歡議論美國的網友不少,但真正瞭解美國的卻並不是很多。經常聽人談起美國式的生活方式。呵呵,說到這也許有人已經開始流出口水了。

我們就從美國式的生活方式說起吧。

曾經有人這樣說過,美國是個被上帝寵壞了的孩子。這句話雖然有很大的嘲諷的成分,但仔細一想還是大有道理的。

200年前的美國,以一大片廣袤的尚待開墾的富饒之地吸引了全世界有膽有識的淘金者的到來。一條大西洋和另一條太平洋把美國與歐洲大陸的戰亂和亞非州殖民地的苦難巧妙的隔開了。豐富的資源和相對穩定的環境使得美國人可以充分的發揮移民的創造力過上富足甚至是奢侈的生活。奢侈就是美國生活方式的最大特點。

美國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大字之上的。大的住宅、大的轎車、大的工廠,大的冰箱電器最後是大的能耗。一句話,美國式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對資源的強力需要基礎之上的。

科技越發達,美國人的生活質量越提高,美國人對資源的渴求越迫切。這種迫切把美國送上了一條對資源無盡貪婪的道路之上。

2、美國的石油情結

石油是現代工業的血液,其重要性在所有的資源之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美國對石油的情節可以用一首流行歌曲來形容“就像老鼠愛大米”

說道石油必須先給大家說點經濟學的爛事。

石油是一種通常所說的原油的價格,其實並不是原油的原始價值,由於原油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所以其價值是很難估算,但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油價,更多的只是以成本價格為基礎計算的油價。並沒有包含石油本身的價值。現行油價中含有不同的成本成分,包括生產成本、運輸成本、銷售成本和"歐佩克稅"

其中生產成本部分即因地質條件和地理位置不同而形成的成本差額,這類似於好地和次地的區別。如伊拉克的產油成本只有2.5美元一桶,而我國的產油成本約為1..5美元一桶。一般而言中東地區不會超過5美元每桶。高於成本的部分被稱為"租金"。租金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所謂"級差地租"。在競爭的情況下,石油價格就定於17.5美元一桶。17.5美元與2.5美元之差15美元就是伊拉克油田的級差地租。去掉級差地租的租金就是所謂"經濟租",即因資源的稀缺而形成的租金,也是因歐佩克限制產量而使價格提升的部分。關於租金由誰享有,就是一個政治問題,因為誰也沒有付出勞動,分配給誰,取決於談判實力。例如現在國際市場上一桶石油價格60美金,成本5圓,級差地租15圓,那麼經濟租至少有30美元。可見石油產品的利潤之高。如果經濟租由石油公司享有,似乎不太公平。因為這完全和企業的投入無關。既然這筆租金幫助人類更有效地使用石油,而依賴於市場制度卻無法實現,徵收石油租金就是實現一個集體行動而採取的行動,並有相應的成本。這應該是超企業的政府所為。但這個世界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政府,只有不同的民族國家。這個經濟租怎樣分配,就取決於國家實力和國際政治格局。

由於石油在現代經濟中的至關重要的地位,有關石油的經濟租如何分配,涉及到不同國家以什麼樣的成本使用石油,也就涉及到該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都有巨大的跨國石油公司,它們控制著大量的油田、輸油管道、石油銷售渠道和煉油廠,分享了大量的因提價而帶......

海灣戰爭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和影響

伊拉克侵佔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奪佔科威特,勾銷所欠科威特的鉅額債務,並用這個“金庫”來解決由於連綿8年的兩伊戰爭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嚴重危機;奪佔科威特,可將其海岸線從50公里延展至213公里,從而大大改善其海軍的活動領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對外貿易的海上通道;通過吞併科威特,解決兩國長期以來存在的邊界爭議問題及由此帶來的邊界地區石油開發爭端;奪佔科威特,還可以“殺雞儆猴”,起到震懾海灣國家及其他中東國家的作用,為其爭奪阿拉伯世界領導地位,稱霸中東地區掃平道路。 伊拉克武裝侵佔科威特,引發了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的直接導火索。

石油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血液”,同時也是現代軍隊的驅動力。如果伊拉克吞併科威特後進而佔領沙特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資源,這猶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業國的咽喉。薩達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擺佈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發展,並可以進而對它們指手劃腳。這是美國和其他一些主要工業國家所絕對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國,它在國外的資產超過1,000億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業中還持有多達數百億美元的股份。如果這些資財被伊拉克抽走耽也將給西方經濟造成鉅額損失。

據戰後統計,在這場戰爭中,伊拉克方面在參戰的43個師中共有38個師被重創或殲滅,6.2萬人被俘,3847輛坦克、1450輛裝甲輸送車、2917門火炮被擊毀或繳獲,107架飛機被擊落、擊毀或繳獲。多國部隊方面共有126人陣亡,其中美軍79人,300餘人受傷,12人失蹤。 關於海灣戰爭的傷亡數字有爭議。盟軍死亡人數可能是378人,其中美軍因戰事身亡的有148人,非戰事身亡的145人。英軍死亡47人,阿拉伯軍隊死亡40人,法軍損失2人。盟軍死亡最多的是在1991年2月25日,該日一顆伊拉克飛毛腿導彈擊中一個美國兵營造成28個美軍預備隊員死亡。盟軍受傷人數可能少於1000人。伊拉克傷亡人數的爭議比較大。有些估計說少於1500人死亡,有些說約20萬死亡。大多數學者認為死亡人數在2.5萬到7.5萬之間。受傷人數也不清楚。被美軍俘虜的伊拉克人為7.1萬。估計的伊拉克平民死亡人數從100人到超過20萬人不等。 此外戰後的狀態造成更多伊拉克人死亡。比如在炸彈中含有共300噸貧鈾,鈾是一種可能可以致癌的重金屬(不過這一點也有爭議)。戰後伊拉克兒童的癌症率提高了四倍。戰後對伊拉克的制裁可能也導致了約200萬人死亡,其中半數是兒童。從海灣戰爭結束到美伊戰爭開始美軍和英軍空軍幾乎每個月都對伊拉克境內禁飛地帶及其附近進行攻擊。 伊拉克部署在科威特戰區的43個陸軍師中,36~38個師喪失戰鬥力,傷亡8.5~10萬人,被俘8.6萬人,損失坦克3874輛,裝甲車1450輛,火炮2917門,飛機324架(包括被伊朗扣留的109架),87%的海軍作戰艦艇遭重創或被擊毀。科威特直接戰爭損失600億美元;伊拉克損失達2000餘億美元,美國耗資600億美元。

海灣戰爭是世界兩極體系瓦解、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結果。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主要是:武器裝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已不再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而是在破壞力 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整個戰爭的範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 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主要......

海灣戰爭是怎麼回事?

海灣戰爭,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盟在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下,為恢復科威特領土完整而對伊拉克進行的戰爭。

海灣,即波斯灣簡稱,位於西亞中部。海灣周邊國家是世界石油主產區,戰略地位突出。1990年8月,這一地區爆發了戰後世界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海灣戰爭。這場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技術條件下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起因

海灣戰爭是由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引發的。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伊、科兩 國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存有爭端。80年代末,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和世界兩極體系的瓦解,伊、科爭端又突出起來。從伊拉克方面來說,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國際形勢 下,迅速實現國家的發展,具體說就是解決長期困擾它的出海口問題,免除兩伊戰爭中欠下的鉅額債務,成為海灣的地區性強國。1990年7月中旬,由於石油政策、領土糾紛、債務等問題,伊拉克與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之間的爭端突然公開化。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絕後,定下了以武力吞併科威特的決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科威特時間),在經過周密準備之後,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三個師越過伊科邊界,向科威特發起突然進攻。與此同時,一支特種作戰部隊從海上對 科威特市實施直升機突擊。拂曉時分,東西對進的兩支部隊開始攻打市內目標。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倉促中攜部分王室成員逃到附近美國軍艦上。埃米爾的胞弟法赫德親王在保衛王宮的戰鬥中陣亡。上午9時,伊軍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時,伊軍佔領了科威特全境。 並將科威特劃歸其第19個省。

聯合國制裁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極大震驚。聯合國先後多次通過反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對伊實施制裁的決議。反應最為強烈的當屬在海灣地區具有巨大經濟利益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8月2日和3日,美國總統布什主持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全體會議,研究對策。會議最終決定,採取大規模軍事部署行動,以迫使伊拉克撤軍,併為必要時採取軍事打擊行動做好準備。根據這一精神,負責中東地區防務的美軍中央總部擬定了“沙漠盾牌”行動計劃。8月7日凌晨2時(美國東部時間),布什總統正式批准了該計劃。

“沙漠盾牌”行動計劃擬分兩個階段向海灣地區部署部隊。第一階段用3至4個月時 間(17周)部署24萬人的部隊及其建制裝備,以使該地區美軍和其他出兵國家部隊兵力 達到同伊軍大致相抗衡的水平。第二階段將視形勢發展繼續增兵,以使兵力達到足以將 伊軍趕出科威特的水平。第一階段部署,又將根據伊軍有可能在短期內向沙特發動進攻的形勢,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蘭一線部署快速反應部隊和空中打擊力量,建立機動防禦,採取“以空間換時間”戰略,擋住伊軍可能的進攻,保證後續部隊陸續抵達和部署。

計劃確定後,美軍制定了具體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動了運輸司令部所轄戰略運輸 工具,動員了後備和民用運輸力量,同時,進行了後備役徵召和編組。其他出兵國家也 展開了各自的部署行動。經過緊張行動,分別於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兩個階段的部署。是時,美軍在海灣地區的總兵力達到43萬人,其中陸軍26萬人,海軍5萬人,空軍4萬人,海軍陸戰隊8萬人。主要武器裝備有:坦克1200輛,裝甲車2000輛,作戰飛機 1300架,直升機1500架,軍艦100餘艘。

連同其他國家出動的總兵力達50萬人。部分未出兵國家提供了武器裝備、艦船、飛機和 醫療隊。 隨著各國部......

相關問題答案
海灣戰爭爆發的原因?
解放戰爭爆發的原因?
利比亞戰爭爆發的原因?
抗日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
海底火山爆發的原因?
戰爭爆發的根源是什麼?
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火山爆發的原因及危害?
火山爆發的原因和過程?
北伐戰爭爆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