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樂道意思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孔子提出的立志樂道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強調禮與樂

希望通過禮樂制度的復興

來恢復周代的統治模式

傳統是什麼……?

我們要明確的是,什麼是中國傳統道德.中國傳統道德具有哪些內容。公、善、誠、義、孝、仁、忠等等,都是在儒家學說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傳統的中國道德。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幷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在現實生活中,在立交的教化下,有了特有的義氣:對國家民族——盡忠義,對父母長輩——行孝義,對親人——重情義,對朋友——講信義。人們義不容辭、見義勇為、伸張正義、施行道義直致捨生取義。“為義”已成為整個社會道德的重要信條,“捨生取義”的高尚境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國捐軀、為民獻身。 (一)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 (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 還有 (一)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基本內容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一般說來是指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幷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倫理道德思想的精華。 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整體主義思想 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的核心及其一貫思想,就是強調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為人民的整體主義思想。《詩經》中提出的“夙夜在公”,賈誼講的“國耳忘家,公耳忘私”都不斷強調著一種為整體而獻身的精神。正是在這種精神的影響下: 宋代名將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主張; 文天祥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親歷危難,吟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 明末顧炎武則以天下為己任,高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清代林則徐主張“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民主革命先驅廖仲愷與何香凝夫婦,留下了著名的詩句:“勸君莫惜頭顱貴,留取中華史上名”等等。 這些詩句都顯示了強烈地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獻身的精神。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依靠這種精神,無所畏懼地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光照日月,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譜寫了一曲又一曲高亢激越的整體頌歌。 2.推崇“仁愛”原則,強調人際和諧 “仁”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倡“仁者愛人”,認為“仁愛”是人我關係的準則。“仁”既是一種人際關係的準則,也是實行這一準則的普遍的方法原則。“己欲立而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既是一種最高的道德原則,又是一種崇高的道德品質,在人我關係中,惟有從愛人出發,才能達到“人恆愛之”的彼此相愛的和諧關係。 “己欲立而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要想立足社會達到理想目標,同時也要使有關的人立足達到目標。 在孔子看來,以愛人作為人與人之間的紐帶,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即可融洽和諧;如果整個社會都建立在人人愛人的基礎上,那麼社會自會太平。它提倡人與人相愛,尊重人的價值、同情人、幫助人,體現了古代的人道主義精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它對於協調人際關係和維護社會制度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3.提倡尊老愛幼,強調人倫價值 從《尚書》中最早提出的“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開始,到孟子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關係,再到《禮記·禮運》中所強調的“十義”,既所謂“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夫義、婦貞、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等,從各種不同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規定了封建社會中最基本的人倫要求。維護封建制度,是這些關係中的糟粕,應當加以剔除,......

誰能幫我翻譯一下,翻譯出來直接200財富值。謝謝,讀書之士:立志樂道,好善助人,誠信忠厚,知恥自知

讀書的人:立志樂道,喜歡善助人,誠實忠厚,知恥自己知道,謙恭孝敬父母,只有勇敢剛毅謹慎。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在別人的身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義、禮、智,溫良恭儉,都是孔子所說。因為讀書修身,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讀書的意義:在道極中庸,而文成高明,就修身養性,創造財富,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

古代成就大器的,必須先確定他的想法,然後痛苦的心,慰勞他的神,累自身,約束自己的言行,增加其不能。只有具備一個“勤”,天下沒有難做的事,只有具備一個“搏鬥”,世上的事情都能成功。攀登高山,不要害怕那些艱險,越陡嶺之巔;涉滄海,不害怕那痛苦,過礁石灘之濱。駕小舟,遨遊知識的闊海;騎駿馬,奔馳在學術上的峰嶺。表達之情,沒有人叫香山空自老;創大業,不敢讓花蝴蝶驚夢境。

榮華富貴,於是南柯的美夢,聲色犬馬,同時經過眼的煙雲。莫把年華付東流,老來歪曲自己嘆白髮。

無字之書是什麼意思

無字之書 ,我想,說的應該是社會這一本書 . 它不是理論上的東西而是一種社會的調查與實踐. 也就是脫離本本主義和經驗主義教條主義吧. 典故應該是源自毛主席的農村社會調查.強調社會實踐

青年時代,毛澤東講“立志”,立志的過程,在他的心目中,相當程度上就是讀書.他當時幾乎有一種要讀盡世間書的雄心壯志,但很快就意識到這是不可能的,於是又提出一個變通的法子:擇書.22歲那年,他還是一個師範生,便在汗牛充棟的國學著述中,選出77種經、史、子、集,開列給朋友,說要有學問,必須讀完它們.

毛澤東在基本完成了自己的理想皈依以後,對讀書的看法多多少少有了些變化.一則是忙於實際的革命活動,“腦子不能入靜”,想讀書而不能.更重要的是,一開始,毛澤東讀的書本,包括馬列的書籍,都沒有也不可能告訴人們:在中國,應該怎樣去搞革命.於是,在中央蘇區時期,他甚至提出一個著名的口號“ 反對本本主義”.他那時花相當的精力去讀另一本“無字之書”,即中國農村社會調查.正是在調查中,他對中國革命的道路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儘管那些批判毛澤東的人嘲笑他是“山溝溝裡的馬列主義”,但是,正是那些讀了大量書本的號稱“百分之百的馬列主義”者們,丟掉了一個建在山溝溝裡的紅色國家.

然而,毛澤東並沒有因此在中國革命的苦難歷程中,得出不要書本的結論,恰恰相反,紅軍長征到達陝北、抵達延安後,他似乎是異乎尋常地提倡讀書,他自己也以參加革命以來從未有過的熱情和精力,廣收博求了一大批馬列書籍,寫下大量批註,無疑為了從理論上總結土地革命戰爭的經驗教訓,甩掉有人戴在他頭上的“山溝裡出不了真正的馬列主義”的帽子.隨後,他提倡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繼承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遺產,自己更是津津樂道於各種古籍,大體是在做著在理論研究上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工作.至於對中國共產黨的建設起了關鍵作用的延安整風運動,其主要的表現形式,實際上也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讀書運動.應該說,正是讀書和提倡讀書,使毛澤東在陝北的黃土高原的窯洞裡,走完了他成為中國革命無可爭疑的領袖的最後一段歷程.這裡說的“領袖”的概念,不僅是政治的和軍事的,還是思想的和理論的.

誰有150個好的成語加意思要好的

好漢不吃眼前虧 俗語。指聰明人能識時務,暫時躲開不利的處境,免得吃虧受辱。

好好先生 與人無爭,只求相安無事的人。

好景不常 美好的光景不能永遠存在。多用於對世事變遷的感嘆。

好了瘡疤忘了痛 比喻情況好轉後就忘了過去的困難或失敗的教訓。

好夢不長 指不切實際的幻想是不能實現的,只能存在於夢幻之中。

好夢難成 在睡眠時,要想做個好夢也是不輕而易舉的。比喻美好的幻想難以變成現實。

好女不穿嫁時衣 比喻自食其力,不依靠父母或祖上遺產生活。

好肉剜瘡 比喻無事生非,自尋煩惱。

好聲好氣 形容語調柔和,態度溫和。

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壞事卻傳播得極快。

好事多磨 磨:阻礙,困難。好事情在實現、成功前,常常會遇到許多波折。

好說歹說 形容用各種理由或方式請求或勸說。

好心做了驢肝肺 俗語。指把好心當作壞意。

好語如珠 指詩文中警句妙語很多。

好自為之 勸別人或自勉要好好地活下去或幹下去。

好吃懶做 好:喜歡、貪於。貪於吃喝,懶於做事。

好大喜功 指不管條件是否許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誇的作風。

好丹非素 愛好紅色,反對白色。比喻對事物有偏見。

好高騖遠 好:喜歡;騖:追求。比喻不切實際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

好謀善斷 形容人能不斷思考,並善於判斷。

好色之徒 喜歡女色、玩弄女性之人。

好事之徒 喜歡多事或好管閒事的人。

好為人師 喜歡當別人的教師。形容不謙虛,自以為是,愛擺老資格。

好為事端 喜歡惹事生非。

好問決疑 喜歡向別人請教,以解決自己的疑問。

好問則裕 好:喜歡;裕:富裕。遇到疑難就向別人請教,學識就會淵博精深。

好行小惠 好:喜歡;行:施行;惠:仁慈。指喜歡給人小恩小惠。

好學不倦 喜歡學習,不知疲倦。

好逸惡勞 逸:安逸;惡:討厭、憎恨。貪圖安逸,厭惡勞動。

好勇鬥狠 狠:暴戾,凶惡,殘忍。愛逞威風,喜歡鬥歐。形容人凶強好鬥。

好自為之 為:幹,做。喜歡自己親手去做。

好整以暇 整:嚴整;暇:不急迫。形容既嚴整,又從容。也指事情雖多,仍舊從容不迫。

好酒貪杯 指喜歡喝酒。

好騎者墮 慣於騎馬的人常常會從馬上摔下來。比喻善長某一技藝的人,往往因大意而招致失敗。

好善樂施 好:喜歡;善:親善,善事;樂:樂意;施:施捨。指喜歡做善事,樂意施捨。

好生之德 好生:愛惜生靈。指有愛惜生靈,不事殺戮的品德。

好戴高帽 比喻喜歡別人吹捧,喜歡聽奉承討好的話語。

好惡不同 愛好和憎惡各不相同。形容人的志趣、志向和思想感情各異。

好高鶩遠 指不自量力,不願實際去處理事情。

好景不長 景:境況,光景;長:長久。美好的光景不能永遠存在。

好夢難圓 比喻好事難以實現。

好模好樣 ①模樣端正。②猶言規規矩矩。

好奇尚異 好:喜歡。尚:注重,喜愛。喜歡和注重奇怪特別的事物。

好善惡惡 崇尚美善,憎恨醜惡。

好善嫉惡 崇尚美......

論語12則 世說新語2則 初一人教版 加註釋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十萬分感謝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正午已過,(友人)沒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後,(友人)才來。陳元方那年七歲,正在門外玩耍。友人問元方:“你爸爸在家嗎?”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沒來,他已經走了。”朋友便生氣了:“不是人哪!和別人相約同行,(卻)把別人丟下,自己走了。”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友人感到慚愧,下車拉元方,元方不回頭看,走進了自己家的大門。

(1)陳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潁川許(現河南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太丘,縣名;長,長官。古代常以地名稱其官長。

(2)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今義為日期,行,出行。

(3)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日中,正午時分。

(4)過中不至:過中,過了正午。至:到。

(5)太丘捨去:捨去,不再等候而離開了。舍,丟下。去,離開。

(6)去後乃至:乃至,(友人)才到。乃:才。至:到達

(7)元方:即陳紀,字元方,陳寔的長子。

(8)戲:玩耍,遊戲。

(9)尊君在不(fǒu):你父親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不,通“否”,句末語氣詞,表詢問。

(10)非人哉:不是人啊!非:不是。哉:語氣詞,表示感嘆。

(11)相委而去:相委,丟下別人。相,副詞,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行為。委,丟下,捨棄。 而,表示修飾。

(12)君:古代尊稱對方,現可譯為“您”。

(13)家君:家父,謙詞,古代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14)引:拉,這裡是表示友好的動作。

(15)顧:回頭看。

(16)無信:喪失信用,信:信用、誠信。

(17)無禮:違反禮節;沒有禮貌,禮:禮節。

1、去 古意:離開 今意:到、往

2、委 古意:丟 下、捨棄 今意:委屈、委託

3、顧 古意:回頭看 今意:照顧

4、期 古意:約定 今意:日期

5、引 古意:拉

道理: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否則會喪失朋友,失去友誼。1.通過元方的言行舉止,讓我們知道了要做一個堅持原則的人。2.通過友人的行為,讓我們知道了知錯就改。而友人又作為一個反面教材告訴我們信用的重要性。3.通過陳太丘的行為,讓我們知道了要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譯文:在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安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論詩文。不久,雪下得很大,謝安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兒謝道韞說:“不如說是柳絮隨風舞動的樣子。”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她是謝安大哥謝無奕的女兒,也是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1)謝太傅:即謝安(320~385),字安石,晉朝陳郡陽夏(河南太康)人。做過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官職。死後追贈為太傅。

(2)內集:家庭聚會。

(3)與兒女講論文義:兒女,這裡當“子侄輩”講,即年輕一輩。講論文義:講解詩文。講:講解。 論:討論。

(4)俄而雪驟,公欣然曰:俄而,不久,一會兒。驟:迅速。欣然:高興的樣子。

(5)未......

相關問題答案
立志樂道意思是什麼?
有志竟成意思是什麼?
仁人志士的意思是什麼?
師之道意思是什麼?
飲酒取樂的意思是什麼?
快樂的意思是什麼?
獨立自主的意思是什麼?
肅立不動的意思是什麼?
讀書之樂的意思是什麼?
嘉樂的意思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