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分別指哪三位詩人?

General 更新 2024-05-31

三曹是指哪三個詩人 代表作是?

1曹操,字(孟德 ),( 三國)時期傑出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擅長以( 詩)寫時事。他的詩氣韻沉雄,代表作有《觀滄海 《 龜雖壽》。他與其子( 曹植),(曹丕)並稱三曹。;後人稱以“三曹”為核心的文壇所體現的文風為(建安風骨 )。

2(曹丕 )的《燕行歌》,是現存最早的(七 )言詩。

3( 曹植)是當時最負盛名的詩人,其代表作有,詩《白馬篇》,賦《洛神賦》。

文學上的"三曹"指的分別是誰?

“三曹”,即歷史上的漢魏之交的曹操及其兩個兒子曹丕、曹植。曹氏父子三個因詩文上的成就,開當時一代之風氣,故有“建安三曹”之說(另有“建安七子”)。明人張溥將“三曹”的詩文輯評為《三曹》集。 曹操的代表作有《苦寒行》、《龜雖壽》、《短歌行》《觀滄海》等。 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詩人,今存詩20餘首。他的一部分詩真實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社會現實和百姓的苦難。如《蒿里行》記錄了漢末董卓之亂前後最黑暗混亂的一段歷史,描繪了軍閥爭權奪勢所造成的悲慘現實:“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另一部分詩抒發了他的人生抱負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如《觀滄海》寫登臨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見所感,展現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氣概和寬廣博大的胸懷;《龜雖壽》抒寫了年命有盡而老當益壯的積極進取精神;《短歌行》抒發了求賢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業的決心。曹操創造性地用樂府古題寫時事,如《薤露行》、《蒿里行》本是送葬時的輓歌,在曹操筆下卻以其反映現實的鮮明性被稱為“漢末實錄”。此外,他的四言詩為已經僵化板滯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曹操不僅用自己的創作開風氣之先,而且以其對文學的倡導,為建安文學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曹操的散文最突出地體現了迥異於漢代的清峻、通脫、華美、壯大的風格。他的代表作《讓縣自明本志令》、《舉賢勿拘品行令》都寫得樸素自然,清峻簡約,不受禮法約束,不加雕飾,直抒胸懷,情真意切。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於公元220年廢漢獻帝自立,是為魏文帝。現存詩約40首,形式多樣,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無所不備,多為對人生感慨的抒發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題材上除一部分寫遊賞之樂的宴遊詩外,以表現遊子行役思親懷鄉、徵人思婦相思離別居多。借傳統題材表現了世積亂離、風衰俗怨的時代氣氛,以及人生多故的傷離憫亂。風格清麗婉約。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二首,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對後代歌行體詩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一描寫女子在淒涼的秋夜裡輾轉難寐,思念遠人,細膩委婉,纏綿悱惻,傳誦不衰。曹丕文章的語言漸趨華美,排偶氣息和抒情意味都比較濃重,代表了文章由質趨華的傾向。如《與吳質書》在追念舊遊、感傷逝者中,描繪出友人的情懷與自己疏放的性情。感情悽愴真摯,語言流暢婉轉,文筆清秀雋麗,是一篇含蓄深情,情文並茂的傑作。 曹植(192-232),字子建,為曹操第四子,天資聰穎,才華過人。現存詩90多首,創作以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其前期作品主要有兩類,一類感時傷亂,如《送應氏》二首寫洛陽荒蕪殘破景象,《泰山樑甫吟》寫邊海人民極端貧苦的生活,都流露出對百姓的深切同情。另一類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如《白馬篇》借英姿颯爽、急赴國難的幽並遊俠兒的形象,表達了自己“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豪邁感情。 後期主要抒寫自己遭遣被棄的悲憤不平。題材大致有四類:一是抒發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憤懣,代表作是《贈白馬王彪》,全詩共分七章,憤怒控訴曹丕集團對兄弟諸侯的殘酷迫害,抒發了自己悲痛、恐懼、淒涼、憤慨等種種曲折複雜的感情。二是傳統的閨怨題材,借思婦、棄婦的怨嘆,表白自己的心跡,如《七哀詩》代思婦立言,從中寄託了自己的遭遇和感慨,情思哀婉,想象新奇。三是直抒胸臆,述懷言志,如《雜詩》其五直抒慷慨報國不甘閒居的志向。四是遊仙詩,除少數表現求仙得道、服食長生外,大都是借遊仙這一傳統題材曲折表達了因人世險惡而隱居避世的嚮往。 曹植詩歌文采氣骨兼備,取得了很高的......

古代“三曹”是指哪三個人物啊?

“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以其顯赫的政治勢力和傑出的文學創作,居於建安文學的領袖地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漢魏間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沛國(今安徽亳縣)人。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後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懂卓的戰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為袞州牧,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從此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他對文學、書法、音樂都有深湛的修養。他的詩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樂府詩體,如《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門行》、《對酒》、《短歌行》等。在《步出夏門行》中,有這樣的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氣勢磅礴,格調雄放,表現了詩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闊大胸懷。《短歌行》以“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詩句,抒發求賢若渴、廣納人才,以冀成其大業的心情。他的詩作樸實無華,不尚藻飾,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這一時期詩歌慷慨悲涼的特色,在他的詩歌中表現得最為典型。 曹丕(187-226),字子恆,曹操次子,是建安文壇的領袖人物。建安二十五年漢帝即位,即魏文帝,也是魏文學家。他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 而且藝術上很完整的七言詩。有《魏文帝集》。他少有逸才,廣泛閱讀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他的詩歌今存約40首,如《芙蓉池作》、《於玄武陂作》、《夏日詩》、《黎陽作》《燕歌行》、《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作》、《雜詩》等。他的詩歌特色是,筆致細膩,特別是一些以思婦、棄婦題材的作品,一般都寫得悽婉動人;其次是語言流暢,民歌風味相當濃,顯得格調清新。他的《燕歌行》,還是中國詩歌史上較早出現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詩。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他自幼聰穎,10歲左右,已誦讀詩、文、賦數十萬言,深得曹操的寵信。曹操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立他為太子,然而由於他行為放任,屢犯法禁,後來改變主意,立曹丕為太子。曹丕繼承王位後,曹植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從一個過著優遊享樂生活的貴公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他本來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終沒有實現的機會。 曹植的前期詩歌主要表現貴公子的優遊生活,如《鬥雞》、《公宴》、《泰山樑甫行》、《送應氏》、《名都篇》、《白馬篇》等;後期詩歌,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哀怨而憤慨的心情,表現不甘被棄置、希冀為國立功的願望,如《野田黃雀行》、《贈白馬王彪》、《七哀詩》、《雜詩》等。他的詩歌很重視漢樂府民歌中汲取創作養料,如“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野田黃雀行》)等詩句,具有明朗、和諧、清新的特色。他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很大,增加了抒情成分,把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極大地豐富了五言詩的藝術功能。他還善於運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往往在詩歌開篇就能傳達出某種濃郁的情緒,給人以強烈的印象。

求採納

三國時期的三曹是哪三曹?

“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以其顯赫的政治勢力和傑出的文學創作,居於建安文學的領袖地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漢魏間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沛國(今安徽亳縣)人。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後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懂卓的戰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為袞州牧,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從此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他對文學、書法、音樂都有深湛的修養。他的詩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樂府詩體,如《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門行》、《對酒》、《短歌行》等。在《步出夏門行》中,有這樣的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氣勢磅礴,格調雄放,表現了詩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闊大胸懷。《短歌行》以“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詩句,抒發求賢若渴、廣納人才,以冀成其大業的心情。他的詩作樸實無華,不尚藻飾,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這一時期詩歌慷慨悲涼的特色,在他的詩歌中表現得最為典型。

曹丕(187-226),字子恆,曹操次子,是建安文壇的領袖人物。建安二十五年漢帝即位,即魏文帝,也是魏文學家。他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 而且藝術上很完整的七言詩。有《魏文帝集》。他少有逸才,廣泛閱讀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他的詩歌今存約40首,如《芙蓉池作》、《於玄武陂作》、《夏日詩》、《黎陽作》《燕歌行》、《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作》、《雜詩》等。他的詩歌特色是,筆致細膩,特別是一些以思婦、棄婦題材的作品,一般都寫得悽婉動人;其次是語言流暢,民歌風味相當濃,顯得格調清新。他的《燕歌行》,還是中國詩歌史上較早出現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詩。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他自幼聰穎,10歲左右,已誦讀詩、文、賦數十萬言,深得曹操的寵信。曹操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立他為太子,然而由於他行為放任,屢犯法禁,後來改變主意,立曹丕為太子。曹丕繼承王位後,曹植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從一個過著優遊享樂生活的貴公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他本來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終沒有實現的機會。

曹植的前期詩歌主要表現貴公子的優遊生活,如《鬥雞》、《公宴》、《泰山樑甫行》、《送應氏》、《名都篇》、《白馬篇》等;後期詩歌,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哀怨而憤慨的心情,表現不甘被棄置、希冀為國立功的願望,如《野田黃雀行》、《贈白馬王彪》、《七哀詩》、《雜詩》等。他的詩歌很重視漢樂府民歌中汲取創作養料,如“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野田黃雀行》)等詩句,具有明朗、和諧、清新的特色。他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很大,增加了抒情成分,把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極大地豐富了五言詩的藝術功能。他還善於運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往往在詩歌開篇就能傳達出某種濃郁的情緒,給人以強烈的印象。

三曹是指哪三個人?

曹操,曹植,曹丕。三人都是大詩人。

曹操,為一代梟雄,傲視群雄。其文學作品也充分體現的這點。

曹植和曹丕是曹操的兒子(曹丕為長子) 二人為爭鬥王位,積怨頗深。後曹丕奪得王位,於是就有了曹植七步成詩的事情

建安時期的三曹是那幾位

三曹”,指三國時期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漢魏間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沛國(今安徽亳縣)人。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後在鎮壓黃巾起義和討伐懂卓的戰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為袞州牧,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從此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河北割據勢力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他對文學、書法、音樂都有深湛的修養。他的詩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樂府詩體,如《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門行》、《對酒》、《短歌行》等。在《步出夏門行》中,有這樣的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氣勢磅礴,格調雄放,表現了詩人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闊大胸懷。《短歌行》以“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詩句,抒發求賢若渴、廣納人才,以冀成其大業的心情。他的詩作樸實無華,不尚藻飾,以感情深摯、氣韻沉雄取勝。這一時期詩歌慷慨悲涼的特色,在他的詩歌中表現得最為典型。 曹丕(187-226),字子恆,曹操次子,是建安文壇的領袖人物。建安二十五年漢帝即位,即魏文帝,也是魏文學家。他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 而且藝術上很完整的七言詩。有《魏文帝集》。他少有逸才,廣泛閱讀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他的詩歌今存約40首,如《芙蓉池作》、《於玄武陂作》、《夏日詩》、《黎陽作》《燕歌行》、《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作》、《雜詩》等。他的詩歌特色是,筆致細膩,特別是一些以思婦、棄婦題材的作品,一般都寫得悽婉動人;其次是語言流暢,民歌風味相當濃,顯得格調清新。他的《燕歌行》,還是中國詩歌史上較早出現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詩。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他自幼聰穎,10歲左右,已誦讀詩、文、賦數十萬言,深得曹操的寵信。曹操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立他為太子,然而由於他行為放任,屢犯法禁,後來改變主意,立曹丕為太子。曹丕繼承王位後,曹植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從一個過著優遊享樂生活的貴公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他本來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終沒有實現的機會。 曹植的前期詩歌主要表現貴公子的優遊生活,如《鬥雞》、《公宴》、《泰山樑甫行》、《送應氏》、《名都篇》、《白馬篇》等;後期詩歌,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哀怨而憤慨的心情,表現不甘被棄置、希冀為國立功的願望,如《野田黃雀行》、《贈白馬王彪》、《七哀詩》、《雜詩》等。他的詩歌很重視漢樂府民歌中汲取創作養料,如“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野田黃雀行》)等詩句,具有明朗、和諧、清新的特色。他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很大,增加了抒情成分,把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極大地豐富了五言詩的藝術功能。他還善於運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往往在詩歌開篇就能傳達出某種濃郁的情緒,給人以強烈的印象。 總體來看,曹植的文學成就比父親曹操和兄長曹丕要高。

在我國文學史上三曹指什麼什麼和什麼三書是什麼什

三曹 是指 曹操 曹丕 曹植父子三人

三蘇吧? 是指 蘇洵 蘇軾 蘇澈父子三人

三曹在文學上有什麼地位。及分別的代表作。在此謝謝各位,

滿意請採納

“三曹”,即歷史上的漢魏之交的曹操及其兩個兒子曹丕、曹植。曹氏父子三個因詩文上的成就,開當時一代之風氣,故有“建安三曹”之說(另有“建安七子”)。

曹操的代表作有《苦寒行》、《龜雖壽》、《短歌行》《觀滄海》等。

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詩人,今存詩20餘首。他的一部分詩真實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社會現實和百姓的苦難。如《蒿里行》記錄了漢末董卓之亂前後最黑暗混亂的一段歷史,描繪了軍閥爭權奪勢所造成的悲慘現實:“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另一部分詩抒發了他的人生抱負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如《觀滄海》寫登臨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見所感,展現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氣概和寬廣博大的胸懷;《龜雖壽》抒寫了年命有盡而老當益壯的積極進取精神;《短歌行》抒發了求賢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業的決心。曹操創造性地用樂府古題寫時事,如《薤露行》、《蒿里行》本是送葬時的輓歌,在曹操筆下卻以其反映現實的鮮明性被稱為“漢末實錄”。此外,他的四言詩為已經僵化板滯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曹操不僅用自己的創作開風氣之先,而且以其對文學的倡導,為建安文學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曹操的散文最突出地體現了迥異於漢代的清峻、通脫、華美、壯大的風格。他的代表作《讓縣自明本志令》、《舉賢勿拘品行令》都寫得樸素自然,清峻簡約,不受禮法約束,不加雕飾,直抒胸懷,情真意切。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於公元220年廢漢獻帝自立,是為魏文帝。現存詩約40首,形式多樣,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無所不備,多為對人生感慨的抒發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題材上除一部分寫遊賞之樂的宴遊詩外,以表現遊子行役思親懷鄉、徵人思婦相思離別居多。借傳統題材表現了世積亂離、風衰俗怨的時代氣氛,以及人生多故的傷離憫亂。風格清麗婉約。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二首,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對後代歌行體詩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一描寫女子在淒涼的秋夜裡輾轉難寐,思念遠人,細膩委婉,纏綿悱惻,傳誦不衰。曹丕文章的語言漸趨華美,排偶氣息和抒情意味都比較濃重,代表了文章由質趨華的傾向。如《與吳質書》在追念舊遊、感傷逝者中,描繪出友人的情懷與自己疏放的性情。感情悽愴真摯,語言流暢婉轉,文筆清秀雋麗,是一篇含蓄深情,情文並茂的傑作。

曹植(192-232),字子建,為曹操第四子,天資聰穎,才華過人。現存詩90多首,創作以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分為前後兩期。

其前期作品主要有兩類,一類感時傷亂,如《送應氏》二首寫洛陽荒蕪殘破景象,《泰山樑甫吟》寫邊海人民極端貧苦的生活,都流露出對百姓的深切同情。另一類抒發建功立業的理想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如《白馬篇》借英姿颯爽、急赴國難的幽並遊俠兒的形象,表達了自己“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豪邁感情。

後期主要抒寫自己遭遣被棄的悲憤不平。題材大致有四類:一是抒發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憤懣,代表作是《贈白馬王彪》,全詩共分七章,憤怒控訴曹丕集團對兄弟諸侯的殘酷迫害,抒發了自己悲痛、恐懼、淒涼、憤慨等種種曲折複雜的感情。二是傳統的閨怨題材,借思婦、棄婦的怨嘆,表白自己的心跡,如《七哀詩》代思婦立言,從中寄託了自己的遭遇和感慨,情思哀婉,想象新奇。三是直抒胸臆,述懷言志,如《雜詩》其五直抒慷慨報國不甘閒居的志向。四是遊仙詩,除少數表現求仙得道、服食長生外,大都是借遊仙這一傳統題材曲折表達了因人世險惡而隱居避世的嚮往。

曹植詩歌文采氣骨兼備,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對詩歌的......

相關問題答案
三曹分別指哪三位詩人?
元白指哪兩位詩人?
三禮分別指什麼?
長江三峽分別指什麼?
三維教育指哪三個方面?
溫李是哪兩位詩人?
曹雪芹是哪代的詩人?
小李杜是哪兩位詩人?
三大理論分別有哪些?
三國演義中 三顧 、 六出 、 七擒 分別指什麼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