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山水畫?

General 更新 2024-06-02

怎樣評價欣賞中國山水畫

1.注意欣賞作品的氣韻美 中國山水畫很講究整體氣勢,用美術術語來說就是先體味其“神韻”,或者“神似”,然後再看作品的筆墨趣味,構圖、著色、筆力等。最後再看造型,即是否“形似”。由此,神韻美是一種高級的審美享受,也是中國畫追求的目標。 2.注意欣賞作品的意境美 中國山水畫講究寫意,講究氣韻生動,天人合一。所以,欣賞山水畫,只注意作品的筆法、墨法、章法及色彩是不夠的,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欣賞作品的形式美、色彩美,甚至節奏美、旋律美。作品結構是開放的、自由的、無拘無束的,這正是其博大、充滿生機活力的原因。 3.注意欣賞作品的筆墨美 山水畫同人物畫不一樣。人物畫講究用筆精確,細膩傳神,束縛很大,而山水畫特別是寫意山水畫追求的是筆墨自由、奔放、無拘無束和激情宣洩,講究用筆用墨、講究皴法、講究急緩頓錯、講究一波三折、講究韻味,就像音樂的旋律、舞蹈的節奏。其實藝術的高境界是相通的。 4.注意欣賞作品的詩合美 許多的中國山水名畫,都附帶著詩詞在其中,其珠聯璧合,詩情畫意,也是人們審美享受的一大方面。例如,鄭板橋善畫竹,再配上一首七律詩:“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其意境真是美極了! (芳芳)

如何解析欣賞中國山水畫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道”,何謂道?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宇宙萬物自然發展的內在規律,中國古代的“道”的思想即使在今天還是具有很高的科學文化價值的。好的花鳥畫.人物畫亦強調得道成畫的,但由於體現天地之道不充分,故只能被視著“小品 ”。

山水畫,畫的是天地山水小船屋宇樹木等,一般人們看畫也就是看到這些東西,第一是喜歡,其次是想去想居。其實,中國山水畫的文化內涵遠不止此。外形式的東西只是中國畫家通過道術表現自身對道體的理解而借用的載體而已。目的不是畫這些素材類的東西以至逼真,而是想力求表達出自己對大自然的一種感悟以求通達天地之道.

中國龍在學者眼裡是中國人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圖騰標誌,在中國畫家眼裡它是自然界能量運動之痕,大理石的花紋在一般人看來只是一種普通的石頭花紋 ,在中國畫家眼裡它就是自然界能量運動之跡,萬物包括生命體就是順應這一痕跡而形成發展的。

中國文化是自然主義文化 ,以體現蓬勃向上的生命氣息為原則。這也就是一箇中國畫家畢其終生要追求的東西,同時自身也獲得長壽。萬物相雜自有序,中國古人發現這個序就是太極八卦.陰陽五行,中國山水畫表現天地萬物時也表現這一學說,因篇幅所限,在此恕不詳述。

山水畫即求天地之大道,上面談到的形.理.性.勢.氣五階段與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也是同理。以工作為例,形即外觀事物或我們面對的工作,理.性.勢.氣即內在本質,是未知結構,不同優秀度的領導者就是對內在未知結構的把握度不同,達到通氣的水平就是對事物或工作的規律全面掌握,瞭如指掌,駕輕就熟,這當然是最優秀的領導者了,但這樣的人不多。中國山水畫大師不多也就是這個理。

下面再給大家談談山水畫的技法問題。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全都按自然主義原則採自自然界,有筆.墨. 紙.顏料等,毛筆是最主要的工具。從毛筆的頂端看,中間一點,周圍一圓圈,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偌大一個宇宙的形成最早是由一點開始的,謂之太極,圓指的是宇宙整體。中國人也在宣紙上實踐了這一思想觀點,從筆尖一點畫出天地萬物。把山水畫的技法看作“道術”是再得體不過的了。由於山水畫的繪畫原則所限,學習山水畫的筆墨技法往往需要化幾十年的功夫,第一原則就是筆墨要鬆,繪畫史已經證明,筆墨從拘謹到放鬆,與人類不斷在發展中得到解放是同步的。然後筆墨在質的表現上,根據中國道的原則及人的基本修養標準,有八個總結:剛.柔.動.靜.誠.信.和.靈。中國的陰陽觀,以陽剛為上,陰柔為下,但剛者易折須以陰柔輔之,故具有張力的柔和筆墨(外柔內剛)為高。

中國對動靜的辨證關係是很有講究的,生命必須是動,而靜者生智靜者壽,故動中見靜,靜中見動為高。天地以德(正氣)運行營造萬物乃至生命,人們以德行世友好相處,誠信(按道理辦事)固然重要,所以好的筆墨往往是憨態可鞠的。和即和諧,高度有序也,好筆墨是變化豐富而不亂的。靈指靈性,有靈性的筆墨生命無處不在,這是對畫的基本要求,然而又是最為重要的,沒靈性的畫那就一無是處了,這是由畫家本人是否有靈性來決定的。

古人謝赫評畫稱氣韻生動為第一就是這個理。其實中國畫的筆墨標準與我們完美的人性人格修養標準是完全一致的,我們甚至可以把中國畫學比作“人學”。

近現代以來,中國山水畫的現狀如何呢?主要現象有三種。一是標榜中國傳統文化,泥古不化的。二是標榜畫家個性,標新立異的。三是批判傳統,重彩作畫,搞中西結合以此來改造發展中國畫的。尤其後兩者是當代中國畫壇的主流。人類歷史總是在突破中前進,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我們對這些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偏執有清醒的認識,多一些自己的思考也是應該的。

對以......

如何欣賞中國山水畫

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中國山水畫是中國民族文化的一種體現,是我國民族文化所特有的。它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精髓和悠久歷史內涵,例如“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等。它不以簡單或直接再現自然景觀為目的,而是通過畫作展現畫家的宇宙觀和審美趨向,其中不僅包含畫家自己對藝術的理解與藝術修養,更是畫家對自然的感受藉助筆墨這種中國文化所特有的藝術表現手段加以表達的結果。它在表現形式上的特點就是所謂的“似與不似之間”(齊白石語)。這與以再現自然景觀為目的的西畫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欣賞中國山水畫,不能簡單的以“像不像”為準則,而是要求欣賞者有比較豐富的歷史、人文和藝術方面的修養。但是,就繪畫藝術本身的規律而言,兩千多年來,人們還是取得了一些公認的準則。我想,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些判定標準,對也許會有些幫助。畫分“三品” 古人對於山水畫最早分為“三品”:神品、妙品和能品,還有人將此“三品”又各分三等。夏文彥的解釋是“氣韻生動,出於天成,人莫窺其巧者,謂之神品。筆墨超絕,敷染得宜,意趣有餘者,謂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規矩者,謂之能品”。朱景真則認為,“‘三品’之上更增逸品”,有人附議(王休復)。也有人認為逸品不應與神、妙、能“三品”放在一起品評(張彥遠)。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我個人以為,夏文彥關於神、妙、能“三品”的解釋,已經勾畫了一個比較適合中國民族審美心理的欣賞山水畫的標準。謝赫“六法” 從技術層面上作鑑賞,則大多以南齊畫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的“六法”為指南。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造型能力)、“隨類賦彩”(設色能力)、“經營位置”(構圖能力)和“傳移模寫”(繼承能力)。並且,他認為,“氣韻必在生知”。明代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也說,“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清代鄒一桂在《小山畫譜》中說,“以氣韻為第一者,乃鑑賞家言,非作家法也”。也就是說,大家一致認為,一幅畫的氣韻是決定其優劣的最重要的因素。當然,關於氣韻的由來也不能宿命化。董其昌沒有像謝赫那樣把話說絕。他在“氣韻不可學”的論斷之後,為畫家們指出了一條曲徑通幽之路:“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就是說,畫家要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從大自然中獲取靈感。值得提及的另一條廣為畫界所接受的經驗之談,即“遠觀其勢、近觀其質”。我們欣賞一幅山水畫,首先,在遠處審閱它的氣勢如何。然後站在近處查看畫中用筆是否挺拔有力、皴法是否富有表現力、用墨是否五色聚生,以及是否滿足前面畫論對於一幅好畫所闡述的要求。氣象、筆墨、韻味 今人論畫,更有新意。當代大畫家陸儼少在其著作《山水芻議》中說:“一幅畫的好壞,要從它的氣象、筆墨、韻味這三個方面衡量。這三點如果達到較高的標準,就是好畫。否則就不是好畫。”另外,陸儼少強調“畫忌平”。氣韻、含蓄、筆墨、豐厚、大氣山水畫大師李可染則提出“氣”、“含”、“北”、“風(豐)”、“大”等五個方面。就是說,一張好畫必須氣韻靈動、畫面含蓄、筆墨遒勁、內容豐富、氣勢宏大。還有畫家提出再加上“有所創新”。這些都是對前人的發展。山水十二忌 在欣賞一幅中國山水畫時,該畫不可有元代饒自然在《繪宗十二忌》中總結的“佈置迫塞”、“遠近不分”、“山無氣脈”、“水無源流”、“境無夷險”、“路無出入”、“石止一面”、“樹少四枝”、“人物佝僂”、“樓閣錯雜”、“滃淡失宜”和“點染無法”等毛病或瑕疵。饒自然的這12條比較全面地概括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為畫界所採納。中國山水畫的審美尚有虛實、濃淡、主次、聚散、留白、透氣等等。不過,對於欣賞者來說,略顯專業了一些。以後有機會再與大家一起討論。(龍耀庭)...

如何欣賞一副山水畫

對於一般人來說,能否欣賞一幅繪畫作品常常是能否“看懂”,他們的欣賞步驟是:畫的是什麼?畫得像不像?畫家畫這種形象的寓意是什麼?如果都回答出來了,便認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來,便認為是看不懂.這種方法就是一種傳統的講“故事”的方法,他們對於繪畫作品的欣賞往往過多借助“文學性”的描述.那麼,用這種方法來欣賞中國畫,一般來說,工筆的、寫實的作品就容易欣賞,因為它是具體、真實,看得懂.

但如果是粗放的.寫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寫意的作品,就較難欣賞了,因為它不寫實,形象不具體,就看不懂,而且更無從知道作者的寓意了.當然,一般人用這種方法欣賞繪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畫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聯想、產生共嗚.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幅繪畫作品的好壞,卻不是以“像”或“不像”來衡量的.

就藝術而論,我們衡量一件繪畫作品的好壞,或我們欣賞一件繪畫作品,首先不在於它像或不像,而在於繪畫作品的主題,或者說繪畫作品中所輻射出的某種觀念、某種思想、某種情緒,能否緊緊地抓住觀賞者的心絃,能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並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應該說,這才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真正目的.像與不像僅僅只是作品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與不像就不能作為衡量作品的好壞或欣賞作品的標準.

那麼,畫家們是怎樣來看畫的呢?就國畫而言,內行人看畫一般是看畫面的整體氣勢,用美術術語來說就是先體味其“神韻”,或者“神似”,然後再看它的筆墨趣味,構圖、著色、筆力等.最後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內行人的這種抓“神韻”的欣賞方法當然是抓住了實質,因為“神韻”就是一種高的藝術審美享受,常常是中國畫家們的追求達到的目標.

當然,一般的人要從畫中去體驗到一種“神韻”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也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繪畫方面的基本知識,特別是通過繪畫而訓練出來的一種“感覺”.所以要很好地欣賞繪畫,還得具備多方面的才能和藝術修養.

但是,如果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欣賞繪畫作品也許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藝術的欣賞需要經過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和審美創造三個階段,那麼從這樣三個方面去欣賞繪畫作品是很有道理的.

審美感知就是要求我們直觀地去感知審美對象,即藝術作品本身,我們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畫的是什麼?畫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鮮明的或是灰暗的,線條是流暢的或是笨拙的,表現手法是工筆的或是寫意的等等,總之要自己親自地平心靜氣地進行直觀的感受.第二步,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審美理解.即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義和內涵.這種理解包括對作品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技巧的理解;對作品表現的內容和表達的主題的理解;以及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精神的理解等等,這就需要充分調動我們的思考能力.

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畫的內容要表現什麼?是怎樣表現的?所採用的藝術手段是否恰當?能否充分地表達出主題?同時,透過作品的畫面,猜測作者的心思,是熱情地歌頌或是辛辣地諷刺;透過畫面的氣氛,體驗畫面的情調:是深沉或是豪放,是樂觀或是悲傷.再還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結構,結合作者的身世、創作特點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等進行分析.

到了這一步,藝術的審美欣賞並沒有完結,還有一個審美創造階段.就是通過審美的感知和審美的理解後,在對作品審美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通過自己積累的審美經驗、文化知識、主活閱歷等進行豐富的聯想、升發開去,再創造出一個新的意象來.這樣,你才真正獲得了啟迪和教育,欣賞繪畫才獲得了真正的意義.朋友們不妨用這種方法去欣賞中國畫(或其他繪畫),......

怎麼欣賞山水畫

對於大多數收藏書畫的人來說,欣賞山水畫只止於能否看懂,他們的欣賞步驟是:畫的是什麼?畫得像不像?畫家這種造型的寓意是什麼?如果都回答出來了,便認為這幅字畫他們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來,便認為是看不懂。這種欣賞的方式其實就是線性的思維方式,很片面不深入。用這種方法來欣賞中國山水畫,一般來說,工筆山水比較容易看懂,因為他描繪的都比較真實。如果水墨大寫意山水畫,就很難欣賞了,因為它具體,太抽象。當然,一般人用這種方法欣賞山水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畫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聯想、產生共嗚。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幅山水畫作品的好壞,卻不是以像或 不像來衡量的。就藝術而論,我們衡量一件山水畫作品的好壞,或我們欣賞一件山水畫作品,首先不在於它像或不像,而在於山水畫作品的主題,或者說山水畫作品中所輻射出的某種觀念、某種思想、某種情緒,能否緊緊地抓住觀賞者的心絃,能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並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應該說,這才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真正目的。像與不像僅僅只是作品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與不像就不能作為衡量作品的好壞或欣賞作品的標準。那麼,畫家們是怎樣來看畫的呢?就國畫而言,內行人看畫一般是看畫面的整體氣勢,用美術術語來說就是先體味其神韻,或者神似,然後再看它的筆墨趣味,構圖、著色、筆力等。最後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內行人的這種抓神韻的欣賞方法當然是抓住了實質,因為神韻就是一種高的藝術審美享受,常常是中國畫家們的追求達到的目標。當然,一般的人要從畫中去體驗到一種神韻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也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山水畫方面的基本知識,特別是通過山水畫而訓練出來的一種感覺。所以要很好地欣賞山水畫,還得具備多方面的才能和藝術修養。但是,如果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欣賞山水畫作品也許更能理解一些。有人提出,字畫鑑賞需要經過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和審美創造三個階段,那麼從這樣三個方面去欣賞山水畫作品是很有道理的。審美感知就是要求我們直觀地去感知審美對象,即藝術作品本身,我們可以去感知山水畫上畫的是什麼?畫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鮮明的或是灰暗的,線條是流暢的或是笨拙的,表現手法是工筆的或是寫意的等等,總之要自己親自地平心靜氣地進行直觀的感受。第二步,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審美理解。即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義和內涵。這種理解包括對作品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技巧的理解;對作品表現的內容和表達的主題的理解;以及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精神的理解等等,這就需要充分調動我們的思考能力。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這幅山水畫作者想要表現什麼?是通過什麼手法來表達的?所採用的藝術手段是否恰當?能否充分地表達出主題?同時,透過作品的畫面,猜測作者的心思,是熱情地歌頌或是辛辣地諷刺;透過畫面的氣氛,體驗畫面的情調:是深沉或是豪放,是樂觀或是悲傷。再還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結構,結合作者的身世、創作特點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等進行分析。最後山水畫的欣賞,還有一個審美創造階段。就是通過審美的感知和審美的理解後,在對作品審美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通過自己積累的美得體驗、文化知識、生活感受等進行豐富的想象、再創造出一個新的意象來。這樣你才能真正的欣賞到山水畫的美來。

如何欣賞中國山水畫

山水畫作為最能代表中國繪畫藝術特色,最能夠反映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涵審美觀點,人生哲學的一種繪畫形式.學習欣賞山水畫其意義與收穫不僅僅限於山水畫的本身,它實際已經超越了山水畫本身.因此,要想對山水畫有一個全面、深刻、廣泛地理解與把握,應先學會從中國山水畫的氣韻、意境兩方面來欣賞.

如何欣賞中國山水畫?

中國山水畫講究寫意,講究氣韻生動,講究意境,講究氣勢,講究天人合一.和諧共處.大山聖水賦予人靈氣,智慧和博大的胸懷,作為人,要真心的虔誠的愛護她們,

怎樣欣賞中國畫

欣賞一幅中國畫作品,對於一般人來說,常常是能否“看懂”作為評判標準。欣賞步驟是:畫的是什麼?畫得像不像?畫家畫這種形象的寓意是什麼?如果都回答出來了,便認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來,便認為是看不懂。這種方法就是一種傳統的講“故事”的方法,對於繪畫作品的欣賞往往過多借助“文學性”的描述。用這種方法來欣賞中國畫,一般來說,工筆的、寫實的作品就容易欣賞,因為它是具體、真實的,屬於看得懂範疇。

但如果是粗放的。寫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寫意的作品,就較難欣賞了,因為它不寫實,形象不具體,就看不懂,而且更無從知道作者的寓意了。當然,一般人用這種方法欣賞中國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畫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聯想、產生共嗚。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幅中國畫作品的好壞,卻不是以“像”或“不像”來衡量的。

就藝術而論,我們衡量一件繪畫作品的好壞,或我們欣賞一件繪畫作品,首先不在於它像或不像,而在於繪畫作品的主題,或者說繪畫作品中所輻射出的某種觀念、某種思想、某種情緒,能否緊緊地抓住觀賞者的心絃,能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並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應該說,這才是一切藝術作品的真正目的。像與不像僅僅只是作品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與不像就不能作為衡量作品的好壞或欣賞作品的標準。

那麼,畫家們是怎樣來看畫的呢?就國畫而言,看畫一般是看畫面的整體氣勢,用中國畫術語來說就是先體味其“神韻”,或者“神似”,然後再看它的筆墨趣味,構圖、著色、筆力等。最後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這種抓“神韻”的欣賞方法,就是抓住了畫的實質,因為“神韻”是一種高層次的藝術審美享受,常常是中國畫家們追求的目標。

當然,要從畫中去體驗到一種“神韻”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審美能力、藝術修養,也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國畫基本知識,特別是通過“畫”而訓練出來的一種“感覺”。所以要很好地欣賞國畫,還得具備多方面的才能和藝術修養。

藝術欣賞需要經過審美感知、審美理解和審美創造三個階段,中國畫也是如此。

審美感知就是要求我們直觀地去感知審美對象,即藝術作品本身,我們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畫的是什麼?畫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鮮明的或是灰暗的,線條是流暢的或是笨拙的,表現手法是工筆的或是寫意的等等,總之要自己親自地平心靜氣地進行直觀的感受。

第二步,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進行審美理解。即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義和內涵。這種理解包括對作品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技巧的理解;對作品表現的內容和表達的主題的理解;以及對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精神的理解等等,這就需要充分調動我們的思考能力。

我們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畫的內容要表現什麼?是怎樣表現的?所採用的藝術手段是否恰當?能否充分地表達出主題?同時,透過作品的畫面,猜測作者的心思,是熱情地歌頌或是辛辣地諷刺;透過畫面的氣氛,體驗畫面的情調:是深沉或是豪放,是樂觀或是悲傷。再還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結構,結合作者的身世、創作特點和所處的時代背景等進行分析。

到了這一步,藝術的審美欣賞並沒有完結,還有一個審美創造階段。就是通過審美的感知和審美的理解後,在對作品審美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通過自己積累的審美經驗、文化知識、生活閱歷等進行豐富的聯想、升發開去,再創造出一個新的意象來。

這樣,你才真正獲得了啟迪和教育,欣賞中國畫才獲得了真正的意義。朋友不妨用這種方法去欣賞中國畫(或其他繪畫),認真試一試,看能否有所收穫。

......

如何欣賞和評價國畫?

欣賞和評價國畫的優劣的標準是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歸納的“六法”,這是千百年來被繪畫界和書法界所公認的。哪六法呢:“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採、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齊白石都把九十歲了,可他的話依然是氣韻生動,筆力遒健,章法獨具,換別人恐怕早已文思枯竭了吧。可以說,齊白石的畫六法具備,他的“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不似則欺世,太似則媚俗”可謂悟到了藝術的真諦。 氣韻兼力、格制俱老、變異合理、彩繪有澤、去來自然、師學舍短。及粗鹵求筆、僻澀求才、細小求力、狂怪求理、無墨求染、平畫求長”這些中國畫欣賞和評價的語義,理解了你就能理解國畫的精髓。 中國人的美學觀點;以自然為美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現在街上的女人,這樣風格的已經非常少了! 中國書畫,書法是基礎,沒有書法的基礎,你就不懂中國的藝術!豐子凱的畫非常簡單,但是,大家為什麼非常喜歡他,一個是意境,還有就是純厚的技法!前幾天范增在說,畫畫主要還是技術的磨練!這個應該非常正確!哪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關鍵是你能不能夠表達出來! 簡單說,中國畫的“意境”說其實和中國藝術傳統中的“禪”很有關係。尤其是如齊白石那樣的“文人畫”更甚。離開了“禪”的意境追求,恐怕這幅畫的“中國特色”就丟了一半的分了。而有了這個“禪”意的矛盾審美標準限制,中國畫在大部分的題材中就不容易有更多的思想和哲理追求。這是“傳統”國畫的致命傷。不改革,不會有發展的機會了。 個人以為,當代是不可能出大書法家和大國畫家的,因為現在主流書畫界的人,心思都太勢利,太小器,缺乏堅守和境界,當然也不願下苦功夫,無論是人的境界還是筆墨的水平,都太水。有幾個有些趣味的,卻只是在故紙堆裡找殭屍氣,令人作嘔,而那些曾經大肆流行的所謂流行書風,就是胡鬧,不提也罷。 中國的美術界文化程度普遍低。過去是那樣,現在也是如此。從進人的那一關開始,招人的品行和文化層次就決定了以後的產品:虛狂和低格調。所以,中國的美術匠氣十足,盲目跟風。和傳統的小家子的文人畫品味一脈相連,那怕現在他們能熟練地操作西畫技巧。中國人的畫能夠反映現實生活的豐富表層,也就很不錯了。無疑,齊白石的畫是做到了這一層的。至於涉及深層審美意識,無論現在還是過去,這個圈子天生的缺少這種底氣,因為這是由這個圈子裡的人的品行和文化層次決定了的。西畫和國畫審美意識完全不同,前者求真,反映的是科學精神,後者求意,反映的是傳統文人的情調。西畫代表人物,拉菲爾,米開朗基羅,達芬奇等所代表的審美意識是中國傳統文人的審美意識所望塵莫及的。比加索說的話不能太當真。 繪畫的本質就是複製自然。因為自然的美是繪畫技術所不能完全再現的,西畫同樣也做不到,更不要說國畫了。另外,攝影藝術也同樣做不到。所謂的“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只是一種自我的包裝,當不得真的,所以,從純價值尺度看,求真的西畫肯定高於寫意的國畫,因為那更接近繪畫的本質。國畫本質上也是複製自然,只是技術手段比不上西畫而已。所以,只能追求寫意,正因如此,國畫框框套套太多,已脫離了繪畫的本質,成為國畫自身的障礙,這也是中國文人的品味所決定的,如看國畫就看字這種論調就一種。拋棄純價值尺度,國畫作為一種小家子氣的畫種有它特定品味和審美受眾,也算是一種風格,從這點上講,有其自身獨特性,可以成為與西畫並例的一種風格,僅此而已 我也反對“西方中心論”還張之洞那句話:“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以下貼些大師的作品,細細品味吧!

如何欣賞國畫

然而,在現代教育模式下,課程的安排沒有強調中國古典哲學觀念的教育,這使得欣賞中國畫受到了一定的障礙,加之我現在的知識結構也還很欠缺,所以只能淺析歷代的“畫論”和各個時期的“評畫標準”來作為的主要依據和基本理論。第一章 中國畫的現狀與文化背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使得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在不斷的加快,生活之餘的內容更是豐富多彩,因此,現在喜歡畫的人多,真正懂畫的人少,加上改革開放的今日,中西文化的碰撞加劇,無論是作畫還是欣賞畫,理論上都有一定的混亂和誤導。 在生活中當面對一幅國畫作品時,能否看懂作品並拿什麼作為評判標準呢?對於一般人來說,首先要看作品表現的是什麼內容?畫家所表現這種形象的意境是什麼?如果都能回答出來了,便認為是看懂,反之,則是看不懂,這種方法就是一種傳統的“講故事”方法;但,相對來說,國畫工筆的作品中因為是具體的、真實的,還是容易欣賞;而寫意作品呢,筆墨奔放,意到筆不到,甚至於潑墨畫作品就更難看懂了,因它形象不具體,加上手法誇張、抽象,一般從作品表面是很難讀到畫者的寓意。 當然,這種方法只能作為一般人的欣賞方式,因為畫得好,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人們更多的聯想,產生共鳴。但我們必須明白,一幅中國畫的好壞,卻不是簡單的以表面上的形象來衡量的。 回想自己在大學的四年時間裡,深深的體會到作為國畫專業的學生,要欣賞好一幅中國畫,首先要深入瞭解中國畫的歷史文化背景、表現方法以及語言理念等。 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以墨為主,以色為輔,以水作為調和劑,以毛筆為主要工具,以宣紙和錦帛為載體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畫種,它植根於華夏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沃土中,歷經萌芽、發展、成熟、創新和再發展的諸多不同階段,形成了融匯民族文化素養、思維方式、審美意識和哲學觀念的完整的藝術體系,與西方的油畫形成了兩座並峙的藝術高峰。 中國畫從內容上看,可分為花鳥畫、山水畫及人物畫三大類,而從表現形式上來看,國畫又可分為工筆、寫意。 工筆畫即精工絕倫、一絲不苟,十日畫一水,五日繪一石,積年累月畫成一幅圖畫。 而寫意則筆畫簡略而又不拘小節,大筆一揮,筆收意在,頃刻而成。 如唐朝天寶年間,唐玄宗因愛四川嘉凌江沿岸三百餘里的風景,而要人在大同殿壁上把其畫出來;李思訓畫了幾個月方成,而吳道子只用了一天,便畫好了。唐玄宗給他們的評語是:“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日五跡皆極其妙”。今天看來,吳道子,李思訓當年所作的壁畫已經不存在了,但從畫論上我們可以知道,吳道子以線條的雄渾流暢見長,下筆如疾風驟雨簡略而迅速;李思訓的風格以金碧輝煌的重色山水著名,需要較長的時間去描繪才能完成,他們的繪畫風格是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之上所述,無論是花鳥畫、山水畫還是人物畫,寫意或工筆之類,只不過是其內容與表現形式不同而已,不同的畫家有不同風格的表現,當我們面對著同一題材而不同風格,或是不同題材而同一風格的各種作品時,我們又如何去欣賞呢。第二章 謝赫的評畫標準等觀者在欣賞一幅國畫作品時,首先要碰到如何品評這件作品的優劣問題,這就需要一個標準。最早提出繪畫品評標準是五世紀末謝赫的“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等①。首先提出作品要“氣韻生動”,是指人物畫要有生動的藝術形象,把對象的神情風貌,性格特徵,內心世界表現出來。 謝赫等其他文藝批評家認為:藝術作品中活躍的生命力與整個宇宙中的生命力一樣,是“氣”遍佈太空,是生命之“氣息”,是一種動力,滲透、滋養、刺激著世間萬物。這裡謝赫特別提到“氣”:表現物體客觀的“壯氣”、“......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欣賞山水畫?
如何欣賞油畫作品?
普通人如何欣賞油畫?
如何欣賞古典音樂?
如何欣賞歌手的演唱?
如何欣賞美術?
我們該如何欣賞音樂?
如何欣賞書法作品?
如何欣賞現代詩?
如何欣賞一首音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