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德育教育的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如何培養幼兒的道德教育

摘要:幼兒教育是素質的基礎,幼兒品德的教育更為重要。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樹木都有根,根扎的不深就長不好。人的根就是德,沒有了德,就像沒有根的花草樹木,就不會長出棟樑之才。本文主要針對幼兒在幼兒園中教師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其影響品德的因素,以及教師在培養幼兒品德時出現的問題和採用培養幼兒品德的方法,使幼兒品德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努力為祖國培養好下一代。

關鍵詞:培養 幼兒 品德

引言

目前社會上許多年輕的父母都會想到給孩子充足的營養,給他們豐富的知識,從多方面開發他們的智力,而忽視了孩子品德方面的教育。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人的思想品質也在不斷變化。在當前的家庭中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長輩們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自家的獨苗身上,很少讓孩子為自己做什麼。長期下來,這種過度的照顧,過分的關心和保護就養成了孩子只知享受,不知分享和付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這些不良的行為習慣雖是在家庭中養成的,但是跟幼兒園以及幼兒教師也有很大的聯繫。作為未來的幼兒教育者,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

正文:

一、 什麼是品德及培養它 的意義

(一)品德的概念

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一種個體心理的現象。它是個人依據一定的社會或階段的道德行為準則或規範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某些經常的、穩固的心理特徵和傾向。個人的品德,如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守紀律、助人、勤儉等,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僅是在家庭和社會中形成,更大一部分在於教師對幼兒從小的教育。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所提出的教育目標,教師在向幼兒進行品德教育時,要培養幼兒能做到分辨對與不對、言語坦率、誠實、有自信心、不怕困難、有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不依賴他人、愛勞動、主動為集體和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團結友愛、助人為樂以及愛祖國等等,做到這些也就具備良好的品德。

(二)培養幼兒良好品德的意義

《綱要》中對幼兒的品德教育提出“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的情感,培養幼兒誠實、勇敢、好問、友愛、愛惜公物、不怕困難、講禮貌與守紀律的良好品德”。我們要充分認識到這是一個總體,任何一方面有所欠缺,都會影響到幼兒的品德教育。

在當前的幼兒教育中,人們比較重視文化素質的培養,而忽視品德方面的教育,使得一些幼兒缺乏愛心,獨立性差,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江澤民總書記的“以德治國”戰略思想和胡錦濤總書記的“八榮八恥”榮辱觀的倡導等等,這都說明社會呼籲具備高尚品德的人,也需要品德高尚的人。“品學兼優”、“德才兼備”是選拔人才的標準,而品德始終是放在第一位。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樹木都有根,根扎的得不深就長不好。人的根就是德,沒有了德,就像沒有根的花草樹木,就不會長成棟樑之才。所以育兒先育德,為了培養孩子的優秀品德,從幼兒抓起勢在必行。

二、影響培養幼兒良好品德的因素

(一)教師在言行舉止上的影響

《綱要》中說:“模仿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在園內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幼兒,構成他們學習的榜樣。”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幼兒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師的言語和行為出現不當時,就會引導幼兒向錯誤的方向發展。例如:我暑假在家實習的幼兒園中,有一次我看到有個幼兒在休息時翹著小腿坐著,我就走過去告訴他這是不對的,這樣很沒有禮貌。孩子聽了我的話嘟著小嘴說李老師每次休息時就是這樣坐的,說完就跑開了。聽了這個孩子的話,我們認為教師不僅要有很好的教育技巧,還要有良好的品德,這樣才能達到言傳身教,從而才能使幼兒的品德得到全面的發展。而這表......

幼兒為什麼要學習德育禮儀

禮儀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價值功能

(一)有利於培養幼兒的生活常識

幼兒由於接觸社會外界人士不多,主要生活在家庭和學校等場所,許多生活常識多比較缺乏,而通過禮儀教育可以使幼兒懂得許多生活常識諸如待人接物方面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知識。在禮儀教育過程中,通過學習進餐禮儀、儀表儀態禮儀、行走禮儀、交往禮儀,兒童能夠懂得如何稱呼別人,問候他人,怎麼樣與別人交談等方面的生活常識。

(二)有利於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

禮儀是人類文明的基本要求,“禮俗可以保持秩序”禮也是社會個體道德素質的外在表現。通過禮儀教育,幼兒可以學會尊重長輩,團結同學,禮貌待人,遵守公共場所的社會公德,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增強道德自律能力,正如教育家葉聖陶所言“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三歲孩兒定八十”的經驗告訴我們: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從孩提時代開始培養。因為幼兒期正處在個性及品性形成發展的重要時期,在人格形成方面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對幼兒實施禮儀教育是發展幼兒社會行為的重要內容、其意義深遠。

(三)有利於幼兒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我國向來被稱為“禮儀之邦”,有著注重禮儀的傳統美德。從孔子時代的“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到“舉案齊眉”“讓棗推梨”“虛席以待”“倒履相迎”“三顧茅廬”“程門立雪”,以禮待人的案例層出不窮,數不勝數,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在今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和諧社會的構建,社會秩序的維持,人們的相互誠信和互相尊重仍然呼喚禮儀教育。通過對幼兒進行禮儀教育,幼兒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重禮儀、遵紀守法、顧全大局、尊敬師長、待人真誠有禮,做到“誠於中而形於外”。

(四)有利於增強幼兒學會生存、學會共同生活的能力

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一份幼兒教育未來方向的報告,即幼兒的“四個學會”:學會認知(learn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 to do )、學會共同生活(learn to live together)、學會生存(learn to be)。在21世紀的今天,幼兒就真的應該學會四個方面,特別是在國際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前提下,四個學會尤其重要。禮儀教育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禮儀教育可以培養幼兒怎麼樣學會與其他個體、其他群體進行交流、溝通,可以培養幼兒的EQ(情商),讓兒童能夠更好的生存。“不知禮,無以立也。”幼兒通過學習生活禮儀、學習禮儀、公共場所禮儀能夠知曉如何面對生活中的他者。從而有利於增強幼兒學會生存、學會共同生活的能力。

(五)有利於促進幼兒的社會化

個體社會化需要一個過程,需要一個社會環境,更需要教育的作用。“禮藉助於普遍性來控制人,並通過教育使禮成為人的第二天性。”幼兒的社會化離不開禮儀教育的干預,“知書達禮”就是對幼兒社會化的一種表徵。通過對幼兒社會生活方式的教育,社會公德的禮儀教育如公共場所不得亂扔垃圾等,幼兒獲得了社會習慣,逐步趨向社會化。所以說,禮儀教育在幼兒的個體社會化過程中充當了重要的角色。

(六)有利於促進幼兒的審美能力的發展

禮儀教育還可以促進幼兒去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從而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優雅的穿著儀容,優美的走姿、站姿、走姿不無滲透著美,這種美不僅淨化了社會環境,而且也感染著幼兒個體。通過禮儀教育,幼兒能做到知禮、達禮、崇禮、用禮,塑造出全新的自我,它能夠充分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

聯繫實際談談幼兒教育對社會,對個人的意義

幼兒道德教育在幼兒園教學中佔重要的地位。道德教育的內容、目標、方法如何與《幼兒園工作規程》相結合。

如何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

始終是我們幼教工作者所探詢的問題。幼兒園促進孩子在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中。

德佔首位。

德包括:道德情感。

道德認知等方面。一個人品德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複雜、曲折的發展過程。

是一項有連續性、一致性的系統工程。

幼兒德育則是這個工程的起點。

在整個德育過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響。尤其是現代社會呈開放型、多元化走勢。

各類新聞、公眾媒體。

傳播信息量大。

範圍廣、內容多。

幼兒在社會生活中無時無刻的接受來自各方面對他們的影響。

其中也包括不良影響。幼兒正處於一生中的敏感期。

是學習做人的奠基期。“一歲看小。

三歲看老。”幼兒德育將影響到整個德育工程的質量。因此。

德育應從小進行。

即從家庭和幼兒園開始。如何實施道德教育?通過教學實踐。

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進行教育。一、幼兒的道德行為表現及道德啟蒙教育的重要性1、首先培養幼兒的社會化發展道德教育的培養應從培養兒童的社會化入手。

社會化是一種過程。

—個人從不知不識的生物個體。

通過學習群體文化。

學習承擔社會角色。

逐漸充實。

從而形成個性。

融於社會。

成為社會成員。

這個過程就是社會化。兒童的社會化學習主要是學習與人交往。

與社會交往。

學習待人接物處事的規範。社會上有正直善良、有欺詐虛偽、有真善美的事物。

教師與家長善於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隨時隨地。

有目的的對兒童進行教育。因為孩子從呱呱落地起本身就處在社會中。

模仿是孩子學習的手段。

孩子通過在社會中模仿好的、正確的道德行為形成道德認知。所以。

****的教育在孩子社會社會化發展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家庭是社會的搖籃。

父母必須要加強學習。

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

生活中無形的為孩子做出榜樣。2、從小重視孩子的良好品格行為的養成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

全家的寵兒和期望。父母一心渴望孩子成為他們的驕傲。

害怕自己的孩子吃虧、受委屈、從而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這樣會導致孩子自尊心太強而內心太脆弱。

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

缺乏有艱苦成才路上的品格力量。

形成了追求生活享受。

不愛惜勞動成果、任性、自私、爭強好勝等不良品格。

阻礙了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指出:“一切都讓給孩子。

犧牲一切。

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

這是父母所給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一個人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是非常穩固的。

終生都會起作用的。知識需要道德的引導。

幼兒良好品格的養成對孩子一生的發展有重人的影響作用。3、萌發幼兒熱愛祖國的情感現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人們過度地追求享受。

而降低了對祖國的熱愛。

很少人想到我做這件事對國家有利還是有害的。****教育應從小培養。

作為教師。

有責任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思想氛圍。

用豐富多彩的、富有生命力的****主義教育灌輸於孩子的生活中。

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和幼兒園素質教育的發展。二、關於幼兒道德培養的渠道和方法根據孩子道德行為的表現和道德培養的重要性。

促進幼兒良好的道德習慣培養。

應從以下幾點開始:1、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隨時隨......

聯繫實際談談學前兒童德育有什麼意義?

一個兒童的德育關係到他以後的一生,如果他在自私的環境中長大,他以後就是一個自私鬼,如果他在一個愛心的幫助別人的環境中長礎,他以後就是一個佼佼者

如何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 98

隨著社會的發展,早期教育愈來愈被人們重視。但很多人片面認為,早期教育就是開發智力,即讓幼兒學讀、寫、畫、唱、跳等,忽視了幼兒的早期德育教育。事實上,由於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環境的影響,其行為習慣各不相同,且並不盡善盡美。幼兒期又是可塑性很強的時期,要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從幼兒園開始,就要組織幼兒在參加各種活動中進行德育教育,需要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斷地引導、培養、強化。如何對幼兒進行道德教育?這始終是我們幼教工作者探索的問題,通過實踐,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德育教育。規則見於平常,習慣成於自然,根據這樸素的法則,教師應利用平常而瑣碎日常生活對幼兒潛移默化地進行品德教育。在點點滴滴中確立行為規範,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獨立自主及自制、自律的品質。一個集體就是一個小小的社會,在人與人交往時總會摩擦出矛盾的火花。在吃午點、喝水、上廁所時,教師應提醒幼兒互相謙讓,避免因擁擠而造成傷害,善於發現有謙讓行為的幼兒並及時肯定。通過經常性地強調,讓全體幼兒都能主動做到謙讓,形成習慣;自由活動時,幼兒遇到困難,教師應讓孩子們嘗試自己解決,解決不好時再請老師幫助,從而發展幼兒交往能力;進餐時要求做到桌、碗、地三淨,既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又進行了愛惜糧食的教育;午睡時學會輕手輕腳,學會關心他人,中大班幼兒要求自己穿脫衣褲,摺疊被子,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

與孩子生活的每時每刻中都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事發生。這時教師要抓住時機因勢利導,挖掘偶發事件的教育價值,引導孩子行為模式的形成。如:某一孩子生病了,同伴之間吵鬧打架了,弟弟妹妹摔倒了等等,作為教師要細心觀察生活中的細節,時常抓住這些有利時機開展隨時教育,促使幼兒良好生活行為習慣的形成。

二、利用主題活動進行德育教育。結合每個主題活動開展德育教育。如“三八”節,我們結合親子活動,開展“我的好媽媽”主題教育:以語言活動——誇誇我的好媽媽、音樂活動——不再麻煩好媽媽、美術活動——畫媽媽,這一系列活動,使幼兒對自己的媽媽有了較為全面、完整地瞭解,認識到媽媽工作的辛苦,一種愛媽媽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時從愛媽媽的角度出發,引導其熱愛爸爸、爺爺、奶奶等其他家庭成員,如活動“我幫爺爺、奶奶找快樂”、“我們是快樂的一家”等。“十·一”國慶節來臨之際,設計了“愛祖國、愛家鄉”的主題活動。通過了解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使幼兒萌發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三、結合遊戲活動進行德育教育。遊戲在幼兒德育中具有重要價值。遊戲不僅給幼兒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還為幼兒提供了實踐道德行為的機會。如角色遊戲“娃娃家”、智力遊戲“走謎宮”、音樂遊戲“我來幫助你”,讓幼兒逐步領會合作、公平、互助、分享等道德要求,通過學習不斷調整和選擇自身的行為規範,將道德認知付諸行動,轉化為道德行為,進而成為穩定的行為習慣。在各種體育遊戲活動中,教育幼兒團結進取和勝不驕、敗不餒的品德;在玩各種體育器械中,教育幼兒互諒互讓,不爭搶,共同合作遊戲;當遇到困難不慎突然摔倒時,鼓勵幼兒勇敢頑強,再接再厲,同時鼓勵小夥伴們互相幫助;當進行陌生的運動產生畏懼情緒時,老師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鼓勵幼兒勇於挑戰、自信自強。

四、在家園共育中進行德育教育。在幼兒園中普遍存在這一現象,很多家長注重孩子的智力發展,輕視道德品質的培養。家長多向老師詢問孩子在園學習情況,而對孩子自私、霸道、任性等問題行為卻無動於衷,有時還進行錯誤引導:別人打你,你也打他!你打贏了,真厲害!這些錯誤的教育嚴重阻礙了幼兒德育的發展。因此,只有主動取得家長配合,與其達成共識,才能真正提高幼兒德育效果,......

如何提高幼兒園德育的有效性

1、優化幼兒教育工作者的素質

幼兒教育工作者應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素質:

①在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文明行為等方面是良好的,能夠對幼兒起表率作用和潛移默化的影響;

②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以及積極主動工作的意識,能做到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德育;

③對幼兒德育工作的意義和目的有深層次的認識,跳出家庭和個人職業的狹隘圈子,將教育對象作為一個社會的人、一個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來培養,紮紮實實地做好工作;

④掌握一定的道德教育的規律和幼兒年齡特點,有效、有序地對幼兒進行德育工作。隨著新課程的推進,應該和幼兒形成共同學習、教學相長、平等交流的道德體系。樹立起新型的兒童觀、道德觀,知識觀、評價觀,真正落實以幼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及時、充分提高幼兒德育工作者的素質是十分重要的,要形成一種園所輿論,促使幼兒德育工作者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工作意識;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加強教師有關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參摩,豐富教師對於道德教育的經驗;通過定期舉辦道德隨筆評比,讀書沙龍、集體品閱道德教育經典名著、活動組織以及課堂教學觀摩和研討會等來提高教師的德育研究能力和專業素養;建立社會獎勵基金和年終考核獎金,獎勵幼兒德育工作卓有成效者。

2、優化實施幼兒德育

日常生活中游戲是實施幼兒德育最基本的途徑。幼兒大都是在遊戲中,在與同伴及成人交往的過程中,瞭解人、事、物之間的關係以及一定的行為準則,並且進行各種行為練習,日積月累,循序漸進,逐步形成某些良好的行為品質的。在遊戲過程中,幼兒自發地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實踐一定的社會行為,體驗一定的社會情感。利用遊戲進行道德品質的教育,對幼兒社會性發展有其他任何形式難以替代的效果。從而,專門的德育活動是實施幼兒德育的有效手段。專門的德育活動是指幼兒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與各年齡班德育的內容與要求,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行為表現,有目的、有計劃組織的德育活動,也就是為實現某項德育內容而組織的教育活動,例如:談話、討論、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如參觀、春秋遊、節日慶祝表演活動)等。幼兒的道德認知、情感以及行為,通過每一次活動,特別是實踐活動的積累而逐漸得到發展。比如通過參觀公園,幼兒親眼看到一條條小道通過管理員阿姨辛勤地勞動以及遊客自覺地拾揀垃圾而變的整潔的情景,會深深地體會到保護環境清潔衛生的重要性,並更加愛惜環境;在認識家鄉的活動中,幼兒參觀家鄉的名勝古蹟如恐龍園、天寧寺,品嚐家鄉的風味特產,欣賞家鄉的民間工藝品,並用繪畫、手工等多種方式表現自己心中的家鄉風貌……這一系列活動能讓幼兒實際地感受到家鄉的美好,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因此,幼兒園應將日常生活、遊戲和專門的德育活動結合起來,注意在生活中滲透德育內容與要求,同時發揮家庭和社區環境的合力,有效地實現幼兒德育目標。

3、合理開發德育內容

以幼兒道德發展為價值取向,從落實教育目標實際出發,因園制宜,進行研究編制,即關注專門性的道德主題教育活動,又關注滲透在幼兒一日活動、節日活動、社會活動中的道德特色教育活動內容的創編。在道德教育課程內容編制上要遵循了以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

教師在選擇道德教育內容和方式時,周密考慮,確保教育內容的準確和可行、真實、科學。使教育價值得以充分體現。

(2)可接受性原則

開展道德教育時,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發展規律。各年齡階段幼兒的接受能力、知識水平、生活經驗具有明顯差異,充分仔細地篩選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提出相應教育目標。

(3)滲透性原則

新《綱要》指出:社會領域的內容要和生活,社會環境特別是社區環境有......

相關問題答案
幼兒園科學區的意義?
幼兒學跆拳道的意義?
幼兒遊戲活動的意義?
幼兒園穿校服的意義?
幼兒園植物角的意義?
幼兒英語教育的意義?
幼兒感恩教育的意義?
幼兒安全教育研究意義?
安全教育培訓的意義?
主題教育活動的意義?