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號的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6-03

皇帝的諡號有哪些!都什麼意思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象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麼能力的,質帝、衝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了。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諡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諡號是周開始的,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諡號,但我這裡是專講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於是廢了諡號,從他這個始皇帝開始,想傳二世、三世以至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漢代開始又實行了。漢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後曹魏給他加的諡號,他做皇帝的時候沒有這個叫法,三國的文藝片裡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就把他叫做獻帝,那是胡說八道,難道獻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會把皇位獻出來?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裡。廟號就是祖啊宗啊的稱呼,一般祖的檔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高祖,劉徹是世宗,劉詢是中宗,劉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個皇帝身後都有廟號。這個祖,和歐洲尊某皇帝為大帝一樣,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往往都是開國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號稱中興的皇帝。但也有濫封的,曹魏時,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著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稱烈祖明皇帝,很被後世嘲笑。一般廟號叫高祖或太祖都是開國皇帝,如漢太祖劉邦(劉邦廟號是太祖,習慣稱高祖)、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統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劉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另外玄燁被叫做聖祖,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年號也不是一開始都有的,漢朝初期就沒有,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始自西元前140年,這一年是漢武帝建元元年。這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年號。皇帝一般都喜歡換年號,好事壞事都要換,有的幾年換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換幾次,一般樸素務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愛標新立異的年號換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貞觀,玄宗也不大換,而武則天就特別喜歡改年號,一般年號是兩個字的,她還用過四個字的。而南梁武帝蕭衍亦使用過三字的年號。本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諡號,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諡號。從唐開始就誰都有廟號了,所以人們習慣稱廟號。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一個年號用一輩子(一世一元),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的年號,這裡面只有明英宗用過兩個年號(正統,天順),因為他被瓦剌俘虜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來後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時他發動政變(奪門之變)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兩個年號。另外同治原來的年號叫琪祥,是肅順他們擬的,不久慈禧發動政變,殺了肅順,年號改作同治,原來的年號沒叫開,人們都習慣地稱同治帝。有時候,不做皇帝的,死後給尊為皇帝,如曹操、司馬懿父子,還有一個是多爾袞,他手握大權,死後被福臨尊為成宗義皇帝,但那是權宜之計,不大一個月,福臨囚禁了多爾袞的兄弟阿濟格等人,然後宣佈多爾袞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義皇帝的稱呼自然也沒了。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於周室,死後獲諡。這是諡法之始。《周禮》說:“小喪賜諡。”小喪,指死後一段時間。《......

諡號是什麼意思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上古諡號多用一個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魏安王(安);也有用兩個字的,如趙惠文王(惠文)等。後世帝王諡號多用一字,如漢武帝(武,威強睿德曰武)、隋煬帝(煬,好內遠禮曰煬);其餘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兩字,如文忠公(文忠,歐陽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繫在一起,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諡號,往往直呼其名,他們的稱呼多數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這究竟是排行還是出生年份,現在也眾說紛紜,我們還是不要去管他。諡號是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諡號,是自稱,周昭王、周穆王開始才是諡號。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象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麼能力的,質帝、衝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了。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諡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諡號是周開始的,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諡號,但我這裡是專講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於是廢了諡號,從他這個始皇帝開始,想傳二世、三世以至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漢代開始又實行了。漢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後曹魏給他加的諡號,他做皇帝的時候沒有這個叫法,三國的文藝裡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就把他叫做獻帝,那是胡說八道,難道獻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會把皇位獻出來?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裡。廟號就是祖啊宗啊的稱呼,一般祖的檔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高祖,劉秀是世祖,別的就沒什麼廟號了。這個祖,和歐洲尊某皇帝為大帝一樣,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往往都是開國皇帝。但也有濫封的,曹魏時,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著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稱烈祖明皇帝,很被後世嘲笑。一般廟號叫高祖或太祖都是開國皇帝,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統一的,如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劉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們差不多,所以叫明成祖,另外玄鏵被叫做清聖祖,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年號也不是一開始都有的,漢朝初期就沒有,後來才開始出現,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歡換年號,好事壞事都要換,有的幾年換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換幾次,一般樸素務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愛標新立異的年號換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貞觀,唐玄宗也不大換,而武則天就特別喜歡改年號,一般年號是兩個字的,她還用過四個字的。本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諡號,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諡號。從唐開始就誰都有廟號了,所以人們習慣稱廟號。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一個年號用一輩子,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的年號,這裡面只有明英宗用過兩個......

古代的[諡號]是什麼意思?(簡單介紹一下諡號)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

上古諡號多用一個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也有用兩個字的,如魏安 王(安)、趙惠文王(惠文)等。後世帝王諡號多用一字,如漢武帝(武,威強睿德曰武)、隋煬帝(煬,好內遠禮曰煬);其餘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兩字,如文忠公(文忠,歐陽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繫在一起,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

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諡號,往往直呼其名,他們的稱呼多數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這究竟是排行還是出生年份,現在也眾說紛紜,我們還是不要去管他。諡號是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諡號,是自稱,昭王穆王開始才是諡號。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象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麼能力的,質帝、衝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了。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諡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諡號是周開始的,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諡號,但我這裡是專講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於是廢了諡號,從他這個始皇帝開始,想傳二世、三世以至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漢代開始又實行了。漢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後曹魏給他加的諡號,他做皇帝的時候沒有這個叫法,三國的文藝裡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就把他叫做獻帝,那是胡說八道,難道獻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會把皇位獻出來?

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裡。廟號就是祖啊宗啊的稱呼,一般祖的檔次比祖更高些。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高祖,劉秀是世祖,別的就沒什麼廟號了。這個祖,和歐洲尊某皇帝為大帝一樣,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往往都是開國皇帝。但也有濫封的,曹魏時,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著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稱烈祖明皇帝,很被後世嘲笑。

一般廟號叫高祖或太祖都是開國皇帝,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統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劉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們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鏵被叫做聖祖,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年號也不是一開始都有的,漢朝初期就沒有,後來才開始出現,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歡換年號,好事壞事都要換,有的幾年換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換幾次,一般樸素務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愛標新立異的年號換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貞觀,玄宗也不大換,而武則天就特別喜歡改年號,一般年號是兩個字的,她還用過四個字的。

本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諡號,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諡號。從唐開始就誰都有廟號了,所以人們習慣稱廟號。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一個年號用一輩子,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的年號,這裡面只有明英宗用過兩個年號,因為他被瓦剌俘虜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來後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時他發動政變重新......

諡號“宣”意味著什麼

諡號制度形成,傳統說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書·諡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諡。但是近代以來,王國維等根據金文考釋得出的結論諡法應當形成於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階段,這一說法現在得到廣泛認同。 周王室和春秋戰國各國廣泛施行諡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認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直到西漢建立之後又恢復了諡號。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繫在一起,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 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諡號,往往直呼其名,他們的稱呼多數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這究竟是排行還是出生年份,現在也眾說紛紜,我們還是不要去管他。諡號是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諡號,是自稱,昭王穆王開始才是諡號。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象文、武、明、睿、 劉基,字伯溫,諡號文成 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麼能力的,質帝、衝帝、少帝(後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諡號)、廢帝(後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諡號)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後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諡號)、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了。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諡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諡號是周開始的,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諡號,但我這裡是專講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於是廢了諡號,從他這個始皇帝開始,想傳二世、三世以至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漢代開始又實行了。漢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後曹魏給他加的諡號,他做皇帝的時候沒有這個叫法,三國的文藝片裡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就把他叫做獻帝,那是胡說八道,難道獻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會把皇位獻出來? 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裡。廟號就是祖啊宗啊的稱呼,一般祖的檔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高祖,劉徹是世宗,劉詢是中宗,劉秀是世祖等,不是每一個皇帝身後都有廟號。這個祖,和歐洲尊某皇帝為大帝一樣,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往往都是開國或者是有保全社稷大功,號稱中興的皇帝。但也有濫封的,曹魏時,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著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稱烈祖明皇帝,很被後世嘲笑。 一般廟號叫高祖或太祖都是開國皇帝,如漢太祖劉邦(劉邦廟號是太祖,習慣稱高祖)、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統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劉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另外玄燁被叫做聖祖,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年號也不是一開始都有的,漢朝初期就沒有,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始自西元前140年,這一年是漢武帝建元元年。這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年號。皇帝一般都喜歡換年號,好事壞事都要換,有的幾年換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換幾次,一般樸素務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愛標新立異的年號換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貞觀,玄宗也不大換,而武則天就特別喜歡改年號,一般年號是兩個字的,她還用過四個字的。而南梁武帝蕭衍亦使用過三字的年號。 本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諡號,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諡號。從唐開始就誰都有廟號 ......

獨立諡號是什麼意思

這是有來由的

諡號為東亞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皇后的諡號,原來跟隨帝諡,皇帝是什麼她是什麼,如劉邦諡“高皇帝”,呂雉就諡“高皇后”。漢宣帝劉詢追諡曾祖母衛夫子為“思後”,從此後妃便獨立有諡了。

顧名思義,即為獨立的諡號

諡號是什麼意思啊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shì)或諡號。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佈,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諡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諡號來自於諡法。...

帝王的諡號都用了哪些字?這些字代表什麼意思?

民無能名曰神

靖民則法曰皇 化合神者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德合天者曰帝

仁義所往曰王

立志及觽曰公

執應八方曰侯

賞慶刑威曰君 從之成髃曰君

揚善賦簡曰聖 敬賓厚禮曰聖

照臨四方曰明 譖訴不行曰明 果慮果遠曰明

經緯天地曰文 道德博聞曰文 學勤好問曰文 慈惠愛民曰文 愍民惠禮曰文 賜民爵位曰文

綏柔士民曰德 諫爭不威曰德

剛強直理曰武 威強敵德曰武 克定禍亂曰武 刑民克服曰武 誇志多窮曰武

安民立政曰成

淵源流通曰康 溫柔好樂曰康 安樂撫民曰康 合民安樂曰康

佈德執義曰穆 中情見貌曰穆

容儀恭美曰昭 昭德有勞曰昭 聖聞周達曰昭

治而無眚曰平 執事有制曰平 布綱治紀曰平 克定禍亂曰平

由義而濟曰景 耆意大慮曰景 布義行剛曰景

清白守節曰貞 大慮克就曰貞 不隱無屈曰貞

闢土服遠曰桓 克敬動民曰桓 闢土兼國曰桓

能思辯觽曰元 行義說民曰元 始建國都曰元 主義行德曰元

聖善周聞曰宣

兵甲亟作曰莊 睿圉克服曰莊 勝敵志強曰莊 死於原野曰莊 屢徵殺伐曰莊 武而不遂曰莊

柔質慈民曰惠 愛民好與曰惠

夙夜警戒曰敬 合善典法曰敬

剛德克就曰肅 執心決斷曰肅

不生其國曰聲

愛民好治曰戴 典禮不愆曰戴

未家短折曰傷

短折不成曰殤

隱拂不成曰隱 不顯屍國曰隱 見美堅長曰隱

官人應實曰知

肆行勞祀曰悼 年中早夭曰悼 恐懼從處曰悼

凶年無谷曰荒 外內從亂曰荒 好樂怠政曰荒

在國遭憂曰愍 在國逢傦曰愍 禍亂方作曰愍 使民悲傷曰愍

貞心大度曰匡

德正應和曰莫

施勤無私曰類

嗇於賜與曰愛

危身奉上曰忠

克威捷行曰魏 克威惠禮曰魏

教誨不倦曰長

肇敏行成曰直

疏遠繼位曰紹

好廉自克曰節

好更改舊曰易

愛民在刑曰克

一德不懈曰簡 平易不訾曰簡

尊賢貴義曰恭 敬事供上曰恭 尊賢敬讓曰恭 既過能改曰恭 執事堅固曰恭 愛民長弟曰恭

執禮御賓曰恭 芘親之闕曰恭 尊賢讓善曰恭

威儀悉備曰欽

大慮靜民曰定 純行不爽曰定 安民大慮曰定 安民法古曰定

闢地有德曰襄 甲冑有勞曰襄

小心畏忌曰僖

質淵受諫曰釐 有罰而還曰釐

溫柔賢善曰懿

心能制義曰度

聰明睿哲曰獻 知質有聖曰獻

五宗安之曰孝 慈惠愛親曰孝 秉德不回曰孝 協時肇享曰孝

執心克莊曰齊 資輔共就曰齊

甄心動懼曰頃 敏以敬慎曰頃

柔德安觽曰靖 恭己鮮言曰靖 寬樂令終曰靖

威德剛武曰圉

彌年壽考曰胡 保民耆艾曰胡

追補前過曰剛

猛以剛果曰威 猛以強果曰威 強義執正曰威

治典不殺曰祁

大慮行節曰考

治民克盡曰使

好和不爭曰安

道德純一曰思 大省兆民曰思 外內思索曰思 追悔前過曰思

行見中外曰愨

狀古述今曰譽

昭功寧民曰商

克殺秉政曰夷 安心好靜曰夷

執義揚善曰懷 慈仁短折曰懷

述義不克曰丁

有功安民曰烈 秉德尊業曰烈

剛克為伐曰翼 思慮深遠曰翼

外內貞復曰白

不勤成名曰靈 死而志成曰靈 死見神能曰靈 亂而不損曰靈 好祭鬼怪曰靈 極知鬼神曰靈

殺戮無辜曰厲

愎很遂過曰刺 不思忘愛曰刺

蚤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

好變動民曰躁

不悔前過曰戾

怙威肆行曰醜

壅遏不通曰幽 蚤孤鋪位曰幽 動祭亂常曰幽

柔質受諫曰慧

名實不爽曰質

溫良好樂曰良

慈和篃服曰順 柔賢慈惠曰順

博聞多能......

相關問題答案
諡號的意思?
引號的意思?
記號的意思?
宣統年號的意思?
諢號的意思是什麼?
省略號的意思有幾種?
表號的意思是什麼?
壓縮強度符號的意思?
頓號的意思?
塔臺呼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