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培養小孩的獨立性?

General 更新 2024-05-23

怎樣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在我國,不少家長對孩子呵護較多,尤其是對嬰幼兒,家長更是事事包辦,平時很少給 他們獨立做事的機會,致使許多孩子日後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意志薄弱。這是我國家庭教育的一大弊 端,應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孩子長到大就要面對人生,不能再依靠父母,自己獨立生 活、擇業、交友等。所以,父母在孩子幼年時期應把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作為重要的目標之一,從培養孩子獨睡,自 己吃飯、穿脫衣服等方面入手。與此同時,還要注意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鼓勵他們遇事獨立思考,自己 去解決問題。

家長要樹立現代教育觀,應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培養:

1.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獨立性是在實踐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從兩歲開始,隨著他們身體的 發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漸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斷提高,嬰兒已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逐漸學會自己吃飯、自己 穿衣、自己睡覺、自己收拾玩具等良好習慣,逐漸樹立獨立意識。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認識到,年幼的孩子總是在反反覆覆中感受著勞動的樂趣,獨立做事的快樂。從不 會做到逐漸學會做,從做得不像樣到做得像樣,這是必然的規律,也是必經的過程,從中孩子也獲得了自身的 發展。正因如此,家長就應放手讓孩子鍛鍊,不要怕他們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包辦代替。對於孩 子獨立去做的事,只要他們付出了努力,無論結果怎樣都要給予認可和讚許,使孩子產生信心。“我行”這種 自我感覺很重要,它是孩子獨立性得以發展的動力。孩子自己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敗,在這種情況下,家長 應鼓勵孩子再去做,絕不能動輒就說“我說你不行吧,就會逞能”,更不要見孩子做不好就伸手代勞。當他們 執意去做那些難度較大的事時,家長應予以鼓勵並給予幫助。這樣會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增加他們鍛鍊的機會,養成獨立的行為。

2.培養孩子初步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 讓他自己想。”遵循這樣的原則教育孩子,就能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

幼兒具有好奇好問的天性,對待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家長應啟發他們自己動腦筋去想、去尋求答案。陳鶴 琴先生在提出上述原則時曾舉了一個實例:有一天,一個9歲的孩子問他:“竹管裡有空氣嗎?”陳先生沒有直 接回答,而是拿了一根兩頭有節兒的竹管,放在水盆中,在竹管上鑽了一個洞,孩子見一個個小泡兒從洞中冒 出,便紛紛說道:“空氣!空氣!”這樣,他們自己得出了答案,顯得格外興奮。

我們有的家長很注意豐富孩子的知識,也常常耐心地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但往往忽略培養他們獨立思考 問題的能力。例如,我常見家長給孩子講故事,一頁頁地講,一本本地講,孩子只是靜靜地聽。其實,給孩子 講故事,家長也應適當提出問題讓他們參與,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3.創造機會,培養孩子自己拿主意作決定的能力。我國傳統的家教中十分注意培養孩子“聽話”、“順從 ”,卻不注意傾聽孩子的意見。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發展方向,一概由父母決定,孩子缺少自己作決 定的機會,這就不能培養他們的抉擇能力。然而,自我選擇能力也是獨立性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現在,隨著家教觀念的更新,有一些具有現代家教觀、教子有方的家長,不僅注意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生活 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注意創造機會,培養孩子自己作選擇和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在此僅舉一個小小的實例 :一個假日,我在公園裡見到一位父親,帶著他大約四歲的兒子,在走到三條路交叉的路口時,他彎下腰問兒 子:“你說,咱們走哪條路?到哪兒去玩?”孩子認真思索了一會兒說:“咱們走這條路吧,去看小猴。”父 親隨著兒子,向他所選擇的方向走去……......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許多家長一面對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攬,不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一面又總是抱怨孩子依賴性太強,獨立性太差,怕孩子長大後不能面對競爭激烈未來社會。其實家長的認識和教育行為都至關重要。1、在思想上要明確認識,高度重視3歲前的孩子,可塑性最強,最容易接受教育,這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佳期。這時期的孩子,凡事都要看一看,做一做,他們對成人做的事常常表現極大的興趣,看見大人掃地,也到處找掃把;家裡來了客人,馬上搶著遞拖鞋;明明還不會疊衣服,卻偏偏要“自己來”......這些行為,其實都是孩子獨立意識發展的表現。但由於孩子的骨骼、肌肉等等發育尚不完善,動作還不協調,因此常常會弄髒了衣服,損壞了東西,對此,家長要有正確的認識,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多理解,寬容孩子的“錯誤”,支持孩子自己動手。否則,錯過這個時機,等孩子的依賴性形成後再想補救,那就十分困難了。2、在行動上要提供機會,大膽放手。孩子的能力是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發展的,沒有鍛鍊的機會,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也就無從說起。因此,家長在行動上必須解放孩子的手腳,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實踐機會。放手讓孩子去做那些應該做並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飯、穿衣、洗臉洗手、收拾玩具等自我服務性的勞動。同時,孩子的事應儘量讓孩子自己去思考、決斷。如玩具應該放在什麼地方,玩什麼,與誰玩等等。另外,還要有意識地創設條件,讓孩子做家長的小幫手,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如擺碗筷、擦桌子、整理書櫃、到鄰居家借還東西,到附近商店買東西等等。只要孩子想做的,願意做,就要大膽放手,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沒關係。3、在方法上要因勢利導,正面鼓勵。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能急於求成,要講究方式方法。孩子一開始學習吃飯,洗手等等,都是當作“玩”來對待的,家長應正確把握孩子的這種遊戲心理,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因勢利導,讓孩子在生動、有趣的玩樂活動中提高獨立能力。同時,家長還要通過具體、細緻的啟發和直觀形像的示範讓孩子循序漸進的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玩具怎麼放更整齊,與同伴發生糾紛時該怎麼解決矛盾等等,幫助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當孩子犯”錯誤“時,一定要寬容對待,正面引導,以免打擊孩子嘗試獨立的積極性;當孩子表現出獨立的願望或做事情有一點進步時,則要及進鼓勵,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促使孩子進一步作業努力。比如:兒子在體操班上,有一位做”場外指導“的家長,第不發現孩子動作做得不對時(她總能隨時發現),她就大聲喝斥,糾正孩子的動作,有進還衝上場去調整,這樣不斷地打斷老師的教學,令其他家長側目,而她的兒子也就在這不斷被糾正的雙重教學壓力下越跳越糟。我想,這樣的家長是相當少見的,但從在場監督的不少家長緊張的臉上可以看出來。他們或多或少地不滿孩子做錯的動作。這麼要緊嗎? 我問自己,是否太放任了?我只看見兒子高興地來了,看見兒子跳得對的,跳得好的;錯了有老師糾正,那不是需要我的目光停留的地方。每當兒子回頭年我時,都能看見我的笑臉,我的鼓掌,我認為這是我存在的理由。果然,下課後,兒子說下次不用我陪了,他自己能跳好,她是全班跳得最棒的。我也認為她是跳得最好的,而事實上真的是不是又有什麼關係呢?對於孩子的學習來說,過程永遠比結果更要。獨立性的成長也是這樣。只要孩子喜歡了,投入了,積極參與了,就不要太關注細節的好與差。只要孩子有充分的自信心和獨立性,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孩子真的很棒。

孩子獨立性差,家長如何培養?求解

【釋義】孩子獨自做事或獨處時,因個性懶散或動手能力差而引發的一些行為。比如自己的衣服不自己穿,非要媽媽穿;大小便後非要讓媽媽擦屁股等。

孩子獨立性差是依賴性強的表現。這種情形在6歲孩子身上非常常見,如果父母不注意孩子獨立性培養的話,孩子獨立性差將持續很長時間。

【典型表現】

這些行為多發生在孩子需獨自面對生活中的事務和問題、困難時,如在家時凡事由父母或家人包辦,而一到了學校,就顯得獨立性差了。如在學校需要小便時,磨磨蹭蹭了好長時間,也沒有將褲子褪下來,結果就尿到褲子上了;或需要老師幫忙,才能將褲子褪下來。通常孩子獨立性差,還表現於孩子不敢做主,事事要問父母如何做,一到陌生的場合中就黏著父母。

【多發情形】

孩子獨立性差的行為在嬌寵他的家人在場時,更易發生。如,父母要求孩子整理房間時,孩子要麼懶於整理,要麼整理得很差,最常見的情形是,眼看上學要遲到了,孩子手忙腳亂,被子也沒疊,臉也沒洗,還要收拾書包,算了,還是我來吧。父母只好在嘮叨中把需要孩子自己做的事全部代勞。

通常,獨立性差的孩子,有兩面性,在溺愛自己的人面前一個樣,如吃飯的時候,讓奶奶餵我

。但在對他要求比較嚴格的爸爸面前卻表現得很自立。

同樣,在家裡不能做到的事情,在學校卻又能做得很好。可見環境不同,要求的人不同,獨立性也有差異。

【錯誤成因】(1)教養不當。如從小在生活上過分照顧孩子,處處包辦代替,造成孩子的依賴性強,事事都指望著父母幫他做。時間長了,孩子必然變得自理能力差,甚至變得懶散。

(2)溺愛孩子。對孩子過度寵愛與保護,孩子自己倒水怕燙著,孩子做點事怕累著孩子,寧可讓孩子在家裡玩電腦、看電視,也不放心孩子到外面和小夥伴玩耍,這更是壓制了孩子獨立性的發展。

【解決方案】(1)孩子獨立性差,就一定要設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多給孩子創造動手機會,必要時要裝病,讓孩子給自己倒水,做簡單的家務,如掃地。因為孩子都同情弱者,會因為有同情心理而動手做事。

(2)定一份家庭規則,誰的事誰做,比如孩子的玩具,吃飯時的小凳子,用過後讓孩子自己來收拾,這樣可以鍛鍊他的獨立意識。這份家庭規則需要全家人的共同遵守和配合。

(3)多鼓勵孩子與自理能力強的孩子玩,當孩子為玩哪種遊戲,與同伴爭論起來時,不要急著參與其中,要給時間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因為解決衝突的過程,就是孩子漸漸獨立的過程。

(4)當孩子動不動就要媽媽來幫忙,媽媽可以示弱一下,這件事我不會做,你做好了教我好嗎?或

我現在真是沒有時間,你自己先做好嗎?(5)父母做家務時,如包餃子時,孩子如果感興趣,並想幫忙的話,父母不要怕越幫越忙,最好給孩子準備好圍裙和工具,一起動手。因為這樣做既保護了他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慾望,又能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6)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一定要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如讓孩子收拾玩具,或幫父母在飯前拿碗筷。因為這些小事簡單易做,能讓孩子有成功做事的體驗,讓他認為我行。這樣能讓他更加自信,下次還想做得更好。

【誤區警示】

認為孩子還小,不做或不會做也不要緊,大了很多事自然就會做了。因為這樣就會失去培養其獨立性的最佳時期。

在孩子獨自做事,犯了錯時,如,在倒水喝時打碎了杯子,對孩子嚴厲地批評,說孩子笨。

怎樣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提升孩子獨立性的五大建議

1.平時給予孩子獨處的時間

獨立性從小就可以開始培養,而促進孩子獨立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讓他學習獨處。但是在另一方面,孩子在能獨處前也必須要有一些先備能力,像是能獨自執行一些適齡的活動,例如拼圖、玩玩具、畫圖或看書。所以先協助孩子學習獨立從事一些活動,示範獨處的樂趣,從過程中孩子將更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是一個個體。會獨處的孩子不會任何事都要依賴爸爸媽媽,當家長的幫忙無法再「隨手可得」,他們也將學會要靠自己。

2.放手,讓孩子自己動手做

孩子只要有能力做,就讓他們自己來。我們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往往大人尋求快速,沒時間等小孩,乾脆就直接幫孩子做完還比較省事,就如一般家庭平時的早晨,終於大家都準備好出門,當小孩還在拖拖拉拉,這時心急的媽媽寧願幫孩子穿好襪子和鞋,也不願浪費時間讓孩子自己做。

我曾經在訓練幼稚園的老師時,認識了一位四歲多的小朋友,他的婆婆都會讓孩子坐推車來學校,孩子一下推車,他什麼事都不必做,因為婆婆一定會幫他把外套、鞋子脫掉,下課回家時也是一樣的場景,由此可見,這個孩子在家應該也是受到一樣的待遇,任何事都幫他做好。表面上我們看到孩子是被疼愛的,可是事實上他的學習力是被剝奪的。幼稚園的老師曾跟我說,那個孩子在學校什麼事情都依賴老師,常常說:「我不會!」同時學習動機也很低。很明顯地,孩子不想獨立是被養成的,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學習獨立,就要常提醒自己要適時地放手,只要觀察到孩子是有能力做到的,爸爸媽媽就該讓孩子自己去嘗試,並多加鼓勵孩子主動的意願。

3.避免挑剔或糾正

當孩子有意願自己做、自己嘗試,有一個必須要持續提醒自己的關鍵,就是別做個完美主義者。孩子還在學習,他們一定沒有家長做得好,達不到家長想要的標準,但只要孩子有動機去做,那麼就算是做得不夠好,也不要太過於挑剔或糾正,以免孩子挫折太多,還沒機會練習就已經選擇放棄。

我曾經接觸過幾位家長,他們的內心很矛盾,口口聲聲說希望孩子能獨立,但是卻又常常干涉,東挑西挑,認為孩子可以再加強。家長也許不知道,孩子若是常常從父母那接收這樣的訊息,他們對自己的自我觀感一定是負面、缺乏自信的。因此,我們都要學習扮演支持性的角色,多多支持孩子,並花心思注意孩子的努力,就算是犯了錯也不責罵,把這個經驗當做是一個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孩子才會勇於嘗試並得到成就感。

4.讓孩子學習解決問題

有時候,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真的會讓人驚訝,我們做父母的千萬別低估了孩子的潛力!重點在於,我們做父母的是否給予孩子機會去解決問題,還是我們擔心孩子不會解決,於是我們最後選擇幫他解決或是直接給他答案?

一個可以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方法,就是示範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常常會在兒子Aidan面前故意營造遇到問題的機會,像是刻意把物品放在拿不到的地方,或是在帶他出門遊玩時,故意錯失搭公車的機會,並在這些時候,把遇到的問題描述給兒子聽,再把解決的方案說出來。當孩子累積久瞭解決問題的概念,接下來我會在兒子遇到問題時,問他可以怎麼辦,引導他學習思考。引導時有一個小提醒,就是要切記給予孩子一些時間去思考,提供越少的協助越好,倘若孩子還是有困難,家長可以技巧性地問一些問題來引導孩子思考的方向,例如孩子的玩具擺在高處而他又想玩時,可以試著問孩子:「有什麼東西可以讓我們站得更高?」或是「現在玩不到這個玩具,是不是有其他玩具可以現在玩?」

5.給孩子一個責任

因為常常進入家庭輔導父母,我一般看到的畫面就是媽媽為了家事忙碌,於是小孩就玩著自己的玩具或是看著電視,媽媽雖然口頭上抱怨孩子什麼都不做,但還是自己撐著,把一......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獨立性的培養必須從小抓起。

1、在思想上要認識到孩子獨立性需要從小開始培養。

1—3歲的孩子對大人所做的事都很感興趣,加上孩子天生喜歡模仿,所以當他看見大人在幹什麼他也學著幹什麼。如大人在疊衣服,他也要來幫忙;大人在掃地,他也搶著要掃;吃飯時也想要自己吃、走樓梯時不用大人扶……這些都是孩子獨立意識開始發展的表現。此時孩子的可塑性最強,最容易接受教育,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佳時期。雖然孩子做的不好,會把疊好的衣服弄得亂七八糟、把垃圾掃得到處都是,還把飯粒滿桌撒。但請一定要放手讓孩子試一試。因為這是由於孩子的骨骼和肌肉發展的不夠完善而導致動作不協調。如果此時家長覺得孩子現在還太小,什麼都做不來,反倒給大人添了許多麻煩,等長大點再做吧。那麼漸漸地就會讓孩子形成依賴性,從而錯過了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佳時期,一旦孩子形成依賴性就很難改正了。

2、瞭解孩子的發展過程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前提。

與其他動物的成長曆程相比,人類的成長要經歷較長的依賴期。在嬰兒期,孩子甚至還不能將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分辨開來。一歲左右的孩子,在邁出人生中獨立行走的第一步時,心中充滿了好奇和喜悅,這是孩子身體獨立能力的展示。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可以使用第一個人稱代詞“我”,這標誌著孩子獨立意識的形成。孩子開始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並增進與周圍環境的積極互動,是培養孩子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的關鍵時期。這時,家長要主動為孩子營造環境,在父母的監護下,讓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例如自己進食,自己收拾玩具等。隨著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活動協調能力的提高,到了三至四歲,就可以鍛鍊孩子自己穿衣服、鞋子,而後逐漸讓孩子學會收拾床鋪、飯桌等。如果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太高,容易使孩子產生挫敗感,反而失去了自信心,如果要求太低,則失去了鍛鍊的價值。因此,只有瞭解孩子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自己孩子的特點,父母才能夠有針對性地提出適合自己孩子發展水平要求,逐步提高孩子的獨立能力,增強孩子的獨立意識。

3、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從兩歲起,孩子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逐漸學會自己吃飯、穿衣、睡覺、收拾玩具等。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從不會做到逐漸學會做,從做得不像樣到像模像樣,是必然的規律,也是必經的過程。因此家長應多給孩子創造鍛鍊的機會,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心急,也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包辦代替,要有意識地培養和鍛鍊孩子的自助能力,同時,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中必需的求助。比如,家裡突然停電,電話不通了,水管停水了,外出迷路了……家長可藉此幫助孩子學會求助,知道應當求助於哪些部門,用什麼方法求助。對於孩子獨立做的事,只要是付出了努力,結果無論怎樣都要給予認可和讚許,使孩子產生信心。讓孩子感覺到“我行”。這種感覺很重要,它是孩子獨立性得以發展的動力。

4、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家長以為,孩子還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動。但如果成人完全包辦了孩子的時間安排,孩子只是去執行,那麼孩子的獨立性就永遠培養不出來了。

5、給孩子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培養初步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遵循這樣的原則教育孩子就能培養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幼兒具有好奇好問的天性,對待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成人應啟發他們自己動腦筋去想,去尋求答案。

孩子提出問題,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訴他答案。這樣看起來簡單又省事,但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就不會思考問題,總希望別人能提供現成答案,這直接妨礙了孩子在智......

要怎樣培養一年級孩子的獨立性?

培養孩子愛提問題,會思考的習慣。 每個孩子對這個世界很好奇,孩子愛問“為什麼”是好事,說明孩子在思考,在主動地動腦筋,要重視孩子提出的問題,鼓勵並積極幫其解答疑問。假如孩子最初問你為什麼,每次你都含糊的回答,或者忙你自己的事情,忽視孩子的好奇心,慢慢的孩子就不會再向你提問了,孩子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就扼殺在你的手裡。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會的儘量用他能理解的語言告訴他,不會的就記下來查資料,然後共同學習。每位做家長的都應該多鼓勵孩子提問題,孩子的智慧可以說是在各種問題中積累起來的。 此外,還應培養孩子按時上學,按時完成作業,上課用心聽講,積極舉手發言,愛動腦思考,保管和整理好自己的學習用品等優良的學習習慣

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與獨立性

家長總是抱怨孩子缺乏獨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差,其實這個問題表面在孩子,根卻在家長。

孩子為什麼依賴性強?換個角度來看,是家長剝奪孩子獨立的機會。實際上,孩子從學會走路就開始渴望獨立,對世界充滿著好奇,希望獨自探索世界的奧祕。可是我們的家長總是不放心、不放手,大包大攬,捆住了孩子的手腳,綁住了孩子的思想。

另一個方面我們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想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在幼兒期就開始抓知識學習,忽視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生活上的事家長代做,孩子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來學習。過度保護和望子成龍心切是孩子缺乏獨立性的兩大根源。

怎樣培養孩子獨立性呢?我以為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始:

加法

家長要增加孩子動手動腦的機會,多讓孩子自己去做自己去想,多給孩子增加一些當家做主的機會。家長可以和孩子互換角色。不妨來個“小鬼當家”,讓孩子當家長,給他提供鍛鍊自立的機會。穿什麼、吃什麼、玩什麼、與誰玩、學什麼,這些多讓孩子參與,儘量讓他們自主決定。在學習上,家長不要全程陪讀,要讓孩子主動學習,多提問題,多思考,而不是讓孩子等著家長的答案。

減法

家長要減少對孩子的干預,越俎代庖大包大攬只會弱化孩子的獨立性,妨礙孩子的獨立成長。孩子能做的事讓孩子自己去做,孩子能做的主讓他自己去做。孩子幹不了的事情做不了的主,家長不能包辦代替,讓孩子站在臺前,自己退到幕後,家長只能當參謀當顧問,幫助孩子分析,提供建議和各種可能的方案讓自己去選擇。家長適時放手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乘法,加法的倍增

家長要在孩子小時指導孩子形成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在生活上養成自己事自己做的自理習慣,在學習上養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習慣。良好的習慣一旦形成,對以後的生活、學習起著加速發展的作用。家長還要教孩子做人做事的方法,掌握了方法就會觸類旁通,同類問題就會迎刃而解。良好的方法能加速促進孩子的獨立成長。

除法,著重分擔分享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並不是讓他孤立,家長並不能甩手不管漠然視之,那樣孩子即使獨立性很強,也很冷漠。家長在孩子獨立做事時,家長要主動分擔孩子的痛苦,分享孩子的快樂。如果孩子獨立做事遇到挫折時,家長不要訓斥、責罵孩子,也不要反客為主,要分擔他的痛苦,適時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切、同情、理解,重新為他鼓起勇氣。如果孩子獨立處理好新問題時,家長要分享他的快樂,為他喝彩,為他加油!

當孩子出生後,我們就從不同渠道獲悉許多關於孩子學習教育方面的信息,相信所有家長都是如此。到底什麼樣的方法最適合我們的孩子,這其實很難簡單地闡述。在獨生子的家庭環境下,現在的孩子個性都非常強,愛好更是廣泛,獲得信息的方法很多,教育好他們對於家長真是極大的考驗。

我們總結這幾年對孩子的教育,最重要一條是:孩子在家必須尊敬家長及老人,處理孩子的問題時,父母雙方最好能唱“紅白臉”。當孩子做錯事或者有不良表現時,家長當時就得糾正,並讓他明白批評他的原因和正確的做法及道理。家長唱“紅白臉”的前提是處理問題的意見一致,這樣既讓孩子明白道理又不會讓他感覺孤立。

另外,建議家長能儘可能多點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特別是小學階段,因為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過了就無法彌補。有的家長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孩子的平時學習主要交給老人。可孩子們正是愛玩的時候,對於老人的管束能裝就裝或偷工減料,經常糊弄。等我們發現時,往往已經快學期結束了,所以讓孩子明白堅持認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方法非常重要,只要學習過程踏實了,結果就自然不錯。

同時,讓孩子在學校獲得老師和同學們的......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1、尊重孩子

父母在和孩子說話的時候,要認真聽孩子講話,並注意自己說話的方式和語氣,不要動不去就大聲呵斥孩子,這樣只會傷害他們的自尊,要讓孩子感覺到你是尊重他的。只有那些能感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才會舉止大方、對人友善、獨立意識強。

2、珍惜孩子的獨立意識

當孩子有獨立的要求時,父母要給予支持,這樣孩子就會產生自豪和自信之感。父母要十分珍惜孩子的獨立意識,並及時給予支持和鼓勵,讓孩子的獨立意識得到發展。

3、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不要總怕孩子受傷,其實孩子沒有你想象中的那麼脆弱,父母要改變自己過度呵護孩子的做法。

4、從興趣上培養孩子的獨立個性

讓孩子幫忙做事時,父母避免使用簡單的命令,這樣會讓孩子對要做的事情產生厭惡感。想讓孩子做一些勞動時,儘量把勞動遊戲化,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的興趣。獨立的性格和勞動是分不開的,孩子如果能堅持參加勞動,就能很快地養成獨立的性格。

5、和孩子講道理

不要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其實有時孩子的理解能力會超出家長的想象。父母應該告訴孩子,自己除了上班以外,回到家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孩子應該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慢慢地,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的辛勞。

怎樣培養孩子獨立性?

自律能力:家長們要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這樣可讓孩子能夠很好控制自己,不會因為喜歡什麼想要什麼而哭鬧。比如孩子穿著剛買的衣服都不想拖下來,但是他想吃西瓜,這時候家長就可以讓孩子把衣服脫下來之後再吃,這樣就不會讓新衣服弄髒。這樣孩子知道了把新衣服脫下來就是一種自律的表現。學會自律是孩子走向獨立的第一步。

學會關心他人。在生活中家長們都很關心疼愛孩子,也要嘗試著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比如說爸爸下班回家非常的累,這時可以躺在床上對孩子說自己好累讓孩子幫著你按摩下,孩子再幫你按摩的時候你要很高興的感謝,這樣孩子嘗試到了關心他人的快樂就會繼續下去。這樣會使孩子逐漸的學會關心他人,可以開始自己做事了。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生活中很多事情習慣了讓爸爸媽媽幫忙,有時候很簡單的事情都要家長幫忙,這樣下去會讓孩子永遠也獨立不了。家長們可以讓一些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自己來做,比如孩子穿衣服的時候襪子掉在地上了,非得要爸爸媽媽幫忙撿起來,其實自己是可以辦到的,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告訴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自己做,這樣就會讓孩子懂得自己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會慢慢的獨立起來,不會什麼事情都要讓別人幫忙了。

學會求助。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之外還要讓孩子學會求助他人。比如說你帶孩子出去買東西,到了商店之後不知道商品在什麼地方,你可以嘗試讓孩子去問售貨員,孩子得到答案之後會有以一種成就感,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主動地尋求幫助。這樣可以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向他人求助,不會因為做不了或者不知道的事情而受阻。

學會嘗試。在孩子想嘗試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怕孩子傷到,怕孩子幹不了阻止孩子做想做的事情,長時間下去就會是孩子對父母有依賴性的。家長們可以嘗試讓孩子自己做事情,而家長不放心的話可以從旁協助。比如孩子要幫助媽媽洗碗,但是生怕孩子把碗摔破劃到手,這時媽媽可以把洗碗盆放到低處,然後在一旁進行指導,這樣會讓孩子喜歡上自己做事情,有了自信心,從而慢慢的學會獨立。

學會選擇。家長們做什麼事情不能都給孩子安排好,不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這樣孩子只會聽從而不會自己選擇。比如孩子今天想要穿白色的衣服,而媽媽今天就想給孩子穿紅色的衣服,這種情況的時候如果兩件衣服都可以穿的前提下,媽媽可以試著讓孩子自己選擇。這樣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見就不會在以後的生活中處處的都要依賴父母了。

敢於面對結果。生活中不要太寵孩子,孩子想要什麼就要什麼,應該讓孩子做出選擇後敢於面對自己的選擇。比如家裡面來個一個鄰居家的小孩玩,但是你的孩子想吃水果,可是家裡面就剩下了一個梨和一個蘋果,他要選擇要吃哪一個,剩下的一個要給鄰居家的孩子吃。當孩子發現自己選的水果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水果裡面有蟲子就不吃了,哭著鬧著非要給別人的那個,這個時候不能孩子一哭鬧就馬上的給孩子換,這樣是不可以的。要讓孩子知道,這是自己的選擇,無論好壞都要面對。

相關問題答案
怎麼培養小孩的獨立性?
怎樣培養小孩的耐心?
怎麼培養看書的興趣?
如何培養小孩的注意力?
怎麼培養吃苦的精神?
怎麼提高小孩的免疫力?
怎麼培養孩子的節奏感?
怎麼培養孩子的興趣?
怎麼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怎麼培養孩子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