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全面依法治國?

General 更新 2024-06-13

如何正確理解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最關鍵的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社會主義法治之間的關係問題是我國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黨的領導地位。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歸結到一點,就是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道路。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六字方針的指引下,開始各領域的立法工作,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建設不但要求我們按照法律條文辦事,更主要的是要把它作為一種治國理論和治國方略,與民主結合起來,要求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包含五個具體的體系,即法律規範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和黨內法規體系。

四、堅持“兩個堅持”,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法治中國”,並且把“法治中國”歸結為“三個依法、三個法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十六字方針,為徹底否定人治、全面實行法制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障。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一要求被稱為依法治國的“新十六字方針”。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這是我們法治工作的佈局,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執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各級政府的基本準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點和保證,法治的能力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國家治理能力,提升法治能力是重點

怎樣理解全面依法治國

多吃菜少放屁

如何理解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之全面依法治國

“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

1、“要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3個‘全面’的關係,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2、適應經濟新常態,把握穩與改的張力,保持質與量的平衡,需要高超的方法論;

3、讓改革和法治互相助力,以法治思維推進改革、以改革魄力完善法治,需要縝密的辯證法;

4、讓經濟與生態價值合流,在量化的標準中體現出人的尺度、在人的全面發展中自然達成社會財富的累積,這是深刻的發展觀;

5、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在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國中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包蘊著寬闊的歷史視野、睿智的哲學判斷。

怎樣理解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格局

依法治國,將滲透到從科學立法到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各個環節,將全方位覆蓋國家、政府與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將更加註重法治建設的民主性與科學性的統一,將努力實現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互補契合,將對領導幹部的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這也意味著,依法治國作為國家治理基本方略與根本保障的重要地位更加凸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大戰略佈局中發揮更加深刻的影響,下一階段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將放在“全面推進”上,我國的法治建設將呈現出一種全方位、全覆蓋的大格局與新氣象。

如何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從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4個方面作出工作部署,反映了目前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決定》突出了依憲治國這個核心、科學立法這個前提、嚴格執法這個關鍵、公正司法這個防線、全民守法這個基礎、依法執政這個保證,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這個靈魂。

1、科學立法是前提

立法工作,黨中央、人大、政府和公眾都需各司其職。《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對立法工作中重大問題決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

2、嚴格執法是關鍵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在《決定》中,嚴格執法主要包括6大方面,即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以及全面推進政務公開。

3、公正司法是防線

司法不公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司法體制不完善、司法職權配置和權力運行機制不科學、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決定》在這幾方面下了功夫。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就針對司法領域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4、全民守法是基礎

“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守法首先是意識層面的。《決定》裡提出,要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多層次多領域的依法治理同樣重要。《決定》中提出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這需要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範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如何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高度出發,總結歷史經驗、順應人民願望和時代發展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門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決定,在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意義重大而深遠。

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用“三個事關”“三個全面”“四個更好”深刻地闡明瞭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決定》指出:“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決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決定》強調:“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大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和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範作用。”全面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必須深入領會《決定》提出的“三個事關”“三個全面”“四個更好”的深刻含義,重點要把握以下3個方面。

第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提高我黨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迫切要求。執政能力建設,是執政黨面臨的一個永恆課題,也是一項重大的現實課題。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執政能力建設。從掌握全國政權的那一天起,就為掌好權,執好政進行了不懈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也走過不少彎路,甚至出現了嚴重失誤。總結新中國成立65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執政的歷程,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法治更具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穩定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摒棄人治,厲行法治,著力解決好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關係問題,推進黨執政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以依法執政促進和保障科學執政、民主執政。這個問題解決不好,不僅談不上提高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甚至有失去執政地位的危險。鄧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當前,我們黨所處的執政方位和執政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複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我們黨要提高執政能力、鞏固執政地位,實現長期執政,就必須更加自覺地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推進黨執政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提高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水平,鞏固黨執政的法治基礎。具體來講,就是要把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水平,鞏固黨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範圍內活動統一起來,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於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於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一。

第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實現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制度是重要的基礎,也是重要的保障。而......

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國戰略佈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

1、“要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3個‘全面’的關係,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2、適應經濟新常態,把握穩與改的張力,保持質與量的平衡,需要高超的方法論;

3、讓改革和法治互相助力,以法治思維推進改革、以改革魄力完善法治,需要縝密的辯證法;

4、讓經濟與生態價值合流,在量化的標準中體現出人的尺度、在人的全面發展中自然達成社會財富的累積,這是深刻的發展觀;

5、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在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國中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包蘊著寬闊的歷史視野、睿智的哲學判斷。

怎樣理解和貫徹全面依法治國文章

1、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2、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新形勢下發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3、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途徑;4、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在需要;5、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加快法治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6、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基本途徑;7、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反腐治權的治本之道。

依法治國該如何理解“全面推進”

1、更加註重依法治國的全局性、整體性與系統性。

2、更加註重立法與法律實施的對應性與協調性。

3、更加註重“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共同發力。

4、更加註重法治民主性與科學性的內在統一。

5、更加彰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相輔相成。

6、更加強調依法“治官”與依法“治民”二者不可偏廢。

相關問題答案
怎樣理解全面依法治國?
為什麼全面依法治國?
全面依法治國總目標是?
怎樣落實全面從嚴治黨?
怎樣理解法的指引作用?
怎樣理解法治思維?
怎樣理解人力資源?
怎樣理解虎妞這個人物?
怎樣排解負面情緒?
怎樣實施依法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